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野稗”的日子
2023-12-01张仪
张仪
为了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稻株,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常常十天半月穿越在茫茫荒野之中,往往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餐。在潺潺的泉水或者清凌凌的溪水旁,大家用随身携带的大号缸子舀来清泉水,架在小溪边的鹅卵石上,点燃枯枝败叶,缸子里的水便咕嘟咕嘟地开了起来。
嚼着干馒头,喝着热乎乎的清泉水,袁隆平和助手们一边野餐,一边尽情谈笑,爽朗的笑声在山涧里回荡。他们如同一支探险队,翻山越岭,徒步跋涉,而他们的背包里装的不是旅行所必备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穗又一穗的稻谷。
他们勘探一天,从荒原回到住所。袁隆平把长袖衬衫的袖子挽起,露出他那古铜色的双臂,他不系胸前的扣子,袒露着同样是古铜色的胸膛。助手们称他们的老师是“刚果布”(刚果共和国的简称,位于非洲中部)。他听了也从不介意。
1970年11月中旬,袁隆平在一份外文杂志上获悉一条令他震惊的消息——琉球大学培植的新型杂交稻株有了新突破。袁隆平感到了形势的严峻,他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他决心要在杂交水稻领域抢占世界的制高点,抢在美国和日本的前面,为祖国争光!
一天,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的一块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长得异常的野生稻。随后,李必湖给在北京的袁隆平发去了一封报喜的电报。听到这个好消息,袁隆平欣喜异常。如同夏日酷暑下的稻田里迎面吹来一股清凉的风,拂拭着他的肌肤,熨(yù)帖着他的心灵。袁隆平等不及了,他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火车到站的时候已是次日的清晨,他来不及休息,便与李必湖一起,踏着晶莹的露珠,穿过迷蒙的雾霭,走近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稻株。在蓝天碧水连接的地方,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稻株披着迷蒙的雾霭,静静地伫立着,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一阵微风吹过,那绿色的长发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在晨曦中闪着光,轻轻晃动着。袁隆平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稻株,他眼里噙着泪水,笑了。
“野稗”的发现,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像是到西天取经的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人们自发前往医院,献上鲜花表达思念和不舍,花丛中不知是谁送來了三束水稻。稻子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有着泥土的芳香。这是他留给人们的馈赠,也是人们送别他时最好的礼物。
测一测
1.袁隆平爷爷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14亿人吃饭的难题。在袁隆平爷爷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2.第五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稻株的( )描写,这样写出了稻株的什么特点?
3.文中多次写到袁隆平爷爷“古铜色”的皮肤,你能联系所写的内容想象:这“古铜色”的皮肤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文中写到“他眼里噙着泪水,笑了”,这是对袁隆平爷爷的(爷爷)描写。请结合当时的情境,体会袁隆平爷爷内心的想法。
5.袁隆平爷爷去世后人们送来了三束水稻,你能猜猜人们为什么要给袁爷爷送水稻吗?
6.少年有志,国家有望。“禾下乘凉”是袁隆平爷爷追求的“报国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能把你的“报国梦”告诉我们吗?
我有一个梦
袁隆平
我有着一个梦,
埋在泥土中,
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
雨给了它滋养,
它陪种子成长。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妈妈我来看您了,
您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
妈妈我陪您说说话,
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
在我心里发芽,
风吹起稻浪,
稻芒划过手掌。
稻草在场上堆成垛,
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
水田泛出一片橙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