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策略

2023-11-30马红权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际问题双减数学教学

马红权

[摘 要] “双减”政策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提出了要求。小学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难点。很多时候,由于传统的课堂黑板+粉笔或者简单的PPT呈现并不理想,需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可感的情境、可视的过程。多样的探究路径和系统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关键词] “双减”政策;信息技术;实际问题;数学教学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很多学校尝试各种举措,更多的可能从学生课后作业的设置着手,比如优化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等,以此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实,“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同样提高了要求。新形势下,很多教师虽已改变传统、机械的讲授方式,但仍需要在教学设计、资源利用、内容呈现、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下功夫,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学的具体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和策略,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增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双减”政策下,融合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更加重要,它可以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

一、融合信息技术使问题“情境化”,增强问题解决的趣味性

由于缺乏数学问题呈现的生动情境,很多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抽象和乏味,学生缺乏探求问题的欲望。因此,创设和实际问题相通的生动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数学知识,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课件展示多面建国初期设计的不同尺寸的国旗图案,展示了国旗设计的历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介绍五星红旗时,乘机引入“比”的知识。接着,这位教师又出示了大量“比”的生动场景和实际应用,瞬间让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不仅让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比”,学会了求比值,还提升了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最后,这位教师出示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猜想、回答,有说长10米、宽6米的,有说长8米、宽5米的,也有说长6米、宽4米的……最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得出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长5米,宽3.33米。

我们常常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上大忙。它在课堂上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出现的几个分数一样大,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八戒分金条”的视频:先把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八戒拿走1份,但八戒不同意,他觉得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让八戒拿走2份,八戒还是不同意;最后,平均分成20份,八戒拿走了10份,十分开心,并引得学生哈哈大笑。像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播放一段视频,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融合信息技术使问题“自主化”,丰富问题解决的素材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资讯的来源和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资讯的加工方式不断改进;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了,人们的信息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信息技术既能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还能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教师通过各种网站,可以获取有价值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通过区域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料。

比如在讲授“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前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各种网络资源,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作报告。他们拿出了一些资料,有两颗星球的相隔距离,有中国陆地的面积,有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人数,等等。通过分析一系列形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材料,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同时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科学的热爱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传统的教学效果来看,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可能长时间高度集中,加之教师的授课内容大都限于课本,所以,很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教学软件被开发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狸米老师”“一起作业”等网络平台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传统作业存在的缺陷,为学生搜集了很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鲜明的画面、多样的作业形式、个性化的专业评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素材,丰富了解决问题的探索路径,从而推动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

三、融合信息技术使问题“可视化”,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比较感性,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而数学实际问题的呈现往往不是特别合理,不利于学生思考和问题解决。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和表象,有效解决了情境抽象的问题。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等合理、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仅能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还能充分展现数学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培养直观意识与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笔者在一次听课中,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动态呈现钟面、扇面等实物,为学生提供了角的直观图形,借助课件的直观演示慢慢抽象出角,再让学生观察角,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角的顶点,从角的顶点又动态地引出两条射线,形象地展示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到这里,这位教师的课件展示并没有结束,他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围着顶点旋转,形成了几个大小不一样的角,通过旋转、平移等动态展示,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角是怎样形成的,还让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跟它的开口有关,即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接着他又出示两个边长不等、一样大的角,让学生猜角的大小。最后通过角的重叠演示,发现两个角一样大,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同样,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经验的制约,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能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获取信息,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可见的情境,降低思维难度。例如,在教学解决“时、分、秒”的实际问题时,有一位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了钟表,钟面的大格和小格十分清楚,点下按钮,时针、分针和秒针都同时走动,再点下按钮,指针就会停下,可以加速运行,也可以减慢节奏,十分方便学生观察三个指针之间的关系。直观生动的课件操作很快让学生明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分针的转速是时针的60倍,时针的转速是分针的[160];同样,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秒针的转速是分针的60倍,分针的转速是秒针的[160],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时间段内时针和秒针转过圈数差的计算方法。这节课信息技术应用得淋漓尽致,相信学生对“时、分、秒”及相关实际问题肯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四、融合信息技术使问题“多样化”,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

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会变得较为被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笔者在教学“用同样长的篱笆围成的各种正多边形和圆的菜地面积大小”时,曾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一段多媒体动画视频,用同样长的篱笆分别围成不同的正多边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还有圆,通过移动各种图形使之重叠来比较大小,学生发现,边越多的正多边形,其面积越大;接着,笔者又通过图形的割、补、拼的动态展示,让学生慢慢体会到“圆”是最“丰满”的;最后,笔者又给出了周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用学过的知识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笔者形象地展示出计算过程,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计算,更将知识多样化地呈现给了学生。学生很快融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探索热情被激起。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宽了学习渠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一张百数表:可以转换表格的排列格式,提取奇、偶数,探究数的特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字颜色的变化,探究其中的规律。类似的操作很多,这在信息化的今天可谓司空见惯,学生更是乐此不疲。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脑想,手做,口说,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无限放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融合信息技术使问题“系统化”,增加问题解决的深度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攻方向。教學中,很多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学生探究的体验不足,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同时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获取、优化和整合,甚至可以使用各种软件对如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进行加工,使这些资源能系统地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零碎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串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借用信息化手段,向学生展示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如笔者在执教“圆柱和圆锥”时,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了圆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唤起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接着课件演示了各种不同式样的多面体,让学生理解圆柱展开拼成近似长方体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也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学习过程,不仅从中抽象出圆柱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更将圆和圆柱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关联和贯通,促进知识的延伸和思维的提升。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时,为了说明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中的“÷2”问题,在课件中插入动画,出示两个重叠的三角形,等底等高,通过旋转、割补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动态的旋转、拼合,把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帮助学生理解“÷2”的含义。接着,在梯形面积公式的学习中,学生自然想到了这种移、拼的方法,不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增加了知识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应用[J].学苑教育,2023(17):79-81.

[2]李柏林.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2(31):14-16.

[3]许湘闽.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26):57-58.

猜你喜欢

实际问题双减数学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学习小学数学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