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概念验证活动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对策
2023-12-03姜新华张一博刘海波
姜新华,张一博,刘海波
(1.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3.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4.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1)
1 研究背景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诸多积极的探索,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孵化器和研发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技术转移的障碍[1],再加上自2021 年如火如荼的应用场景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以上探索不同,概念验证侧重于早期成果研发阶段,是弥补基础研究与市场化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将概念验证纳入成果转化的链条之中,以应用场景中蕴含的需求和痛点为具体方向,筛选出面向实际市场需求的研究项目,是助力研究项目迈出实验室的第一步。
概念验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在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技术转移能力,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创新空间,支持技术概念验证和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2020 年,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的概念验证、科技金融、企业管理和中试熟化等服务能力。2022 年,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指出探索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提供了引导与支持。近年来,一些较为成功的概念验证实践,引起了地方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各地开始重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并出台关于其资助方面的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地方政策开始重视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并在实践中铺展开来。各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都围绕相关重点产业领域,引导资本参与高校早期科技创新活动,为早期科技成果配备种子基金、概念验证、市场分析等资源,减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风险,完善从技术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创新链条。
技术创新链条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研发、概念验证、中试、工程化、商业化五个阶段。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阶段,而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成熟度普遍较低,商业潜力不够,大多数风险投资和天使资金更倾向于关注较为成熟的项目,由此,产生了科研成果在早期阶段缺乏资金而陷入“死亡之谷”的普遍问题。为了降低潜在投资者的风险并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和可行性,一些高校正在实施概念验证计划,旨在对早期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并提高技术成熟度,将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投资,并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和可行性。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中国为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概念验证的发展与典型案例,重点探讨概念验证的结构设计与内在机制,针对我国概念验证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文献综述
“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亦称“概念证明”[2],有时也被称为转化基金(translational funds)、预种子基金(pre-seed funds)[3]、验证基金(verification funding)[4]。概念验证项目包含多个资助计划,将资金、专业知识和培训结合起来,帮助新发明在早期阶段降低技术不确定性,并验证其技术和商业可行性[5]。这些工具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早期阶段,将资金支持与市场需求介入前移,以确定可应用于市场新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并为技术或知识的实际转移做好准备。Maia 等[6]认为,概念验证中心是大学内部组织,为技术转移活动提供资金、指导和教育等定制支持服务,如概念验证、目标市场确立、知识产权开发等。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科技成果配置资本、市场等资源和工具[7],通过资金、专业知识和创业培训3 个关键要素验证发明成果的技术和商业可行性[8],完善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创新链条,通过以技术应用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创新生态为依托,挖掘高质量高校基础研究成果,提供种子基金、创业教育和商业咨询等服务,有助于推动早期研究成果顺利高效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而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的开发试验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的过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近年来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我国高校发明专利数量逐年稳定增长,但专利产业化率和收益水平不高[9],《2022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虽然学术界对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组成设计已经进行了较多探索[10],但以技术转移办公室为例,其可能缺乏对科技成果的深入了解,并且对于较早期的科技成果关注不够,因此在确认早期科技成果潜在商业潜力时可能会遇到困难[11]。此外,研究人员倾向于关注技术问题,而企业更关注客户需求,加之技术创新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许多创新发明由于缺乏市场的需要而最终失败[12]。因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研究人员与企业共同研发的重要性,他们可以从创新过程的早期阶段共同创造和合作验证科学想法[5],以减少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如Gulbranson 等[13]对李·比希和德什潘德中心的案例分析描述了概念验证中心设立的条件:种子基金、咨询服务与教育培训;McAdam 等[14]聚焦于英国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中概念验证的过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探索大学内影响概念验证作用效果的因素,如研发投入水平、先验知识、利益相关者和科技规划;Rasmussen 等[15]分析了为解决资金缺口加拿大、芬兰、爱尔兰等六国的政府政策,并对概念验证资金、种子前资金和种子资金加以区分;Munari 等[4]基于21 个欧洲国家的调查,分析了解决技术转移中资金缺口问题的两种政策工具——概念验证项目和种子基金在技术转移实践中的适用条件;Battaglia 等[8]探讨了概念验证研究成果的技术特征和研发团队的特征如何影响成果转化的内部机制。概念验证已经引起了国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中国的新兴事物,鲜有文献关注到国内概念验证的发展。理论上,学者们普遍认为概念验证是为了减少研究项目的技术不确定性,从而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而建立的机制,但缺乏对中国情境的介绍与探讨。由此,本文立足于概念验证的中国情境,探讨并分析概念验证的结构设计与内在机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3 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典型案例
为了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美国、欧盟等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在高校中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如李·比希中心和德什潘德中心,降低了基础研究成果早期“夭折”的风险,在促进高校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新成果转化方面颇有成效[2],后者目前依旧致力于将科学想法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我国代表性的概念验证中心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并选取3 个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主要由大学发起成立,为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下属部门,依托大学科技园,通过多种组织、机构与高校合作运行,聚焦重点高精尖研究领域,构建项目筛选、可行性分析、成果熟化、项目对接等全链条概念验证服务。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由高校经费、社会筹资和政府财政资助。我国概念验证中心体现主体多元、投资赋能等特点[16]。
表1 我国代表性概念验证中心基本情况
3.1 西安交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中心是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下属独立部门,成立于2018 年,是全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内设主任1 名,项目经理2~3人,联合政府资本成立微种子基金,基金规模通常在10~20 万元,投资周期为一年,以打通技术创新链的前端环节为目标,关注原型制造和中试,致力于技术成果成熟并转化。从运营模式看,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由经验丰富的技术投资经理人对项目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项目的高效对接。在组织架构方面,中心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形成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与学界和产业界紧密合作,形成复杂的人才、资金等资源网络。从取得成效看,成立概念验证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为高校自筹、政府资助和社会资本,自成立至今,已协同地区大学创新产业带联合发起规模1 000 万元的西安微光创业孵化基金。
3.2 深圳大学创新验证中心
深圳大学创新验证中心成立于2019 年,提供验证资金、专家咨询、创业人才培养等全链条孵化服务,以个性化支持的方式进行概念验证,已在知识产权、商业联盟、创新创业等方面与社会各界达成战略联盟。在项目筛选方面,是源于高校创新项目,经过专家教授和投资机构遴选,以成果转化基金作为验证基金,促使高校科研人员成功踏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在合作机制方面,与民营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博士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精准对接市场创新需求和高校创新概念,对验证中心提供的创新项目,从团队可靠性、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评审论证,实现源头创新成果高质量供给,致力于解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验证和资金问题。在取得成效方面,一是募集基金,中心在成立时获得政府经费300 万元,社会创投基金1 000 万元;二是资助项目,已与深大本原智慧科技数字孪生平台项目达成投资意向。
3.3 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
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成立于2022年,由浙江大学与浙大控股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市场化运营实体,是链接高校源头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中心依托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验证场所,旨在解决创新早期面临的高风险、长周期、高成本等问题,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的创新链条。在项目来源方面,概念验证项目主要来自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的创新发现,采用集中征集和常规化征集的方式,由中心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查,形成项目筛选、项目投资、项目培育、联合发展的运作机制,通过资源配置,实现科技成果与后续的产业化、资本化对接。在聚焦领域方面,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金支持方面,启动资金1 500 万元,成立专门的创新概念验证基金支持验证活动。
4 概念验证活动的结构设计与内在机制
4.1 概念验证活动的结构设计
结合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典型案例,总结出高校概念验证活动的结构设计,形成“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较早发现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解决研发早期资金不足而造成项目中断的普遍问题,并在研发过程中,将创新性、应用性与可转化性相结合[17],实现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工程化、产业化落地的有效衔接。
(1)项目筛选。采用集中征集或常规征集的方式,按照相关重点产业方向规划概念验证项目领域,依据领域组织筛选和评审概念验证项目进入支持计划。组织学术界专家、产业界专家和投资界专家组成概念验证专家咨询委员会,并设置相关筛选标准,如技术成熟度、技术市场价值等,依据程序选择市场前景较大的创新项目,同时设置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对接、辅导、辅助申报及跟进服务。
(2)项目投资。聚焦重点研究领域,对经过专家委员会通过评审的项目,给予验证资金以支持创新项目开展验证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关键的创新链前期的资金支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验证资金可来源于高校自筹,政府资助和社会资本募集。
(3)验证评估。依托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或科技园,开展项目验证工作,验证概念或开发发明的工作原型,并不断改进和开发创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探索潜在市场和评估成果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形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4)项目培育。对通过验证评估的项目设计出完整的转化流程,规定转化主体、客体和方式,对接中试工程化平台资源,优先对概念验证项目提供中试硬件支持和软性服务,设计商业模式,规划产品开发线路图,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度研究调研,拓宽销售渠道,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还要通过产业专家咨询、技术创业教育、创新交流活动等方式,对接产业和资本资源,帮助其逐步明确市场机会与商业前景。
(5)创业孵化。对于具有高价值的成熟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要积极搭建转移转化渠道,对接产业集团和投资资本等战略性合作伙伴,进行产业对接和投融资资本对接,积极探索通过场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精准转化和商业化,通过技术转让许可或成立初创企业完成项目剥离。
4.2 概念验证的内在机制
概念验证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目标,通过提供种子资助,商业咨询和创业教育等途径,增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等主体协同创新的能力[18]。在促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概念验证活动主要形成了以下内在机制:
首先,概念验证可以拓展社会网络伙伴关系。概念验证中心集结技术、行业、投资等领域的专家顾问,打通技术、科研人员与商业化社会网络,提供丰富异质性资源,提供商业化指导和创业教育[13],依托高校科技园或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实验基地,发挥其功能性资源集聚和链接效应,便于开展科技创新概念验证环节,对接产业公司或研究院等各方资源,为项目中试和工程化提供支持,完善从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和工程化到创业孵化和商业化的创新链条。
其次,概念验证为科技成果验证提供资金支持。充足的证据表明,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资金缺口[19]。概念验证计划对研究开发早期的活动进行资助,将概念想法推向预演应用阶段,确定潜在的应用机会,帮助研究人员和企业家开发技术和商业模式。概念验证资金可用于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开发、样品制造、中试和工程化,评估市场需求。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关键环节,并为后续的转移转化活动提供支持。
再者,概念验证可以通过培养科研人员的认知和商业思维加强需求导向研究。科研人员通常具有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但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管理、财务、商业化知识也不足。概念验证中心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商业领袖和投资者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科研人员和创业团队提供商业化指导和训练,指导将新技术推向市场的复杂过程,帮助其能够对技术和市场进行双重洞察,精准分析用户偏好,确定研发方向,进而研发制造出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最后,概念验证活动有利于建立信任机制,获取技术合法性。概念验证计划为研究人员和企业家提供重要的验证标记,加强研究人员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创造更多的信任和透明度,向投资者、客户和合作伙伴释放积极信号,证明技术的商业价值,降低其与其他客户接触时面临的合法性障碍[20],加速创新项目的转移转化进程。
5 问题及对策
5.1 我国概念验证活动存在的问题
概念验证作为解决科技成果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化落地的“第一公里”,能够在创新链条前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概念验证活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对成果落地的作用效果,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水平。
(1)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遴选阶段,需要对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发展前景进行科学评价,严格的筛选是概念验证活动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5]。目前,遴选科技成果项目的相关标准较为模糊,评价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准确评估科技创新项目的商业化前景和市场潜力,从而无法向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可信的技术评估和支持。因此,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于概念验证至关重要。
(2)政府导向作用不突出。概念验证的实质是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环节前移,降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早期风险,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政府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来体现。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前期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大多是由高校根据自身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而自发建立的,筹集资金有限,在开展概念验证过程中未收到政府积极的支持和产业界的认可,导致概念验证中心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影响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落地。
(3)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匮乏。目前我国缺乏同时掌握科技创新、产业需求方面知识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无法对概念验证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影响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评估以及后续的成果转化。一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乏可能会对概念验证产生诸如技术评估不充分、市场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和可行性被低估,从而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过程,包括开发商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等,如果在概念验证阶段缺乏专业人才和服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会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商业产品或服务。
(4)校企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概念验证活动在校企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一些概念验证中心仍然局限于单一的学校或企业的资源和经验,缺乏跨界合作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概念验证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仅仅以技术验证为主导。而概念验证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如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多元、市场不确定性高等,这些都对概念验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校企协同创新能力,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
5.2 我国概念验证活动的发展对策
一是健全概念验证政策体系,规范概念验证机制。政府应充分关注概念验证在科技成果转化早期发挥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概念验证相关政策体系,建立科技成果的遴选体系、项目资助机制和监督管理政策等。技术转移体系为科学知识向市场化转变提供重要保障[21],我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尚未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阶段,从而导致很多研究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阶段,陷入“死亡之谷”。同时,我国概念验证政策正处于初步探索期,政策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因此需要加强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为概念验证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是突出政府牵头作用,提供点火资金支持。政府要发挥牵头作用,更积极、主动地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为概念验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概念验证项目为抓手,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概念验证阶段,促进资源在概念验证中心的聚合和重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从成果供给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强化专业人才支持,加大对技术经理人的培养。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团队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基础,能够发挥良好的中介桥梁作用,促进高校研究人员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创业指导。要加强对技术经理人的培养,提高概念验证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水平,促进概念验证能力建设和水平提升,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创新成果加快形成生产力。
四是发挥市场力量,建立需求导向的概念验证路径。一方面,概念验证中心应该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的能力,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整合多方资源,让科技成果尽早得到市场的关注,并提供市场分析报告,为科技成果研发验证提供商业思路;另一方面,传统的创新过程是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工程化到商业化的过程,而概念验证将市场需求较早地融入创新过程,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建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验证流程和方法,避免技术偏离市场发展轨迹,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