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走向

2023-12-02王思积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功能性专项运动

王思积

在2022年和2023年全球健身趋势的报告中,功能性训练排在了许多国家的前列[1]。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得对于健身器械依恋程度较小的功能性训练成为全球公民健康促进的主要选择之一。在我国,除了运动减肥与健康饮食外,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是我国当前健康促进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当前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多数研究都是从竞技体育训练中沿用过来,真正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符合学校体育各环节内容开展,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为学校体育育人所服务的功能性训练还较少。因此,分析功能性训练融入学校体育不同环节的可行性,梳理功能性训练应用于学校体育及其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探索未来功能性训练服务于学校体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实现二者真正意义上的互融互通,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内涵

1.1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概念厘定

功能性训练最初源于理疗和康复领域。从形式上来看,功能性训练强调多平面、多关节、多维度和核心力量等方面的训练;从内容上来看,突出强调了平衡、核心稳定性与本体感觉的训练;从训练过程看,其主要是对动作模式进行训练,强调针对运动竞赛中项目共性动作模式的训练;再从效果来看,强调各项素质的优化整合,从而使机体表现出更大的功效[16]。由表1可以看出,对于功能性训练概念的界定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流派:训练流派(即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目的性较强的训练)、训练方法与手段流派(即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训练的方法或手段)、活动流派(认为即功能性训练是一种练习或身体活动)。以上对功能性训练概念的阐述多是从训练学和竞技体育的角度出发,然而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有学者从动作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也有学者从训练目的与意义的角度进行阐述,还有部分学者从生物学角度对训练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的角度进行说明。有学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与传统体能训练相区别的,甚至要优于传统体能训练的新型训练方法。然而,二者从本质上讲并不矛盾。在训练实践中,功能性训练无法取代传统体能训练所带来的训练效益,只能较好地弥补传统体能训练中的不足,并为一般训练向专项训练搭建起过渡桥梁。二者互为补充,而不是取其代之或自成一派[19]。

表1 功能性训练的部分概念界定与评述表

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功能性训练的概念阐释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综合性范畴。由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最初源于理疗和康复领域,因此在该视域下的概念阐释为采用以非药物以及手术运动为主的方式来改善身体功能受损患者的动作和活动能力,并逐渐延伸至运动能力增强和疾病预防与护理等领域[20]。引入到竞技体育领域后,其概念才由物理治疗演变为功能性训练。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看,功能性训练是从运动员整体考虑,采用多关节、多维度练习,突出强调非稳定性、小肌群和深层肌肉的练习,促进运动员各方面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衔接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一套完备训练体系。

此外,在对功能性训练进行概念界定中,同时存在着另一种观点,即将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训练理念,并非有明确且统一的概念界定,而是一种将损伤预防、动能传递、核心稳定相融会贯通的新型体能训练理念,是对传统训练理念的继承与优化。龙斌[2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源自西方训练界的新理念,是对原有体能训练体系的补充。王雄[22]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为了达到提高个体专项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以上学者认为在竞技体育中,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整合多种训练资源,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功能性为逻辑起点,融合多种训练手段,通过有效的动作模式训练减少运动员在专项竞技中各种动力链能量传递的损耗,来提高运动员动作质量和运动表现的目的性较强的相对系统化的训练理念。

随着功能性训练理念的不断传播,因其训练的高效化和能够大幅减少运动员受伤风险而逐渐被学校体育课余训练队所采纳。当前,在学校体育领域,功能性训练的理念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课余体育训练环节,更多地出现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部分学者基于学校体育情境下对功能性训练开展的可行性以及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观点。即认为学校体育中的功能性训练理念是以学生健康为主线,围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运动风险防范等几方面,结合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观念意识以及精神品格塑造等具体内容展开的[23]。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中的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在遵循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体能发展为基础,衔接各阶段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能力、跨学科能力的综合体育能力发展,并贯穿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始终的以学生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所开展的各种身体活动练习。功能性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学练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塑造学生优良体育品格与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主动健康行为与意识形成的学练理念。

1.2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目标指向

Boyle M. 认为功能性训练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其本身就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他认为功能性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表现[7]。根据表1中学者们对功能性训练的概念阐释可以看出,许多定义不仅阐述了功能性训练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涵盖了功能性训练要干什么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在竞技体育中功能性训练的过程性目标包括发展运动员神经肌肉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身体运动系统的机能、规避运动损伤风险、提高运动员动作效率、改善机体运动功能障碍等。而结果性目标则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图1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目标指向

在学校体育中,应用于学校体育中的功能性训练目标应紧密围绕学校体育的宏观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其他各环节内容开展的目标进行阐释。如图1所示,笔者结合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学校体育总目标以及各环节目标对学校体育视域下的功能性训练目标指向进行概括与归纳。基于学校体育的功能性训练的第一层目标为改善学生功能性障碍、减少学生运动损伤风险、提高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效率与培养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兴趣,即功能性训练开展的逻辑起点及其本质属性;第二层目标为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水平,即体能发展目标与学校体育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第三层目标为加快学生专项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学练赛水平,即专项技能发展目标和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目标;第四层目标为传授学生功能性训练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塑造优秀体育品格与情感、树立主动健康观念,即培养学生运动与健康知信行的统一目标;第五层目标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即进入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以上目标层层递进、相互衔接。前四层目标为学校体育中功能性训练的过程性目标;第五层目标为学校体育中功能性训练的结果性目标。

2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2.1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环节

在学校体育中,功能性训练的引入是由于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错误的动作认知造成的身体姿态发生错位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所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功能性训练引入到学校体育必修以及选修课程中,能够丰富以往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将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借助形式多样的器材,培养学生体育学练兴趣[24]。此外,还能保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运动的效果[25]。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功能性训练引入课余训练中的准备环节、体能练习环节、技能学习环节以及放松恢复环节,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风险、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促进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26]。最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对学生开展功能性训练的关键环节。这样,不仅适用于专业性的课余体育训练,也能够适用于大众化的大课间活动[27]。而在当前体教融合以及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功能性训练融入学生体育家庭作业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28]。

当前,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一批体育院校已经将功能性训练编写成专业课程。其主要形式包括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两个环节。虽然大学生群体的接受以及适应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学校性质以及专业区分度较大,应用于非体育类高校以及非体育专业学生中的功能性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在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等学校体育中,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最早将其引用至课间操环节。北京市中小学也于2016年开展了功能性训练课程的教学实验。然而,多数研究都只是从不同方面进行尝试,并未试图打破以往传统学校体育各环节内容开展的壁垒,也未能起到较好的融合效果。功能性训练应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及其在学校体育各环节中的表现形式和具体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功能性训练应用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校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功能性训练从理论上能够较好地融入各阶段学校体育的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等环节中。在实践层面,部分体育类高校已经开展了专门性的功能性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而其他高校、中小学以及幼儿园还是侧重于将功能性训练融入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其他环节当中,试图通过功能性训练的融入来丰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训练以及课外活动,并以此来提高传统学校体育学练效率与效果。此外,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以及功能性训练内容的丰富与形式的多样化,功能性训练也开始出现在学生体育家庭作业以及课后体育服务等新兴学校体育环节中,但由于相关研究目前还较少,有关其应用效果的实证性知识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2.2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应用的方法与手段

早在2012年,闫琪博士便研制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其中包括相互紧密衔接的基本功能训练方法、一般功能训练方法和专项功能训练方法三大部分,共计366种具体训练方法,为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29]。王梁同样也按照三级金字塔模型设计了共计354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训练的方法[30]。

针对学校体育环境中的功能性训练,多数学者的研究都将训练内容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有的采用一节体育课的部分时间进行,有的则采用一整堂体育课进行,并按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在已有研究中,关于幼儿功能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主要以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为目标,以站、走、跑、爬、投、抛等基础运动能力的练习并配合部分简单道具的游戏为主。例如有研究者根据练习动作类型将幼儿功能性练习方法分为了走的练习方法、跑的练习方法、跳的练习方法、攀爬的练习方法、钻的练习方法、平衡的练习方法等[31]。关于中小学功能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由于该部分学生群体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期,再结合我国各地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多数研究中都以非器械的克服自身重力的练习为主。有研究者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功能性训练课程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巩固阶段四部分。其中,准备阶段为学生基本数据采集与知识讲解;基础阶段逐渐由单腿屈膝半蹲、仰卧侧屈腿等徒手练习过渡到坐姿举哑铃转腰、仰卧双脚夹实心球上抬等轻器械练习;提高阶段以动力性练习为主,以速度和耐力素质练习为辅;巩固阶段以增强学生对已掌握动作的练习和增强学生核心力量练习为主[32]。而在大学阶段,非体育以及非专项学生多采用徒手以及部分器械练习,而体育专业以及专项训练学生则以更加系统化和高强度练习为主。例如有研究者在参考国家体育总局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功能性训练手段体系,将其分为躯干支柱力量练习、臀大肌激活练习、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神经激活练习、动态拉伸练习和辅助练习等六个部分[33]。尹军教授也在其为大学生编写的教材中将功能性训练分为动作准备、基础力量练习、躯干支柱力量练习、旋转力量练习、快速伸缩复合练习、速度练习、平衡能力练习、灵敏与协调练习、牵拉练习、再生与恢复练习以及矫正练习等部分,并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部分练习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了设计[34]。

综上所述,当前,在学校体育大环境中的学生功能性训练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为主要开展环节,训练方法与手段除徒手练习外,多借助于弹力带、迷你带、瑞士球、跨栏架、药球、泡沫轴、壶铃等器械。然而在真实的学校体育环境中,以室外教学和活动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往往无法使用瑞士球、药球、壶铃等器械,多数只能借助于简单的弹力带、迷你带等进行集体的器械练习。此外,多数研究的整体脉络依然是围绕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训练内容的开展为主,而真正与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环节有机结合的功能性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还不多见。

2.3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应用的效果

幼儿是个人身体发育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个体发育情况直接影响后续各项能力素质甚至认知以及执行功能的完善。有调查显示,我国3~6岁幼儿不良体态的检出率不容乐观,轻度体态异常的比率较高,且有恶性发展的迹象[35]。及早纠正学生不良体态能够有效避免一系列健康风险,而延后甚至消极行为将导致关节疼痛、肌力丧失、心理疾病等严重的健康危害,甚至增加死亡风险[36]。研究表明,功能性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形态的发育,而且能够以非手术和非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幼儿多种不良体态[37]。此外,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幼儿精细技能发展备受关注,粗大技能发展往往被忽略,而幼儿时期粗大动作的发展水平会显著影响其青少年时期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38]。受环境、师资等因素影响,导致幼儿园所开展的常规体育活动往往无法达到均衡发展幼儿粗大动作的效果,从而影响个体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而功能性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幼儿粗大动作水平,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其效果远优于原有的体育活动练习[39]。因此,在幼儿学校体育中,功能性训练的引入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均衡发展,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并且要明显优于传统体育活动,从而为青少年时期复杂动作与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在运动时经常会利用补偿性运动策略来实现运动的高性能,然而这些低效的运动策略会大幅提高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的风险。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来识别学生的代偿性基本动作模式,继而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有利于帮助学生恢复其身体的功能性,减少运动损伤[40]。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功能性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课堂学练兴趣[41]。有研究表明引入功能性训练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力量素质、运动表现的提升以及健康促进和损伤预防具有较好的短期以及长期效应[42~43]。在日常训练中,功能性训练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身体功能水平,并大幅降低学生的伤病发生率[44]。此外,应用于专项技能学练的功能性训练能够提升学生专项所需的运动素质与生理机能水平[45]。同时,根据专项技术动作特点与竞技需要,对学生开展针对某些关节部位以及肌肉的训练,可以提高个人专项技术中关键性技术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提高个人的运动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技术动作、提高专项技术水平,使学生的专项成绩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46]。也有研究显示传统体育锻炼与功能性训练在对青少年学生身体成分、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二者对于改善青少年学生健康相关的身体健康成分效果相近,但是单从实验的短期效应来看,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学生身体成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改善程度要高于传统体育锻炼[47]。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对各阶段学生群体运动技能以及体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关节稳定性以及灵活性的训练、对学生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训练、肌肉力量、协调和平衡素质的提升都有较为显著的效应,但是对某些素质的促进作用还未形成统一的答案。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个人以及练习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等内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研究中被试对象没有处于学生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从而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有部分研究由于实验干预时间较短而未能形成显著效果。此外,与传统训练、传统体育活动方式以及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相比,结合功能性训练的干预方案对于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生理机能中多项指标的改善虽然可能不具备显著性但多数相较于前者都有一定的提升,而且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参与依从性等方面的提升要显著优于前者。

2.4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其他应用

有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能够比以往的抗阻训练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改善个人健康状况的目的,虽然其所需的强度可能令人生畏,但参与时间的减少会对许多年轻人产生较强吸引力。然而,部分研究表明,HIIT虽然能够提高人们的锻炼效率,但是其锻炼乐趣会随锻炼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从而降低人们参与锻炼的依从性,导致参与程度的下降[48]。当前,多数人身体活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因此,有研究表明参与持续时间短的多维度训练较参与持续时间长的单一训练更能够有效增强个人的运动功能与锻炼动机[49]。于是便衍生出了持续时间短、多维度的高强度运动,即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gh-intensity functional training, HIFT)。HIFT强调功能性多关节运动,可以适用于任何健身水平,比传统的重复和有氧训练能够引起更多的肌肉募集,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大幅降低参与者运动损伤的风险,而且对于改善青少年的身体机能水平,提高运动素质水平具有显著效应[50]。同时相较于HIIT,HIFT对于青少年学生运动能力的改善更为显著[51]。此外,HIFT不仅能够在避免肌肉损伤、提高锻炼效果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参与者每周的锻炼时间,并且能够使参与者保持运动乐趣,提高其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依从性[52]。

在国外,HIFT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锻炼方式,并逐渐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应用。有学者阐述了HIFT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师能够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HIFT训练方法与手段[53]。也有研究通过对青少年进行课外HIFT训练,发现经过系统HIFT训练的青少年,其空间学习、视觉模式分离以及注意力跨度都受到显著影响。说明HIFT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青少年的学习成绩[54]。

综上所述,HIFT能够在避免肌肉损伤、提高锻炼效果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参与者的锻炼时间,提高锻炼效率,并且能够使参与者保持运动乐趣,形成持续参与锻炼的动机。在国外,HIFT已经逐渐从大众健身领域延伸至学校体育领域,被用来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国内,有关HIFT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还较少,处于起步状态。该训练方法对儿童青少年开展的有效性以及在学校体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虽然在国外已经被多数研究所证实,但是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该训练方法对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适用性以及训练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发

功能性训练以学生功能性障碍恢复为逻辑起点。在减少学生运动损伤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完整的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整体运动能力的提升,不仅与传统体能课程相比更能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行为,并且其所强调的非稳定性练习和非固定器械练习理念能够较好适用于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大环境中,易于教师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进行学练。此外,功能性训练还架起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连接的桥梁,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过渡,能较好地弥补以往体能课程重素质训练而忽视系统性的不足。然而当前多数研究都只是将其作为了训练干预的手段,并未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整体的设计与规划,也未按照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来讲授相应的内容。多数研究虽证实了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课程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有益性,但是后续却很少会有学校将其应用于长期甚至短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究其原因,是其许多方面都不符合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发理念,研究的实际效益较差,研究缺乏持续性,研究成果的长期效应不足。已有研究中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开展并算不上是功能性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正有机结合。多数研究中所强调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健身功能仅仅是体育课程的众多功能之一,而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也不单单是训练与体能的外在价值,更多的是强调以综合育人为主的内在价值[55]。

因此,未来研究应从整体上去积极探索功能性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形成更加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放在首位,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课程进行构建,体现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革新我国学校体育体能课程与教学,辅以其他体育课程与教学环节目标的实现,在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实现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3.2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发

人们日常参与的身体活动、健身大多不具备功能性(只具备一定的健身性)。只有结合了一定的内容控制、身体监测、有一定计划与组织开展的处方式运动行为,才能够称为日常的功能性锻炼或功能性健身,或是具备一定功能性的日常体育参与、日常体育锻炼行为[56]。对于学生日常体育活动以及训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或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对活动内容等进行设计与调控。而教师对功能性训练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功能性活动以及健康行为的开展。此外,对于学生活动数据的监测、功能性健身及活动内容的媒介信息传递也同样重要。学生功能性健身与活动数据的监测以及信息的获取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功能性健身与活动行为的开展。

在微观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实践中,应使学生通过被动的教师知识传授和主动的媒介信息获取来习得功能性健身以及活动的方法与手段,并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来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其中,学生的数据监测能够借助当前的智能化设备以及通过阶段性的测试来获取,而活动行为的开展与调整通过教师被动传授与自身主动信息获取。由于学生在课外活动时会单独选择功能性活动的可能性较小,如何使功能性活动内容变得更加大众化、趣味性以及如何将功能性活动方法与手段融入学生其他课外活动的环节中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考虑的重点。未来应积极从各方面探索功能性训练应用于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开发设计可供学生在日常体育活动中采用的系统的功能性健身以及活动方法与手段,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3.3 专项训练的尝试

随着幼、小、中、大四级学段体育专项技能课程、赛事体系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通过专项技能学练和运动竞赛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积极效应逐渐凸显,就更加强调了学生专项技能学习以及专项竞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以篮球为例,有研究表明,将功能性训练纳入运动员专项训练中能够显著提高其灵活性、敏捷性、垂直跳跃能力等运动表现水平,并且被认为是提高备战效率的重要因素[57]。对于在校学生专项训练而言,功能性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篮球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敏捷性与平衡水平[58],能够弥补以往专项体能训练的不足。结合功能性训练后的篮球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减少运动在训练时的损伤风险,而且能够针对躯干、核心力量以及动作完成的速度与速率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为学生篮球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59]。此外,功能性训练还有助于篮球专项中某些技术水平的提高。例如有研究发现,采用功能性训练的学生运动员,其篮球三分球弧外投射的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提升[60]。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中功能性训练不仅能够丰富以往专项技能练习的内容,而且能够弥补以往专项技能发展所需要的专项体能训练的不足,同时还对某些专项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厘清功能性训练与各专项体能训练结合的可能性,以专项素质与运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开展行之有效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此外,在专项技术训练中,还应积极尝试探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专项技术动作和水平的功能性训练方法与手段,从而促进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在专项学练中的兴趣以及提高竞技比赛中的专项运动表现,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4 特殊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以上分析是围绕常规学校中的正常学生群体展开的,促进特殊学校中特殊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同样不能忽视。有学者针对智障青年群体开展了功能性训练,发现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青年智障群体的体能和身体功能[61]。虽然多数研究可能是围绕特殊青少年儿童群体展开的,但往往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大环境下,更多的是以临床医学为主的物理治疗,而真正基于特殊学校环境下的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的功能性训练研究还较少。部分针对特殊学校中学生群体展开的研究表明,功能性训练对特殊学校中智障学生的静态、动态平衡和灵活性的发展具有显著效应[62]。也有研究表明,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智障学生的冲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63]。

当前,通过在临床医学环境下对特殊青少年儿童群体实施物理治疗以及在非临床医学环境下对特殊成年群体开展功能性训练对于恢复和改善其运动的功能性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已经被证实,但是否能够通过功能性训练来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恢复一定功能性、提高其认知水平、改善其整体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等积极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4 结束语

从竞技体育到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中应用的方法与手段丰富,但往往受场地限制。在应用环节上,功能性训练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家庭体育作业等环节中;在应用效果上,功能性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身体功能性的多关节运动,适用于不同年龄和健身水平的学生群体。然而,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中应用的理念仍未从竞技体育中转变过来,还需要从学校体育功能性训练课程与内容的研发、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发、专项训练的开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其内在价值。此外,特殊学校中特殊学生群体的功能性训练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和发展,结合学校体育的整体理念和目标,探讨功能性训练与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推动其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功能性专项运动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不正经运动范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