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合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师范”建设探究

2023-12-02王桂清黄春平邵怀领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聊城市聊城师范

王桂清 黄春平 邵怀领

摘 要: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聊城大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师范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深化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等新发展理念,创建了校地、校校、校内三维融合的“新师范”建设模式。通过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平台共建、创新共力,保证培养的师范生“适用”;通过校校合作,实现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技术、教学能力与时俱进,保证培养的师范生“实用”;通过校内合作,实现教学组织变革、培养模式创新,保证培养的师范生“好用”。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培养链、发展链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师范”;融合发展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在教师。“新师范”是在教师教育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背景下,以改革与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作为出发点提出来的人才培养方式。如何深化育人要素与资源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培养链、发展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师范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推动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聊城大学作为拥有百余年师范教育传统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区域基础教育实际,顺应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需求,发挥学科资源优势,深化校地融合、校校融合、校内融合,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校地融合,开创师范生培养新格局,实现协同式发展

校地融合发展符合高等教育与城市互动发展规律。一方面,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学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城市的崛起与当地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也需要地方提供各方面支持,大学包括教育活动在内的各种产出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获得社会的持续支持,从而形成大学与地方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一)长效机制保障校地融合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快速进入普及化教育发展阶段。但高校囿于师范生封闭培养的历史惯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这也导致师范毕业生供给与中小学校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摩擦性矛盾突出。聊城大学长期与驻地城市共持“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的发展理念,达成“相向而行、融合共进”的高度共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态势,有效化解了师范教育的封闭惯性。

自2000年始,根据师范教育发展需要,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先后规划出台了系列重大融合发展政策,签署了一系列融合发展协议,建立校地主要领导担纲、各部门(县区)和学院负责人参与的领导与工作机构,签署《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城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书》等城校融合发展一揽子协议,推进教师教育类“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平台共建、创新共力”建设,实现协同式发展,创建教育链、人才链与培养链、发展链有机融合的师范生培养新格局。

(二)资源共享提升基础设施利用价值

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共同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合建2.24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满足了聊城市民和聊城大学师生的文化需要,开创了校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先河,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2003年共建4.54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融实验、检测、科研于一体,不仅增强了聊城大学服务聊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为聊城市科技工作者從事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撑;2007年开工建设的1.68万平方米多功能聊城体育馆,是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篮球小组赛使用场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赛季由当地体育局使用,平时归聊城大学使用。

(三)学校共办提升基础教育培养质量

2020年,聊城市人民政府与聊城大学共建聊城大学附属学校,为市属公办学校,含高中(24个班)、初中(24个班)、小学(36个班)、运动训练部,建设占地223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2亿元。学校将创新办学机制,积极引进全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利用5至10年的时间,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基础教育示范区。

(四)人才共用提升智力资源贡献丰度

2020年,聊城市和聊城大学共同实施“高端人才汇聚工程”“基础教育示范工程”“基层培训与学历提升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等,把聊城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纳入聊城市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相关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享受聊城市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待遇。聊城市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双方人才引进工作。聊城大学专家教授担任驻地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教育研究与规划指导专家,共同研制城市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聊城大学为聊城基础教育产出教育专家、培养创新人才,已逐渐成为聊城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和借智引智的“主阵地”,为聊城在山东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提供“聊大智慧”、作出“聊大贡献”,推动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

(五)平台共建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

教师教育是聊城大学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近年,聊城大学强化师范底色,突出“新师范”特色,集聚全校优势学科资源,成立了聊城大学教师教育管理中心,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聊城大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基地、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平台,为卓越教师培养搭建研究平台、创建实践平台。2018年3月,聊城市与聊城大学投资3亿元共建聊城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探索形成了“3+4”“3+2”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聊城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聊城市和聊城大学共同实施“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学科产业对接工程”等,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培养链、发展链有机融合。

(六)创新共力提升教学团队指导能力

聊城大学与聊城市教育局签订《校际协同育人实施办法》等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团队。其中,大学在课程开发、学生科技活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术讲座、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名师工作室指导等方面给予中小学重点支持;中小学接受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教育硕士实习,配备优秀指导教师,以开展教学观摩、研讨、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强化师范生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二、校校融合,盘活师范生培养新资源,实现互补式发展

围绕师范生培养“产出导向”目标达成度不够等问题,聊城大学基于地方发展、行业需求,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等平台,以师范生培养外生性资源转化为目标,推动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建设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技术,共同指导技能竞赛和实习支教,共同监督学生培养质量,实现互补式发展。

(一)建设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新高地

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切入点,服务山东省和聊城市发展战略,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对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推进“新师范”建设,学校先后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东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5项。

以专业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为驱动,强化“新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师范教育专业全面发展。聊城大学开设的17个师范专业中,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建成省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建成1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另有3个专业通过了国家级师范二级认证。

(二)构建师范生培养优质新课程

联合中小学教育专家,按照“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明晰师范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构建“五育并举、融合创新、重质强能、实景提效、情怀养成”课程新体系,最大限度发挥课程价值,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课程建设“重质强能”,邀请“齐鲁名师”等进课堂,提升课程鲜活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思政元素、课程改革最新成果,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合作编写内容创新、融合思政、富有特色、数字化的教学实践案例集(教材),强化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建设。目前,聊城大学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完成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6部,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

(三)打造师范教育教学课堂新形态

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运用到师范生培养过程,加强微格教室、智慧教室等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师范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識的能力,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师范生构建完善的个性化终身学习平台。引进智慧树、超星、雨课堂等信息化工具,建成网络教学平台5个、智慧教室和微格教室300余间,实现大中小学异地同步、远程互动教学。

(四)建设师范教育师资队伍新团队

以大中小学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基础,通过引进或聘任兼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科带头人、中小学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等,建立区域优秀教师资源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科群、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等新领域为纽带,建设虚拟教研室、课程基层教学组织,组建研究团队,打造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聊城大学现已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57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46人。

(五)提升师范生从教能力新水平

对标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强化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以从业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为平台,聘请499人/次中小学优秀教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师范生从业竞争力。2013年以来,在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上,聊城大学94人获得一等奖,134人获得二等奖,97人获得三等奖;2017年至今,聊城大学获得国家级师范生学科竞赛A+类62项、A类135项、B类114项,获得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1598项。

(六)加大师范生实习支教新力度

为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2008年聊城大学与聊城市政府、市教育局及各区县教育局召开校地联席会议,共同实施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目前,聊城大学已与120所中小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167个,在乡镇中小学建立594个支教点,共30期超2万名师范生参加实习支教,实习范围覆盖聊城市大部分县区,实习学科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所有学科课程,受惠中小学生近30万人。该工程有效缓解了聊城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数量不足和学科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对聊城市师范生培养和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实现了校地双赢。

(七)研制师范生技能考核新方案

为了向基础教育教学一线输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力量,聊城大学结合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与能力导向相结合,严把师范生培养质量关,基于“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发展为要”原则,研制了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的“五结合”技能考核“聊大方案”。“五结合”即“过程性达标+终结性测试”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案式笔试+试讲型面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整体要求+学院创新方案”的学校与学院相结合,“大学专家评价+中小学名师考核”的出口与入口相结合,“学校技能达标考核+省级技能大赛/国家教师资格考核”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八)搭建师范生职后发展新桥梁

借助获批的“教育部国培计划单位”“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单位”平台,聊城大学按照定位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评价精准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现已培训5000余人),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发现、选聘校外优秀教师,壮大教师共同体外聘教师队伍。

三、校内融合,构建“新师范”建设新内涵,实现集约化发展

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以师范生培养内生性资源集聚为目标,积极参与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了适应区域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师范”培养与培训体系,为师范生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初步实现集约化发展。

(一)改革培养模式

深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一体化设计本科、硕士培养方案,实施师范教育本硕贯通培养,为其深造创造条件,10年来培养直硕师范生1257人。打通“高职—本科”升学通道,与临清幼儿师范学校实施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全面提高幼师的培养质量,年均培养800余人。

(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整合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实施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起,聊城大学拓宽师范生培养类型,开展普通生、公费生、委培生多类型的师范生培养,建成适应区域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硕士“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覆盖”的新师范培养与培训体系。大中小学携手一体化搭建了学科交融、名师引路、文化熏陶、技能锻炼的成长路径,为师范生成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推进“教师教育+”

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优势,融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实施“教师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创建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微专业”12个、虚拟教研室5个;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师教育类”通识选修课模块,要求非师范专业学生必须在该模块选修1至2门课程、修满2个学分,复合培养融通新素养;实施“工科+教师教育”,打造专业新特色,跨界培养新技能。2022年,聊城大学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的达448人,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达7045人。

四、结语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确立新目标,新目标集聚新人才,新人才需要新师范,新师范促进新发展。

(一)建设“新师范”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

立国以教育为根本,教育以师范为支撑。聊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师范教育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新师范”建设为引领,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发挥学校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全面推动师范教育专业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师,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建设“新师范”是提升创新发展和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

建设“新师范”有助于创新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聊城大学立足区域基础教育实际,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等新发展理念,通过“校地融合”开创师范生培养新格局、“校校融合”盘活师范生培养新资源、“校内融合”优化师范生培养新途径等措施,构建了开放、协同、联动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厚植了扎根基层的教育报国情怀,强化了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教学,提升了跨学科(领域)教学能力,培养了“适用、实用、好用”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有效服务和引领了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聊城大学现已成为鲁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源、创新源、人才库,形成了“聊大教师”品牌,有力推动学校驻地区域乃至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新师范”建设是任重道远、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

“新师范”建设需要研究、明确和内化时代要求,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研究中小学校发展需求,研究学生的学情和发展需求的时代变化,研究高校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激发各方内生动力,融合各类师范教育资源,最终方见成效。实践证明,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持续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是聊城大学“新师范”建设走向成功的关键支撑和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学理论,2017(11).

[2]王林发,吴艺仪.“新师范”背景下教师教育地方性:态势、实践与策略应对[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5).

[3]姚宇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困境与超越:基于适切性的视角[J].山东高等教育,2019(5).

[4]关延平.融合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J].山东教育(高教),2021(43).

[5]邬大光.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须走出历史惯性[N].光明日报.2018-06-19.

[6]邹晓玲.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三个维度[J].高教论坛,2020(10).

[7]王左丹.以“五新”“六化”推进“新师范”建设[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1).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聊城市聊城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聊城市召开2021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
山东省聊城市老年大学校歌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聊城市夏秋季大气VOCs特征及OFP分析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聊城,宛在水中央
新动能,新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