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三维探赜

2023-11-30詹欣赵海月

理论观察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

詹欣 赵海月

摘 要:百年跋涉,党领导中华民族栉风沐雨踏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百年淬炼,习近平着眼于党领导民族工作正确道路累积的宝贵经验,挖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创新路子。这条路子非“空中楼阁”,其生发是缜密的理论逻辑、悠久的历史逻辑、深厚的文化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的耦合,其价值意蕴聚焦于国家、民族和社会三维度,有效回应了新时代各族人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凝聚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推波助浪的价值旨归。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视角统筹嵌入,有助于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中华民族复兴最大同心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生成;价值意蕴;实践建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8 — 0005 — 06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习近平探古今之异、察时代之问、传中国之声,为如火如荼、循序渐进推展民族工作开启了新筹谋、明晰了新部署、踏上了新征程。敏锐洞悉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既能为统筹部署新时代民族工作擘画新蓝图、凝聚磅礴伟力,也能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彰显不可磨灭的中国智慧。为此,要内化于心深悟洞彻、深切推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理论远瞩高瞻的博见、破浪乘风的胆魄和唯物辩证的思维,使中华各民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共圆中国梦事业添砖加瓦。故沿循逻辑生成、价值意蕴、实践建构三维度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铸势在必行。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生成

(一)理论赓续:孕育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共同体思想中的精髓要义

“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2]回溯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民族问题的思想脉络,可以窥见该理论肇始于其对各民族、国家的产生、融合、消亡的哲学思辩及对民族解放斗争多元镜像的深

邃哲思,同时又浓缩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情愫。马克思坚持民族平等,“自古以来任何民族都不会优于其他民族”[3]。他提倡的民族平等不仅指原则平等、形式平等的彼岸之地,更是彻底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追求真正事实平等、实质平等的斩荆披棘奋斗过程。列宁主张“所有民族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4]再则,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5]435。他认为分裂会削弱民族的集体实力[5]605,这样无法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斯大林认为,“各族劳动群众之间团结合作的前提,在于使各族人民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要保持平

等”[6]。

“人的本质是真正的共同体”[7]。马克思认为“共同体”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的演进,首先是从基于人的依赖的“自然共同体”到基于物的依赖的“虚假的共同体”;最后踏入“自由王国”的“真正共同体”。他还认为人只有在最后的“共同体”中,才能自由全面发展。“共同体意识”谱写了将“个体的联合”延伸到“民族的联合”的马克思民族理论新篇章,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鲜明映射和理论承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智慧结晶的深刻昭彰。

这些经典作家的真知灼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断的形成奠定了彪炳千古的不朽之功,贡献了丰富的理论溯源。这个论断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时空坐标下的创新诠释与彰显。

(二)历史积淀:锻造于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化民族理论的前进理路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筚路蓝缕征程,镌刻于党披荆斩棘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纬中,回溯梳理百年民族谱系,党凭借卓越精准的洞察力与开拓进取的执行力谋求历史主动,始终秉持中国特色与时俱进处理民族问题,催生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立足国情,高扬“中华民族”旗帜并“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8],带领各民族共患难、齐抵抗、御外侮,同心戮力肃清了“三座大山”的根脚,洗刷了抗战御侮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倾力将分裂之中国实现统一,使中华民族获得了历史性的新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觉醒。新中国成立后,党全面开展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贯彻民族平等实践,保障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同时提出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从而使民族平等愈加真实、民族团结愈加巩固、民族认同愈加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党力抓民族发展问题,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民族减负、兴边富民等举措,揭开了各民族协力奋斗、繁荣发展之幕,开启了搞好民族团结、内聚民族共识、踏向了共同富裕之旅。“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能消灭貧困,就不能消灭落后”[9],邓小平主张以改革助力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江泽民以“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0]的透辟之言诠释了各族同舟共济、安危与共的血肉关系。胡锦涛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注入新活力。

历史的巨轮驶入新时代,习近平在承袭先辈们民族理论大智慧的基础上,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生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炼。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五位一体”维度去塑造、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相契合、同坚持以党掌舵领航民族工作相链接,凸现了“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11]的时代特征,开拓了党奋发踔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格局。

(三)文化涵濡:根植于崇尚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基因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崇尚“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沛然不衰的基因密码和赓续向前的内生聚力。纵览中华浩浩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的朝代更迭历经“分”与“合”的二重变奏,但“大一统”的主旋律却纵贯古今。“大一统”作为“天下之常经,古今之通义”的凸显,始终是中国历史滚动链条的轴心。寻根探源溯至战国的《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2]前起秦,秦王“废分封、置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揭开了炎黄华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序幕。后至汉,汉武帝以“独尊儒术”的政治器识构筑了学术大一统局面,从董仲舒“天人合一”到何休的“三科九旨”无不彰显“大一统”的政治认同。汉袭秦制,集权强盛,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而后,从魏晋南北朝的“华夷皆正统”观到隋炀帝“无隔华夷”“混一戎夏”再度一统的局面,再到唐太宗“爱之如一”“四夷可使如一家”的“华夷一家”的渐成之势;抑或是从元朝忽必烈实现“天下华夷一家”到明清逐步细化为“华夷一体”“满汉一家”新内涵的天下大治……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无不承载着“大一统”的思想渊薮对各族人民血液里流淌的深厚认同意识的浸润和熔炼,从而以一种无形的合力推动着历史浩荡向前。

要而论之,纵贯五千多年历史的沧桑沉淀,汉民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分治中谋求九州统一,兼收并蓄融合着其他各民族从而浇铸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图式指谓,融汇了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多民族大家庭的生命基因,这种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大一统”的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时空的赓续与检验,薪火相传,屹立不倒,不仅生动谱写了各民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大一统的历史史实,渐次展现了中华文化协和兼容的内在禀赋,而且内蕴了各民族維护家国统一“精神密码”。新时代下,促使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深处迈向现实就须汲取“大一统”之智慧,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四)现实探赜:确定于应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时势把握

基于国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直面世界百年未有变局的长久之策。俯瞰当下,世界多极、经济全球、文化多样之变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中央,“东升西降”趋势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着国际力量的对比,全球治理体系愈加公正合理,世界各国更加尊重包容。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其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挥之不去,为分裂主义、恐怖主义蔓延泛滥的流毒提供了土壤。加之局部危机日渐凸显,“俄乌冲突”增大了世界安全危机,叠加大流疫的全球侵蚀……世界和平与发展遭逢诸多挑战。其二,处于“西降”地位的美西方对正在“东升”的中国遏制分化的图谋昭然若揭,不仅肆意挑起经贸摩擦、粗暴插手中国内政,还利用所谓“民族问题”有意加剧对中国的抹黑构陷,鼓噪民族分裂思想,企图割裂民族情感、解构民族共同体。

基于国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诉求。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更加强烈。但同时我们要清醒研判,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新老矛盾交织叠加,国内外不利因素复杂多样……这些衍生的问题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复兴之路并非坦途,只有高扬民族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以广泛凝聚各民族的伟大合力和共同体意识,才能有“乱云飞渡仍从容”之底气,廓清当前国际局势迷雾,才能以坚固思想长城勇毅战胜厄难并彻底粉碎他国亡我之险恶毒谋,才能合衷共济为推进复兴伟业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国家维度:国家统一之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维系着各族儿女的思想之基,是各民族在捍卫国家统一过程中形成的爱国认同,有利于各民族共同逐梦。

崇尚统一是我国民族亘古不变的历史主流。在民族不断融合的进程中,共同体意识的直接体现就是各民族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奉为圭臬。秦王统一六国,开创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任凭朝代不断更迭,“统一”主流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画卷的一抹鲜亮底色。面对近代列强入侵,党勇挑重任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奋不顾身共同击退外侮,维护祖国统一。“党从领导反帝反封建到站在抗日第一线、从建立统一战线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一国两制’到港澳回归、从两岸共圆中国梦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13],深刻诠释了绵绵不断的家国情怀。究其原因,就是“统一”的基因早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纵观国外,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敌对势力沉渣泛起,且利用中国民族问题挑起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从未停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任何国家都不能也无法独善其身。

因此,新时代各族人民要厚植国家认同永不褪色,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融相通,汇聚起排山倒海的共同体合力,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固本强基。

(二)民族维度:民族团结之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能够引导各族儿女“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进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近代党带领中华民族儿女浴血奋战以谋求民族独立的团结救国,现代党带领全体人民团结兴国到团结富国,还是新时代党带领全体成员集中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团结强国,都深深镌刻民族团结的烙印。在这一历程,各族人民血肉共同体的同胞之情更加牢固,“团结”的意识深深印刻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凝聚着最深层次的情感认同。纵观国外,一些反华分裂势力试图利用民族问题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民族事业。

概论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益于加深各民族彼此间的情感链接,助益于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助益于构建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

(三)社会维度: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民族精神是各族儿女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能够引领各族儿女凝聚人心、精神相依,激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从古至今,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未缺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精神。从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发愤图强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到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再到守正创新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14]这些精神早已铭刻于中华儿女的骨髓里、融入血脉里、铸入灵魂里,并集中表征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历久不衰推动中华民族风雨前行的不可摧毁的源动力。

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新起点,面对国内外复杂错综的局势更需大力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使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落地生根、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掷地有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建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一句空话,“铸牢”的过程即蕴藏丰富实践底蕴的“民族认同”过程,“铸牢”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以“常立赶考心”的精神面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多维扎实发力、久久为功强化认同,从而勾勒出“铸牢”的切实可行的实践进路,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一)政治为本:坚持党领导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15]民族工作总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底色,所以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民族脊梁,党旗所指,党心所向。旗帜不改色,道路不偏航,工作不走样,于变局中复兴逐梦,引领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行健致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坚不可摧。

第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方面,充分发挥好我们党领导民族工作的率先垂范作用,持续发挥好我们党以身作则带领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夯实政治根基。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民族联动工作格局,从而稳固党领导民族工作永续不衰的凝聚力,在确保党的领导力在民族工作全过程发挥得强有力的基础上,凝聚多方智慧与合力,确保民族工作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有效运转。

第二,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政之要,莫先用人。其一,常抓不懈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培养并努力锤炼、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政治硬、明辨大是大非的民族干部队伍以放手使用。其二,推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长效化。民族干部必须不断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提升自身对党的民族工作思想前瞻性思维的理解和战略布局能力的驾驭,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其三,鼓励各民族党政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建立鱼水情谊。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急各族人民之所急,想各族人民之所想,应各族人民之所求,激发各族群众对党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度认同,使党的领导基础更加坚实。

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党中央政令畅通,就要把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不折不扣贯彻好。一方面,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既要把国家统一放在各民族利益首位,又要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尊重、承认、保障自治地方享有并行使自治权的优势,给予民族自治地方人民充分的信任支持与关爱照顾,燃起各族人民对党、国家的强烈认同和在自治地方当家作主的热情。另一方面,坚持民族与区域因素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只重民族,忽视区域抑或只重区域,无视民族都是不可取的。既要确保自治主体——民族的权利,又要以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保证自治空间,二者相辅相成,着力促进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样的自治才行之有效,才能释放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

(二)发展为要: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推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密码”,是各族群众提升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共同夙愿,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厚植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血脉,坚持“输血”“造血”“活血”齐头并进打牢物质基础。其一,精准“输血”。要着力完善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政策,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加大财政、技术帮扶和人才倾斜,加快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稳扎稳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软件提升,最大力量补齐短板、缩小民族各地发展差距,为民族地区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活力。其二,强化“造血”。民族地区要增强内生动力以挖掘自身的“造血”潜力。不仅要优化经济结构,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铺平经济发展之路;还要充分利用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人文风情,打好“民族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群,因地制宜、精细化发展民族特色文旅、农牧业等产业,提高特色优势产业附加值。其三,助力“活血”。提高民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民族地区首先要自觉提高自主创新意识,破除守旧传统观念,发扬鼓励创新的精神理念和环境氛围。然后完善创新机制,打牢创新基础。促进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民族经济核心竞争力,带动民族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筑牢绿色本底,做强生态经济。其一,国家应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向好发展。国家要大力支持民族各行各业重大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倡导各民族群众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其二,民族群众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党政干部要引导各族群众自覺深入学习好并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重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使其根植群众内心、渗入群众思想。在摒弃过去“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粗放增长”的理念基础上,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与生态保护红线,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其三,民族地区应尽快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崛起,紧扣绿色发展脉搏。发挥绿色资源优势积极聚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新兴绿色产业,延长绿色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要注重夯实绿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从而形成绿色发展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第三,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兜住民生底线、落实民生福祉之网。一方面,国家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优化民族地区就业环境,强化就业保障,创新就业平台,扩大就业规模,为各民族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激活就业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加强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开发。通过对劳动力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全面培训,力在提高劳动力的身心素质,以便增强就业稳定性,从而使得人力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得到充分体现,推动发展经济与增加就业的互惠互动,凸显经济的热度和民生的厚度,为铸牢共同体意识书写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三)文化为魂:厚植文化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人心归聚的精神力量。文化不灭,国家永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6]因此要厚植认同的中华文化家园,为增强共同体意识凝魂聚魄。

第一,加强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守护、弘扬发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特别是其中蕴蓄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爱国之心;“黎元为先”的爱民情怀;“苏武牧羊”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戚继光抗倭”维护民族团结的史实;“悬梁刺股”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万众一心的抗疫精神……这些精神能够以传统文化为记忆主线滋养沁润并串联各族人民根之所在、魂之所依的知觉记忆,唤醒各族人民自觉捍卫民族尊严、荟聚民族团结的真挚认同情感,熔铸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各民族应在共生、共享、共续的基础上再塑创生新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赓续向前并与当代文化接轨,使其在稳定中嬗变、在嬗变中增衍,使民族文化之藤常青,进而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大同。

第二,加强民族共同体文化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其一。深化“四史”教育。一部百年史,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携手共进、同仇敌忾的鲜活印证,因而要秉承正确史观。通过组织革命旧址参观以及革命英烈祭奠等红色活动,促进各族人民理清并熟知对民族红色血脉的把握,体悟党披荆斩棘的血与火之奋斗历程,共鸣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亲情,使民族文化基因由微而著地浸润感染群众灵魂,在润物无声,教育无痕中打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钢铁长城。其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中华文化的萃取,是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复兴梦的价值引领。全社会要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尤其在民族地区,要将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充分挖掘各族人民生动践行价值观的先进史料和实践叙事,从而有效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依仗,使其成为各族儿女入脑、进心、化行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民族复兴打造坚实的情感高地。

第三,创新共同体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一方面,传播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提高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铸牢共同体意识供给滋养。文化内容不仅要突出本民族文化特色,还要涵涉如“团结”“统一”等共同扎根于各族儿女内心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以不断创新传播载体为方向,突破文化地理限制。积极搭建贴近生活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借助公众号、人民日报、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引导各族人民全面立体地关注国家大事,利用立体生动、贴近人民生活的趣味小视频等将精湛的民族故事、中国故事加以传播展现。既能增强群众文化体验感,又能传递民族团结思想,最终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迸发,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四)社会为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言为心声,一方面,要想使各民族深度“三交”,就要打破语言不畅难关,架起各族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精准做实普及工作。另一方面,在坚定不移普及应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达到多语并存并用,尊重多样,以增进民族间的友睦。

第二,助推构建民族互嵌共享格局。一方面,通过引导各民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空间嵌入式结构,扎实做好汉族、少数民族间的要素流动工作,推动各民族形成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社会共同体。另一方面,创建交往平台,拉近情感距离,使各民族主动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相互尊重、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互惠互利,增加彼此心灵之间的归属感,找准彼此利益上的共同点,推动各民族发展开放包容、和睦相处的民族友谊。

第三,推进民族治理法治化。法乃治国之重器。从长远看,促进各民族“三交”,解决“三交”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还需靠法治。其一,完善民族法律体系。坚持宪法至上,同时建立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将民族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保证有法可依,更好地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其二,严格执法。依据法律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法律法规真正在民族工作中得到严格的落实落地,实现民族工作法治化。其三,强化法治思维。只有自觉让守法的意识成为每个人内心的意志遵循和底线标尺,各族人民才会存敬畏之心依法办事。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让各民族人民都能够了解到法律之武器的重要和有效,从而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保证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4-195.

[4]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斯大林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97.

[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

[1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會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237.

[12]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2.

[13]中央党校创新工程“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创新项目组作.大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国家统一的奋斗征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1:2.

[14]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N].光明日报,2022-03-25(11).

[1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99.

[1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责任编辑:秋 水〕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