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探索
2023-12-02刘春晓陈丹阳
刘春晓 陈丹阳 齐 雪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100089)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涵盖不同历史阶段红色文化具体形态的综合性、集成性概念。[1]在美术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正确的道德情操等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主要困境进行分析,探讨将红色文化以浸润式教学手段融入美术课堂中的价值意蕴及可行性路径,通过“内容浸润”“形式浸润”“评价浸润”三个方面,旨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最终实现红色文化与美术课程的有效结合。
一、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主要困境
(一)“内容之美”不足
课程内容是课程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2]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所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情况中,红色文化资源与美术课程的内容常缺乏有机融合,呈现出“两张皮”的情况。红色美术课程未能从美术教育为本的角度出发,使美术课成为政治、历史课。其次,在部分红色美术课程中,教师较少能够深挖红色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内涵,所呈现出的内容较“单薄”“碎片化”,红色美术课程未能形成递进性的知识结构体系,导致学生在红色美术课堂中的真实性学习并未实现,其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教师应结合教材,合理编排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内容,针对性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较为系统、有条理性的教学内容体系。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实现美术课与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作用,设置具有“内容之美”的红色美术课程。
(二)“形式之美”不足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所采取的行为、手段、程序和技巧的总称。[3]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部分课堂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代入美术课堂中,进而导致“以美育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被弱化。美术课堂中虽穿插一定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但未改变其教学“灌输”本质,导致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不强。其次,美术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较为固化单一,未能合理利用课外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学生局限于课堂之内,尚未与红色文化之中丰富的精神内涵产生互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4]笔者以为在美术课程中渗透红色文化精神是时代所需。红色美术课堂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以单元化教学统整红色美术教学内容、多场域展开红色美术学习、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等,逐渐弥补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育中“形式之美”的不足。
二、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价值意蕴
针对传统红色美术课程的不足,笔者认为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之中可采用浸润式教学的实施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美术“以美感人”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润泽,在实践中建构红色美术知识,学生通过“浸润”体验情感以及培育核心素养,切身感受学习红色美术的意义。
要理解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首先应对浸润式教学中“浸润”一词进行解释。第一,“浸润”有物受水渗透之意。[5]浸润式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使学生能全方位“浸润”于学习环境之中;第二,“浸润”有“逐渐渗透”之意。浸润式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所学内容;第三,“浸润”作为一个物理名词,它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在浸润式教学中,应能让教育吸附于学生并根植于内心,发挥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的价值意蕴,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对于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意蕴。这具体体现在:
(一)落实“以生为本”,激发主体共鸣
首先,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为主,让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构建美术知识并建立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主要应用建构主义原理,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团队协作、创作等形式,让其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价值升华。其次,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教师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达等。在平等的师生情感互动中,使学生主动“浸润”于美术课堂,以此达成学习目标。
(二)凸显“以美育人”,发挥寓教于乐
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立足于美术学科的本体,在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实施“浸润”。首先,以美术学科为载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红色文化学习环境,组织校内校外多种红色美术活动烘托学习氛围,学生可通过环境的熏陶“浸润”于红色美术的学习之中。其次,在美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通过视觉感知,在图像识读中初识红色文化故事;通过审美判断感悟红色文化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美术表现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美术语言,在创作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解读,实现文化理解。
(三)强调“立德树人”,渗透育人价值
在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中,红色文化为美术课程提供了正确指引方向,“只有好的文化空间,才能濡化出好的素养。”[6]在红色美术文化空间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逐渐渗透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在红色美术学习过程中适度融入政治及历史学科,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为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发挥学科共同育人的作用,更利于实现知识迁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路径实践
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在传统红色美术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应在其教学路径实践过程中体现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的价值意蕴。基于此,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的路径应从情境浸润入手,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升红色美术课程的感染力,完善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全过程“浸润”学生,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
(一)优化内容“浸润”,创设情境激趣
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强调以内容“浸润”学生,主要以真实性学习为主,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知红色美术文化的真谛。
首先,恰当选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红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课程中教师讲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将其中的红色意蕴一并传达给学生。教师在讲解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名作时,设置“如此红艳的山水你在生活中常见吗?画家笔下的山水与你日常所见的山水有何不同?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情境。学生在掌握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方法维度的同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积极的情境教学氛围,让学生接受多元化的红色美术文化的熏陶。教师在红色美术课程中也可以融入部分名人名言引发学生思考。如引用梁思成的话“《开国大典》少了一根柱子,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红色绘画《开国大典》的画面构成,营造“浸润式”的红色美术氛围。
其次,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可利用红色文化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以“社交媒体中时而有一种声音认为部分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千篇一律、程式化、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对于这种质疑你如何看待?”如此积极将红色主题绘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议题相连接,学生可通过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展开对于主旋律绘画的探究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相关的情境之中,由此传达美术课程的内容。通过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认知,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探究、分享,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开展形式“浸润”,创新多元方式
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不囿于教室之中;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红色美术课程的创新发展。
首先,学生可在校园、社会等多维度空间感受体验,通过馆校结合方式实现价值升华。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通过任务探究、学习单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馆内的油画、国画、照片等,近距离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剖析,在剖析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可以从红色文化资源中得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真实性学习。并且,在浸润式教学中为满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使学生实际的融入并真切的感受。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教师可设置学生担任“讲解员”的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及查阅资料后,可绘制“思维地图”理清思路并通过讲解活动领悟红色经典名作中的时代底蕴。
其次,红色美术浸润式教学在红色美术课程实践过程中采用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浸润”。如当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了红色血脉,让学生用画笔绘制“心中的红色故事”“我们的时代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主题,以剪纸、立体书、动画等美术形式表现对于其中红色文化的传承。并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书画节”“红色作品展览会”等展示活动,增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可根据所学内容结合音乐、影视等形式,编排相关的音乐剧、话剧等进行展示,营造知情意相结合的红色美术课程。红色美术浸润式教学以浸润的方式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红色美术。
最后,为达成真实性目的在课堂中应使用各种形式的数字媒体技术。浸润式的课堂应与时俱进,聚焦于推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结合数字化资源,尤其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不充分的地区,结合数字化资源弥补地区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AR实景体验、线上虚拟博物馆展厅等多种媒介轻松愉悦接受红色文化的情感熏陶,实现沉浸式的体验。在“浸润式”的红色美术课程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将通过数字化资源上传至学校官网及公众号,让学生在分享创作中能全面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以创新性的形式将红色文化合理渗透于红色美术课程之中。
(三)拓宽评价“浸润”,完善评价机制
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中强调真实性学习,多维度评价方式同样是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习的有效手段。在红色美术教育浸润式教学中采用美术评价准则和红色文化的评价准则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首先,评价方式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不仅考查学生是否在美术课程中所应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更通过评价方式对“立德树人”的成效性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如,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美术作品时,更要掌握其中鲜明的红色特征。学生在学习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时,不仅应从让学生是否掌握画作的内容、美术语言等知识进行评价;更应结合学生的情感,能否从作品中感受到五位八路军战士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学生是否具备浓浓的爱国情怀等角度进行评价,以评价方式予以学生的全方位的影响。
其次,红色美术浸润式教学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合理的评价量规,细化学生在红色美术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如何以美术语言创新表达时代精神?”的作业中,不仅从学生最终的作业完成度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采用立体书、泥塑、绘画的形式美观的展现当前时代精神;更应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结合的当前时代背景、时代热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时代故事进行调研,并由此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否在小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文化理解的表现等进行评价。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成长、文化理解等多维度评价角度出发,综合运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主观与客观结合等评价方式,完善深化红色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
结语
本文从内容、形式、评价三方面探索了红色美术课程浸润式教学的实践路径,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激活红色美术课程的活力,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润心灵和从“德”的理性层面塑造行为。通过浸润式教学逐渐渗透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通过全方位的教学熏陶受教育者从而落实以及巩固红色美术课程的教育效果。美术课程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更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对于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仍需不断探索,红色美术浸润式教学仍需在实践中不断精进,充分利用具备红色文化精神的美术教育资源,实现红色美术课程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