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县域推进盱眙产业融合发展

2023-11-30武雨田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

江苏农村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县域产业链融合

武雨田/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背景下,探索整县域推动、高质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先行先试成果示范带动全省涉农县(市、区)整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盱眙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主导产业稳固,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文旅发展亮点纷呈,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具备开展整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条件。但全县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还需在丰富产业链条、加强龙头引领、加快城乡融合等方面不断优化。

全县域统筹,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整体谋划一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与各区定位。从县域整体考虑,优化现有“一廊、三区、三带、十园、百村”的农业农村发展布局。突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产城园一体化建设,布局一核心;以产业链补链强链为目标布局产业融合带,以拓展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为目标布局农旅融合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规律,组团发展。最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淮河(运河)和新扬高速为轴线的“1+2+3+N”的发展空间布局,“1核”为县城产业融合服务核心,“2带”为产业融合带、农旅融合带,“3组团”为东、南、西三个片区组团,“N园区”为10余个特色农业园区。

全方位服务,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培强融合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招引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担任农业全产业链“链主”,由其引领众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动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以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全产业链建设,形成相互协同、共同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完善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政策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大院大所、央企、省属国企、百强农企等在盱眙落户,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引导服务,将盱眙打造成为创新创业高地,助力产业深度融合。

深化利益联结。由产业链上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牵头,组织链上各环节的各主体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集团军的方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推动平台服务、资源下沉,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升级基础设施。一是持续规范高标准农业生产过程,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产品特性,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和物流设施建设,延长销售时间或错季销售,实现产品保值增值。三是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强物流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高质量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匹配。四是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目标市场、重要地区或全国性物流中心建立有序稳定联系,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和“微循环”。五是完善农村道路网络,串联农村一二三产业节点,促进全域农旅融合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破除边界,组团化发展。优化“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布局,区域化统筹农村产业发展布局,改变思路、创新模式,推广乡镇组团联动、村落抱团发展等做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按照“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完善、活动一体开展”原则运作,打破镇域之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创新推行片区“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工作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优势资源规模集聚,促进连片规模发展。二是突出重点,党政统筹推动。把发展全域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乡镇、园区三级抓全域旅游的党政统筹模式。以“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景区化建设”为理念,把旅游产业摆在与工业同等重要位置,强化重大项目招引,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泉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文旅产业发展、管理、运营的经费支持。

强化保障支持。围绕统筹整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财政、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用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靠前服务,加强指导,帮助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困难。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在轨道交通建设、重要交通线路布局、省级重大发展决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苏南苏北快速连接,放大南京都市圈对苏北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对盱眙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全媒体资源加强宣传推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更多县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全链条提升,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强化全产业链构建、绿色循环发展、农业内部融合发展,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及标准化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强化数字赋能,丰富优质农产品供给。

推动龙虾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小龙虾产业集群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供给和需求两端双向发力为关键,走好“规模化、生态化、品质化、创新化”的二次创业路,不断续写小龙虾“撬动大产业、助力大发展”的新篇章,加快良种培育、创新养殖技术、扶持虾稻共生基地建设、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支持虾稻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完善新零售体系、拓展海外消费市场。在县域外建立合作基地,探索工厂化养殖,补齐加工及流通短板。突出壮大“虾稻共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产精、二产强、三产活”的总要求,将盱眙打造成享誉全国的龙虾技术研究中心、龙虾苗种繁育中心、龙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龙虾集散中心和龙虾品牌输出中心。

构建全产业链梯队发展格局。基于除“虾稻共生”以外的其他产业相对比较分散,且产业链不长的现状,评估、论证、确定几类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查找全产业链链条短板、产业缺口等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扶持或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分层次开展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园区集群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工作。

打造全产业链品牌矩阵。推动农产品特色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品牌信任度、附加价值、市场竞争力。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母品牌+子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形成盱眙大米、淮河蔬菜、生态水库鱼等多品牌矩阵,引领“红胖胖”“於氏·虾神龙虾”等企业餐饮品牌集群化、标准化发展。通过特色“龙虾”IP,串联县域内丰富的“山、水、文”元素,有效推动龙虾产业、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打响“有滋有味”旅游品牌。

全域游引领,推进“农业+”多样化

推进农业与旅游、节庆、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智慧化、文旅全域化,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

推进“农业+旅游”。强化县域内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文旅资源整合。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以及乡村手工艺等布局和发展,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全业态、全行业推进“农业+旅游+工业+生态+科技+医养”,按照 “1+N”思路,整合资源,释放农旅结合与城乡产业联动叠加新动能,推动“景点游”迈向“全域游”。

推进“农业+文化”。深度挖掘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继续举办龙虾节、丰收节、黄桃节、槐花节等主题农业节庆活动,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结合的推广模式,多方位扩大宣传力度,提升盱眙“有滋有味”品牌影响力,增强农业节庆对盱眙乡村休闲旅游的“引流”作用。

推进“农业+互联网”。大力推动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气象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前了解市场需求、产中病害远程诊断、产后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带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与网络平台开展紧密合作,从产业链升级、冷链物流服务、农村产业金融、跨境电商、原产地采购到线上营销等,开展全链条合作。

全县域互动,推进“产城园”一体化

按照“以城带乡、以园聚产、城乡园融合”理念,推动“产城园”一体化。

构建农业园区化发展格局。以县域“1+2+3+N”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为基础,在全县构建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带动10余个特色农业园的全县域农业园区化发展格局。借鉴工业园区经营理念,创新优化园区管理、项目招商、人才引进、市场营销等运行机制,有效提升农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加速构筑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置完善、资源持续利用、支撑效应明显的特色园区集群。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强化产城一体互动发展。以县城功能引领产业功能,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把分散资源汇集成为统一规划,树立综合统筹发展理念,促进产业体系与城镇体系的高效融合,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园区与县城的要素顺畅流动,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新格局。□

盱眙龙虾养殖基地

猜你喜欢

县域产业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融合》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产业链春之奏鸣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