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第一战略
2023-12-02姜岚昕
姜岚昕
存量博弈的时代,企业如何更好地发展,未来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应当把2023年看成是战略重构的一年。当行业开始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企业陷入增长乏力瓶颈,要怎样获得突破性增长?关键在于战略层面的改变。
企业要反思、调整、升级自己的战略,要以未来定义现在,要学会用外部的视角来审视过往的决策。
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
何为战略?“战”就是干什么,“略”就是棄什么。做企业最大的忌讳是左右摇摆,最后左右都不成功。
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即战略,“全身”即管理。“一发”没有做好,管理就不会产生价值,没办法发挥出管理最大的能量。战略是1,管理是0,把1做好了,后面每一个0的叠加都是加分项。如果战略是错的,持续地错下去,那么后面的动作就会给组织带来不断的消耗。
战略是从外往内看,管理是从内往外看。管理是从眼前怎么推导未来,而战略是怎样从未来推导现在。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好战略?尤其是创始人或是在公司工作了很久的人,因为他们缺乏外部视角,即没有外部专业人士的参与,所以往往掉入自己的惯性、情感以及对某个方面的执迷。并且无法站在客户的角度、供应商的角度、渠道的角度,以及对手的角度去完善自己的战略,没有考虑行业竞争环境、整个社会态势,这样是永远做不好战略的。
企业增长有3种方式:一是肥胖式的增长,靠增加宽度,拼凑业绩,而获得阶段性增长;二是肿瘤式的增长,靠背离商业生态,而掠夺式的短期爆发;三是肌肉式的增长,是在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取得成果。
企业未来的增长一定是战略式的增长。
如果一家企业,只盯财务目标,没有设定战略目标,短期看似获得了业绩增长,但其实是为自己挖了坑、埋了雷,甚至是自掘坟墓。所以,我们要达到目标一定是在战略引领下的执行,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获得良性的增长,肌肉式的增长。
如何在存量博弈时代完成增长?最简单的,要做战略升级。
第一条路径,自我资源的战略升级。客户质量升级,团队质量升级,供应链升级,渠道升级,并非增加量,而是增加质。单纯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走“质”,即要进行自有资源的战略升级。
升级带来的回报是什么?有4个回报:高复购、高客单、高转化、高认知。在用户心中你是锚定的首选,在客户认知当中具有最高价值,不可替代。
第二条路径,要有区隔对手的战略升级。放大跟对手的不同,一旦你是可被替代的,那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当中就显得非常被动。
要想区隔对手,首先要高区隔,放大跟别人的不同;其次是高体验,让客户愿意去分享、去“晒”,有参与感;再次是高势能,你服务什么客户,未来吸引什么客户,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决定了你的势能;最后是声量,声是声誉,量是质量,声量来自于谁来为你发声。
如果能够探索到这两条路径,不但业绩会增长,也能将客户牢牢稳住,甚至吸引竞争对手客户到你这里来。
品类第一战略
战略增长的根本之道是什么?答案是成为品类第一。
为什么要成为品类第一?首先要知道品牌跟品类的关系。顾客在做购买决策时,最具驱动力的是品牌还是品类?
同样是一个已经很知名的品牌,若是突然换一个品类去做,消费者就不一定认了。切入其他品类,或许可以短暂性地增加流量、热度,但不一定能够产生品牌忠诚度,以及未来产生品牌的持续溢价。
所以品牌和品类是什么关系?品牌是做感知的,品类是做决定的。
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来自哪里?核心就是成为某一品类的首选,成为品类第一,在该品类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认知度、锚定值。
那要如何成为品类第一?
首先,做品类分析。而品类分析第一看客户认知;第二看自己有何优势;第三看竞争对手有何劣势,有无市场缺失、忽略的地方;第四看认知空隙,核心是在这个市场当中有没有形成品类代名词,即有没有成为品类的一二三名。需要注意的是,认知空隙不等于市场空隙,市场空隙是有没有人干,认知空隙是用户心智中有没有第一品牌、第二品牌、第三品牌。
所以,企业重点要“打”的不是产品价值,而是认知价值。认知价值没有上来,产品价值也很难被认可。认知价值怎么“打”成本最低?找到认知空隙,也就是别人还没有发现,还没有提出,还没有开创,没有宣扬的。
品类认知的第一,才能成为真正的第一。心智认知价值决定了市场价值,心智认知的覆盖率决定了市场的占有率。
其次,做品类占位。如何在品类当中形成占位?占据心智。在用户的心智中,要最具有价值,最不可替代,具有稀缺性。
而要占据用户心智,只有一个方法—“第一占位”,即成为第一,无论是细分第一、品类第一,还是开创性第一、区域第一等。
成为品类第一,供应链、渠道商、团队、投资人、企业估值、议价能力、主导权,甚至生态圈都将会发生改变。
企业具体如何成为品类第一?有3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属性第一”。即出生标签,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是为成为第一而设计的。比如有的企业,选择跟顶级科研机构、院士、科学家等合作,具有极高认知度,一出生就是某方面的第一。
认知价值和本身价值,哪一个更重要?从战略方面来看,认知度越高,带来的价值体验就越高,消费者心理障碍就越少,吸收度更高,转化度更高,创造的价值也会更高。
所以,认知价值是1,产品价值、内容价值等是后面叠加的0。认知价值上来之后,每一项内容都是加分,产品也会越来越值钱,创造越来越大的能量。
第二个方法,“细分第一”。宁愿在一个小品类当中拥有大的认知度,也不要在大的品類当中获得一个小的认知;宁愿在小品类中拥有大份额,也不要在大品类中拥有一个小份额。
具体要怎么细分?自己最强势、客户最认同、对手最薄弱,“三最合一”。
所以企业改变的根本路径突破,不是单纯跟着大品类走,因为跟着大品类走,未来风险会很大。只要老大没有“自废武功”,那你永远不可能跃居第一,你在这个品类就永远没有冒尖的机会。
在自己足够强势、客户认同、对手薄弱的细分品类持续聚焦,锚定该品类,打出认知价值。只有认知价值建立起来之后,你的产品才能进入高价值,进而拥有高份额、高估值。
第三个方法,“开创第一”。别人没有说过的,没有做过的,在这个方面没有突破的。
怎样做到开创第一?品类同性的战略例如促销、搞关系等,通过单纯的某种方法、策略获得的短期结果,但不具有持续性的认知强化,都不具有持续性价值。只有把品类设计好了,品类第一的锚定方向定好了,才可以形成循环,形成驱动力量,打出认知价值。
当然开创第一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教育成本。需要推广、宣传,需要自己做这方面的案例,所以在这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挑战。
企业为什么老是想活和死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中间值,开创一个新的品类?企业要跳出过去的认知和概念,跳出对手固有的东西,客户固有的东西。
品类认知的份额决定了市场的份额,品类认知的价值决定了市场的价值,品类认知的覆盖度决定了市场的占有率。
所以,市场的价值,市场的份额,市场的占有率都取决于能不能成为品类第一。如果能够把品类第一战略做好,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力量。
我希望每一个企业都能锚定成为品类第一去做,成为省级的品类王,中国的品类王,乃至世界级的品类王,能够运用品类战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
日本为什么有许多百年企业、千年企业?
第一,他们把企业的稳健和延续置于利润和增长之上,只要是违背企业稳健和延续的事情,哪怕能够带来短期的利润和增长也会坚决放弃。
第二,企业要想延续百年、千年,谨慎采取金融杠杆利用资本快速并购扩张的经营逻辑。因为只要一次失败,干了30~50年的企业都可能一下完蛋。
第三,长寿企业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当有资金时能够节制地把钱存在自己的账户上,所以即使横跨了战争、海啸、地震,它们也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