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创作情感生成与启动机制研究①

2023-12-02李泊潭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关键词:认知动机力量

李泊潭(山东艺术学院 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弁言

情感这一自然、复杂而多样化的人类心理活动不仅关乎人的生存发展,对于探究艺术活动也必不可少。在现代心理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书法创作情感的产生、种类、特点及模式等方面的探讨,应被注入更多科学理性色彩。

一、情感的产生与功能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关于“情”的认识已涉及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情感的产生、功能等核心观点。

《论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1]232《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2]孔子承认正常情感的合理性。心理学家燕国材说:“我国古代所说的‘欲’,即欲望、欲求,与今之所谓‘需要’相当。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们全部心理活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或动力。”[3]可见,需要(欲)是心理活动(包括情)产生的基础。然而能否满足需要则会产生情感的偏差。《论衡》中“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4]不难理解,得到则喜,不得则怒。需要的满足与否是情感产生和变化之因。传统心理学思想将需要看作是情的基础,从需要产生情,再到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正反性的情感,是逐一深化细化的过程。

进一步,人除了自然生理需要还有社会交往和被他人承认的需要。《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1019孔子不怨天尤人的背后仍是渴望有人了解自己的志向。

再进一步,除了需要的满足与否能产生情感以外,认知也能产生情感。墨子学派认为行为受理智支配,墨家最先明确提出情感是行为产生的动力因素,“为,穷知而悬于欲也”,[5]52意思是行为的为与不为,决定于“知”,但有时情感太过剧烈就会成为行为的巨大推力或阻力,这时“知”就不起什么作用了。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对客观实在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反映,情绪与认知相伴而生,即“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6]41意思是态度产生情感,那么态度又与何有关?人产生何种态度是以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符合需要的事物可以引起人的正向肯定性情感如喜悦、满足、兴奋、安宁等,反之则会引起负向否定性情感如愤怒、怨恨等。所以从情感生发的原因来看,情感“是以主体的愿望、需要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7]

我们已经知道情感的产生和需要有关,那么情感的功能则是为行为提供动力。《吕氏春秋》认为有欲望才有动力,戴震云:“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8]戴氏的逻辑是有欲、有为、有理,理存欲中的思想是对原始儒家的突破。

以上简要剖析了传统情感论中情感的产生和功能。现代心理学中关于情感的定义是:“情绪是多成分组成的、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9]6情绪的产生与认知有关,因为认知评价了需要的满足与否。在生理之外,情绪还必须照顾到主体的社交并为行动提供力量。所以我们对于情感的产生和功能应把握这些关键词:需要、认知、动机、力量。

二、书法情感生成基本原理

前文揭示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不同的情感,此处进一步研究需要的层次和实现的条件,由此可以明晰由需要而产生的书法情感是何以发生以及书法创作情感启动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将需要(欲)横向分为“二欲说”“五欲说”“六欲说”,①“二欲说” 的代表为朱熹,他将欲分为“好底欲” “不好底欲” 两类。朱熹《朱子语类》卷五:“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 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五欲说” 的提出大致与人的五官感知有关,《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道、释均有五欲的分类。“六欲说” 出自《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但现代学者高亨认为《老子·五十章》里“十有三” 就是指的“七情六欲”(《老子注释》),如此则老子是“七情六欲” 最早提出者。也有将需要按层次递进分类,如《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5]303孟子将欲分为三个层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5]95孟子的需要层次是逐渐递升的,生命可贵但当理想抱负与生理生存冲突时,孟子选择舍生取义以成就理想人格。

传统心理学思想对于需要的层次划分已十分接近现代心理学,但传统心理学思想中关于需要的论述并未包含审美需要。将审美作为高于人的生存需要的还要参考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将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求知和求美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认为前一种需要的实现是后一种需要开始的基础,审美需要被马斯洛认为是高级需要之一。他认为随着需要层级的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也更复杂深刻,如满足低级需要后的愉悦是短暂的,而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情感是最激荡人心的,即“高峰体验”。他认为“高峰体验”最容易在艺术欣赏和创造中发生,审美需要就属于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提出“自我实现”有两个条件:自我与环境处于一种外和谐状态、个人的各种相关的本质处于内和谐状态。

以上是建构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的理论基础,论述逻辑为:需要的满足与否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又为行为提供动力。审美需要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自我实现的条件也就成为审美需要能否满足的条件,即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及自我内部环境的和谐。

三、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

审美需要引发主体情感,而情感又为创作行为提供动力。“审美的需要乃是一种追求和获得审美情感的需要。人们进行审美活动,主要是使自己的本性需要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标志着这种满足的是主体通过审美体验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情感。同时,审美需要是人进行审美实践活动(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内在动力。”[10]积蓄于心的情感能量需要借助艺术创作宣泄出来,以重新获得内部世界的平衡。笔者根据情感心理学理论,以书论中大量有关情感与创作的论述为依据并结合作品,提出书法创作情感启动的两种基本模式:正向情感启动、负向情感启动,如图1:

图1 书法创作情感启动的两种基本模式

如图所示,创作情感启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体的内、外环境和谐,则正向情感启动引发书法创作;二是内、外环境不和谐,则负向情感启动引发书法创作。

具体来看,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社会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等,故而一切外在于人的事物、事件和环境均属于外环境范畴。内环境包括生理和心理环境两部分。生理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状态。内环境中的心理部分则较复杂,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是感知、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第二是责任感、道德感等社会性情感,第三是技能、能力。

考虑到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外环境因素全都和谐或者全不和谐的情况较少。在实际创作活动中,多是某一因素和谐或者不和谐,则创作情感会在两极(正向、负向)情感中的某一中间位置启动,如此则表现出创作情感种类和程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内外环境因素的和谐与不和谐程度有差别,个人对于这种差别的反应程度也有不同。如面对逆境,有人会奋起抗争,有人则精神不振。面对成功,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或淡然一笑。但是,审美需要的满足与否引发创作情感,进而启动创作活动这一客观心理事实不会改变,只是创作情感的种类和程度不同,这便表现出个体的情感差异。

所以为了避免正向与负向情感在字面上容易引起的绝对化误解,本文在正向和负向情感之间引入“极差”概念,如图示。“极差”来源于心理学中关于情感特点的认识,“情绪具有两极性,它首先表现为情绪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与悲伤、爱和憎等。在每一对相反的情绪中间存在着许多程度上的差别,表现为情绪的多样化形式”。[6]45不难理解,肯定或否定性情绪都存在程度差别,两极情绪中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如狂怒→愤怒→幽怨→平静→愉悦→高兴→狂喜,体现出情感程度和种类的变化。情感的差别是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成为反映内外环境与主体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程度的外显特征。本文提出的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可以涵括情感的不同种类和级别。并且,“极差”还可以反映创作情感变化流转的过程。原先起到启动创作行为作用的情感,随着创作的进行,自身的程度也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是依据传统心理学观点,并在现代心理学关于情感的产生、功能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也得到文艺心理学的支持,如童庆炳将艺术家创作冲动归结为内心的不平衡现象。艺术家心理失衡,使得自身的审美知觉处在较为敏感的状态,此时审美情感会变得活跃,调动起艺术家的本质力量去消除不平衡状态,艺术创作就开始了。

下举数例详细说明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

第一,书法正向情感启动模式。

“阴阳”和“气”思想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内外环境和谐的意义就是“阴阳”和“气”思想代表的运动平衡的对立统一状态。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中的内外环境的和谐其实质是外界环境和主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也是主体内部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调和状态。

这种状态符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他的个性是统一的。这使他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造”。[11]自我实现的人在其创造性过程中产生了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产生了最激荡人心的美妙感觉,这就是“高峰体验”,其本质上是主体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也在于“和谐”,“感知者必须与被感知的对象之间彼此符合,或者说他们必须相互匹配,不论好坏,总得好像一对夫妇”。[12]49既然是和谐的,那么就不受人为控制和强迫,高峰体验的到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做到松弛和善于感受,采取道家的态度,对万事万物听其自然,不加干涉”。[12]50笔者提出的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的和谐状态是类似阴阳二气合抱鼓荡化生万物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绝对的平衡。

书法史上能够做到内、外和谐的,据书史记录推测其产生“高峰体验”的书家不在少数。

外环境和谐引起正向情感启动之例俯拾即是,最著名者当属王羲之《兰亭序》,天朗气清,群贤毕至,皆足以畅叙幽情成就“天下第一行书”;古人常以文房为欣赏对象,“宋四家”中蔡襄得到好用的毛笔写就《陶生帖》,托人搜求好纸写就《澄心堂纸帖》;还有嗜砚如命的米芾得制砚佳材,兴奋之余写下《乡石帖》,拿回紫金砚台又写下《紫金研帖》,收获珊瑚笔架写成《珊瑚帖》。对于古代士人,外部事功的和谐无疑是更大的理想。颜真卿“三稿”皆属于负向情感启动而成的书作,相反,《刘中使帖》则是鲁公在得知平贼获胜后,难掩激动之情挥笔而成的正向情感之作,笔势极为流畅,与沉郁顿挫、不堪悲痛的《祭侄稿》形成鲜明对比。

内部环境和谐之例也不胜枚举,如王慈《柏酒帖》、柳公权《尝瓜帖》、杨凝式《韭花帖》、黄庭坚《苦笋帖》、米芾《惠柑帖》等。除了口舌之乐外,内环境和谐还包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如蔡襄“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13]欧阳修“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14]308苏轼“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14]315这些都是在书写中体会到的内部环境和谐的例证。

第二,书法负向情感启动模式。

书法创作情感启动中,内或外环境的不和谐形成负向情感类型,往往会以十分强大的情感能量激发主体形成创作冲动。在文学领域中这种内、外环境冲突引发的创作行为被指称为“发愤著书”,笔者以为其美学思想可为书法创作一证。如前论,正、负向情感的生成源于需要是否满足,有追求有目标自然是为实现人生价值,然而结局并不都能尽如人意。君王有天下大定之愿,臣子怀建功立业之想,老者愿天伦之乐,夫妻庆永结同心之喜。然而王朝兴衰更迭,忠臣可遭排挤,老人或忍丧子之痛,夫妻离别失婚也不在少数。这里的外环境作为不和谐因素刺激着主体情感,“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具有一种外射的倾向,渴望着排遣与发泄,故时刻都在寻求表现的对象,这就是审美创作需要产生的缘由”。[15]主客体之间的冲突,引起主体内心强烈震动,“愤于中而形于外”。在创作情感模式中,主体受制于外界环境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摆布”,而是以积极的能动性回应外界。书法创作就是书家创造的“第二自然”,在其中他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挥洒线条、组合字法、经营章法,此谓“法由我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14]292此谓“情自我出”。书家以书法这一黑白世界回应世间万象,以情感回应自然变化、人情世故。主客之间的冲突越尖锐,引起的主体情感反应就可能越剧烈,由此唤起的情感能量就会越大,引起的行为就会越迅猛果断。

和《兰亭序》不同,王羲之《丧乱帖》记叙祖坟屡遭侵扰,自己又不能前往修缮,悲愤之情化作笔端文字流淌出来。《祭侄稿》的创作背景尽人皆知,不忠不义的叛军、见死不救的友军、为国捐躯的堂兄亲侄,这都是颜真卿面对的逆境,鲁公将其化作巨大的情感推动力在祭文中爆发出来。经济拮据、生活困顿也经常困扰书家,王铎《赠汤若望诗册》落款中记叙了其时贫病交加,不得已卖字买粮买墨的窘境。徐渭《墨葡萄》落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抒发了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感慨和无奈。

外部环境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内部环境就能“尽如人意”了吗?其实,内部环境的和谐与否也并不全由主体做主。笔者在情感模式中将内部环境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生理的不和谐也可形成书作,如张旭《肚痛帖》、蔡襄《脚气帖》等。心理环境比较复杂,涉及三个方面:心理现象、社会性情感、技能和能力。

关于心理现象,主体思维发展的方向并不完全受意识控制。以联想为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6]人们对时间的察觉是以物体变化为参照,原本摸不着看不见的时间都会使得主体心情鼓荡,思绪飞动进而联系到自身“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由此可见,主体产生的心理现象并不总能向着产生和谐结果的方向发展。

社会性情感是指“人在长期与他人的关系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9]169人类产生“情绪”的能力,一方面是先天遗传,另一方面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越是复杂的情感,后天学习的影响越大。人们表达情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已经融入人们的基本情感之中,如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爱国情等,形成了成分复杂、来源复杂的综合性情感,这就是社会性情感。

技能是“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方式构成的动作系统”,[6]101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6]136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当书家情动于中,需要借助书法宣泄情感时,情感是动机,为行动提供必要的心理能量,但不代表有情感就能有与情感相匹配的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书法作品的最终形成,书家的技术手段也是必备的。并且具有书家个人特色的技术手段也会影响书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为书写水平的高低会限制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内环境之一的技能、能力连接着情感和书法形式,如若中间环节断裂,以至情找不到合适的表现途径,书法形式也就不能很好地展现情感。

明朝宗室朱耷,家国不再的外部困境迫使其于书画创作中寻得发泄和安慰。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环境,在其书作中表现为形式夸张、意象冷峻的书风。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也是外部环境不和谐而引起负向情绪启动的典型。苏轼自然渴望“进庙堂之高”,但被谗贬谪又逢不能生火做饭的寒食节,内外困顿交加造就了“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何绍基自创“回腕法”以生理的不和谐追求书作形式的和谐。这些都是技能、能力与情感相匹配成就经典书作的例子。相反情况就是内环境中的技能、能力不能充分体现作者情感,书家的技法水平不能表现出自己多样性的创作情感,而难有佳作。

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否对于书法创作的影响,孙过庭曾总结为“五乖五合”,本文提出的书法创作情感启动模式包含了孙氏“合”“乖”的内容,同时指出即便是在“乖”的情况下,即内、外环境不和谐时,仍有创作情感爆发并完成创作的原因,补充了孙氏之说。

四、结语

本文在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援用现代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解释书法创作情感生成的原因并提出创作情感启动基本模式,有利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书法创作情感与创作行为,提高创作水平,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作品。

猜你喜欢

认知动机力量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动机不纯
怀疑一切的力量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