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价研究
2023-12-02李向前
李向前,靳 燕
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而大力开展思政教育与德育工作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在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充分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使命。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较理论课教学而言,技术课的教学在心理认知和品质培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技术课教学中,学生除了能学到相应的动作技能、增强体质外,同时也能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课堂常规组织中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分组练习中学生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一些教学比赛中团队协作精神等。凭借这些广泛的运动项目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其他课程所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势。
但是,由于体育技术教学的身体活动性、组织教法的多变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等特征,以及传统技术教学中对体育专业技能和身体练习的重视,往往忽略了体育技术教学和德育、思政隐性结合的天然优势,使得实际运用时比起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和思政元素难度要大、复杂性要高。因此,将德育教育融入“术科”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德育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质量,也就成为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德育渗透”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来源期刊限定为北大核心与CSSCI,起止年限为2000—2021年,共计检索出文献255条。在此基础上,将“体育”和“德育渗透”结合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获得文献26篇。并将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了解国内体育中德育开展情况、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实施情况以及现阶段高校德育渗透主要评价方法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 特尔菲法
对15位体育教学领域和从事过术科教学的专家进行了两轮的调查。第一轮专家调查。专家对初步拟定的各个指标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依据专家对各种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做相关的一致性检验;依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一定的修改。然后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依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程度的赋值,做相关的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评价体系。专家具体职称和教学专项信息(见表1和图1)。
表1 专家组成信息
图1 专家所授专业课
1.3 层次分析法
首先,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层次,然后建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再次,对各层次进行一次性检验;最后得出各指标权重值,然后依据每个指标的权重值来确定其对德育渗透内容体系的影响程度,为评价量表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1.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利用Excel、SPSSAU等软件工具完成调查问卷和评价量表的数据分析,完成专家对评价量表指标的一致性检验,以及指标的权重计算,为本研究的撰写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2 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德育渗透评价主体及评价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术科体育教师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但由于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特征,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结合了教师对德育渗透的准备和教学实施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及反馈来设置。对于一些特定的指标如教材准备、教案准备采取绝对性评价的方法,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其他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如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采取个体性差异评价的方式,通过比较学生在教师授课阶段内的前后变化来反映教师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主要针对术科教学的过程,但在过程评价中只考虑一些阶段性的评价指标,未考虑阶段性的考核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更加明确评价的主体和要求,优化简化指标体系,从多维视角考虑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2 评价指标筛选
根据对德育评价相关文献的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初步确定了包含教学准备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及教学效果评价等三大方面的德育渗透评价指标。确立一级指标后,通过在知网上搜索关键词“德育渗透评价”,本研究主要参考了大量核心期刊中所构建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整理出其中与本研究德育渗透评价一级指标要素相关的指标。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初步确立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本研究共发放两轮问卷。第一轮咨询问卷采用封闭形式,主要任务为获取专家职称及所教的专业技术课基本信息;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打分并给出指标修改或补充检验建议。第二轮问卷继续采用封闭形式,主要任务为反馈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并进一步进行确定、筛选指标;最终请专家对一至三级指标进行打分。
2.2.1 第一轮指标的筛选第一轮专家咨询过程中,“教学过程评价”“政治层面”“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学生意志坚韧性”四项指标变异系数均超过20%,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下(见表2)。根据变异系数数值越小,专家判断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这一原则,上述四个位于20%以下的指标需要进一步咨询与研究。
2.2.2 第二轮指标的咨询与确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中,具有争议的一级指标“教学过程评价”和二级指标“政治层面”与专家沟通交流后选择保留;“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学生意志坚韧性”两项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接近25%,选择删除这两项指标。第二轮问卷发放结束后,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8项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下,说明15位专家对所有指标的协调程度均较高(见表3)。
评价指标筛选是进行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德育渗透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总体来说,没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能完全地涵盖整个“术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更没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能分毫不差地评价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学工作,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在今后体育专业技术课教授中不断应用、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分析
2.3.1 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将初步确定的评价指标加以整理,以问卷形式发给十五位专家学者。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后,收回问卷并进行整理。针对争议较大的指标,再次向专家征求意见,最终形成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教学准备评价指标;二是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三是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组成。具体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2 第一轮指标变异系数(n=15)
表4 德育渗透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4
根据专家意见,三级指标作为具体的评分标准。为使三级指标具有可操作性,特建立三级指标的评价方法(见表5)。
表5 三级指标评价方法
2.3.2 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评价指标分析(1)教学准备下设指标分析。教学准备下设教材准备、教案准备、德育目标设置3个评价指标。
教材准备主要包括在准备教材时分析教材各个环节的特点以及德育内容与教材的结合点,严谨的教材准备是确立教学目标、锁定教学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过程的前提和依据;教案准备主要包括教案中德育目标的体现、教学重难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专门德育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德育内容的体现。教案也称课时计划,通常包括:班级、学科、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时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评价教师在教案准备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也是建立德育渗透评价体系的重要步骤之一;德育目标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遵守体育道德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培养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备课环节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确定好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下设指标分析。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堂常规组织、准备活动、基本部分3个评价指标。
课堂常规组织主要从学生课堂纪律性、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上课仪表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备条件,规范了学生上下课整队、变换队形、脱换衣服、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克服学生纪律松散、行为散漫等浪费宝贵教学时间的不良习惯。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有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总的来说,课堂常规组织是构建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准备活动包括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学生规则意识两个三级评价指标。准备活动是每节体育课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同时也是体育课中的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评价学生团体协作、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指标。基本部分包括学生学习专注度、学生练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生的合作与交往精神四个三级指标。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程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专项技术的教学、练习及教师德育渗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都在基本部分完成。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从学生的技术学习是否更加专注,练习态度是否更加积极,对于一些艰苦训练条件是否能够吃苦耐劳坚持训练,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气氛是否更加融洽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的精神是否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教学效果下设指标分析。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可以从学生的政治层面、社会适应层面、个人品质层面3个评价指标。政治层面主要有爱国拥党、为国争光、弘扬体育精神三个指标,具体可以从思政学习、校团委活动的参与情况,参加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获奖情况,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胜不骄败不馁等表现来评价;社会适应层面主要有团结协作与交往、遵纪守法、公平竞争三个指标,具体可以从在体育训练与比赛中与队友的合作情况,遵守体育课堂纪律、比赛纪律的情况以及遵守体育法律法规,拒绝服用兴奋剂参加比赛等表现来评价;个人品质层面包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及科学求实三个指标,可以从参加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活动等情况,不怕苦、不怕累、咬牙训练等表现,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情况方面来评价。
2.4 指标权重的计算
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之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对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实施德育渗透评价体系各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列成矩阵表。各级指标比较矩阵表和权重计算如下:
由SPSSAU计算出3个一级指标的特征向量及权重值(如表7)。
表6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表7 一级指标分析结果
由SPSSAU计算出9个二级指标的特征向量及权重值(如表8)。
同理,由SPSSAU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特征向量及权重(见表9)。
表8 二级指标分析结果
表9 三级指标分析结果
通过对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可得德育渗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0)。
2.5 指标判断的一致性检验
所谓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是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时,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主要检验CI和RI两个指标值,即使用公式CR=CI/RI,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即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比率。CI=(最大特征根-n)/(n-1)。CI值越小(越接近于0),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对于不同阶段的判断矩阵,人们判断的一致性误差不同,其CI值的要求也不同。衡量不同阶段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我们还需要引进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随机一致性RI值(见表11)。
表11 随机一致性RI值
一级指标的判断阶数为3阶。由表9可得,RI值为0.52;由表5可得最大特征根为3.00。由公式CI=(最大特征根-n)/(n-1)可以算出:CI=(3.00-3)/(3-1)=0,那么CRA=0。因此,检验通过。同样,根据公式可得出CRB=0,CRC=0,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因此,可以确认三级指标权重的分配是合理且有效的。
2.6 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专家评价量表的建立
根据专家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和计算,教学准备评价权重为0.309;教学过程评价权重为0.34;教学效果评价权重为0.351。为方便打分,三个指标权重按照百分制计算,则教学准备为31;教学过程为34,教学效果为35。由此得到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专家评价量表(见表12)。
表12 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专家评价量表
3 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体系的优化途径
3.1 加强对德育渗透的理论研究
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应该深度挖掘体育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要素,注重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德育渗透的理论研究,首先,从德育目标入手。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德”居于首位,所以要重视对德育目标的设置,做到德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相辅相成。其次,要研究德育内容如何更好地渗透于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一些内容要和体育教材互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也要注意突出德育教育的重点。最后,要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德育方法的研究。方法运用得当,往往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研究具体、易操作的德育方法,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能够促进德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总体来说,德育渗透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需要不断更新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对德育渗透的理论研究,让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德育渗透的评价体系,使其更为科学有效。
3.2 构建专业性及综合素质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构建专业、特色、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实践德育渗透评价体系的首要前提。首先,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德育底蕴,将体育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与德育要素及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建立体育专业独特的“思政元素库”,再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思政元素库”中的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其次,体育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与知识,将打造“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实践”全面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教师队伍落到实处,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运动技能、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各环节中。
3.3 创建浓厚的体育课堂思政与德育氛围
体育课堂德育和校园思政氛围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要加快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建设有深度、有力度的体育思政课程,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目标迈进,就必须将思政课程融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师要发挥领头作用,强化政治思想、精神素养、社会责任,让德育元素与思政元素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传播力、吸引力及感召力,形成“人人讲思政、处处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3.4 加强德育渗透评价体系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从体育教学的开始、准备、开展到结束部分,体育教师都要时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将德育渗透评价体系不断应用于各项目教学。从体育教学中,发现当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当发现学生在动作技能和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缺陷时,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并给予正确的纠正、引导。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从教学实际出发,除了要把体能、技能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外,也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合作与交往精神及课堂中的情意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及师生互评的教学评价方法。只有把评价体系不断落实到体育专业各个项目的实际教学工作,才能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评价工作做扎实、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