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路径探索

2023-12-03赵天阳李君婷谭桂斌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产教

赵天阳,沈 彬,李君婷,谭桂斌

(1.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国家迫切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创新发展高地,作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拥有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产业,如何建立一个紧密合作的高校集群,实现产教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赋能具有战略必要性,因此从高校层面,如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高素质、多元化人才,关键看高校育人是否落到实处。学生创意园作为创客实践基地,是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场所。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湾区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1 文献综述

1.1 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目的,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等主体多维度协同参与实现协同育人的一种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存在多样化[2]。刘大卫等[3]指出国外产教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产教融合模式的滥觞——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被定义为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二是技术工程师栽培的摇篮——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模式于20 世纪中叶正式提出,起初职业院校率先应用该模式,德国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既在本校学习相关课程,又在某对应企业参与工作,在校企联合培养下,实现人才供需的双向需求目标;三是在政府参与下产教融合的产物——日本“产学官”模式,其独特的“官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推动高等院校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创型人才,还收获了大量有实践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成为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模块、人才模块、产业模块、创新模块融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活用活、活学活用”、激发学习热情[4]。近年来,我国产教融合方面不断涌现新的模式。胡昌荣[5]认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式可将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团队培养、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路径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供需要素对接,该模式被称为“五位对接”。陈年友等[6]把产教融合的模式分为要素整合和契约合作两种,要素整合包括三类:一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管理,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环境,形成校中厂模式;二是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及其劳动力,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形成厂中校模式;三是企业进行职业教育投资,共建学校;第二种是契约合作类型,指通过签订契约合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成思源等[7]指出依托产学研基地,以基地项目为引导,结合专业培养要求专门制订第4 学年企业培养方案,由学校与基地共同安排课程和实践项目。另一种形式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脱胎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更加强调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形成教、学、产、研有效统一的微观生态系统[8]。即使产教融合路径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当今的产教融合模式仍存在不足,郑丽丽[9]指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定位不清晰,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明显落后产业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与现实脱轨。不过,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对产教融合路径的理解和发掘的不断深入,在产教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形式将更加灵活多变,且更加具有实践可行性。

1.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现状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主要从区域经济学视角,围绕湾区经济、大湾区建设的宏观层面展开研究。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粤港澳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与科技合作方面。许长青[10]以高水平高层次大学技术合作的视角,调研了广州市设立国际创新枢纽的发展方针与战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建立高等院校合作发展联盟,打造高精尖科学技术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2019 年11月16 日,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港珠澳大湾区各科技协会协同高校与各研究院等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推动港珠澳大湾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技的协同进步。卢晓中等[11]认为科技创新高地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其核心在于培养足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充分的技术支持,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院校,尤其是要做到高等院校集群发展乃至起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先锋模范作用。汪雨卉等[12]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配置差异的新视角下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科技创新走廊的问题。伍嘉华[13]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其导致的产教未能很好地融合创新成果转化存在局限性等疑难杂症。张艺[14]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1985—2021 年期间校企合作发文数仅占总发文数的11%,该数据明显落后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高校群。粤港澳三地间的产学研模式多为分散、自发的合作,缺乏能高效处理产学研合作矛盾的协调机制,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间也缺乏深度合作模块[15]。因此在产教融合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建设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可以预见,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面向经济、科技、教育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越来越多。

1.3 创新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欧美国家对工程教育发展、产教融合、科技融合等非常重视,针对如何培养适应工业化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问题做了不少的研究。比如CDIO 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创业项目模式、以工程创业者计划为核心的EEP 模式、突出学术创业的AE 模式、发明、创新与创业三位一体的I2E 模式、英国华威大学校企双轨、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16]、麻省理工学院的MIT 国际科学与技术计划、MIT D-Lab 计划和Priscilla King Gray 公共服务中心计划[17]。近年来,欧美国家围绕工业互联网、工业4.0 等战略,从夯实产教融合的角度探索重塑其工程教育。

国内的研究方面,朱高峰[18]强调工程教育的根本是回归工程,要做到知行合一,加强校企合作。夏晓峰等[19]认为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 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 战略目标颠覆传统工程的本质,引发了工程教育范式由回归工程转向融合创新的时代风潮。孙运龙等[20]指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应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工程技能和核心素质为培养目标,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制定相对应培养方案;通过重构教学课程培养体系,开创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创新课程建设等方式实现创新性培养。周石磊等[21]分析利用社会资源的融合,共同搭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科创平台,根据不同的企业类搭建多元化且立体化的平台,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与帮助。也可以构建由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以高校为主体的多元协同体系[22]。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亟需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科学技术注入创新引擎。

1.4 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研究现状

学生创意园是指在高等院校学生生活区域创立的具有创新引领、创意交流、学术科研等功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作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多功能实现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23],学生创意园旨在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学习三创(创新、创业、创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的精神、思维与能力,造就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是开展三创教育,培养突出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创意园为师生提供开展跨学科交流研讨、跨专业创新实训、创业实践、成果孵化等多元化创新创业活动和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斯坦福大学成立斯坦福大学科技园、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建立的高科技园区、英国的剑桥大学科技园、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等大学科技园本质都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科技进步[24]。高校科技园主要由高校、企业、政府三大主体共建而成,助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开创新视野、新角度,为科技创新赋能。

近年来,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由于学生创意园具有学生主动性、时空特性、互动性、条件限定性等独特之处,与常规教学课堂有所区别,其中,高校学生创意园是学生科创实践的核心载体,是创新、创业、创意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在国内,清华大学设立清华x-lab 创新工作坊,为学生们提供企业家咨询服务,开展双创能力培养讲座、双创赛事及交流活动;北京大学成立新青年创客空间,展示创新设计、开展项目路演、创业沙龙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此外,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的北航星空众创空间,针对学生开展创业培训、企业沙龙交流、投融资对接会、行业协会走访等一系列产学研活动[25]。

综上所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依托于战略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人才培养需求等,产教融合进入“三全育人”学生创意园的微观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践尚有待进一步深入。

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学生创意园建设新需求

随着产教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据点,着力培养“六有”人才,在培养创新应用型理工类高素质大学生的过程也随之诞生了新时代的新需求,如图1 所示。

图1 大湾区高校创新创意园建设的需求机制

2.1 紧扣4 个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战略要求,2022 年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2035 年是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前列的决胜期;本世纪中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达成期。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急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面向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等需求,大湾区在高端人才缺口约800 万人以上,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有两个基本国情:一是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二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尚需时日。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高等学校不仅要担当培养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主力军的角色,还要担当技术创新的重要角色。

2.2 构建6 个动力机制

全国各地高校应该始终坚持紧扣4个发展需求,通过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三全育人协同、创意园区建设、创新团队管理、产学项目孵化、成果转移转化6 个动力机制,高质量推进创新应用型理工类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

创新与应用型理工类高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主培养研究首先强调要进一步注重突出创新人才优势,凸显应用型人才群体的优势区域特色效应;重要学科专业体系设置上应积极面向优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人才要素适配的效率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破除现有的学科壁垒,注重跨学科知识交叉创新融合,提升区域人才创造综合优势能力素质;同时通过企业或政府与高校间的合作,能够为高校人才提供产学研用的成果转化平台,提供企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与培训[26],着力构建学科协同人才培养平台,把高素质的工科人才培养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开展起来,紧跟经济时代科技发展前沿步伐,牢牢地把握住学生时代的创新思想脉搏,打造政产学研的共育互动机制,强化高素质人才科技应用能力。

其次,要深刻注意到高校学生创意园区既是高校大学生平时在校课余活动场所的一个主要活动区域类型之一,也是高校大学生切实践行自我教育、自我规范管理和进行自我志愿服务教育的一块重要育人基地,在大学生社会的各类日常的管理组织和自我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走好这高校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园区建设中应结合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健全团队的激励机制,做到条例清晰、赏罚分明。各团队要有清晰的团队架构,明确的对接关系与对接流程。

最后,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组织培养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承接企业技术委托、联合研发等实战项目,搭建特色实践训练链条,打造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地。以大赛活动为有力抓手,充分协调整合高校跨专业、跨学院、跨地区合作等校内外各方社会资源,鼓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帮助产学项目顺利孵化。利用高校创新资源项目集聚目标与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协同,借助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创新资源项目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服务产品,形成校企联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27]。同时,加强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更充分地利用科研创新成果,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2.3 利用5 个区域资源

粤港澳沿海大湾岸区地理条件极其优越,三面沿海环山,三江河流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深水港口群、广阔的海域面,能够更方便地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对话。推进深化粤港澳综合大湾港区规划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同时,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地为湾区的发展贡献着新鲜的“血液”。目前,粤港澳东部沿海及大湾组团港区片内工业已集聚发展并形成包括新一代的通信设备及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研发应用电子产业、机器人产业集群等产业链以及包括现代新型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设计及研发加工、食品饮料生产制造基地等的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是有效推动珠江三角洲中国经济圈区域中心,建设形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优势地位和引领广东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全球的开放创新竞争发展的国家战略及重要战略发展空间载体。

3 产教融合视域下理工类高校学生创意园的建设路径

现以某工业大学创新创意园园区建设为例,深入研究大湾区理工类高校学生创新创意园建设路径,如图2 所示。某工业大学自2017 年开始对学生宿舍区改造优化,并最终建成包含创客空间、多功能路演展示厅、创新创业教育展示厅、日新书屋等17 个功能室,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的学生创新创意园。

图2 高校创新创意园建设的主要制度与关键模块

3.1 推进园区组织设计,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团队的搭建是全面推动创新人才进园区,积极地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和充分地发挥先锋榜样作用的重要举措,将开展创新人才能力素养培训和服务园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有机地结合。

3.1.1 将园区管理与创新培养相结合,搭建创新人才教育管理平台

创新创意园秉承创新人才培养与园区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的思路,以创新创意园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创新培养为驱动,以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团队为组织抓手、为创新人才教育管理创造良好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园区的日常运营,主要由各创新团队指导老师及其学生负责人组成。委员会的成立能够有效地在创新创业团队制度顶层规划的设计以及管理方法上为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制度规范化发展及组织管理和培训建设创造起一套良好的运营机制。委员会还组织学生在园区开展园区预约、授权、登记、巡视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并与学院创新团队入驻创新创意园考察制度有效进行结合,充分地强化园区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的作用和加强创新团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监督的意识。

3.1.2 鼓励创新团队走进园区,让创新种子在园区扎根

各创新团队相继转入园区,开展创谷沙龙、成果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分享讲座等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0 余个创新团队,3 000 余名本科生创新人才长期在园区开展各创新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各创新团队积极以创新创意园基地为特色创新示范阵地,围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8]、“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双创赛事,从技术底蕴、双创教育出发,启蒙大学生创新思想,让创新种子在园区生根发芽。

为着力营造园区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团队一栏目”创新团队建设活动要求,引导推动每个创新团队在园区组织打造双创品牌系列活动,推出开展了我的科研路、双创论坛等系列栏目,邀请创新团队中优秀的科研骨干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分享。通过与普通学生、科研萌新分享他们的科研故事与创新思想,共话成长经历,共讨科技未来,以朋辈教育理念引领青年学生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为促进学生的双创思想工作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3.2 建设4 个发展制度,覆盖8 个核心模块

园区基于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同频共振的运营理念,将园区日常的管理、服务、维护等工作融入到学生发展、教育等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园区+辅导员制度”“园区+专业教师制度”“园区+双创导师制度”“园区+服务团队制度”等4个发展制度的建设,实现了榜样引领、协同管理、产教融合、学习发展、创新孵化、创业引领、文化浸润、自主管理等8 个核心模块功能。

3.2.1 建设“园区+辅导员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文化浸润

通过辅导员对接学院,邀请优秀校友开展校友有话说栏目,分享创业就业经验,分析产业行业形势。开设广汽埃安校企班、腾讯实验班等特殊班级,鼓励产业资源与校友资源进驻园区,促进产教融合。学院辅导员团队带领各创新团队参与园区管理,不定期举办园区文化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布置园区环境,推动文化浸润。

3.2.2 建设“园区+专业教师制度”,做好榜样引领,帮助学习发展

依托多功能路演展示厅,园区每年开展生涯规划、创新启蒙系列讲堂10 余场:邀请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高水平科研教授等组建启蒙宣讲团,分享人生成长故事和科研经历;邀请青年教师开展青百有话说、大咖有话说等栏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创新教育。园区聘请50 余名教学成绩突出、科研成果丰富的班导师(专任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意园成长导师。每位导师每个月至少在园区值班1 次,开展学业帮扶、专业引导等工作,每年累计超过500余人次的班导师走进园区,走近同学,面对面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进行指导,让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全覆盖、无死角。

3.2.3 建设“园区+双创导师制度”,加速创新孵化,引领创业突破

依托高校雄厚专业师资背景和实验室强大的基础科研技术实力,充分挖掘发挥高校基于自身学科方向、科研技术平台而形成的特色科研团队优势,每年邀请本校学科带头人、特色科研团队骨干进园区共开展讲座“名师领航”近10 场;制定实施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制度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引领基层创新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充分利用创新创意园这个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邀请高校双创教师、优秀高校创业成功校友代表定期轮流在高校园区中开展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成果培训或路演。

3.2.4 建设“园区+服务团队制度”,教师协同管理、学生自主管理

创办创客中心(提供专利申报咨询等服务)和融媒体中心(助力科研成果多元化展示)等若干个学生组织,由学院辅导员老师担任各学生组织指导老师,协同学生进行管理,意在组建一支可靠的、高效的人才团队。以自主搭建的学院学生创新创意园园区平台系统为媒介,让全院学生能亲身参与到园区的日常维护、服务管理、未来建设等实践志愿活动当中去,鼓励发挥全院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监督的意识。

3.3 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学生创意园创新创意实践“1+5+X”模式

该模式以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支撑大湾区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探索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双创融合等多种形式,基于前期开展产教融合、双创融合育人时面向广东省500多家已服务企业的关键基础共性需求,集中凝聚校内外优势力量促进学生创新创意园建设,研究并探索构筑起高度开放、深度融合、多元协同的面向产教深度融合型、多维度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体系,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学生创意园“1+5+X”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新路径,如图3 所示。

图3 高校学生创意园“1+5+X”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新路径

3.3.1 搭建1 个平台,串联5 个育人中心

探索成立ME-X Lab 平台,该平台以平台建在学科上、平台建在中心里、平台建在团队中这一改革思路设立,主要吸收博士、硕士、本科各层级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成员加入。ME-X Lab 平台致力于围绕三创(创意、创新、创业)[29],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搭建学生发展中心、科研实验室、粤港澳青年训练营、校创客中心、创业孵化深孵等团队共5 个育人中心,帮助学生学习三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的精神、思维与能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30]。

3.3.2 驱动X 个学生创新团队

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团队党支部整合校内各自主创新团队,下设PZT 微纳定位创新团队、机器人创新团队、PLAM 智造创新团队、IE 工作室、大西瓜微纳加工设计团队、机械创新设计团队、FSAE方程式车队、科研兴趣小组、包装与结构设计团队、智能插件团队、精准者创新设计团队、智能车间创新团队、领途创新团队等组成X个学生科研创新竞赛团队,发挥好挑战杯、创智青春、“互联网科技+”等三大国际特级学术赛事项目在应用型新兴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工程中承担的学科牵引带动功能,以办赛活动促研,以学赛科研促教,构建好专业兴趣、创新团队、创业培育、创新深孵团队、创业深孵团队五级学术团队人才培育的链条,以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平台为基础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术研究为战场,全面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4 结论与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与战略地位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需建立一个紧密合作的高校集群,做到产教融合。高校如何为产业提供高素质、多元化人才,关键看高校育人是否落到实处。而学生创意园作为高校育人的实践创新基地,为实现更好服务产教融合,做到创新思想引领与创新实践教育协同作用,其研究价值及实践必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该领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跨学科研究内容缺乏。为探寻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路径,需要做到多方资源整合,加强理论研究,同时高校与产业企业要创新路径实践,探索培育人才的立体化模式,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产教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