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素养定目标,聚焦单元做设计
——信息科技课程目标的理解与实践

2023-12-01叶东燕安徽省合肥市习友路小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科技素养

叶东燕 安徽省合肥市习友路小学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信息科技课程成为国家课程。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被明确地定义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就成为所有信息科技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信息科技课程目标的理解

1.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素养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教师应明确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核心素养,以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效结合。

2.体现课程性质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体现课程性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性。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前提和载体。②实践性。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学习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③综合性。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科技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和应用。

3.反映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对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倡导真实性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

●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

1.围绕核心素养定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订要综合核心素养学段特征、学段目标、学段内容标准三个方面的具体描述,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因此,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制订的学习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检测学习目标制订的准确性,可以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和模块学业要求两个维度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业表现符合两个维度,学习目标的制订就是准确的,反之则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行改进优化。如右上表所示是笔者针对五年级“身边的算法”模块中的“算法与数字社会”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分解确定的教学目标。

2.聚焦大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做“结构化”的处理,单元是依据新课标要求,围绕主题或活动等选择学习材料,并进行结构化组织的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项目、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微课程。单元向上承接课程目标,向下统领单元内的课时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等。

大单元整体设计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单元学习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做的专业设计。它是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做好单元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研读本学期课程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②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③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④综合考虑单元设计的要素,如名称、课时、目标等,并以规范的格式呈现出完整的设计方案。

内容模块单元大概念单元学习目标课时目标素养表现身边的算法算法与数字社会通过发现在线生活中的算法,体验算法对数字社会的影响,提升安全意识算法与个人隐私初步具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能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信息算法与数字生活算法对生活的指导意义,认识在线生活中算法的优势和局限算法与知识产权了解知识产权概念,体验算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算法与国家安全能自觉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3.倡导真实的项目学习

教师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置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和背景,体验到知识的用处和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使其在深入探究的学习行为中主动质疑、反思、合作、交流,最终形成用信息科技的手段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选择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应具有问题性、真实性和趣味性,既要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同时还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项目主题不易过大。此外,项目主题的选取还应具有挑战性,要考虑主题和学习内容的关联度。

(2)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数据与编码”“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等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生硬的,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学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问题、发现规律。

(3)设计真实任务

真实任务是指真实性学习、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解决。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一定要突出解决的问题,而且是真实的问题,是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

4.精选跨学科主题案例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在每门学科中每学期都要拿出10%的课时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主题案例选择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融合。①注重学科整合:选择能够涵盖多个学科知识的主题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综合运用科学、数学、劳动等多个学科知识。②关联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科技的价值。③关注创新和未来发展:选择涉及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主题,让学生在项目中体验科技的创新性,培养他们对未来科技的思考能力。④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主题案例的难度应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选择过于复杂的主题,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参与,并且能在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后,有获得感和成就感。⑤体现团队合作能力:选择能够促使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⑥关注道德和伦理:在选择主题时,考虑学生的道德和伦理教育,确保主题案例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科技课程目标实现的多元评价

新课标指出要“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同时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目标达成程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1.项目成果评价

项目成果评价是一种以实际项目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并提交成果,这个成果可以是物化的成果,如规划了一条旅游线路、制作的一张植物名片等。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素养目标达成情况。

2.课堂观察评价

课堂观察评价是一种观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力以及在完成项目学习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等情况。通过课堂观察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实现课堂观察的全面性与过程性,可以借助在线问卷调查、投票系统、学习平台等,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以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3.素养体现评价

素养体现评价是一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方法。素养评价是通过评价学生在学科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例如,学生参与一个跨学科的项目,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评价学生在项目中是否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包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改进现有方案等。

●总结

熊璋教授提出,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从“0”到“1”的巨大进步。面对信息科技这门全新的课程,信息科技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勇敢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科技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更贴近时代的要求。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科技素养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