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OOP思维”下语文表现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2023-11-30盛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盛华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WOOP思维”,从建立新思维方式、倡导新学习方式、建构新评价方式这三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参与表现性学习。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鉴赏力,提升综合能力,从而帮助他们优化思维方式。要构筑翻转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运用新的方式学习;要围绕语言意识、审美意识和文化意识构筑立体化的评价体系,指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这些方法都能促进学生参与表现性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 WOOP思维;表现性学习;小学语文

一、“WOOP思维”释义

“WOOP思维”的“W”指“wish”,表示愿望;“O”指“outcome”,表示结果;“O”指“obstacle”,表示障碍;“P”指“plan”,表示具体计划。“WOOP思维”指的是学习者将愿望、结果、障碍、计划联系在一起,探究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分析自己遇到的学习障碍,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1]这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性学习的方法不谋而合。表现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通过有意义的、表现性的任务活动,获取并运用知识技能,培养学习习惯。它要求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评估、衡量学习效果。[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WOOP思维”组织学生参与表现性学习,让他们通过阅读、听讲、研究等各种手段独立分析、探索、实践和创造,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完成目标、扫清障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WOOP思维”下语文表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文本,建立新思维方式

1.渗透理想教育,培养判断力。在组织学生参与表现性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基于“WOOP思维”思想,以“W+O”实现知情学习,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了解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打算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能优化思维方式,更好地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将文本作为切入点,围绕作品的特点设计探究主题,借此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明确学习重点。在解读文章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与理想、志向有关的文章,将理想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如在教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赏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而是让他们围绕“理想”设计自主探究项目。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先了解作者的理想,然后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个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新的切入点,让他们明白自己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学生自主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并思考作者为何会树立理想,想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活动二,开展互动讨论,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活动三,参与辩论活动,围绕某些人的理想是为了钱、为了名利,还有些人仅仅只考虑自己这种现象,探讨这样的理想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在文本探究中,学生认识到阅读文章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赏析水平,还能从主人公的身上得到启迪,端正自己对理想的态度。

2.分析意象内涵,发展鉴赏力。围绕古诗词作品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分析诗词的意象,探究其中蕴藏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赏析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学生认识到诗词赏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积累好词、好句,更重要的是借助诗词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教学《墨梅》的时候,教师建议学生从意象“梅花”入手,设计自主探究活动,不仅要解读在这首诗中梅花意味着什么,还要鉴赏梅花在其他作品中意味着什么。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认识到面临的障碍是自己读过的有“梅花”意象的诗词过少。因此,他们讨论设计了和拓展阅读有关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决定先阅读《墨梅》,结合作者的生平分析其象征了什么,然后拓展阅读王安石、林逋等诗人创作的《梅花》,对比分析这些作品中的梅花意象。此外,有些学生还自主增添了项目,他们试着用梅花意象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认识到自己要通过意象获得信息,他们也就明白了自己在赏析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3.解决具体问题,强化综合能力。在解读议论文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作这些文章的目的是通过辩论分析,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调整了思维方式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自主设计读写活动,试着观察社会问题,并创作议论文,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基于“WOOP思维”,教师要设计逆向教学方案,让学生明确阅读某类文体的目的,自己遇到的障碍,然后再提升表现能力,自主设计学习计划,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指向过程,倡导新学习方式

1.翻转式,自主处理信息。“WOOP思维”的第二步是“执行意向”,也就是“行知”,以“O+P”为核心,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活动,提升表现能力。学生要克服学习障碍,选择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式,掌握自己希望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基于表现性学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翻转课堂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阅读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到课堂上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例如,结合《北京的春天》《腊八粥》等文章,教师设计了“家乡的风俗”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在自学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看到了春节的习俗。课件还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学生可以基于这个问题开展表现性学习,通过上网搜索、采访家人、参与实践等方式,积累更多信息。同时,他们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有学生产生疑问:“《北京的春天》《腊八粥》的写作方法不一样,我要借鉴哪种方法展现家乡的风俗呢?”还有学生发问:“家乡的习俗有很多,文章中不可能全部写出,要如何调整详略呢?”他们可以在翻转课堂中讨论这个问题,分析如何选材、调整结构。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在课件中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收集信息。在课堂中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总结问题、探讨并解决问题。

2.探究式,塑造良好品质。探究式学习也是表现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题,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在做中学,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并处理信息,在表达交流中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分享交流的良好品德。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学生要参与“写作品梗概”的探究活动。教师基于“WOOP思维”,引导他们认识到写梗概的重要性,但并不指导他们掌握具体方法。学生要自主探究,找到解决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学术交流会,说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掌握的写作手法。

“WOOP思维”下的表现性学习强调的是将内在展示出来,让所有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是一种“行知”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展示自我,无私地和他人分享信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3.项目式,提升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教师设计若干项目,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寻求答案,还要求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更多展示空间,让他们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寻求解决方案,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力。

例如,围绕《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这几篇作品,学生要尝试创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利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三个小项目:项目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总结作品的写作手法,思考课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的典型特点的。项目二,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要通过上网搜索、实地勘察等方式了解相关信息。项目三,组织“小小讲解员”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演讲稿、介绍文化遗产,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学生,让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创作的,并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提升实践能力。这一系列项目将阅读、调查、表演等结合在一起,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表现性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被动接收信息、机械训练的状态。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要自己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这样就构筑了灵活多变、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三)立体审视,建构新评价方式

1.端正学生的语言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WOOP思维”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还要求他们立体化审视自己,建筑新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困境,并制订新的学习计划,完成下一个“WOOP”的学习过程。在评价中,教师要端正学生的语言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在阅读中总结表达方法,并在写作中借鉴利用。通过评价自己的作品,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作文,看看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他们达到更理想的读写状态。

2.指导学生提升审美意识,升华价值观念。在立体化评价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评价彼此的作品,不仅要分析文辞是否优美,还要探究是否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升华。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性表现,可以发现在审美创作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并调整后续学习的方向。

例如,在学生创作《那一刻,我长大了》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主要围绕“是否写出了真正的‘成长”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探讨中,有一名学生发现,有的同伴的“成长”仅仅是身高变高、身体变强壮,但是有的同伴则说自己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他和同伴展开审美赏析,分析在写作中是否要更深入,写引申的“成长”意义。此后他们又得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让价值观的提升变得更自然,不会有故意拔高的感觉。如有一名学生建议可以用心理细节描写的方式,写出自己内心的转变,这样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我”的成长。通过评价活动,学生提升了审美认知,明白要自然顺畅地升华文章的价值观。

表现性学习的特点是让学生愿意表现、乐于表现、善于表现、合理表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审美赏析大会,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这样能让他们积极表现自己,发现自己在审美上的问题,并调整学习方法,进入高层次的审美。

3.引导学生提升文化意识,传承民族精神。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文化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组織学生参加一些和文化有关的自主学习活动,并让他们在评价中分析自己对文化的探究程度,是否采用了古今结合的方式分析,是否有了自己对文化的认知。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中都展现了民族精神,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神话中的民族精神”这个主题,参与自主探究活动,并撰写小论文。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百家讲坛”中诵读自己的文章,阐述对民族精神的看法,然后由其他同学评价,说说谁的认知更深刻。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大多数同学的作品只是介绍了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举例说明了当代有哪些名人也具备这样的精神。该学生认为这样描写展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好。其他同学也通过评价活动得到启迪,认识到在写小论文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

通过语言、审美、文化这三个层面的立体性、综合性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准确的认知。这能促使他们调整“愿望”和“结果”,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充分认知“障碍”,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基于“WOOP思维”,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表现性学习,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创设以学生为表现中心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的学习充满活力,从而优化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许憬.结构化——让学习深度发生 让思维深度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49-52.

[2]计宇.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回归儿童本身[J].求知导刊,2020(33):6-9.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