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黎世美术馆 跨越世纪的艺术朝圣

2023-12-02杨东玉

城市地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苏黎世新馆美术馆

杨东玉

苏黎世以其瑰丽旖旎的自然风景、包容多元的人文艺术、先进的科技发展,创造出位居世界顶级城市之列的生活品质。在当地人心中,参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是日常生活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苏黎世美术馆新馆的建成,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瑞士是赫赫有名的艺术之国和 建筑胜地,不仅拥有宏伟壮丽的阿尔 卑斯山和数不清的清澈冰川、河流, 还源源不断地为世界输出了许多著名 建筑师、艺术家。瑞士联邦第一大城 市苏黎世,作为世界闻名的“金融 之都”,坐拥数不尽的财富,也拥有 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深厚的艺术文化底 蕴。

乘坐31路巴士途经苏黎世大学、 联邦理工大学和医院,伴随着绿荫街道,苏黎世美术馆赫然出现眼前。藏 在老城区的苏黎世美术馆其貌不扬, 却能给予来者意外熨帖的艺术享受。 在这里,可一窥瑞士人对待艺术过去、 现在与将来的所有姿态。

艺术的乌托邦,始于热爱

苏黎世美术馆的历史可以追溯 至 18 世纪。刚建立时,它只是少数 艺术爱好者的“小众狂欢”,离一座 雄伟辉煌的美术博物馆相距甚远。彼 时,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汇聚在苏 黎世,他们定期举办集体活动,一起 讨论艺术,交流灵感,鉴赏作品,是 彼此的艺术伙伴。1787 年,他们渴 望更多热爱艺术的人能参与到这个新 生的同好会中,遂成立了苏黎世艺术 协会,以方便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进行 艺术交往。

1794 年,艺术社群的每位成员 相约拿出一幅自己的作品或收藏,出 版了一本艺术画册,这也是该社群活 动的第一件成果。这个因共同爱好而 结缘的艺术“乌托邦”,从此展现出 非凡的生命力。大部分民间艺术组织 都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它却恰恰相 反,之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活跃在艺术 领域,不断开花结果,吸纳各方的资 金和藏品捐助,聚集无数的艺术家和 艺术爱好者,最终规模发展至 2 万 名成员,成为欧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 久的艺术协会。

随着源源不断的艺术品被捐赠 进来,苏黎世美术馆逐渐成型,并 于 1910 年 正 式 建 成 与 开 放。 美 术 馆 定 名 为“Kunsthaus Zurich”, “Kunsthaus”意为“艺术的住所”。 尽管被冠以“美术馆”之名,但建筑 师卡尔·莫泽尔希望它既是美术馆也 是博物馆,因此馆内藏品多样,除画 作以外,报纸、手迹、雕塑应有尽有, 可谓海纳百川。

美术馆在二十世纪进行三次扩 建后,建筑群落中包含了来自不同时 代的建筑,它们分别为 1910 年建成 的摩瑟大厦、1958 年建成的普菲斯 特大厦、1976 年建成的米勒大厦, 2000 年,苏黎世选民投票决定,苏 黎世美术馆将获得 2850 万瑞士法郎 的贷款,用于翻新旧馆、建造新馆。 “一个任何人可与艺术不期而遇 之地,独立且向每个人开放,承诺艺 术自由”,苏黎世美术馆官方如此表 述它的使命。源起于热爱艺术的社群, 苏黎世美术馆没有忘记它的初心,正 以平等和包容的姿态,将这份热爱传 递给更多人。

崭新的开始,历时 13 年的 创造

2023 年,建筑界最高荣誉奖“普 利兹克奖”授予城市建筑师、城市规 划师和活动家戴卫·艾伦·奇普菲尔 德,而他正是苏黎世美术馆新馆的设 计师。

2008 年,戴卫的美术馆扩建方 案被选中 ;2012 年,市民投票同意 了美术馆的扩建计划,苏黎世美术馆 新大楼建设工程启动 ;2021 年 10 月 9 日,美术馆正式开放。整个扩 建耗费 13 年,最终新馆的设计延续 了美术馆已有的风格,契合了戴卫的 建筑理念,即“接纳现有的一切,在 与时间和地点的对话中进行设计和介 入,创建物质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 筑”,相比建筑自身的创造性,他更 看重建筑与环境的契合以及长久价 值。普利兹克奖评委也认为,戴卫的 建筑理念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对一座房子的本质定义:坚固、实用、 美观。

有趣的是,新馆与旧馆并非紧密 相连,而是通过地下通道连接,隔街 呼应。新馆采光通透,主体建筑风格完美融入城市氛围,即便使用石材作 为建筑材料也不会给人单调的感觉, 反而凸显出古典优雅的气质,周围开 阔的室外空间打造出一种轻盈感,整 体显现出秩序井然之美。

新馆建造构思最初来自于“21 世纪的博物馆创造”,延续旧馆创设 时想成为一个博物馆而不仅仅是美术 馆的构思,打造了一个突破功能局限、 充满活力的公共艺术空间。大楼落成 后,南面是城市广场,北面靠新艺术 花园,内部的公共大厅横跨了整座建 筑,将建筑两端的城市空间联结,构 成全新路径。

步入馆内,入目皆是铺天盖地 的素色墙壁,让人仿佛瞬间踏入艺术 的神秘领域。新馆二楼采用侧面采光, 三楼的光线则来自头顶的天窗,外界 光线的照射让场馆氛围更加自然。这 两個楼层仅用于艺术品展示,每个展 厅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小、色彩、 朝向均有不同,让你眼前一新的同时 又保持对下一个房间的期待。

扩建后的新美术馆公共区域面积 比之前扩大了一倍多,艺术空间增加 了 5000 平方米,这也使苏黎世美术 馆成为瑞士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以及 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向往的艺术殿堂。

戴卫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奖 采访提到 :“建筑可以对我们的仪式 和日常生活进行强化、支撑和帮助, 我最喜欢也最享受的生活体验是让平 常的东西变得特别,而不是让特别的 事物成为所有。”建筑本身就是一件 艺术品,也是所有艺术中唯一可以让 人自由出入的品类。特别是美术馆这 种公共空间,无论是它的外表还是内 里,人们在接触到它的刹那便会脱离 庸常,得到一段特别的体验。

多元面貌,自由的艺术故乡

瑞士毗邻意大利、法国、德国 等艺术重地,加上国内自由开放的氛 围,不同种族与信仰的人们相聚在这 里,碰撞出了多样艺术文化。瑞士法 郎的纸币上,印的不是政治家、军事 家等实用主义者,而是雕塑家、舞蹈 家、诗人等艺术创造者。作为瑞士的 文化重镇,苏黎世自然继承了这种气 质,其坐拥 50 余个博物馆、100 余 个美术馆,也是举世闻名的赫维提卡 字体的发源地。

这样自由多元的地方,成为达 达主义的发源地也就不奇怪了。达 达主义由雨果·巴尔、特里斯唐·查 拉、汉斯·阿尔普和理查德·胡森 贝克等人于 1916 年春在苏黎世的 伏尔泰酒馆建立。雨果和理查德在 一本德法词典里偶然发现了“达达 (Dada)”一词,它既简练,又意义 不明,便用它来直接回应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的暴力手段。达达主义者 反对允许这一切发生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反对围绕着对旧社会的艺术和 文化价值的否定而展开。

“我們知道达达主义对政治的态 度,它用笔摧毁后者,忽视后者。这 场运动反抗各种权力,支持各种自 由。”达达主义者乔治·里贝蒙·德 赛恩写道。现今,苏黎世美术馆收藏 有 720 份达达主义历史文献和艺术 作品,数量居世界之最。

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苏黎世 美术馆除了有达达主义的相关艺术品 之外,还以其永久性艺术收藏和临时 展览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 30 多万 人前来参观。馆内收藏并展出毕加 索、莫奈、蒙克、罗丹等世界著名艺 术家和瑞士本土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 作品,各种派别的经典创作跨越时空 汇聚于此。

立于旧馆大门右侧的《地狱之门》,是欧洲现代雕刻艺术界“三大 支柱”之一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像作 品。罗丹被誉为继米开朗基罗后最伟 大的雕塑家,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 位就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 位,而这件不朽名作《地狱之门》的 创作灵感就来自但丁的《神曲·地狱 篇》。罗丹意在创造一件人间地狱绘 卷,伫立在雕像前,187 个人体如暴 雨般纠缠在一起,大门的每个角落都 拥挤着落入地狱的人们。整个平面上 交错着高浮雕和浅浮雕,它们在光线 照射下,形成了错综变幻的暗影,使 大门显得阴森沉郁,充满无法平静的 恐怖情绪。《地狱之门》激发了罗丹 无边的想象力,在完成这件创作的过 程中,他的雕塑技艺也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程度。

旧馆 2 楼藏有莫奈的《撑伞的 男人》《翁弗勒尔灯塔》;梵高的《蜀 葵》;毕加索的《坐着的戴帽子女人》。 新馆 2 楼更是藏品丰富,梵高的《自 画像》曾在此展出,可惜近年不在馆 内了,但他的《圣玛丽的三间白色小 屋》《麦田里的丝柏树》等作品还保 存在此处。再如莫奈的 3 幅《睡莲》, 大幅画作被置于整面墙上,产生将人 吸入其中的魔力。

馆内收藏有除挪威蒙克博物馆 外数量最多的蒙克作品,拥有阿尔贝 托·贾科梅蒂最全面的艺术收藏品, 赛·托姆布雷创作的绘画和罕见的雕 塑,彼得·菲施利、大卫·魏斯、皮 皮洛蒂·瑞斯特等艺术家的视频装置 和摄影作品。美术馆的展览和收藏并 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成立于 1787 的苏黎世艺术协会到今天仍在为 美术馆吸引新的资金、搜寻新的藏品。

除了对艺术作品的持续关注和 精心安置,美术馆对游客的游览体验 也十分关心。时间,是苏黎世美术馆 排布展品的基本线索,顺着苏黎世美 术馆展品的时间脉络,既可探寻瑞士 本土艺术的杰作,也可获得教科书般 的现当代艺术观赏体验,在不破坏时 间线的前提下,巧妙糅合本土作品与 世界级展品,并以馆藏书重现当代艺 术史,这两点正是苏黎世美术馆无可 取代之处。此外,展厅内通常设有沙 发,可以长时间坐在画作前细细欣赏, 或者闭眼融入到展厅所创造的艺术世 界里,与过去的时间共处。

漫步在场馆中,你会发现那些 经典名家的展厅内游客并不多,这种 冷清并不意味着当地人轻视艺术,恰 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时常光临美术 馆,这里几乎成为他们的“艺术公园”, 当地居民往往聚集于限时的特别展 览,而把剩余空间留给外来游客。

编辑+冯艺馨

猜你喜欢

苏黎世新馆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苏黎世的雨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发出玻璃电极材料
爱上苏黎世的十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