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闭特质的影响
2023-12-01陈龙龙张孝义
陈龙龙,张孝义
(1.宁德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2.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0 引 言
自闭特质(Autism traits)是正常人群表现出来的,具有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者类似的社会认知功能受损、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等一系列特征[1]。基于DSM-5的诊断标准,自闭症在一般人群中是广泛分布的连续体,自闭特质在正常人中也是呈连续性分布。这意味着自闭特质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群中,只是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社交障碍是ASD 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在与同伴相处时,高自闭特质个体通常表现出社交技能效率低、情绪加工异常、言语交流障碍以及极易产生自我孤立和偏激情绪等特点[2]。研究发现,高自闭特质个体认知和行为反应异常,表现出焦虑、冷漠等特征;自闭特质水平越高,出现自杀、抑郁等问题的可能性越大[3]。可见,自闭特质会给个体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期,因此了解和探究大学生自闭特质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体育锻炼是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锻炼心理学理论认为,规律、适量的体育锻炼在调节注意定向、改善认知功能、调节情绪水平、提升社交技能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4]。研究表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善于与他人分享运动乐趣、交流情感[5],进而提升同伴接纳度,建立亲和友善的社会关系网络,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排斥、抗拒参与运动锻炼的青少年,更易出现自我孤立和人际关系困扰[6]。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高自闭特质个体社交障碍,缓解无法理解他人情绪、回避交流的状态,改善人际交往。
作为一种潜在的有效方法,体育运动能改善大脑功能。研究发现,与低自闭特质个体相比,高自闭特质个体颞上沟后部的白质体积减少(颞上沟后部是社会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体现在视觉处理、言语感知及多个感官领域上存在感觉差异[7]。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改变大脑功能促进个体感知觉功能。体育干预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研究表明,每周5次、为期4 周的水中运动疗法,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失调[8],每日1 次、为期6 个月的基本跑、跳,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交流、人际交往和情感与行为表达有积极促进作用[9]。除了运动频率和周期的干预作用,研究显示,以个人自主锻炼和与同学、朋友结伴锻炼为主的锻炼形式,是影响高校研究生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健康等方面需求满足的主要锻炼行为特征之一[10]。此外,研究表明,锻炼类型、锻炼活动量(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等变量也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锻炼因素。基于此,为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闭特质的影响作用,探究大学生自闭特质、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锻炼形式、锻炼类型和锻炼活动量等锻炼要素对大学生自闭特质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F 省选择5 所高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采集问卷750份,以应答条目缺失25%、规律性作答等无效问卷筛查原则,共保留有效问卷637 份(年龄为20.31±1.294 岁,其中男生310人),有效回收率84.9%。
1.2 研究工具
1.2.1 简版自闭谱系商数量表
简版自闭谱系商数量表(Autism Spectrum Quotient-10 items,AQ-10),分为细节注意、注意力转换、交流、想象力和社交技能等5 个维度,共10题。计分方式为:1、2、9 和10 这4 题中,答案选择“完全同意”和“稍微同意”可获得1 分。3、4、5、6、7和8 这6 题中,答案选择了“完全不同意”和“稍微不同意”则可获得1 分,各题总分相加为自闭特质总分,大于6 分表明自闭特质水平较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AQ-10 作为自闭特质的衡量标准,具有足够的有效性[11]。
1.2.2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由梁德清编制[12],包含锻炼强度、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3 个维度,均采用5点计分,其中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的五个等级,分别计为1-5 分,锻炼时间的5 个等级计为0-4 分。锻炼活动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总分为100 分,其中小于等于19 分为小锻炼量、大于19 分小于43 分为中等锻炼量、大于等于43 分为大锻炼量。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在量表后,另附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2道题,以研究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与自闭特质的关系,锻炼形式分为单独锻炼、结伴锻炼,锻炼类型分为非竞争类运动、个人小球隔网对抗类、同场竞技类。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自闭特质现状
大学生自闭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分别为:自闭特质总分3.86±1.60,社交技能0.54±0.639,注意力转换1.15±0.817,细节注意1.04±0.573,交流0.55±0.726,想象力0.57±0.669。以自闭特质总分高于6分作为高自闭特质的判断标准,结果显示108 名大学生(16.95%)存在高自闭特质特征。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自闭特质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204)。
2.2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大学生锻炼形式中单独锻炼有223 人,比例为35%,结伴锻炼有414 人,比例为65%,其中男生结伴锻炼占比63.2%,女生结伴锻炼占比66.7%;锻炼类型中非竞争类有342 人,比例为53.7%,小球隔网对抗类有94 人,比例为14.8%,同场竞技类有201人,比例为31.5%,其中男生以同场竞技类和非竞争类为主,分别占比44.7%和38.4%,女生以非竞争类和团体竞技类为主,占比53.7%和31.6%。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量总体水平为26.03±23.422,其中小锻炼量、中等锻炼量和大锻炼量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4.3%、19.2%和26.5%。通过T 检验分析性别在锻炼活动量上的差异发现,男生锻炼活动量显著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量的性别上差异分析结果
2.3 锻炼形式、锻炼类型与自闭特质的关系分析
对自闭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在锻炼形式上进行T检验发现,单独锻炼的被试在自闭特质总分、社交技能、注意力转换、交流上显著高于结伴锻炼的被试,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自闭特质在锻炼形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M±SD)
对自闭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在锻炼类型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注意力转换、细节注意和自闭特质总分在非竞争类、小球隔网对抗类和同场竞技类等锻炼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 所示。事后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非竞争类锻炼类型的被试在注意力转换(p=0.003)、细节注意(p=0.011)和自闭特质总分(p=0.028)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小球隔网对抗类;非竞争类锻炼类型的被试在注意力转换(p=0.006)、细节注意(p=0.023)和自闭特质总分(p=0.002)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同场竞技类的被试;小球隔网对抗类锻炼类型的被试在注意力转换(p=0.424)、细节注意(p=0.449)和自闭特质总分(p=0.892)上与同场竞技类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大学生自闭特质在锻炼类型上的差异分析结果(M±SD)
2.4 体育锻炼活动量与自闭特质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自闭特质与体育锻炼活动量进行控制年龄、性别和专业的偏相关分析,如表4 所示,结果发现,锻炼活动量与自闭特质总分、社交技能、注意力转换和交流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节注意显著正相关;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分别与自闭特质总分、社交技能、注意力转换和交流呈显著负相关,锻炼频率与自闭特质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闭特质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4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锻炼活动量的偏相关分析
3 讨 论
3.1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讨论
研究显示,大学生自闭特质总分为3.86±1.60,处于中位水平,且大学生自闭特质具有跨性别和学科的一致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调查显示,高自闭特质的大学生占16.95%,由于高自闭特质个体存在较少的亲社会行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建议需要进一步的关注。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锻炼形式上以结伴锻炼为主。因为结伴锻炼有益于个体获得情绪支持,提升自我效能感,反过来促进体育锻炼。在锻炼类型上,大学男生中同场竞技类所占比重最大,女生以非竞争类为主。这可能与男生偏好高强度、高对抗的团体体育项目,女生更倾向选择对抗性较低、简单易行的个体体育项目有关。研究还显示,大学生小锻炼量的比例占54.3%,女生锻炼活动量显著低于男生,体育锻炼活动量总体处于偏低水平,未达到教育部推荐的在校青少年每日不少于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的要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表现之一是知行分离,虽然多数大学生思想上认为体育锻炼十分重要,但是锻炼参与缺乏长期效应。前人研究表明,来自重要他人对锻炼观点的支持和理解,与提升锻炼技能和培养人际关系的内在锻炼目标,是促进个体规律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13]。因此,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知行合一,需要注重内部锻炼动机的激发和外部结伴锻炼环境的创设。
3.2 锻炼形式与自闭特质的关系分析
结伴锻炼的大学生自闭特质水平显著低于单独锻炼的学生,其中社交技能、注意力转换、交流3个维度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结伴锻炼对改善自闭特质具有积极的促进功效,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一是同一锻炼情境下的运动结伴更容易互帮互助、彼此认可,相互深入交流与坦露心扉,减少孤独感体验。正如社会情感需求理论的研究,人类先天具有对社会情感的需求,满足社会性需求(补偿自卑、寻求优越、获得自信)是人格发展、促进知觉、智力和行动的内驱力[14]。二是个体行为随着群体行为的影响而变化,结伴锻炼的个体以群体活动形式为依托,实现群体互动交往,扩大信息交流的范围。三是结伴锻炼使个体的关注焦点从自我转向他人,能够更好地观察、理解他人的言行和意图。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习得某些新反应或对某种行为进行矫正[15]。因此,结伴锻炼不仅使个体能及时了解运动反馈和体验锻炼的愉悦,还能通过观察和习得运动同伴行为和意图的表达,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的掌握,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3 锻炼类型与自闭特质的关系分析
非竞争类运动主要依靠个人完成,包括散步、慢跑、跳绳、器械健身、瑜伽等;小球隔网对抗类以两个人为主,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同场竞技类需要多人协做完成,包括足球、篮球等。方差分析显示,锻炼类型为小球隔网对抗类和同场竞技类的大学生自闭特质水平显著低于非竞争类大学生,其中注意力转换、细节注意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小球隔网对抗类和同场竞技类的锻炼参与对注意力转换和细节注意具有积极的改善功效。从运动环境来分析,相比非竞争类,对抗和竞技类运动,场上因素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个体要依据对手的动作准确而快速的做出反应,细节注意能协助学习者快速改变自己的技术动作,比如手上、脚下和节奏的变换,注意力转换则能协助学习者快速改变自己的配合选择,比如回球或传球路线、跑位和技战术变换等。社会适应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社会适应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既有的记忆与经验线索通过实践而不断获得和接受新线索的过程[16]。以隔网对抗和同场竞技为主的锻炼情境往往伴随着任务挑战、应对、决策、目标实现等过程,个体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得以实践,经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平衡,有利于提升执行功能,改善个体的认知灵活性。
3.4 锻炼活动量与自闭特质的相关分析
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反映个体对体育活动的社会心理表象,其中锻炼强度影响锻炼心理效应的直接生理刺激,折射出个体的锻炼动机和投入状态;锻炼频率影响锻炼心理效应的蓄积作用,反映的是个体的参与规律和锻炼习惯;锻炼时间影响锻炼心理的持续效应,映射个体的锻炼坚持和意志[9]。研究通过量化锻炼强度、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等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与自闭特质进行偏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量与自闭特质呈显著负相关,锻炼强度越大、锻炼时间越长,体育锻炼活动量越高,自闭特质的水平越低。
研究发现,自闭特质中的社交技能和交流与锻炼活动量成显著负相关,表明体育锻炼对改善个体社交技能和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益于个体发挥自我调适能力,并呈现适宜的行为模式[17]。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互动活动,体育锻炼能激发团队合作意识,营造人际互动、社会交往的机会,提升同伴接纳、人际交往、言语沟通等社会适应能力。分析还显示,自闭特质中的注意力转换与锻炼活动量、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成显著负相关,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个体的注意转换,对个体的执行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已有研究表明,以篮球、足球为主的有氧运动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身心运动能有效改善个体的注意力转换功能,其中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影响注意转换的两个主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运动时动作不断地快速转换,需要集中注意力快速协调和配合四肢与身体其他器官,脑区激活范围广、程度高,对记忆力、反应能力以及注意力转换等执行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鼓励和敦促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活动能改善执行功能,可有效提升社交技能和交流等社会适应性能力,降低个体的自闭特质水平。
4 结 论
1.大学生自闭特质总体处于中位水平,高自闭特质检出率为16.95%,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更喜欢结伴锻炼,锻炼类型总体上以非竞争类和同场竞技类为主,锻炼活动量整体偏低,女生锻炼活动量显著低于男生。
3.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自闭特质的有效手段,锻炼形式、锻炼类型、锻炼活动量是影响自闭特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