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传播机制研究(1921—1930)

2023-12-02余顺顺

歌海 2023年5期
关键词:红色歌曲传播机制

余顺顺

[摘 要]左右江流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革命根据地,是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的发源地。该区域广泛流传的红色歌曲以马列思想为指导,经革命骨干编创、宣传队推广、群众传唱,形成民歌化特征,体现人民性、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特质。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环形传播机制在田野与文献中得以互证。此类官方文献鲜有记录,却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红色歌曲信息,为边疆民族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事实依据,打开了认识革命时期人民主位视角的窗口,对整体认识反帝反封建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色歌曲;左右江流域;传播机制;边疆革命史

2020年,笔者在广西百色学院从事民族音乐学课程教学工作期间,导师赵塔里木教授常提醒笔者教学研究中应注意百色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尤其是各民族在共同熔铸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的贡献,由此启迪了笔者对左右江流域革命根据地的关注。2021年8月,笔者与覃金盾副教授在右江、巴马、东兰、凤山,进行网络微型课程“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项目的田野调查,并收集百色起义的红色故事、歌谣等材料。基于此前对400余首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的梳理,笔者思考:为什么红色歌曲能克服政治形势不利和交通、语言障碍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呢,其传播机制是什么?红色歌曲的文化特质有何共性?

关于红色音乐的概念界定,李诗原从军事政治学视角将红色音乐视为服务政治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具有战时文化和军事文化特征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红色音乐具有阐述和表达、诠释和维护、塑造和构建、展现和讴歌、集聚力量的五种功能属性。1笔者认为,从民族音乐学视角出发,红色音乐与人民互为研究主体,研究方法需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故界定:红色音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诞生,汲取学堂乐歌与各族民歌之精华,其传播、承载并受益于人民,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蜕变、创新,是反映人民思想、体现民族气魄、展示群众智慧及艺术情操的各类音乐艺术作品的总和。

红色歌曲是红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时期,革命地区大量传唱红色歌曲,充分发挥了宣传革命的作用。下文主要以1921年至1930年间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的史实与案例,论述其动态传播之机制。

一、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概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北与贵州省接界,西和西南面分别与我国云南省及越南毗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化名邓斌)和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陈豪人(又名陈导民)、雷经天、俞作豫等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威震南疆的英勇的武装起义。他们领导创建的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当时我党在民族地区建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21929年10月13日,俞作豫率警备第五大队离开南宁,开赴龙州。次日,邓小平、陈豪人率警卫部队溯右江驶向百色,张云逸率警备第四大队从陆地掩护前进3,巴马、东兰、凤山一带的农民武装沿左右江河畔武装扎营,以百色、龙州为中心的左右江流域革命力量已经形成,如图1所示。

左右江流域地缘上指百色与龙州两地流向南宁的河段和红水河部分流段及周边县份。由“两江一河”串联起壮、汉、苗、瑶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左江流域诞生了闻名遐迩的龙州天琴、大新高腔诗雷、龙州调等原生态音乐;右江流域有平话蔗圆山歌、白话28辙民歌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林壮剧、平果嘹歌;红水河流域有瑶族唱调、过山音、盘古歌、东兰壮族勒脚歌、都安苗族古老的三音歌。1在拥有深厚民族音乐文化的左右江流域所孕育的红色歌曲,见证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英勇顽强、艰苦卓绝干革命的不朽业绩。左右江流域的民族音乐文化,为红色音乐的创造提供了多样且珍贵的文化艺术原料。红色歌曲传播革命思想,是起义斗争的重要工作环链,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凝聚群众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文化资源是红色基因传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两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为我国革命事业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为少数民族地区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积累宝贵经验,为民族工作提供了成功示范。2

二、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的环形传播机制

(一)红色歌曲编创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次全国性的民歌收集工作与各市、县(区)文化部门长期的调研,使左右江流域的红色歌曲得到较好的记录,为笔者提供大量可查阅的音乐文本信息,如《僮族民歌选集》3《广西民间歌曲集》4《广西革命历史歌曲》5《民间歌曲集成河池地区分卷》6《民间歌曲集成百色地区分卷》7《韦拔群山歌选》8《拔哥山歌》9《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1《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2和其他选编集等。结合田野调查和不完全统计,笔者现收集1921—1930年反映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有398首。众多歌曲为我们打开了从人民主位视角了解革命历史的窗口,如《游历三年整》记录韦拔群寻找革命思想的过程,《革命跟列宁》《多谢孙文的好心》赞颂革命导师列宁和先行者孙中山,《为何这样穷》《帝国军阀罪恶大》揭露剥削与声讨土豪军阀,《农民协会来掌权》《农民革命》教导和号召农民革命,《妇女解放歌》《婚姻自由自己找》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此类歌词语言朴素而颇具巧思,简明扼要地表达革命斗争的意志,例如《打破种种的不平》:

打破种种的不平(1)穷苦百姓才翻身(2)

革命浪潮涌起了(3)美好日子要来临(4)

如今革命未成功(5)大家齐心去拼命(6)

打破种种的不平(1)穷苦百姓才翻身(2)

打倒地主资本家(7)扫尽黑暗见光明(8)

革命浪潮涌起了(3)美好日子要来临(4)

该歌词结构属壮族典型的七言十二句“勒脚歌”3形式,内容为描述民情、反映民意、凝聚民心,是革命进程中人民性的体现,重复使主题表达力度得到加强。

左右江流域农民运动时期,山歌的功能性开始发生延展变化。原本对唱时称呼“贝侬”(“贝”指比自己大的同辈,“侬”指比自己小的同辈,“贝侬”泛指亲戚)“亲家”等改为“百姓”“同志”“人民”等。传统称谓的细微变化延展了山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无论是农民运动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革命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认同与独特的文化创造。

(二)农讲所与校园的歌声

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广州先后举办6届讲习所,右江地区东兰县韦拔群、陈伯民、韦如山等分别参加第三届和第六届的学习。1925年,韦拔群在东兰县举办三届农讲所,韦如山于恩隆县开办农讲所。4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创办的农讲所设立八门课程1,革命歌曲课即其中之一。学员每日上午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下午学习军事课和开展文娱活动,农讲所文娱活动以教唱革命歌曲、讲故事为主。韦拔群在广州农讲所的课程基础上,结合地方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情况,将反剥削压迫、妇女解放等内容编入革命歌曲中教唱(如谱例1)。

《广西党史》记录了邓小平教宣传员孙醒侬唱《国际歌》的事迹,进一步说明革命骨干在红色歌曲传播环链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天晚饭后,一名叫孙醒侬的女学生来找邓小平汇报宣传鼓动工作。汇报完后,她思索一下说:“百色五中师生们叫我教他们唱革命歌曲,我不知道教他们唱哪首歌曲才好。”

“你就教他们唱《国际歌》嘛,这是一首好歌。”

“《国际歌》,我还不会唱呀。”

“来,我先教你唱。”

于是邓小平以满腔的激情,一句句地教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邓小平教唱两个晚上之后,孙醒侬就会唱了。她到百色五中教唱这首歌,师生们也很快学会。3

东兰县、恩隆县、奉议县农讲所学员和宣传干事学习革命理论、学唱红色歌曲,为左右江流域革命斗争培养了坚实的骨干力量,使农民协会会员都较为了解“打倒反动政府”“建立革命政权”“推翻剥削制度”“实行土地革命”等思想。左右江流域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引导工农群众了解革命思想,即农讲所设立的课程以及编创的红歌。

(三)面向群众宣传

为了使学员对学习的理论获得更深刻理解,农讲所组织学员进行社会调查、理论宣传、革命斗争活动。农讲所教员和学员分配任务,采取聚集地广泛宣讲与走村串户逐一宣传两种模式。宣传对象包括贫苦农民和部分国民党政府职员或开明绅士,使其了解革命道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站到革命的立场上。

左右江流域一带每逢赶圩日,群众聚集交换商品和信息,每个乡镇都有较为稳定的赶圩点。1东兰、奉议、恩隆农讲所十分重视圩日宣传,通过宣读课堂稿件、结合民情演讲、高唱红色歌曲等方式将革命思想传递给群众。《非凡武篆》记录了当时农讲所妇女班面向群众宣传的工作安排。

1926年10月,韦拔群在武篆小学开办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特别开办了一个妇女班,学员有40多人。除了开班上课,还组织多个山歌队。韦拔群不但亲自创编山歌,还发动学员创编山歌。每逢圩日,他就带领山歌队上街宣传,要求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回各地组织农民协会时,每个队至少配有两名山歌队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歌宣传革命道理。

1926年11月,县农民协会派黄正秀、韦凤娥和四名男同志去南宁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沿途经巴马、田东、平果等几个较大的圩镇。她们两个不忘拔哥的交代,用山歌宣传革命。她们登上大会讲台,唱起韦拔群事前编给她们带去的山歌,她们唱完一首,翻译念一首,山歌激起了南宁各界民众对东兰农民运动的更大同情和支持。从南宁回来,她们在田东逗留了十多天,陆炳堂带她们下各村屯演唱革命山歌,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2

革命起义前,民歌宣传是替旧军阀政府发布信息的群众方案。农讲所组织学员和宣传队利用红色歌曲宣传,使各族群众产生对革命的同情心和向心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群众觉醒,形式通俗易懂且颇见成效。百色起义后苏维埃政府创办《右江日报》,同时在各圩场专门设立宣传演讲台,以民歌结合报纸图文等媒介宣传革命思想。回顧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走向民族解放的革命历程,红色歌曲无疑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有效媒介。

(四)群众传播的民歌化特征

笔者在收集左右江流域红色音乐的过程中,发现同曲异词或同词异曲的现象较为普遍。民歌化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随着传歌者所传递的信息的增加和减少、变化和更新,显露出游离原作、放逐原作的变异现象,最终生成新的文本。(2)出现一曲多用或同曲异词情形,并衍生出类似“同宗民歌”的多个曲目。(3)歌词和曲调出现差异,且在不同传播区域呈现出不同形态。这些特征即因“民歌式传播”而体现出的“民歌化特征”。3例如以《苏武牧羊》为旋律母体的歌曲有12个版本(见表1),歌词覆盖汉、壮、瑶、白话四种语言,内容主要是解释农民穷苦的根本原因以及反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号召。以《苏武牧羊》为旋律母体的多个歌曲版本在巴马、东兰、百色、田东、德保、天等(上映)、大新(下雷)、靖西、龙川等地广为流传,成为左右江流域目前发现传唱度最广的歌曲之一。

韦拔群还将《苏武牧羊》的曲调填入壮词,改成《为何这样穷》以壮语演唱,传遍西山、武篆,后来在列宁岩开办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陈伯民给讲习所的学员教唱,当时学员来自东兰、巴马、凤山、都安、河池、天峨、南丹、田东、田阳、平果、马山、凌云、乐业等地方,他们回到各地后又继续传唱,使得这首歌曲传遍整个左右江。1

根据记录的歌谱分析,《苏武牧羊》曲调多版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在革命斗争观念的传播上由接受启发转变为主动自发,群众形成对革命事业的关注;(2)《苏武牧羊》作为当时热度极高的爱国歌曲,使借调二次创作具有广泛传播的前提条件;(3)群众口口相传造成的讹误、不同地区的语音语调、衬词习惯是导致《苏武牧羊》版本多样的主要原因。此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集体的文化创造也是红色歌曲民歌化的主要因素。

除热度极高的《苏武牧羊》曲调,以热议话题为歌唱内容的歌曲在群众中也广为流传。例如以歌颂革命英雄韦拔群为主题的民歌9首,以呼吁妇女解放为主题的歌曲13首等。红色歌曲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内容上能引起群众共鸣,形式上便于流传。此外,各族群众将共同的革命思想表达于歌曲中,出现同词(主题)异曲的现象正好呼应了广西“歌海”之美誉。

总结以上,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环形传播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传播机制示意图

三、环形传播机制形成的原因与价值

(一)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

革命骨干开拓性地运用民歌曲调宣传革命道理,将马列主义思想传播给农运所学员,为号召群众、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思想基础。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的编创有两大特质:歌词创作以革命思想为指导,选曲为民歌与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先进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开启救亡图存、培养国民意识的教育改革,提出在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课堂演唱的歌曲主要来自当时留日学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选曲填词或重新创作的歌曲。此前,钱仁康先生有云:尽可不必拘泥于“学堂”和“乐歌”二词,不妨把它的时限扩大为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1

学堂乐歌对左右江流域的红色歌曲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武篆农民运动宣传员黄正秀、陈三妹等回忆,韦拔群从外地购买了手摇留声机回来,于西山乡弄京洞牙家琚家中播放,还买有《打倒列强》等歌曲的唱片,由韦拔群亲自教唱《打倒列强》这首歌。2受学堂乐歌的影响,选曲改编为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1929—1930年在左右江群众和赤卫队中流传的《成立苏维埃政府》《不当亡国奴》,1929—1932年间流行在田阳、百育、田州一带的《全世界劳工们联合起来》,选曲于辛亥革命时期歌曲《亚洲》;1927年流行于东兰的《红军纪律歌》,选曲于辛亥革命时期歌曲《爱国歌》;1927年在东兰县学生、妇女、赤卫队中流行的《提倡国货》1,选曲于辛亥革命时期歌曲《运动》;《谁是革命主力军》2选曲于辛亥革命时期歌曲、沈心工代表作《光复纪念》。3

以上歌曲有共性:歌词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观念、旋律选自学堂乐歌。20世纪30年代,中国百废待兴,具备旋律创作能力的知识分子有限,加之左右江流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信息流动相对滞后,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创作汲取了学堂乐歌和民间音乐文化智慧,并在文献材料中得到互证。

(二)苦难群众革命热情高涨

为了使来自周边各县的壮族、瑶族同胞理解革命思想,韦拔群以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举例,用壮语、瑶语给大家解释。《韦杰回忆录》记录了韦拔群在农运所讲课的基本情况:

拔群同志走到石头砌成的桌子面前,就开始讲演。记得那次他讲了俄国十月革命,讲了中国革命,讲了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情况,讲到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才能成功。他还说,像这样的讲习所东兰就有好几个。他讲的是两广的官话(汉语),我们壮、瑶族的人有些地方听不懂,他就用壮语、瑶语解释。

就是那次,我第一次听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名字。当他讲到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的罪恶时,气得两道浓眉直竖,用拳头猛捶桌子。4

红色歌曲编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以追求各族群众平等权益为斗争目标,旋律来源以民歌借调、学堂乐歌为主,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民革命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期军旅音乐的建立奠定基础。

除农讲所外,左右江流域的学校也开设了革命歌曲课。东兰县劳动小学前身为东兰小学堂,《广西革命历史歌曲》第26、72、80页中记录了东兰县劳动小学白汉云校长教唱的《成立苏维埃政府》《不当亡国奴》《追悼牙苏民烈士》三首歌曲。其中《成立苏维埃政府》《不当亡国奴》的旋律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旋律源于学堂乐歌时期流传的经典歌曲。

《成立苏维埃政府》(见谱例2)是1929—1930年演唱者(谭花翠)在劳动小学求学时,由白汉云校长教唱的歌曲,随后在群众和赤衛队中流传。旋律母体来源于民间小调《鲜花调》,沈心工改编的歌曲《剪辫》(见谱例3),刊于沈心工编《学校唱歌》第二集,后在全国流传。1

《不当亡国奴》(见谱例4)同样由劳动小学校长白汉云教唱,经笔者比对,歌曲旋律来源于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重新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见谱例5),该旋律可追溯至1904年小山作之助作曲、大和田健樹作词的《日本海军》。

(三)红色歌曲环形传播机制的价值

根植于民间文化又具有革命内容的红色歌谣,在教育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壮大红军等方面发挥了刀枪武器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也为共产主义思想在左江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

革命歌曲在群众中引起广泛传播,进而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为革命斗争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左右江地区的人民群众用歌谣控诉社会的黑暗,用歌谣赞颂土地革命、农民当家做主,同样用歌谣发动宣传,呼吁更多群众参加革命斗争。龙州起义爆发后,遭到敌人的镇压,为守卫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左江青年纷纷参加红军,当地传唱着:“送郎当红军,勇敢杀敌人,不想发洋财,只为闹翻身。不想发洋财哎嘿,同志哥,同志哥!只为闹翻身,闹翻身。送郎当红军,不怕离乡井,北上去江西,远征传佳音。北上去江西哎嘿,远征传佳音,传佳音。”2

红色歌曲的本质在于崇高和美好,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作品,在先进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承担了载体的作用。回顾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色歌曲记录着从控诉为何这样穷,到呼吁自由,经历反动势力毫无人性的武力镇压,工农群众团结一致,抗击敌人,最终获得革命胜利的过程,用口传的方式,将峥嵘岁月保存在人民的记忆中。红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土壤所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是多年沉淀出来的精华,也成为反映时代的“地标”。因此,把红歌融入党校党性教育中,引导领导干部重温红歌、重唱红歌、感悟红歌,对于学习党史、熟悉党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

此外,红色歌曲所承载的内涵与价值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4通过让学生学习红歌及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教育、价值观引领的育人效果,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刻唤起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

结论

在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的时期,要将革命思想迅速且有效播撒于文盲率较高的左右江流域的群众中,音乐成为当时最高效的传播媒介之一。左右江流域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为红色歌曲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原料,有效解决了语言与习俗的障碍。亲切的民间山歌、脍炙人口的经典曲调、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促使人民觉醒、民心凝聚。

左右江流域红色音乐传播机制主要分为六个阶段:红色歌曲以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为指导,由革命骨干与文化精英编创,并在农讲所、学校教唱,后于赶圩日、节庆活动面向群众宣讲与演唱,引起人民群众共鸣、自发传唱,进而兴起又一次传播,形成红歌民歌化,由此構成红色歌曲的环形传播机制。红色歌曲具有强烈的口传特质,其传播机制可归结为五个在场:革命思想的在场、民族团结一致的在场、演唱者的在场、受众工农的在场、回溯与学习历史的在场。

红色歌曲是了解和反映群众思想的窗口,是革命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精神文化。民歌作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其性质随着各民族集体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逐渐改变。民歌固有的民族性、区域性在革命斗争进程中,人民选择在其中注入革命色彩,创作了红色歌曲。由此,红色歌曲具有民族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特征,学堂乐歌也对红色歌曲产生了巨大影响。左右江流域红色文化经历从边疆到全国逐步发展的过程,也经历以百色、龙州的民歌为中心,吸取学堂乐歌资源融合共筑的空间转移经历。纵横相交的坐标分别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的文化创作,南部边疆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对反动政权统治的猛烈冲击,造就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这些充分体现左右江流域红色歌曲之边疆性。

猜你喜欢

红色歌曲传播机制
高职音乐欣赏课中红色歌曲的运用研究
依附小学“红色歌曲”教学传承红色基因
浅谈红色经典音乐与大学生党课教育相结合的实践
全民新闻报道背景下互联网朋友圈谣言传播机制探讨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