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23-12-03张新梅
张新梅
【摘要】“双减”政策规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该政策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给出了提示.文章先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目的是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总体教育事业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引 言
小学阶段标志着学生已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同时意味着小学生已经处于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教师必须在遵循小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为其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小学生进行数学自主学习,使其思维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陈旧教学观念与单一教学模式的制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较为枯燥乏味,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进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只是单纯地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无法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并未进行有效互动,这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受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采用单一的“板书+教材”模式,忽略了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还会对那些本就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的学生造成打击,不利于其学习自信心的建立与养成.
(二)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仍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是将学习作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提不起兴趣,从而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神奇之处与独特魅力所在,这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由于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系统、复杂,很多学生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这既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增加了难度,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
受到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小学教师仍未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导致目前我国仍有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忽略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无法适应新课改与“双减”政策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加强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转变自身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将二者贯彻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课前导入不仅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开端,也是影响学生本节课学习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发展概况不难看出,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也无法在课前导入环节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因此学校或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为后续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不仅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满足小学数学的整体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可对每节课或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在课堂导入环节按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就可将该目标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订灵活性较强的教学计划,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去.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才能降低知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这样做还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帮助教师熟练把控课堂节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
2.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对课本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年轻教师提出的.教师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和关注情境阶段.其中绝大部分年轻教师在刚刚上任时都处于关注生存阶段,该阶段的教师关注点集中在自身的生存方面,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会不会喜欢我”等相关问题,因此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学生打交道,这也会导致这类年轻教师无法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因此不能有效带动课堂气氛,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学校应定期举办集体备课或教学培训等活动,邀请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或专业人士对年轻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掌握教材知识框架,加速其对小学数学重难点、易错点知识的掌握,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让其扮演好学生學习中的领路人角色.
3.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三角形”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图形概念的讲解时,就可利用相关教具和实体模型增加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程度.教具和实体模型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资源,能使其自身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来,为小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提供一个机会,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图形的深度理解.
比如,在为低年级学生介绍长方形、三角形时,教师可先规定前后左右四个人为一个临时小组,并为每一临时小组分发一套图形教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充分感受图形的特点;然后结合主题探究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利用实体模型找到正确答案,促进学生对图形长宽高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为高年级学生进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白纸、剪刀等工具自制一个简易圆锥体,并由此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由此看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实体模型演示的方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生活必备技能.
(二)创设具体情境,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
1.形象情境的设立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较弱,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形象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情境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日常数学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特定景象来对学生进行相关数学概念的讲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和相关定理的认识与了解.目前,许多教师仍未对形象情境产生足够多的认识,因此无法为学生建立合适的形象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与“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形象情境在日常课堂中的创立与使用,由此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局限性,由于此前小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分数,因此可能会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设立形象情境,加强小学生对分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分数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对分数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中拿出生活中的常见水果,比如一个桃子或一个梨等,引导学生将该水果看作整体1,然后将该水果随机给一名学生,询问其现在得到了多少,当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可利用工具对该水果进行平均分割,将其分成同样大小的四份,并分发给四名学生.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得到的水果数量是四份中的一份,即整个水果的四分之一.这种更具生活性的小学数学教学为小学生营造了一种熟悉的氛围,小学生在此种形象情境下的精神状态会更加放松,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这也符合“双减”政策对小学生提出的减负需求.
2.问题情境的设立
在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教师还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节课或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鸡兔同笼”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题型,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对其进行教学.以三年级学生为例,大多数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自制力较差,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就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手工实践课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剪纸作业,要求每名学生剪出三只兔子和三只鸡,并细心保存,留在数学课上使用.然后教师可在数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剪纸,提问“鸡和兔子分别有几只脚”等相关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继续提问“如何通过脚的数量判断鸡和兔子的数量”,并在班级内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探索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立过程中,教师推动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使小学生能够尽快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点,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学生节省了一部分学习时间,使其能够有机会走出课堂去感受世界.
(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合理使用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有效融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小学数学教育模式进一步转变.相关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比如,为了满足学生在周末或假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数学资源信息库,并在日常教学中录制视频,将视频传到平台上,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数学资源信息库的建立和使用不仅能体现出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更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监督学生在假期中的学习,并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对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档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及方法,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不断加强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重视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合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来.在划分学习小组之前,教师应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明确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能力偏好等,并由此作为依据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若干数学学习小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确保每个学习小组的数学能力水平较为平均,并指派一名对数字敏感度高且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一起学习.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习的公平性,避免出现小组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使学生对班级内其他同学、老师以及数学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理论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可运用在任何一个章节的学习中,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部分,比如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教师在完成对学生的日常教学任务后,可安排各小组组长每天为组内其他成员出练习乘法分配律的习题,这些题目既可以是教师上课讲过的原题,又可以是练习册中出现过的题目.小组长在下发当天任务时应给组内成员一些时间限制,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然后由小组长进行统一批改.小组长在批改时要注意总结本组成员的错题情况,重点关注错误率较高的题型,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小组成员讲解,若出现小组长也不会的情况,就可在数学课堂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或是在下课期间带领小组成员到教师办公室请教,真正将乘法分配律弄会弄懂.
结 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明确“双减”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加大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娜.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的对策[J].考试周刊,2022(41):90-93.
[2]许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9):52-54.
[3]闫小平.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求知导刊,2022(2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