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路径研究

2023-12-02沈惠红饶春平赵娅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途径

沈惠红 饶春平 赵娅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法、归纳法阐述了“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与意义,在总结当前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文章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完善途径,以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質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三全育人;途径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hree-pronged Education”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Shen Huihong Rao Chunping Zhao Ya

(Sports Department,Suzhou Health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Suzhou,Jiangsu 215009)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on methods,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pronged Education” mechanism.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hree-pronged Education”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thods with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These method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team to form a joint educational effort,enhancing family education to achieve coordin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improv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stages,perfe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ystem,and building a campus culture environment with moral education as a priorit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universities;Three-pronged Education;approaches

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大使命,在实现培养人才目标时,首先就要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上,而在落实德育工作时,需要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因此,寻找途径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这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主体,即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履行育人职责,分工协作,然后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充分落实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通过校内校外的一切教育力量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程育人强调的是育人的过程,高校应着眼于育人工作的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各个阶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全方位育人则强调了育人的领域,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现代教育资源,完善育人机制,转变育人模式,构建立体化育人平台,实现育人全覆盖。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意义

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为“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高校实施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未变。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使得社会环境愈加复杂。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表现得更为剧烈,大学生在畅游网络世界时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产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动摇和变化,这些都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基于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不断完善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既是适应新时期育人工作的需要,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能力有担当的有为青年的保障。

三、当前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三全育人”的认识性不强,育人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招录教职员工时除考虑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教学能力外,不应忽略教师师德师风考量。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三全育人”机制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认知缺乏深度。另外,高校教师岗位众多,各级各类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之间的界限过于明显,多方联动不佳,导致全员育人的教育闭环没有形成。

(二)家庭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高校与家庭联动不佳

立德树人是需要多方面联动才能实现的,家庭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从目前来看,家庭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认知偏差,对德育方面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在大学阶段,学生由于在校时间较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机会相对变少;家长也常常因为忙于工作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很多家庭都认为学生一旦进入学校,孩子的教育就能放松不少,甚至是将教育工作完全交给了学校,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离不开家庭因素的影响的,家庭成员长期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将不良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孩子,而又疏于教育和引导,很容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另外,高校与家庭之间存在联动不佳的问题,由于高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当学生出现思想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就不能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教育建议。

(三)全程育人方面衔接不当,忽略实践教学

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中的全程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但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全程育人方面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高校在教学方面通常采用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对于“立德树人”有所忽略。首先,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情况缺乏一定的了解,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所有学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人而异;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只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但这一阶段学生常常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而到了大三、大四,由于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学校通常会增设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种教学安排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育人工作缺乏持续性;最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集中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即使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往往也是走过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意义。

(四)育人形式单一,德育教育环境有待提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且大多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呈现的,内容枯燥单一,课堂互动性较少,教学手段也缺乏创新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这就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能产生兴趣。有时,学校强制性地灌输德育知识,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目前,高校对于德育教育环境不够重视,德育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学校的第二课堂不够完善,学生的业余时间没有被很好地利用,例如课外活动、文化节、学校晚会等就忽略了德育方面的内容。线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线下的思政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德育为先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育人队伍的师德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要将以德育人的理念放到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进而完善和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有效解决问题,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高校首先要从自身发挥好全员育人的作用。教师作为育人的主导性力量,其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思想素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育人队伍的师风师德建设,在校内培养师德典型,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全员育人还要求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例如,专业课教师要意识到学科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结合社会新闻、课堂辩论等形式来调动课堂氛围,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辅导员则要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身边的小事”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3]另外,高校除了要加强育人队伍的师风师德建设,还要对育人队伍从严管理,对那些品行不端的教职工坚决清理,肃清教育不良风气。

(二)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家校联动

家庭教育是全员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出现错误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起长效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是为了关注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情况,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状态,以便针对问题提出教育建议。只有学校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家庭认同学校的培养方式,通过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育人阶段的衔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高校要做好育人各阶段的衔接工作。第一,在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一开始,可以通过教师询问、问卷调查等形式来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行初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因材施教;第二,应丰富大一、大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在繁忙的学业阶段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大三、大四阶段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教育意义;第三,在大学生毕业阶段,应针对就业问题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与指导,使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高校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对课程进行外延,例如通过第二课堂和网络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四)注重多种育人形式,构建德育为先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学习沙龙、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方式促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创新德育教育手段,例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德育课程,在网络教育平台推送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结合社会新闻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强化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以境育人。首先,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充分展现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文化内涵;其次,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培育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对“校园贷”“网络诈骗”等进行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最后,良好的思想政治校园文化环境还要规范所有教职员工,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五、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建 “三全育人”新格局,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但当今社会面临着愈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三全育人”更應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各个阶段,同时积极寻找“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不足,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途径,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寇光涛,岳敏,武镒.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84-88.

[2]管培国.立德树人 思想铸魂:论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1(6):83-85.

[3]贾凯,戴石慧,朱铭霖.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1(12):27-28.

(责任编辑 郭晓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