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的多重艺术特征探究
2023-12-02刘俊纬龙榕宇
刘俊纬 龙榕宇
[摘 要]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为蓝本进行编创。戏剧内容依据黄文秀生前所写的“驻村日记”为凭,将多个微小事件进行串联,兼以浪漫主义和生活化的笔力进行描述,充满温暖情感。音乐编创中西合璧,既展现广西民族音乐的传统之美,也兼有交响化与时代化气息,充满积极向上的主旋律精神。舞美设计别具匠心,从舞台构建到道具、服饰、灯光等,均力求做到精致考究,使观众沉浸其中,真切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整部作品的艺术特征鲜明新颖,凝聚着主创团队饱满的工作热情,堪称当代歌剧舞台的精品之作。
[关键词]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剧本格调;音乐编创;舞美设计
在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民族歌剧作品《扶贫路上》脱颖而出,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作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干部黄文秀以身殉职的事迹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歌颂在扶贫战线上艰苦工作、默默无闻的党员干部和带头人。作品以写实性的笔力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新思维理念,令人无比激动与感怀。
一、戏剧内容创作视角与手法的丰富多元
民族歌剧的属性特征在于通过民族化的视角、风格及素材,对本民族发生的故事進行深入浅出的艺术解构,进而传递民族文化精神,滋养当代人的心灵。中国民族歌剧历经近百年的探索,从“师夷长技”到“自强不息”,寻觅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审美、表达民族文化情感的歌剧创作表演路径,将写实性、批判性、歌颂性以及浪漫、唯美、超然的气质融为一炉,厚积薄发。21世纪的今天,民族歌剧在创作中继往开来,以更具震撼力的听觉和视觉体验,在剧场舞台上迸发活力。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便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个。它曾被列为“2019年度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在荡气回肠的戏剧情境中,融汇着欢笑与泪水,成长与牺牲。用生离死别的残酷记录着平凡劳动者光荣的生命历程,也见证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扶贫路上》的剧本创作以真实的人物事迹为依托,体现出掷地有声的力量感与时效性。壮族女大学生黄文秀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生活的优越条件返回家乡,在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职务,在一年多夜以继日的奔忙中带领乡民寻求脱贫致富之路。她先后完成了修桥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使全村88个困难户自此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位20多岁的扶贫干部完成了优异的工作成绩,并吸引歌剧主创团队的关注与持续采访,正当剧本雏形日趋成熟时,传来了黄文秀因山洪暴发而不幸罹难于工作岗位的噩耗。导演田沁鑫亲赴百坭村实地走访,并坚定了优质完成歌剧《扶贫路上》的决心。经过不断的推翻与重塑之后,最终在戏剧脉络、人物形象及内涵拓展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其一,戏剧故事内容以真实事件为凭,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呈现于舞台,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并通过正叙、倒叙、插叙等方式使戏剧发展进程节奏明快。主旋律作品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往往会较为严肃,内容中正,教化性较强,因此也会在审美情趣方面有所欠缺。《扶贫路上》的创作调阅了黄文秀生前亲笔所写的三本厚厚的工作日记,内容中详述了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也穿插了人物、事件及当事人的切身感受。这些日记内容为歌剧创作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并使编剧产生了将诸多小事件进行串联组合,共同构成戏剧整体脉络并阐释人物精神的设计构想。将日记文本与戏剧内容对接的过程中,使戏剧中的“黄文秀”成为调动剧情走向的关键点,始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推动剧情发展演变。通过聚焦与离心的反差性,在人物与戏剧事件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样的表述方式既夯实了写实性的舞台效果,又盘活了人物的动性活力,仿佛使观众看到真实生活中的黄文秀重现于舞台,令人为之动容。
其二,虽然戏剧内容由多个微小事件串联,但对于每个事件的刻画均用心雕琢,摆脱流水账式的陈述,令事件、人物、精神均铭刻于观众记忆之中。主旋律题材歌剧作品有可能出现形式化、功利化问题,造成内容的空洞乏味。在《扶贫路上》的创作中,编剧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始终将焦点凝聚在黄文秀身上,刻画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党性与能力,更描绘着一名20多岁青春飞扬的女青年的真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在戏剧一步步向纵深挺进的过程中,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多个平行或趋同的扶贫事件,而是见证了一名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生蜕变。从初到岗位时的手足无措,到为与群众打成一片而努力学习方言,各种家长里短的琐事与扶贫工作进程的大事交织在一起,使观众看到这位青年女干部的热血、坚强与信念。正是由于对黄文秀形象构建的生动丰满,因此才会在戏剧最高潮处令人无比感动。挺身赴险的壮烈牺牲使戏剧在悲剧情境中收尾,此时的戏剧情境与前几幕中人物爽朗的笑声、倔强的性格、质朴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串联式戏剧内容结构可以在有限的舞台表演时间和空间中融入更多的具象性内容,使作品得到充实和丰满,更在戏剧微观实践的组织构成中显现出核心人物多样化的形象特质,使其变得鲜活生动。正是得益于在整个戏剧脉络中创造出的使人喜爱的人物形象,才会使最后的牺牲令人无比扼腕感叹。
其三,剧本创作在秉承写实感和具象表达的同时,还设置了一条具有浪漫语态和意象画面感的引线,用飞舞的黄蝴蝶指代黄文秀的身影,也借此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作品的悲剧感,使观众内心得到一些平复。蝴蝶形象的引线设置可谓神来之笔。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象征着情浓意远,将古人博爱浪漫的生活情趣及坚韧不拔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周庄梦蝶”“梁祝化蝶”“花蝶之恋”等都是不朽的传世经典。广西民间同样流传着有关蝴蝶的传说,认为人死后如果依旧思念亲人,就会化蝶飞回,徘徊环顾。在田沁鑫导演前赴百坭村实地探访时,于黄文秀生前的住所旁偶遇黄色的蝴蝶,并拍照记录下宝贵的瞬间。主创团队有感而发,将这一兼具灵性和浪漫气息的元素植入到戏剧内容中,通过画面和语言等多重贯穿方式在主线剧情侧面呈现,调配出非同寻常的情感体验。如此新颖别致的创意,带有抽象的浪漫主义情怀,更将百感交集的思念与惋惜之情寄托其中。这一点睛之笔使原本以写实风貌为主的作品风格融入了暖暖的人文精神,也成为促使观众感动落泪的动情点。
整部作品的剧本构创无论从立意、形式、内容、风格方面,均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主旋律色彩。戏剧素材的真实性使舞台效果震撼人心,朴实的画风及人物形象还原了扶贫工作一线的场景。正是得益于据实而作的构创精神,才使作品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一部经得起推敲的优秀力作。
二、入耳入心的音樂编创美感
当代中国歌剧创作中,对于音乐与歌唱元素的组织有着民族化的思维理念。一方面,作曲家秉承了西方古典歌剧的基本音乐结构,注重通过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方式来推动剧情发展及塑造人物;另一方面,也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在音乐编创中植入了诸多民族化的风格元素,不仅在唱法方面兼容并济植入民歌及原生态唱法,还在主题音乐的构思中增添了浓郁的地域音乐美感,合力彰显中国歌剧的品牌价值。歌剧归根结底是一种“以歌演剧”的艺术形式,作曲家应注重音乐编创的艺术性与戏剧性,使其辅助作品达到“好听好看”的观赏效果。《扶贫路上》力邀著名作曲家印青先生执笔音乐编创。此前,印青曾在歌剧《长征》和《运河谣》中出色完成了编创任务,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此次在《扶贫路上》的创作,同样力求以音乐的方式诠释主旋律精神,歌颂黄文秀的先进事迹。
首先,为使人物形象更为具象亲切,在声乐体例的择选方面,作曲家将美声、民族、流行和原生态唱法融会贯通,依据剧情需要编创,使文化内涵及主题脉络清晰,各种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中国歌剧自20世纪在中国萌芽之后,便一直在唱法的革故鼎新方面不断求索。西方的美声唱法显然并不适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但源自戏曲或民歌唱法的移植也很难支撑起歌剧的标准形态。在不断地改良与调整中,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淡化了唱法的界限,转而以一种中西合璧的包容方式,依据不同歌剧题材的需求,将各种唱法活学活用,使表演自然流畅。印青在《扶贫路上》的音乐格调选择方面,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广西天然淳朴的文化环境。百色地区以壮族群众人口居多,兼有汉、瑶、苗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区域,民歌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因此,在群众合唱与背景音乐中,大量涉及了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原生态音乐及歌唱形式,加强了听觉层面的写实感。而在主人公的歌唱体例设计方面,则采用了更为通俗易懂的民族唱法,并通过语言和口音方面对于咬字吐字的模仿来还原实景效应。流行唱法在剧中时常伴随黄文秀的吉他出现,浅吟低唱的轻柔感呈现着青年女干部的思绪万千,内心世界的青涩、悸动和憧憬在音乐中时隐时现。美声唱法在剧中的应用具有明确的戏剧性功能,群众合唱或重唱中每每出现,均会起到烘托剧情或推动戏剧情绪转变的功能,强大的音场和共鸣感令观众为之震撼。
值得思考的是,面对当前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播不畅、日渐消沉的现状,以民族歌剧的形式进行创作和多元化植入,显然是一种上佳的方式。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可以将民族发展历史、民俗文化形态、音乐特征、服饰装扮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合,并在现代化的剧场环境中对其进行转化表达。歌剧表演形态往往更易于被当代观众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一次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诸如广西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绝大多数青少年眼中都是十分神秘的,正因缺乏了解才会造成代沟。《扶贫路上》在表现主旋律精神的同时,也如同一面五彩斑斓的镜子,折射出广西传统音乐文化的千姿百态。
其次,唱段编创与演员表演珠联璧合,共同诠释主人公的气质性格。印青在音乐创作伊始,便对黄文秀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他曾在采访中多次表达对黄文秀牺牲的悲伤之感,同时也称赞其生前工作态度的一丝不苟与工作作风的雷厉风行。这些印象也实实在在地转移到有关黄文秀的各个唱段创作中。比如,作曲家着力强调唱段的“动性”特点,对一些戏剧性曲调设计节奏把控的短小急促,在叙事性唱段中歌词语速的加强,均体现出她坚决果敢和积极热情的性格特质。唱段歌词曾倔强坚定地写到“不说豪言壮语,实在讲,两年,百坭村脱贫”。当然,音乐编创的另一面则以静态美诠释着黄文秀柔情似水的一面,不仅包含了在宿舍中自我歌唱的内心独白,也有面对困难群众时的同情怜悯。尤其将黄文秀与黄色蝴蝶的意象产生关联时,主题唱段如旭日东升,充满希望。咏叹调《蝴蝶飞》中唱到:“蝴蝶啊,空中飞,身轻力不亏,年年引得东风到,岁岁与春归。”淳朴的歌声在歌剧作品中多次出现,与黄文秀的身影遥相呼应,一面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为使音乐编创中的各种细节构想均能够在表演中得到准确的诠释呈现,主创团队特意邀请了著名歌唱家王丽达饰演“黄文秀”一角。王丽达曾饰演过歌剧《原野》女主角“金子”,《金沙江畔》中的“卓玛”和《沂蒙山》中的“海棠”等角色,拥有丰富的歌剧舞台经验。此次对于“黄文秀”角色性格气质的拿捏可谓细致入微,将率真乐观的精神在歌声中惟妙惟肖地传递出来。
此外,音乐编创也十分注重对于其他配角人物和整体戏剧背景氛围的营造,使主旋律精神更加触动观众心灵。戏剧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矛盾对立面,《扶贫路上》在表现黄文秀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必然要刻画贫困户的形象。剧中有因超生问题造成贫困的“燕来妈”,有因酗酒而入不敷出的“班统风”。这些角色的唱段编创无论从曲调、歌词、音乐风格来说,均体现出个性化的音响效果,也从他们的个人蜕变中侧面渲染出黄文秀卓著的工作成果。为了使舞台文化气息更加浓烈,主创团队特意增加了多个群众合唱的场景。合唱唱段的加入,使整部作品的主旋律风格和磅礴的气势感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在合唱唱段创作中,也融入了具有少数民族和声风格的对位方式,使合唱丰满的织体中流露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而歌唱者则别具匠心地邀请到广西百色地区的演员表演。独特的方言口音和对本民族音乐曲调驾轻就熟的演绎,使原汁原味的音乐风情显现于舞台之上,淳朴流露的声线使观众如饮甘泉。
三、充满设计感的舞台空间营造方式
歌剧艺术的欣赏包含了视觉与听觉等多重层面,其中视觉印象不仅源自于对戏剧情节和人物表演的关注,还涵盖剧场舞台空间营造的直观冲击力。20世纪中叶,我国歌剧创作刚刚起步,歌剧舞美场景的搭建多借鉴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抽象形式,这显然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新时代的今天,随着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对于歌剧舞台的空间营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绚丽的灯光、布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对戏剧环境及剧情内涵起到了充分的支撑功能。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从属于主旋律题材范畴,此类型作品在中国歌剧创作中无疑是“重头戏”。近年来新创同类作品《尘埃落定》《松毛岭之恋》《有爱才有家》等,在舞美设计方面均选择了以写实性为主,兼具浪漫色彩和创新力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全身心沉浸其中。《扶贫路上》的舞美设计广泛汲取经验,又依据戏剧故事本身的结构及发生环境,力求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同步构思,体现出与其它作品“和而不同”的审美观感。在历经多次实地考察和针对剧本内容进行的推敲之后,最终确定了具有新时代风貌的舞美设计模式。
从宏观设计理念与舞台实景结构来看,歌剧《扶贫路上》的舞台显现出对横纵双向空间的合理利用。依据舞美团队在实地采风中的所见所闻,真實感受到百坭村地处深山的偏僻险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恶劣地理环境,才造成了黄文秀的不幸殉职。这启发了舞美设计通过一种抽象现代的形式对其进行还原。在舞台正后方和左右两侧,搭建起了多层次的结构空间。横纵交织构成的“蜂巢”体指代着在山地居住的百坭村民。这一具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利用方式,一方面在写实感与舞台应用性方面寻求到了完美的折中表现方式,新颖独到;另一方面也通过“蜂巢”式的设计增添了多个微观表演环境。贫困村群众生活的百态在交错的狭小环境中据实表达,与舞台中部的主线剧情之间遥相呼应。不仅使观众增加了更多的舞台看点,也使戏剧情节递进过程中形成无缝连接,方便场景的快速转换,更起到推波助澜的烘托功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舞台正前端的主部空间更趋于写实化的场景设计,道具装置构成的村中场景,绿树成荫萦绕的自然环境,实物与多媒体画面共同形成远近虚实的交错分布,将广西自然风光与百坭村特殊的地貌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舞台灯光运用方面,借鉴了音乐剧中常见的夸张效果,光影先入为主的快速切换和冷暖色调的转变使剧情的峰回路转或急转直下均能够迅速完成,没有丝毫拖沓之感。
从对于微观细节的把控方面来看,舞美团队将人文精神与戏剧内涵最大限度地与舞台大大小小的形态细节融为一体,体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比如,在对实际生活场景的还原方面,有关黄文秀生前工作环境的营造可谓事无巨细,工作桌、床铺、雨衣、雨鞋、吉他,还有厚厚的驻村日记以及她最爱读的《西行漫记》。同样的,百坭村的诸多实景也被搬上舞台,柏油马路、太阳能路灯,以及秋收时丰富的农产品都出现在观众视野之中,“脱贫致富”的主题可谓历历在目。在服装造型设计方面,设计师根据百色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以及剧情主题的需要,为演员量身定做了500套服装,尽显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在灯光与特效设计方面同样费尽心血,希望用特殊的戏剧语言颠覆程式化剧情延展方式。比如,作品中戏剧矛盾发展的最高潮出现在黄文秀罹难的瞬间。导演并没有用真人演绎的方式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多媒体屏幕中的黑白特效视频,宽幅画面投映着扑面而来的洪水与泥石流,恐怖气息弥漫着整个舞台。特效退去之后,紧接一段黄文秀与父亲之间的一段超时空对话,平静中带有温暖和悲凉,一静一动之间使生离死别的悲剧色彩深入人心。舞美效果得到了完美的释放,也将戏剧中的人文精神深刻提炼。作品总体的舞美设计理念采用平实、写实和质朴的风格,没有华丽的雕漆,也没有过于频繁的场景转换,避免喧宾夺主,使观众始终将欣赏焦点聚集在戏剧情境和人物表演中。
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要以黄文秀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作为宣传黄文秀精神,凝聚奋斗意志的优秀艺术作品,生动真切地还原了壮乡好儿女黄文秀的先进事迹,讴歌时代、赞美英雄,并再一次践行了主旋律题材歌剧作品的创新探索。在未来的歌剧艺术创作领域,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民生,打造更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文化影响力的优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