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文艺马路绍兴路的“出版社一条街”
2023-12-02姚力
姚力
在上海,绍兴路或许是一个异类,魔都的现代生活再如何快节奏,也无法轻易改变它独有的舒缓步调。路旁的梧桐,街角的书店,百年老洋房斑驳的颜色,都让这条街道始终保持着某种神秘复古的“海派”气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写道 : “那时的上海……繁华而现代,喧嚷 而热闹,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但我更喜欢绍兴路那样的环境,那样 的氛围,有几分寂寞,几分冷落,几 分凉意,是一种很文学的感觉。”
绍兴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连接 着陕西南路和瑞金二路,仅有 13 米 宽的道路,没有公交车线路穿行,十 分幽静,两侧遍植法国梧桐,时常能 听见沙沙的风声,在繁忙喧嚣的魔都 显得格外冷清。然而,正是这条全长 不过 500 米的道路,号称是“上海 最文艺马路”“出版社一条街” ,周 围散布着众多知名杂志社、特色小店, 每个街角都藏着不期而遇的小惊喜。
小洋楼,大传奇
去过上海的人往往会问一个有 趣的问题 :为什么上海的街道总是以 其他省市命名?这个问题得追溯到 1862 年。彼时,上海公共租界文化 结构混杂,街道出现了各种杂乱的命 名情况,为了方便记忆和管理,英国 人提出《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将 租界内的道路原名更改,南北走向的 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向的街 道以各城市之名命名。后来,这套规 则得到了广泛运用,上海就有了如今 这么多以省市命名的街道。
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由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26年修筑。“爱 麦虞限”是指意大利的开国国王爱麦 虞限二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 意是同盟国,所以当时的法租界多以 意大利国王的名字命名新筑的道路。 1943 年,爱麦虞限路正式改名“绍 兴路”。
从陕西南路进入绍兴路,最显 眼的就是街角处的明复图书馆。这座 始建于 1929 年的图书馆,前身是中 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 学社明复图书馆,由明复楼、乐乐楼、 会心楼组成,也是上海唯一的石库门 风格图书馆。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 性的民居建筑风格,通常被认为是上 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胡明复,是 国内最早一批赴美留学生。一战前 夕,他与赵元任等有志之士成立了中 国科学社,设想以创办杂志、图书馆 唤起民众对科学的热爱,实现“科学 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1928 年, 中国科学社准备在上海购地建立社所 和图书馆,然而筹备期间,作为核心 骨干的胡明复不幸溺水身亡,未能见 证图书馆落成。为此,时任中央研究 院院长蔡元培提议,以胡明复之名命 名图书馆。1931 年元旦,蔡元培在 图书馆的开幕典礼上致词 :“此馆纪念 胡复明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 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 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 即以纪念明复先生。”如今,明复图书 馆的顶楼仍然陈列着中国科学社的历 史资料,诉说着该社对中国文化事业 的贡献。
绍兴路位于法租界,聊起它的故 事,当然绕不开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 主席杜月笙。著名的绍兴路 27 号正 是杜月笙昔日的宅邸,也是他金屋藏 娇之地。杜月笙号称“天下头号戏迷”, 他的四姨太姚玉兰、五姨太孟小冬都 是戏剧名角,不过因为受到前三位太 太的一致排斥,不能搬进杜公馆,都住进了绍兴路 27 号的洋房里……岁月如梭,沧海桑田, 曾经的私宅如今摇身一变为老洋房花园饭店,为各地食 客供应地道的本帮菜。这处户外花园小巧精致,绿意盎 然,让造访者在满足味蕾之余,又多了一重精神上的享受, 不少年轻人更是将之视为“草坪婚礼胜地”。
绍兴路 54 号,坐落着一处花园住宅,现为上海人民 出版社办公地。在各种民间传闻中,这栋房子似乎也与 杜月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说是杜月笙为孝敬母亲 而购,也有说是他买给自己姨太太的,各种传说五花八 门。直到章济塘先生发表《从所谓“杜月笙故居”说起—— 祖父章荣初的“实业救国”之路》一文,才向大众揭开 了这座名邸的故事。章荣初是近代民族资本家,曾开设 中国第一家华资印染厂。绍兴路 54 号的大楼原为美国 领事馆兴建的侨民俱乐部,建成后未曾使用就因故出售, 由章荣初以4000两黄金购得。1952年,该楼被国家收购, 成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址,与杜月笙并无直接关系。 不过,绍兴路 54 号内原有两幢房子,另一幢房子名 义上的确是杜月笙买下孝敬师傅陈世昌的,后才因故抵 押给章荣初。两幢房从前有围墙分隔,上海解放后墙被 拆去,打通为一个院子。或许,这正是绍兴路 54 号曾归 杜月笙所有的传闻由来。
戏梦与光影
老洋房花园饭店的斜对面,是一个低调的迷你公 园——绍兴公园,藏身于一片老式花园公寓中,不仔细 看很容易错过。绍兴公园建于 1951 年 5 月,是新中国 成立后最早建成开放的市民公园之一。公园内从景观小 品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没有什么游客光顾,活动其间 的大都是附近居民,老年人打牌,年轻人散步,孩童围 着器材打闹。公园虽小,但设计者在造景上还是花了许 多心思,穿过前庭犹如屏风的门墙小院,走入中庭,只 需借一点想象力,山石壁景、深岩幽壑、峭壁叠瀑如在 眼前,活脱脱一座迷你的苏州园林。
绍兴公园继续向前不远,便是位于绍兴路 9 号的上 海昆剧团大楼,走在楼前,总觉有隐约的水磨调声飘来。 上海昆剧团前身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1978 年正式更名, 是国家重点保护和扶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 世纪 80 年代,剧团入驻绍兴路 9 号后,便將大楼改建成为全国 第一个专演昆曲的剧场——兰馨戏院。彼时,昆曲艺术 几近没落,距离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昆曲演员毕业已有 17 年。这期间,这批学员不是被借 调到其他剧种唱戏,就是在工厂做工,首任 上海昆剧团团长的俞振飞更是已经 76 岁高 龄。戏院建成后,这些不再年轻的昆曲人无 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抱着比年轻时 更盛的激情投入昆曲的传承与创作中。自建 团以来,上海昆剧团已抢救、整理、演出了 近 300 出精品传统折子戏和近 70 部整本大 戏,并接连推出《三打白骨精》《墙头马上》 《牡丹亭》《琼花》等一系列传统经典与新编 作品……
由于人们对昆曲的不了解,兰馨戏院 刚开始一度面临几乎无人问津的窘境,幸好 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从绍兴路 9 号出发, 兰馨戏院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从校园社 区,唱到了当代剧场,唱到了海外顶尖艺术 节……2013 年,上海昆剧团所在的大楼历 时四年整修焕然一新,兰馨戏院也正式更名 为“俞振飞昆曲厅”,以纪念临危受命、为 昆曲奉献一生的艺术大师俞振飞。如今,在 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昆曲爱好者越来越多, 剧场的戏票成为抢手货,听一场昆剧重新成 为年轻人闲暇时的选择。
绍兴路的尽头是建于 1930 年的金谷邨, 一片由 99 幢三层砖混结构建筑组成的新式 里弄住宅区。房屋的碎石墙体被刷成了黄色, 在阳光下如同一粒粒金色的稻谷,因而得名 “金谷邨”。许多名人都曾寓居于此 :画家陈 小翠、电影演员张伐、导演桑弧……
桑弧是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的标志性 人物,开创了新中国电影诸多先河,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立体电 影《魔术师的奇遇》都是出自他之手。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只要是上海文华影业公司 出品、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电影,必然 是“爆款”,他们共同塑造了当年海派电影 的文艺内核。
有趣的是,這位传奇的电影导演,最 后却是以一部电视艺术片作为自己的收山之 作。1988 年,上海京剧院创排的京剧《曹 操与杨修》大受欢迎。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 这部好剧,京剧院筹划将其拍成电视艺术片, 并登门邀请桑弧出山指导。当时的桑弧已年 近 80 岁,不过作为一个资深京剧迷,他硬是 打破了自己不拍电视剧的规矩,每天赶往现 场指导……可谓为中国影视事业奉献了一生。
徜徉在书的世界
绍兴路全长不过 500 米,却被称为“出 版社一条街”,许多重要的出版集团、文化机 构都汇聚在这条小路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这 些响当当的名字,占据了当初上海出版业的 半壁江山。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要数曾坐 落在绍兴路 7 号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该社旗 下的《故事会》《小说界》《艺术世界》《咬 文嚼字》《旅游天地》《音乐爱好者》等刊物, 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因此上海文艺出版 社原社长孙颙总喜欢说自己在“鲁迅小路” 上班。历史上,绍兴路确与鲁迅有过关联, 当它还叫爱麦虞限路时,鲁迅就曾和青年艺 术家在此地办过木刻艺术展。此后,上海文 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影印版《前哨》《文艺新 闻》等刊物,让那些原本只见诸于鲁迅同友 人信件中的珍贵文献得以穿越战火硝烟,重 现在世人眼前,同时也复原了中国现代文学, 尤其是革命文学在战争年代曲折生长的坎坷 历程。莫言同已故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原总编 辑郏宗培是知交,他因此把长篇小说《蛙》 交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随后 获得茅盾文学奖,实现了出版社在该奖项上 “零”的突破。
有了好书,如何提供给更多的读者? 1986 年 8 月 5 日,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上海文 化出版社率先推出了读者俱乐部,为会员免 费提供书单书讯、举办读者讲座沙龙。这比 风靡一时的“贝塔斯曼书友会”整整早了十 年。在这样浓厚的阅读氛围下,各种文艺书 店在绍兴路上逐渐生长起来。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曾经的“汉 源书店”。店主是导演尔冬升的堂弟 尔冬强。这家开张于 1996 年的书店, 是当年上海第一家独立书店,也是第 一家尝试把咖啡馆和书店融为一体的 潮流地标。著名影星张国荣在演唱会 间隙,曾经光顾此地,他坐在汉源书 店的沙发上悠闲看书的画面甚至成为 “经典”,让这家书店成为张国荣歌迷 影迷的必“打卡”处。除却张国荣, 王安忆、王朔、陈丹燕、金宇澄、杨 炼等作家诗人也都来过这里,汉源书 店俨然如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文艺 青年的“朝圣地”。遗憾的是,在网 络的冲击下,实体书店市场持续低迷, 2017 年底,汉源书店宣布关门。告 示中写道 :“这个冬天,候鸟都快找 不到栖息的湿地了,街头也难见卖报 的书亭了,腾笼换鸟,也是无奈。”
在另一处已关闭的书店门上,曾 有过一块用棕色木框围着的牌子,上 面写着瓦尔登湖的故事,说的是一个 叫瓦姐的美女诗人,在绍兴路上开了 13 年的小店,店里有 200 多个版本 的《瓦尔登湖》,她一边开店一边写诗: “每个人都有一片庄园 / 种满了日子、 梦以及悲欢 / 于是 / 人生就在这里 / 哪儿也不去哪儿也去不了。”也许这 就是属于文人的浪漫,连逝去都要用 优雅的姿态,留给世人最美好的怀念。
有人离开就有人来访,在汉源 书店旧址不远处,一家以诗歌为主题, 名为“泡芙云”的众筹书店在 2022 年悄然开张。“泡芙云”的名字来自 英文“Poems For You”的音译,意 指一群诗歌爱好者们共同的梦。店主 将 600 多名众筹者的名字做成了一 本厚厚的册子,永久展示在书店里, 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书店背后的故事。 从走进大门开始,人就进入了一片属 于诗歌的蓝色大海,台阶、墙壁、吊灯、 咖啡名字……所见皆为“诗”,为绍 兴路又添回一抹浪漫的诗意。
编辑 + 李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