APP下载

家乡的蒲公英(外一篇)

2023-12-03白晓辉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10期
关键词:蒲公英饺子母亲

年初出差时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猜猜我和你爸在哪?”我听她周边风声很急,疑惑地问:“不会是去山里了吧?”“就是来山上挖蒲公英了。”母亲高兴地说。蒲公英是一种中草药,性平、味甘、微苦、全草入药,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从2016年开始,每当春天来临父母就忙着挖蒲公英,洗干净后晒干,送到我开封的家里泡茶喝,预防感冒,最重要的是预防过敏。故乡初春天气还很寒冷,又刮着大风,父母这么早就冒着风寒去山里挖蒲公英,很触动,思绪也回到了3年前。

2015年春天,我在广东新会出差,妻子和6岁的女儿卓卓在老家。一天,她突然打电话说:“卓卓过敏严重,膝关节肿胀、疼痛,路都走不了。”那场过敏真是可怕,至今心有余悸。从乡村诊所转到乡医院,又转到鲁山县人民医院,再转到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二院的医生不肯接诊,说:“赶快转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吧,那里治疗这种病国内最专业。”于是,又给女儿匆匆转院。父亲把妻子和女儿送上开往郑州的长途大巴,自己赶回县人民医院补办转院手续,妻子临产,行动不便,却要独自背负着女儿赶往郑州看病,我虽心急如焚,却为了养家糊口而不能请假回去,一筹莫展!

女儿在郑州住了几天院后,病情好转,医生要求出院,然后,开了大量中成药让带回家里按时服用,并要定期复查。这家医院作为全国有名的专业医院,每天患者人山人海,看病要提前几天网上预约,然后现场排长队。我每次网上预约好医生,由父母带女儿去看病。记得第一次去复查的时候,父母提前一天到,却不舍得花钱,不顾奔波劳苦,打算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打个盹,我坚持从网上定了医院附近的花满蹊酒店,让他们好好休息。谁知道,第二天他们早早起床,凌晨3点多就去医院排队。往后的日子,父亲每周带女儿去复查一次,每次带回半蛇皮袋子中成药。随着病情好转,去复查的周期也渐渐变长,慢慢变为十天一次,半月一次,一个月一次……

经过半年多治疗,花费两万多元,终于治愈。半年多里,日子沉重而煎熬,我因忙于工作,尽管牵肠挂肚,却不敢休息探望,一直在沿海城市间出差,繁忙之余,只能打电话问候。父亲带着女儿从老家到郑州大约跑了20个来回看病,这种病不能吃任何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不能吃诸如海鲜、肉类、豆制品类高蛋白食物,只能吃青菜、白米饭、清水面条,调料只能放植物油和盐,活动量要适中,休息好。这对贪吃又活泼爱动的小丫头来说真是天大的折磨!母亲心疼孙女,违反医生嘱咐,偷偷给她买一碗羊肉烩面补身体,谁知吃后病情突然加重,既后悔又后怕。

我见到她的时候,是一个瘦弱的小黄毛丫头,不过精神状态还好,活蹦乱跳地拉着我去熟练地挂号,找主治医生。医生复查后说:“恢复很好,今后可以吃些排骨了,但是只许放盐哦!”“我可以吃肉了。”女儿高兴的声音响彻整个走廊。

那天,复查结束后小丫头让我带她去逛医院对面的丹尼斯,还很神秘地说:“爸爸,丹尼斯的东西好贵,外面一小盒彩笔才几块钱,丹尼斯都要一百多块!”不过她安慰我说:“我只看看,啥都不买!”我俩逛了逛,也有喜欢的东西,却不是我们这种低收入家庭能负担得起的。出商场的时候,发现不觉间都秋天了,明媚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法国梧桐的繁密叶子,洒落人身上和煦而温暖,心里半年多的阴霾也一扫而光!

母亲天天买排骨炖给丫头吃,自己却不舍得品尝。后来,她听邻村的人说,他们村有的人也得过这种病,没钱治疗,拼命喝蒲公英泡的茶喝好了。从此,挖蒲公英就成了父母的一件大事。

我小时候,蒲公英只是一种普通野草,田野里到处都是,雏鹅很喜欢吃蒲公英叶子,家乡人常常采来喂食雏鹅。近些年,农村人开始注意养生保健,纷纷挖蒲公英做菜吃或者晒干泡茶喝。农田也不像以前靠人工除草,流行打除草剂,蒲公英越来越少,挖到蒲公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渐渐事情出现了转机。母亲说:“三山村的老李说他们那里山坡上有很多蒲公英。”老李家位于平顶山乡下平原上,村子西南约三公里群山连绵,属于八百里伏牛山系,三山村在山里面。母亲说:“老李带俺俩到三山村一座庙附近去挖,那里蒲公英最多。”从此,每当春天来临蒲公英刚刚发芽,父亲、母亲就拿起小镢头带上蛇皮袋去山里挖蒲公英,老李也帮他们刨,收获很大,从此不再为寻找蒲公英发愁了。

我去年回老家,一天傍晚,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刚跨进大门就拿把铁锨匆匆忙忙出去。我问他:“这么慌着出去干嘛?”他说:“回来的路上,看到村北田埂上有几大棵蒲公英,赶紧去挖回来。”村北的田埂离家比较远,天色都晚了他却迫不及待地去挖蒲公英。后来和母亲闲聊,她说:“有次我和你爸发现有个地方蒲公英很多,去挖了一中午,饭都没吃!”

儿子出生后,母亲在开封照看孙子时,也总是惦记着挖蒲公英。前年春天,母亲在开封,听楼下邻居说禹王台公园里有很多蒲公英,就催促我和妻子一起去挖。开封人喜欢采撷蒲公英的嫩叶,我们去时看到公园里长满大片的蒲公英,可惜稍大点,叶子都被摘掉了。

一棵小小的蒲公英饱含着父母的浓浓深情!

父母爱孩子们,孩子们也深爱爷爷奶奶。去年在开封,一天晚饭时炖了很多排骨,母亲却不舍得吃一块,女儿就放下了筷子说:“奶奶,我生病的时候,你炖排骨给我吃,现在你不吃我也不吃。”孩子们也常常惦记回老家,春天时,我在出差的旅途中,女儿给我打电话说:“爸爸,老家的蒲公英发芽了,爷爷奶奶在给我挖蒲公英,我想回老家。”两岁多的儿子听到了,也在旁边咿咿呀呀地说:“爸爸,我要回老家,想爷爷,想奶奶……”

泪水模糊了眼睛。

乡愁是一碗饺子

年三十熬年夜,是一家人包饺子的时候。我擀皮,父母包饺子,父親包饺子又快又好,还能包出一些花样,比如像元宝的饺子,像鱼的饺子。那些年经济拮据,洗干净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祈祷吃到硬币,来年有个好兆头。

包好的饺子,放在用高粱杆扎的锅排上,故乡习俗,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因此,大年三十晚上要提前包好几锅排饺子。故乡人相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初一清晨,父亲早早起床煮饺子,饺子下锅时,如果我们还没有起床,他会故意弄出点儿声响暗示。我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把鞭炮挂在院子里,饺子快煮熟的时候,点燃鞭炮辞旧迎新,然后,就可以吃饺子了。

最难忘1988年春节吃的饺子。那年春节,我在外婆家过年后回到家里,吃了特别美味的藕馅饺子。前些日子向母亲提起,她也记着藕馅饺子,却伤心掉泪道:“那年刚刚盖了四间砖瓦房,萝卜又特别贵,往年几分钱一斤的萝卜卖到四毛钱一斤,过年时没钱买萝卜,就挖些莲藕做扁食馅。”她继续向我媳妇诉苦道:“只好把他送到恁外婆家过年,我和你爸一两肉都没买。”房子后面有一个池塘,那些年堂爷在里面种满莲藕,挖莲藕不用花钱。这是父母最难忘的饺子,我30多年后才知道真相。现在能吃得起了,母亲却疾病缠身,对很多食物忌口。

河南人爱吃饺子,但各地吃法还是有所差异!故乡鲁山县位于豫西南,鲁山和南阳的方城、南召二县接壤,生活习俗相似。比如南阳人和鲁山人把吃晚饭称作喝汤,傍晚时分邻里间打招呼:“喝汤了吗?”“喝过了,恁喝了没有?”相互寒暄。

因此,鲁山人吃饺子喜欢用勺子把饺子连汤带水一起盛进碗里,还喜欢把饺子和玉米糁一起煮,玉米糁不容易煮熟,要先把玉米糁下锅,煮熟后再放饺子,边吃饺子边喝汤,和南阳人习惯相同。去开封读书后,发现开封人也很喜欢吃饺子,吃法却和鲁山人不同。他们喜欢用笊篱把饺子捞在盘子里吃,这是豫东人吃法。

在开封读书时,常去河大西门一家山西夫妇开的“牛肉饺子刀削面”馆吃饺子。店座北朝南,门口放着一个大煤炉,煤炉上放口大铁锅。饺子牛肉大葱馅,特别美味,6元1斤,1斤60个,我每顿最多不超过半斤,同学杜志伟和武术系的刘少杰俩人每次吃饺子通常两斤起步。店内桌子上的塑料筐里盛满切碎的香菜,筐旁放着油、盐、酱、醋、辣椒油和小碟子,自己动手调制蘸料。2015年回开封居住,路过河大东门看到这家饺子馆,就点了份饺子,饺子15元1斤,还是熟悉的味道。老板夫妻已满头银发,老板娘说还记得我,她说,这几年河大西门房租涨的厉害,就搬到了房租比较便宜的东门,物价飞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开封还有一家饺子店令我难忘。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在开封市立洋外国语学校教英语,经常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同事罗伯特去开封大学南门往东路南一家名为“百饺园”的饺子馆吃饺子,店面不大,非常干净,卖各种各样的饺子,8元1斤,非常美味,我最爱他们家的小茴香饺子。后来,和老婆认识后,她姨夫全家想代表父母见我,她在开封读书时,在姨家吃住,毕业后去医院上班,还继续吃住在姨家。“百饺园”也卖各种炒菜,味道很好,第一次见面就定在了“百饺园”,请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好多年过去了,我还怀念“百饺园”的味道,后来,开封大学搬迁了,“百饺园”也消失了踪迹。

十几年来,因工作的缘故,去过南疆北国许许多多城市,不管是在寒冷的北方,还是四季如春的南方,每年冬至,父母和姨都会提醒:“快冬至了,别忘了吃扁食啊,不吃扁食会冻掉耳朵的!”

史书记载:东汉末全国各地都发生了饥荒,而寒冷的冬天引起瘟疫横行,这种被称作伤寒的瘟疫夺去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因此,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时,南阳的张仲景,广泛收集药方,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告老还乡时正值隆冬,在南阳母亲河——白河边上,看到很多穷人耳朵都冻烂了,就研制出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功效是防止耳朵冻烂,故取名“娇耳”。冬至那天,他让徒弟在南阳东关支上大鍋,为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每人一碗汤,两个娇耳,喝汤后浑身发暖,两耳发热,耳朵不再冻伤。因此,南阳和鲁山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时光荏苒,1800多年过去了,饺子不但早已走出河南,成为国人的传统美食,更是传播到许多国家,成为美食佳肴!

河南人爱吃饺子,却不天天包饺子。饺子制作过程繁琐,和面、擀皮、剁馅、调料、水煮,天长日久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闲暇时间呢!平时,只有至亲至近的人来了,才会包饺子款待。我年少时在外读书,毕业后去异乡工作,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割肉,包饺子;去姨家,姨也会包饺子款待。因此,平时去河南人家做客,如果主人肯亲自下厨给你包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绝对是真爱。

一份饺子饱含了多少历史文化和人世间的千滋百味。这些年来,我羁泊经年,久居他乡,但经常吃饺子,品尝故乡的味道,抚慰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

白晓辉,男,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磙子营乡人,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宁波。

责任编辑/石淑芳

猜你喜欢

蒲公英饺子母亲
蒲公英
幸运饺子
蒲公英
饺子
给母亲的信
包饺子
可以吃的蒲公英
包饺子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