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2023-12-03刘思危

英语教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参训培训农村

刘思危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弥补农村地区英语教育短板,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10 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90 所院校(机构)作为集中培训机构,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培训服务(肖征、于月清、荣风静2018)。2016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对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等培训形式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指明了农村教师培训的发展方向。当前,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差异较大,在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仍旧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调研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有助于打造高素质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新动向

(一)培训需求不断增大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地区的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当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需求、技能需求和交流需求。在知识需求上,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和规范,但是落实过程具有灵活性,需要教师结合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时事热点进行综合处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前沿的授课方法、教育理念缺乏直接的获取渠道,更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接触顶尖的英语教育专家,从而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在技能需求上,随着信息技术、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技能焦虑,希望能够通过加强技能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学习新媒体技术,将英语课程与短视频相结合,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交流需求上,农村小学具有分散化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经验分享与互动平台。培训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交流经验的过程,能够满足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在授课、研究、学习等方面的交流需求。

(二)培训覆盖面持续扩大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机会逐渐增多,面向农村的培训覆盖面逐步扩大。首先,在城乡融合上,城乡互动日渐频繁,通过资源互通与融合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例如,江西省贵溪市建立了“名校+”联合办学机制,对全市优质中小学进行统一安排,将部分农村学校转变为名校分校,学校之间教师纳入同步培训计划,通过城市与乡村学校教师双向挂职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其次,在跨区域融合上,打破区域边界,开展跨区域的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通过多维度的专业交流,形成融合共进的发展合力。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教师培训作为教育领域重要的跨区域发展事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2021 年10 月出台了《教师一体化培养方案》,通过共享专业资源、共建特色课程、名师联合培养等形式,开展跨区域融合互动。最后,在层级融合上,部分培训活动打破教师层级限制,让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从而加强“老中青”教师互动,形成更加融合、开放的师资培训体系。

(三)培训模式日渐丰富

从培训模式来看,随着“国培计划”等重点培训活动深入推进,培训模式日渐丰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1.集中培训模式

集中封闭式的专业培训能够充分保障教师的参训时间,并通过专业化、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集中模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存在成本较高、参训人数有限等问题。

2.线上培训模式

线上培训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受众广、参与场合灵活等优势,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训课程。例如,直播课程能够通过集中在线参与,形成较浓厚的参与氛围,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网络传播力;录播课程能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且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有助于教师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例如,2022 年9 月,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长沙市多位教研员、各区县名师代表和一线教师代表200 余人参与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活动全程直播,线上观看直播人数超6 000 人(毛艳丽2016)。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

(一)周期较短,重形式、轻内涵

因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参加脱产培训需要考虑课程进度、教学目标等方面,所以仍以短期培训为主,缺乏长期性脱产培训学习。此外,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还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培训主办机构过于关注培训形式,忽略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一是为了凸显培训的政治性特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政策解读,这虽然能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思想启发,但是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有限;二是为了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在未掌握培训需求的情况下,设置多样化课程,虽然表面看起来具有较广的覆盖面,但是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也容易让参与者产生厌烦心理;三是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缺乏精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虽然设置了签到、作业、报告等环节,但是约束性较差,难以引起参训教师的重视,从而使整个培训过程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让教师通过专业学习实现认知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二)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存在理论与技能的双重培训需求,但是从目前的课程培训过程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明显。第一,在教育理论上,教育专家虽然会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维度对小学英语教学过程进行解析,分析小学生发展阶段及其教育认知过程,分享前沿的教育学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教育分析工具,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则很少涉及。第二,在专业理论上,小学英语与语言学、英美文化等专业领域相关,虽然培训中的专家教师能够从学术角度对英语语法、经典语句等进行剖析,但是这些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缺乏明显的专业针对性。第三,在课程理论上,解读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并分享区域优秀的教学过程和成果,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创新思维,但是这种解读与分享同样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培训结束后,面对不同的教育环境,他们仍然缺乏有效方案,从而影响专业培训的实际效果(杨毓隽、红静2016)。

(三)形式传统,重授课、轻互动

近年来,为了丰富课程形式,虽然部分培训活动中增加了课堂发言、实地考察等环节,但是总体来说,培训形式仍较为传统,且新形式大多为辅助性探索,所产生的互动效果停留在浅层交流层面。在课堂发言中,由讲师对参训教师进行提问,或者参训教师之间开展专业化讨论,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促进知识分享和互动,但是知识分享、交流的时间往往较短。简短的课堂发言只能作为调节课堂的备选动作,难以成为促进高质量互动的有效工具。在实地考察中,虽然能使参训教师通过现场走访、场景观摩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但是在缺乏必要的前期调研和知识储备的情况下,短时间的考察只能对其产生有限的影响,难以从认知和思维层面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需求不断增大,培训覆盖面持续扩大,培训模式不断丰富。但是,当前面向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还存在周期较短,重形式、轻内涵;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形式传统,重授课、轻互动等不足。针对以上情况,应通过高质量培训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以促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

(一)搭建多层次培训体系

要充分调研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需求,构建起多层次培训体系(陈环2017)。首先,要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等设计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对于青年教师,旨在通过培训过程使其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并立足农村义务教育实践开展广泛学习与创新,使其成长为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对于骨干教师,要设置更专业的培训内容,使其能够在具备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新,不断地将新理念、新模式融入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改革作出贡献;对于资深教师,要更注重经验的传承,使其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助力师资队伍建设。其次,要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专业性、技能性培训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以精准化的课程供给,切实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最后,要充分运用线上平台,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的专业培训与研讨,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更多的培训资源,并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二)全方位整合培训资源

要将讲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等纳入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引导专业机构、主管部门开展培训资源库建设。在讲师资源上,可通过联合举办活动、柔性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不断吸纳专业人才加入讲师队伍。同时,引导讲师开展精准化课程研发,立足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现状,输出更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在课程资源上,应开展课程信息库的共建共享,使不同培训单位课程均能够通过数字化形式开展共享,从而将传统的线下课程资源转化为能够重复学习的数据库资源,为丰富线上培训服务提供资源保障。在实践资源上,应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关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实践需求,通过战略合作、购买服务等形式,选取学校、机构、企业、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实践教学点,不断强化社会化实践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为开发更优质的实践课程积累资源。

(三)优化实践性培训模式

在培训模式上,要以灵活、高效、有趣的形式引导参训教师参与互动,搭建实践性培训模式。在课程实践上,要将理论授课与实践过程相结合,通过实践参与强化理论认知,从而进一步增强课程体验。课程示范是最好的实践过程。讲师在讲授完某个教育学理论后,可以将优秀课程设计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快速推进学以致用。在经验分享上,可以将授课的主角由讲师转变为参训教师,充分挖掘不同参训教师的教学经历、教学成果和教学特色,引导其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经验分享,从而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使其在相互取长补短中创新。在合作共创上,不断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是专业培训的应有之义,因此,应在培训过程中加入团结合作、分组讨论、集体研讨等活动形式,使参训教师能够在团队中充分交流,并在特定激励机制引导下提高学习效率,形成高质量的学研成果。

(四)构建闭环化培训机制

培训管理对于规范培训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应构建闭环化培训机制,搭建涵盖过程管理、考核评价、培训优化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在过程管理上,应明确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指标,围绕其能力弱项开展专业培训,在培训中注重过程管理,规范参训教师行为,严肃课堂纪律,并通过课程作业、师生互评、结业报告等形式,引导参训教师全身心投入培训,充分汲取营养(苏翠英2021)。在考核评价上,要充分使用新媒体、新技术考核工具,在课程设计环节充分考虑课程特色,将平时考核、作业考核、结业考核等有机结合,通过考核强化参训教师的学习效率。在信息资源充分互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培训考核与所在单位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形式,进一步强化考核约束,引导参训教师重视培训过程,确保培训效果。在培训优化上,要根据培训活动开展情况和参训教师反响,不断优化培训师资、课程、管理、服务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培训生态。

结语

在乡村振兴计划实施背景下,面向我国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实践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培训部门和管理者缺乏对培训对象的深入了解,没有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隐性需求的角度考虑解决实际问题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能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出发点,脚踏实地,面对实际,将会是改变现状的一个突破口。

猜你喜欢

参训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师太”扛枪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