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地区宋代青白瓷魂瓶的艺术特征研究*

2023-11-30覃黎丽

陶瓷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白瓷造型艺术

覃黎丽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江苏 景德镇 333403)

宋代是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时期,广西地区的陶瓷行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当时的瓷器生产技术显然受到中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从传统的青瓷发展为影青瓷,烧制程度完善、呈半透明良好的白瓷已能成批生产[1]。如藤县中和窑遗址出土的影青瓷和白瓷产品有:碗、盘、碟、盏、杯、盒、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等;器形风格秀丽,有动植物、人物组合而成的各种纹饰图案,花纹装饰多采用印花、刻花、划花和贴花等。藤县窑将唐宋诸窑中常见蓖纹转变成波涛汹涌的海水,其中加入了海兽图案并进行合理装饰,极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与民族风格。因此,通过对该地区青白瓷魂瓶的造型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民族风俗之一,以及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1 魂瓶的概述

魂瓶又称之为谷仓罐、堆塑瓶、皈依瓶(亡魂的归依之所),它既是一种容器,也是祭祀使用器皿[2]。魂瓶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汉代,由五联罐演变而来,起初最主要的作用是盛放(储存)谷物,皆有招魂、引魂之意,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随葬祭祀器物。

魂瓶根据其器型、装饰,可分为塔式罐、多嘴罐、多角罐(瓶)、多管瓶等多样类型。根据不同的用途,又可以将其细分成祭祀、酒具、日常用具等多个类别。例如天鸡钮釉陶五联罐(见图1),该器型是汉墓中常见的陪葬物品,五联罐分别以四个大罐和一个小罐组成,小罐居于中心,而罐与罐间各不相通,每罐均有盖顶为手捏的天鸡钮。属灰胎釉陶,体现了陶罐魂瓶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在质地上,魂瓶分别有陶制和瓷质,随着我国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魂瓶的材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国瓷窑遍布各地,瓷质遂成为魂瓶材质的主流。其作为一种民俗器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品味,其中所蕴含着当地既丰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

图1 (东汉)天鸡钮釉陶五联罐

2 宋代广西壮族地区青白瓷魂瓶的相关历史背景

青白瓷又称为影青、隐青、罩青或映青瓷,创烧于五代并在宋代快速发展的一种瓷器,以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而得名。广西青白瓷大约烧制北宋中期,早已显示出较高的技术水准。尽管在当时广西青白瓷的胎质是洁白坚细、亚光,但与宋时期景德镇的青白瓷最大区别是釉色的差异,因匣缽所装的器物在窑炉位置内,所接受的火焰气氛各不相同,呈色也不尽相同。宋代对外贸易繁荣,海外对中国瓷器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海上“陶瓷之路”外销的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与日俱增地迅速发展起来,而广西地处于宋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港的水路交通线上[3]。此后,制瓷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在湘江、漓江、洛清江、柳江等流域的窑群,主要以生产青瓷为主,如永福城厢窑、岑溪市南渡窑、全州江凹里窑、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峒窑、兴安严关窑、桂平西山窑、钟山窑、宾阳窑、邑宁窑、合浦窑等窑址。

3 广西壮族地区青白瓷魂瓶中所体现的造型艺术特征

宋朝广西地区窑址主要位于北流河流域以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和北流岭洞窑等为代表的窑口。因而出土的魂瓶上大多有楼阁物品、动物、人俑等堆塑,故也称为堆塑瓶,其中魂瓶中隐喻着象征意义有“灵魂升仙,永恒不灭”的说法,此类瓷质魂瓶出土时常常盛装有谷子,也称为谷仓。从魂瓶本身凝聚所体现的造型艺术特征,主要是为了突出魂瓶如清辉湛素、世俗审美、别具一格等艺术特征的审美感受。

3.1 宗教信仰——清辉湛素的造型艺术特征

壮族是一个农业少数民族,壮族先民认为生长于田地里的作物丰收依赖于田地中的神灵,田地的壮语叫做“naz”,他们依靠大自然赐予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观念。在原始宗教信奉如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多神崇拜如雷神、山神、水神、地神、谷神等。因此,魂瓶作为盛谷陪葬明器,是当地一种对谷神的敬奉习俗,有镇守灵魂,除祟安吉的说法,故在器腹上往往作竹节式和贴塑鼓钉纹装饰。影青釉鼓钉纹魂瓶(见图2),在斗笠式盖上塑造一只小狗蹲坐造型,瓶呈敛口状,宽弧肩,榄形腹部有槽形瓦纹五道,并垂直贴饰鼓钉纹五行,每行五颗,饰绳纹绕一圈。狗为主人守仓防盗,或是其他小动物例如“公鸡”(见图3)意在“取谐音,寓吉祥”的含义。而这两件魂瓶中足以看出宋时期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浓郁的民族造型艺术特色。

图2 影青釉鼓钉纹魂瓶

图3影青釉弦纹魂瓶

容县城关窑和北流岭洞窑的器型种类与藤县中和窑的产品器型种类大体相同,大多器形的种类为日常生活使用器皿。在中和窑的匣钵残片上刻画有数字、文字、符号等,如林、程梁、刘、覃、莫一、刘四等姓氏别名,以及五、六、九、四千等数字(可能是工匠们所完成的生产数额)[4]。中和窑的窑炉容量、产量都相当大,从中可观察出当时中和窑的窑场经营者在生产瓷器中,已建立了较为具体、严格的分工合作流程。这些模具中刻画的姓氏,足以证明当时的窑主或窑工大部分是当地的壮族人,在宋代瓷业发展中他们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窑址,如永福窑以烧青瓷为主,釉色有青黄、青灰、翠青为佳;其中南方瓷窑罕见的翠绿釉、铜红釉,更是永福窑在宋朝瓷器炼制工艺上的一大飞跃。兴安窑器物以青瓷为主,黑釉及钧釉器为主要器物,装饰多为印花,与窑变花釉相近,是广西同类器物中烧造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瓷器。这些窑址的青白瓷魂瓶,都是宋代广西地区最能体现魂瓶瓷质本身一种清辉湛素的造型艺术特征。

3.2 丧葬习俗——世俗审美的造型艺术特征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古代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形态、婚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等息息相关[5]。广西壮族地区的葬俗,不仅仅是体现在表面上的文化状况或丧葬习俗,更是该地区本民族内部生产力状况以及社会错综复杂关系的反映。拾骨葬是壮族先民最古老的丧葬之一,所谓拾骨葬旧时又称二次葬,就是人去世之后先以棺木盛尸埋葬,三至五年待筋肉腐朽之后,选吉日良辰,再行拾骨,擦拭干净,另外放入特制的葬具(金罐或金坛),择地重葬。最早的记载中《墨子·节葬》称“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作为丧葬明器的魂瓶,由于它本身的功能特殊,当时的人们受传统观念影响又出于忌讳,在刚出土的时候就地敲碎了。

据明永乐《容县志》中记载:“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屡经蛮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难,物产房居荡然。”由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混乱之下,便停止烧制瓷器。如今,在容县城关窑博物馆保管较好的瓷器中,胎质坚薄洁白,釉色晶莹光亮;如青白瓷器中青白瓷釉瓷碗、青白釉葵口碟、青白釉瓜棱形执壶、影青雕刻莲瓣纹高足炉、影青覆莲纹魂罈、影青鼓钉纹魂罈、影青划花莲瓣纹魂罈等。宋代魂瓶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形态。因此,这些青白瓷魂瓶所具备的特殊功能是最具有本地特色出土的魂瓶,也为后来研究广西本土丧葬习俗提供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这种丧葬风俗,看似有些迷信色彩,但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们传统的孝道文化,是对先人们的一种敬重与缅怀之情。

3.3 地域特色——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特征

根据广西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某些地区仍然还保留传统地域特色的建筑。不仅流行于古代广西各地,目前还在广西的一些山区壮、傣、瑶、水、侗、仫佬、毛南等民族住宅仍是干栏式建筑[6]。

干栏式建筑是广西壮族民居的原生形态,曾广泛地分布于广西各地,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生活观念的转化、族群的迁徙、人口的增长及木材资源的枯竭等原因,干栏建筑逐渐消退,只有部分山区还保留、繁衍下来[7]。木构或竹构式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上层居室住人,下层圈养牲口或堆放杂物。有的居室前会沿围长栏杆,侧面建有晒台,墙头有瓦檐遮护,墙体下方开一个方形或Ω 形狗窦,以便牲畜进出,当地少数民族音译转变又称“阁栏”“葛栏”或“麻栏”的叫法。

南宋时期的影青白瓷镂空围栏魂瓶(见图4),魂瓶肩上的镂空围栏即有壮族地区干栏建筑的栅栏风格,也隐藏有宋代汉族文化的特征,如围栏以镂空“方孔”“米”字花朵、钱纹和柴柱纹为装饰纹样题材,其含意为“财(柴)米满仓”,其造型特征样式就是来源于广西壮族地区干栏式建筑。南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巢居》将房屋称其为“巢居”,他描述广西当时的民居“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在《广西通史》中提到此类建造“干栏”式屋舍,既充分利用空间以节省建筑面积,又便于看管牲畜,还利于防范毒蛇猛兽,避免洪水侵袭和受潮湿而生病等天然优势。因此,根据出地的青白瓷魂瓶的形态特征推断,是当地窑口生产魂瓶的瓷器,最能反映出当时干栏式建筑那样别具一格的地域造型艺术特征。

图4 影青镂空瓷魂瓶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宋代广西壮族地区青白瓷魂瓶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魂瓶作为随葬明器,寻找到当地少数民族魂瓶随葬的历史现象,理解其背后所蕴含“飞升仙界,永恒不灭”有来生世界的向往。这些魂瓶技艺精湛,造型美学特点中朴实且素净,与当时宋代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有相似之处,至今巧妙的装饰风格仍影响着当地魂瓶的构造样式。笔者对于广西壮族地区青白瓷魂瓶的艺术特征研究尚浅,仍有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器物待发掘和考究,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学者参与并展开深入地研究。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白瓷造型艺术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