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策略
2023-12-01黄冠君
黄冠君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同时,《意见》中还强调要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1]。乡土特色景观是在乡村空间区域范围内能够反映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的景观呈现。乡土特色景观的空间范围以乡村为主,即区别于现代化工业人为发展的城市区域,乡村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支柱产业,由此形成的特色景观在某种程度上较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特色景观。同时,乡土特色景观之所以为“特色”,在于其形成于乡村区域,历经风土人情的打磨和风俗文化的渗透。此外,乡土特色景观由丰富的构成要素组成,是一种整体的观感呈现。虽然景物带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官体验通常始于视觉,但乡土特色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由其构成要素带来的感受除视觉感受外还包含听觉、触觉等整体体验。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不仅是展现美丽乡村文化风貌的有效举措,同时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1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分类及特点
1.1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分类
第一,环境资源类乡土特色景观是乡土特色形成过程中以自然力量为主的特色景观。环境资源类乡土特色景观又可细分为水文地理、乡土植物、乡土材料等类别。首先,水文地理受当地气候环境影响较大,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处的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等均有不同,这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乡土特色水文地理。水量充足的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覆盖广,具有更典型的耕种气息;而山丘高地层次梯度明显,更能彰显中华土地广博坚韧的乡土本质。其次,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也是环境资源类乡土特色景观的构成要素[2]。乡土植物是当地农产品特产的重要来源,如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等,除了具有药用食用价值的植物外,观赏类植物也是乡土植物的重要构成元素,大气的牡丹、凌冽的梅花等,均是中华乡土气节的代表。最后,乡土材料则包括取材于乡土的自然非合成材料,如木材、泥土等,不同地域的乡土自然材料用于不同的家具构造与植物培育,这均是不同乡土特色的折射。值得一提的是,丰富的环境资源造就了乡土特色景观的构成要素,但单一的类别并不足以形成乡土特色景观。根据乡土特色景观的内涵,构成要素需要具备一定的整体协调性,方才具备凸显乡村风土人情与人文精神的条件[3]。
第二,空间形态类乡土特色景观是在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布局而成的元素,相较于环境资源类的乡土特色景观,其在自然性上有所削弱,而在文化特色上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其中,乡土建筑是最为典型的空间形态类乡土特色景观,乡土建筑在考虑适用性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历史沉淀下的乡土民俗风情,如西北窑洞结合了西北少雨干旱且风沙较大的特点,通过窑洞建筑巧妙实现了通风避尘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乡土建筑不同于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更注重乡土人情的联结往来与乡土习俗的传承,由此对公共空间的打造也成为乡土特色景观构成元素的重要部分[4]。祠堂、园林、院落等公共空间的建设均是乡土公共空间的体现。而公共空间具有的较高开放性与功能重合性,也为乡土特色景观构成元素设计提出了挑战。在相对单一的乡土建筑及初步整合的公共空间基础上,景观格局的设置则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空间形态类乡土景观的特色,景观格局的设置对内外部的有机关系考虑得更为全面。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分类
第三,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并非是单一静态的元素。乡土特色景观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更需要活动感受类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设计。一方面,活动感受类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展现的是别具风情的乡土气息,如不少乡村有剪纸、绣花等传统技艺,以及节庆活动、庙会习俗等。通过相关活动的广泛开展及参与体验,有助于设计乡土特色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活动感受类乡土特色景观还可以通过历史典故、宗教风俗等呈现出历史沉淀下的乡土特色,这对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特点
尽管乡土特色景观类别不同,但其在构成要素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特点。首先,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具有生态性的特点。生态性是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基础,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一定自然环境的熏陶下日积月累形成的,而不符合当地乡土生态特点的景观在发展过程中被淘汰。只有具备生态性的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才具有设计的可能性,并且能在设计过程中事半功倍。
其次,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是乡土特色景观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被考虑到的特点。同时,实用性的考量也是乡土特色景观发展的内在动力,乡土特色景观只有承载了乡土文化的某些实用功能,如耕种果腹、建筑蔽体等,才能为进一步地精细化完善带来更多可能[5]。
最后,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具有人文性。人文性是乡土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消耗类物品的重要特点。人文性表现为乡土特色景观构成元素的传承发展并非单一以原生态的实用功能为绝对导向,而是需要兼顾对乡土文化的表达与人文审美的承载。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的意义及困境
2.1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的意义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特色景观设计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乡村振兴的初心在于呼吁人们回归乡土,重视文化根基,促进乡村经济的重振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而乡土特色景观是乡村整体面貌最直观最表层的体现,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无疑有助于改善乡村风貌,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文化精神与内在动力,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促进作用[6]。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是以点带面,通过特色乡村的打磨突出乡土优势特色,进而由点状的乡村连成片,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构建互补互助、共进共荣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能够较好地与以点带面的执行流程相匹配。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本身即是乡村振兴可落脚的小单元,因此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执行的灵活度。最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的目标在于激活人们对乡村的眷恋以及对故土的情感。换言之,每位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均对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具有发言权,能为之出谋划策及作出力所能及的行动。不同于具有较高复杂性及系统性的工程类项目,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组合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由此在具体执行上也有更高的细分合作组合空间,有助于调动更广范围内人们的积极性。
2.2 当前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的困境分析
设计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能够促使乡土人文精神得到整合与滋养,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却在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
首先,设计切入点与落脚点不明确。在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之前,应有明确的原则与方向。乡村振兴作为愿景式的目标战略,为此提供了可行性的方向。但在此之前,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更多停留在美化乡村、吸引乡村关注度等浅表层面,尚未有较为深入的考虑和探究。同时,在面临设计矛盾时,也尚未有通用性的处理原则思路,如乡村集体与个人对景观需求不一致产生的利益矛盾、不同的乡土特色保留与完善之间发生的资源冲突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
其次,设计执行细节不清晰。在乡土特色景观构成元素设计策略实施过程中,系统完善的执行方案较少,同时对执行细节的落实把控力度不足。这使得乡土特色景观构成元素更多停留在单一片面的元素“美化”上,更多趋近修复、保留功能,未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文精神的“设计”,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升华乡土精神,达成乡村振兴。
最后,设计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乡土特色景观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决定了其不能一蹴而就,在执行时间线上可以有先后之分,但要达成整体有效的设计效果,必然需要定期评估与反馈调整。而目前仍鲜有此类乡土特色景观设计效果的评估指标建设,更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乡土特色景观的设计进程[7]。
3 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思路
3.1 环境资源类构成要素设计
首先,环境资源类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中与自然地理气候关系较为密切的地形水文等要素,可通过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整体景观实现有效设计。此类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本身即具有较高的生态性,而实用性与人文性则需要进一步激活。一方面,可通过生态文化设施建设,从数量上提升乡土特色景观设计场景,营造乡土特色自然人文氛围。如通过建设生态长廊、公益园区等设施,以水为依、以山为凭,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厘清乡土特色自然景观线索,为后续乡土特色景观建设创造良好基础。同时,在规划范围内融入便民车、观光巴士、自助游船、共享自行车等现代化工具,进一步扩大不同特色景观间的辐射范围,通过提升便捷度促进乡土特色景观的融合联通。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景观要素的文化与美感层次,从整体上提升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有效程度,如可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从理论层次系统规划乡土特色景观的布局与形式,促使地理水文类景观在发挥自然生态属性的同时进一步激活审美感受[8]。以东山村纸博物馆为例,如图1所示,其在进行设计时拆除了传统影响视觉效果的附属建筑,对内院立面和院落空间进行恢复,有效地实现了历史信息建筑外墙和木构架的保留。在此基础上拆除部分墙体和横向楼板,确保重构之后空间的开阔性和有序性,另外用玻璃门窗取代了部分木板门窗,让室内的自然采光面积扩大,增强室内空间的亮度。东山村纸博物馆环境资源构成要素设计采用“弱景观”的思路,借助于“移步异景”这一传统园林手法,有效实现了空间室内外流线的充分贯通。同时室内外建筑设计借助玻璃幕墙营构出一种相互借景、互为映衬的园林意境,强化了整体空间的动态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图1 东山村纸博物馆环境资源类构成要素设计
其次,植物类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可结合其实用性与观赏性进行设计。一方面,要确保乡土植物的多样性。可从具有相似性的乡土植物入手,丰富乡土植物种类多样性,进而在视觉呈现上丰富覆盖面,在实用体验上丰富层次性。如地处湿润气候的山林乡村植被生长茂密,林木容易滋养菌菇,而其中又常以某一种类菌菇为乡土特产,在此基础上,可探索多种类的菌菇品种,不断丰富植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可提炼乡土植物中的文化精神元素,以促进乡土特色景观设计,这在观赏类植物的设计中尤为常见。如梅花傲雪、青松坚韧、兰有气节等,都是典型的具有人文精神寓意的植物。在乡土特色景观中,可借助乡土典故设计本土特色植物,在绿化、展现植物的过程中融入乡土典故的讲解,构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形象,以形成较强的区域特色和人文效应。
最后,对于乡土材料的设计,其落脚点在于提高不同材质之间的融合度。一方面,可通过乡土材料之间的巧妙搭配设计乡土特色景观。如对于乡村园林景观的墙体建设,可将当地木材与灰土泥浆融合,在保有材料选取的便捷性同时体现乡土特色,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对于同种材料也可巧妙搭配。如竹类材料,可取之整段作为框架或支撑杆,而同时以削薄的竹片竹藤等编织嵌入装饰品以及其他承载工具。另一方面,可将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融合,丰富乡土材料内涵。乡土材料凝聚了乡村智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融合新材料、新技术还原其经典外形,同时可探索规模化生产路径,普惠更广范围内人群,从而实现乡土材料的推广。
3.2 空间形态类构成要素设计
首先,空间形态类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可通过乡土建筑来实现,如修复乡土建筑、保护乡土文化以实现其中所蕴含乡土特色的设计[9]。一方面,乡土建筑是当地风土人情的历史浓缩,凝练了历代乡民的智慧,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应做到修旧如旧。可通过当代技术模拟还原乡土建筑原貌,再通过结构修补、颜色填充等手段再现乡土建筑风情。另一方面,关于因自然侵蚀或历史战争等因素部分乃至全部损毁的乡土建筑,要对其从新定位,明确保护与修复的原则界限,考虑以现代化场所取代历史价值较弱、乡土特色不浓的部分乡土建筑,而对于具有修复价值的乡土建筑,则可在修复过程中进一步运用现代建筑结构固化保护,同时以立碑建亭、风雨长廊等形式建设与乡土特色建筑景观融为一体的外在保护结构,达到对乡土特色景观的说明注解、宣传发扬等效果。以成都金堂县圆觉寺村为例,如图2 所示,在空间设计上,其对原有的建筑空间进行结合,并对相关的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梳理与延展,促使原先内向型的院落向内外集合的院落转变,这不仅保留了既有建筑的特点,同时符合了时代审美。整个建筑穿过植物景观,盘绕而下跃然而上的屋顶和自然的流线迂回让人感受到古朴的气息。在材料的选择上,就地取材泥、沙、砾石组成夯土墙,外墙立面则结合玻璃瓦与青瓦,实现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碰撞。
其次,公共空间是体现乡土特色的重要空间,可通过形成空间记忆共筑乡土情怀。目前乡土特色公共空间的打造在共享群体上存在难题,直观表现为由年龄为界限切分公共空间,如祠堂等具有宗教意味的公共空间更多被长者所青睐,年轻人则对此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据此,可在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过程中,考量通过空间的功能叠加提升功能灵活性,进而达成乡土文化精神在公共空间的碰撞交融。如打造具有储物功能的收纳空间,张贴布置体现乡土文化,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的群体共聚公共空间。
最后,乡土景观格局更侧重从整体性的设计思路。景观格局的设计设置可通过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的错落布局进行实现,由此既从审美的角度为层次性与渐近性的实现预留了空间,也为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作出了提前安排。
3.3 活动感受类构成要素设计
活动感受类构成要素的设计不拘泥于客观现实的产品,还可以是与景观相关的精神体验与情怀回忆,因此具有更高的灵活创新空间。一方面,可由乡村管理组织牵头,组织线下民俗体验活动,通过穿着民俗服装、参与民俗手工艺品或食品等活动增进乡土文化制作体验。在生动的乡土文化现场体验背后,乡土特色景观必然会得到关注和重视,与之相关的旅游消费产业也很有可能被有效带动,乡村振兴的驱动由此得以落实。另一方面,可通过抖音、头条、西瓜视频等线上共享的方式,对乡土人文景观进行展示,唤醒人们对乡土特色的自然情感。如通过网络分享自身与乡土特色景观的趣事和经历、在乡土特色节庆通过网络纪念卡寄游子表关心等,由此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乡村特色景观背后人文精神的传承。如图3 所示,以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为例,左权县作为山西传统民歌的重要土壤,每年都会举办国际民歌赛活动,图中的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选址左权莲花岩景区入口处,面朝山谷的缓坡地,作为一处与环境融合的户外开放剧场,其在民歌赛事演出、附近村民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自然地形和天然环境,剧场与周围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这种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也进一步促使观演者与自然环境彼此融合,从而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剧场舞台的原型是以自然形态中“虎口状”的自然舞台姿态为灵感,这种设计理念实现了对舞台形状的模仿,与山脉的起伏和地形产生有效互联,创造了特殊独特的观剧体验。此外,在材料及工艺的选择上,剧场空间设计中实现了与山石褶皱肌理的无缝连接,从而将剧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肌理相统一,增强了整体设计的和谐美,有助于吸引大量受众。
图3 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活动感受类构成要素设计
4 结论及展望
无论是何种类别的乡土特色景观构成元素,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都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从而有效解决目前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中存在的困境。
首先,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0]。乡土特色景观因地而异,但在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中,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正能量的积极要素,乡土人文精神会越来越多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其次,逐渐丰富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细节。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装饰美化,而是建立在乡村精神凝聚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从系统性、全局性的角度考量整体方案,从而促使乡村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最后,要不断完善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评估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乡村地区的管理部门开始针对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的种类丰富性、品质表现力、审美效果以及应用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反馈,但评价系统还不够完善成熟。在日后,搭建完善的评估指标及评价体系,实现对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科学、高效评估,进而实现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