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观众为中心
——新时代博物馆展览的构建

2023-12-01许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观展策展博物馆

许静

(无锡博物院,江苏 无锡 214000)

0 引言

近年来,博物馆的运行理念逐步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周婧景在《对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再理解》一文中,提出对“以观众为中心”的三层理解,由浅至深,分别为在“公共服务”“传播手段”“物及其所载信息的研究、转化和重构”中倡导“以观众为中心”①。现如今,博物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但展览作为博物馆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博物馆传播先进文化、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展览的本质即是通过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对藏品信息的转化和重构来服务观众。可以说博物馆要切实践行“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离不开对展览的提升改变。

“以观众为中心”,在空间距离上,博物馆可以打破展览空间界线壁垒,通过多种方式将展览输送到观众身边,让展览走近观众、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以观众为中心”,还应关注观众的需求,如今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已不再只满足于隔着玻璃凝望价值不菲的展品,多数观众更期待主动参与。建构观众参与的展览,可以通过在展览前给予观众参与展览生产过程的机会,在展览中让观众拥有体验式参与的观展经历,在展览后给予观众评估的权力。

1 让展览走近观众

1.1 举办流动展览

无锡博物院秉持为社会服务理念,力图将展览、活动等渗透进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厂矿、社会福利机构等基层,力求做到广覆盖、深扎根。“快乐科普行,畅想科技梦”流动展、“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流动展、“百年工商中国梦”流动展等在无锡市各小区、街道、学校等巡回展出,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然而这些流动展览以图文结合的展板为主要展示对象,展示方式稍显单一,有时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丰富展示手段,充实展示内容,不断提升流动展览的质量,是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开发展览分会场

除流动展览模式外,无锡博物院自2022年3月起,在无锡市民中心举办“会心—讲述无锡的城市故事”系列展览,至今已举办过“清如—杨令茀的书画世界”“君子之象—中华瓷器中的梅、兰、竹、菊”及“象心以澂源—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此系列展览占地面积不大,脱胎于无锡博物院同期举办的原创展览,其作用相当于原创展览的分会场。这些展览不仅能让来到此地办事的广大市民与展览来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享受展览带给他们的独特体验与乐趣,还能起到宣传引流的作用。观众若是在市民中心还没看过瘾,便可前往无锡博物院参观内容更为翔实、展品更加多样、形式更为丰富的展览。

1.3 推出线上云展览

在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数字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2020年初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暴发,更是加速了博物馆对信息技术的探索,纷纷推出云展览等活动,让广大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观展乐趣。云展览这一灵活便捷的观展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让观展变得触手可及。虽然现在对大多数博物馆来说,云展览仍然无法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仍未建立起一套独立的针对云展览行之有效的选题、策展、布展机制②,但不可否认的是云展览作为对线下实体展览的有效补充,能让观众根据喜好自主选择想看的内容,切实满足了观众的观展需求。

博物馆通过举办流动展览、开发展览分会场以及推出线上云展览等模式,让观众得以克服时空障碍,更便捷地接触到展览,这是博物馆围绕“以观众为中心”理念所做的有效实践。

2 让观众参与贯穿于整个展览过程

博物馆展览是服务于广大观众的,那么了解观众所想、明确观众需求,是新时代以“观众为中心”理念下展览策划者所必须考虑的。博物馆观众的需求虽然因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观众的需求也存在共通性。近年来,观众已普遍不再满足于只是观看展览,观众渴望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为此,博物馆可以让观众参与整个展览过程,让观众不仅仅是展览的观看者,也可以是展览的参与者,甚至创造者。

2.1 展览前

一个展览的诞生,通常需要经过展览主题选取、展品研究、展品选择、展览大纲撰写、形式设计、宣传方案设计、宣教活动设计等步骤,可谓是程序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那么如何在展览前给予观众参与展览生产过程的机会呢?观众参与展览生产过程的形式是多样的,博物馆作为展览的主导者,需要平衡好观众的参与度,根据展览类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观众纳入展览的生产过程中。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锡博物院开展“我家的相册”老照片征集活动,用照片反映历史,讲述“家”的故事和生活记忆。活动向广大市民征集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变化的无锡地区老照片,包括以家庭为主的全家福、生活照,有时代背景的工作照、反映个人成长变化系列的证件照等。活动征集到各类照片、实物计700余件,最后从中遴选了百余张照片,举办了“我家的相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锡记忆摄影展”。这些来自普通市民家中的老照片,和深藏在博物馆中的、蕴含丰厚历史信息的文物相比,不仅欣赏门槛、理解门槛较低,或许还能与观众身边触手可及的人或事产生联系。当它们出现在展览中成为展品时,观众倍感亲切,情感共鸣由此而生,对展览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我家的相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锡记忆摄影展”这类反应现代社会变迁、现代社会事件的展览,贴近观众生活,深受观众的喜爱,展览效果超出预期。这一类的主题展览可积极向观众征集物品,让来自观众的物品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展览策划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策展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多样,策展人并非全才,当涉及其知识盲区或是在策划一些关于特殊社群的展览主题时,适时引入博物馆外的相关专家、社群等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策略。广东省博物馆在2016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展览策展人,这项名为“青花之约”招募计划,意在引入文物收藏者、陶瓷艺术爱好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博物馆同行等热爱博物馆事业的社会人士全方位参与并主导策展整个过程,经初审、网络投票、专家终审等环节,最终由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师及其团队摘得策展权。展览于2017年举办,创新性地将最新科研成果与传统陈列方式相结合,从科技、文化、贸易等角度解读青花瓷,受到观众欢迎。高校师生从原本的博物馆观众变成了博物馆策展人,不仅为展览注入新的力量,也让博物馆的“基本权威角色”得到扩展:从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策展人到博物馆观众③,而博物馆观众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根据图5得到约简后的程序依赖图中的节点就是与循环迭代次数相关的程序语句。因此得到切片后的程序中保留了原示例程序的2、4、6、7、9、10行代码。

上述所提及的观众在展览开发阶段参与的几个例子,可以归纳为观众贡献型参与模式。这种模式下,观众可以通过提供实物参与展览,也可利用自身经验、智慧、故事等,提供内容阐述方面的帮助,从而在展览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型参与模式,不仅让博物馆在观众的参与下更具活力,也让观众对展览有更强的亲切感,从而促发观众对展览及展览主题的思考。与此同时,观众对博物馆的主人翁意识在此类参与活动中逐步增强。

2.2 展览中

当展览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博物馆可以通过设置互动环节、项目等,让观众拥有体验式的参与。体验式参与是指观众在由博物馆创造的特定环境中,进行观察、触摸、聆听等体验行为,观众在这些调动感官的互动体验中理解展品的内涵与价值,探索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思考展览主题,获得感性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体验式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在展览叙事中设置谜题以供人探索,有的是利用现代科技展现以往难以见到的景象,有的是结合歌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形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开放、创新、包容的策展理念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让展览中的体验式参与可以有无限种可能。博物馆要根据展览内容合理策划参与环节,让展览变得更具感染力,从而调动观众的参与兴趣,激发观众的学习欲望,提升展览互动传播的效果。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设有多处参与环节,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参与体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设置有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环节,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沿线17座城市的景致风光。馆内5块大屏环绕,让观众拥有裸眼3D的观看体验,如身临其境般感受运河之美。5G大运河体验馆自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以来就一直深受观众喜爱,是博物馆中的人气打卡点之一。除此项目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的运河版“密室逃脱”—“运河迷踪”展厅也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在“运河迷踪”展厅中,观众化身为古代监水使者,带着任务游历大运河。展览依托于科技手段,展现了虚实结合的唯美场景。在这里,观众可以体验到扬州街市的喧嚣繁华,乘坐“运河”上的船只,“打开”尘封的档案柜,“进入”神秘的仓窖……观众亲身参与,闯过重重关卡,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了大运河古代科技的独特魅力。

浙江省博物馆于2022年推出“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展览期间,博物馆举办“丽人行”虚拟微策展大赛,邀请观众做一回策展人,观众可以利用丽人行云展览中的图文素材,依托三维超媒体技术平台,参与知识空间化和可视化建构,分享自己对“古代丽人”的理解、思考和展示创想。观众策划的虚拟展览中的展览素材虽未有太大改变,但展览的内在逻辑、展品之间的关系,甚至展品在不同展示环境下的内涵等,均有所不同,这是由观众参与创作的、拥有全新的展示内容的虚拟展览。该活动吸引了两百余支队伍参赛,其中不乏文博专业的学生群体,对他们来说,参与策划一场虚拟展览,不仅能让他们对展览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实践、技能的深入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得到了提升,促进了他们全方位的发展。

在传统的说教式展览中,观众阅读文字展板上的文字、隔着玻璃观看展品等,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或疲劳的心理,而设置体验式参与环节的展览,能够有效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及实践活动,将与其本身的认知、情感、生活经验等产生联系,进而思考和内化,产生新的认知、情感与经验。这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让博物馆展览的文化传播效率得到了提升。

2.3 展览后

通常情况下,观众的参与行为在参观完展览、离开展厅后就结束了,虽然观众在展后有权在网络空间留下对展览的评价,但相比于博物馆主动邀请观众参与展览评估,自主性地打分、评论以及上传图片的行为,似乎难以让观众感受到博物馆对其的重视。有关展览评估的理论研究已有不少,一些博物馆也曾对自己举办的展览做过评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博物馆往往忽视这一环节。展览评估的主体通常包括博物馆自身、第三方机构、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观众等。相比于其他主体,观众的评估可能更注重个人体验、强调个人的收获,但展览本就是服务于广大观众的,将他们纳入展览评估之中,对于检验展览质量和传播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展览的不同建设阶段,展览评估通常分为展前的前置评估、布展中的形成评估与开展后的总结性评估。美国博物馆联盟专家委员会在《博物馆展览标准及卓越展览的标志》中提出,在展览策划、布展及展出时都要对展览进行评估,以了解观众反应④。观众参与展览评估的各个阶段是博物馆了解观众反应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总结性评估阶段,观众的参与能为博物馆反思决策合理性和开展科学决策提供具有实证意义的参考。博物馆邀请观众参与展览评估,可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采访、焦点小组等方式。南京博物院对其2016年所举办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大展进行了展览评估,通过特定人群访谈、观展行为记录、满意度调查等手段,利用人工调查与无线定位技术,统计了大量的观众数据,包括观众的参观动机、展览中的兴趣点、观众构成以及观展方式等。这些结果有助于博物馆在了解观众兴趣、优化展览内容、改善观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提升。

观众参与展览评估,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对博物馆来说,获得的观众反馈具有实用意义,博物馆可以从中提取、分析、归纳进而总结出具有可行性的自我提升计划;而对观众来说,参与评估的行为再次唤起他们在展厅中的体验,或是一件展品、一个场景,又或是展览的某个观点、概念等,通过这样的回顾,观众对展览的印象得以进一步加强。同时,博物馆邀请观众参与展览评估,增加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机会,让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更近了,被肯定与被需要的感受将让观众在以后的博物馆活动中更有自信、更具激情,他们将更坚信自己能够为博物馆做出贡献,更进一步地推动观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3 结语

如今,“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博物馆界得到普遍认可,博物馆根据这样的运营理念尝试在公共服务、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方面做出改变。而要在展览层面践行此理念,一是要让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能够接触到博物馆展览,特别是对于那些平常无法来到博物馆的观众,主动将展览输送到他们身边,让他们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二是要注重观众的参与。一些博物馆狭隘地将观众参与和观众体验、互动画上等号,认为在展览中设置体验互动装置,即可达到让观众参与的目的。他们将目光集中在展览中观众的体验式参与上,而忽视了展览前与展览后的观众参与。应该让更多的博物馆在展前将观众参与前置,办观众想看的展览,让观众为展览的建构贡献力量;在展后,主动邀请观众参与展览评估,倾听他们的意见,为之后展览的提升改善积累经验。当然“以观众为中心”并不是没有界限地一味迎合观众,博物馆必须坚持其专业性,在保持专业的基础上,贴近观众,满足观众所求,为改善观众在博物馆的体验而不断努力。

注释

①周婧景.对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再理解[J].中国博物馆,2021(1):28-36,127.

②梅海涛,段勇.质与量: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博物馆“云展览”观察[J].中国博物馆,2020(3):32-37.

③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M].陈双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6.

④黄洋,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84.

猜你喜欢

观展策展博物馆
观展指南针
关于策展
参观美术馆
博物馆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露天博物馆
观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