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2023-11-30

全国新书目 2023年9期
关键词:鲁滨孙意涵词典

[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著 张畅 译

译林出版社/2021.5/68.00 元

[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未来领袖学者,现为约克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涉及药物、身体、性别和情感等。著有《心的问题:历史、药物与情感》《纷扰尘世:历史与文化中的人类身体》等。

本书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每一章都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梳理了19 世纪至今的信件、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

孤独是如何被发明的?

18 世纪末以前,公开发表的英文文本中很少提及“孤独”,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大约从1800 年起,“孤独”一词开始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直到在20 世纪末达到高峰。

孤独的意涵在这段时间里也发生了改变。在16 和17 世纪,孤独并不像今天这样在思想和心理上如此具有分量:它仅仅表示“孤身一人”,相较于心理或情感体验,它更多地是一种身体体验;而“孤身一人”(loneliness)是从“孤独的”(lonely)一词衍生而来,仅仅是指一个人独处的状态。

1656 年,文物研究专家、词典编纂家托马斯·布朗特出版了《难词详解》一书,又名《一本解释现在用于我们文雅英语中的各种语言的难词的词典》。该书历经数个版本,是早期词典中部头最大的一部。在1661 年版中,布朗特将孤独解释为:“一个人[原文];独自,或孤独,独身。”英国词典编纂者、速记员以利沙·高斯于1676 年出版了自己的《英语词典》。在这本词典中,他将“孤独”定义为“独处”或“独自游荡”,并没有现代的“孤独”所具有的负面情感内涵。

虽然在19 世纪以前的印刷文本中“孤独”(loneliness)一词的含义没有那么丰富,但“孤独的”(lonely)则不然,后者更多地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状态,而非针对情感状态的描述。这一点不仅在批评当今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孤独的本质方面至关重要,还挑战了认为过去之“孤独”与今日之“孤独”等同的观点。这些观念之所以值得推敲,是因为它们暗示了情感是静态的,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然而,在莎士比亚的研究中,这类观念司空见惯。例如,哈姆雷特的独白就表达了人类的孤绝处境所带来的永恒影响。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词源上的用法,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最早起源于16 世纪的“孤独的”(lonely)一词有以下两种解释:“1.由于没有朋友或无人陪伴而感到悲伤。无人陪伴;独自一人……2.(某地)人迹罕至、偏远荒僻。”约在1800 年以前,只有第二种释义——“人迹罕至、偏远荒僻”之地——被频繁使用。就连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大词典》也将“孤独的”(lonely)这个形容词单纯地解释为落单的状态(“孤独的狐狸”),或是荒僻之地(“孤独的岩石”),这个词并不一定带有任何情感意义。

独处为何重要?

在现代早期,如果一个人有意选择了孤独——身体性的独处——可能就是为了和上天交流;而到了18 世纪,人们选择孤独多半是为了与自然共处。大量文学作品与发现新土地和“原始人”有关,在这些作品中,独处是难免的,但不一定是个问题。例如,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719 年)中,主人公遭遇海难后在偏远的热带小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孤独并不是这部小说的特色,不仅仅因为鲁滨孙·克鲁索和“星期五”形成了主仆关系,也因为小说中没有一处提到主人公感到“孤独”或是经历了“孤独”。克鲁索虽孤身一人,但他从未将自己的处境定义为“孤独”,这大概是现代读者难以理解的现象和体验。

与此相对照的是21 世纪福克斯的电影《荒岛余生》(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2000 年),这部电影取材自《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美国联邦快递员查克(汤姆·汉克斯饰)流落荒岛的故事。因为没人可以和他交流,查克就在排球上画了一个笑脸,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威尔逊”。现代的观众或许更能理解这个情节的意义:它与人类对陪伴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认为独处对心理健康有着毁灭性影响这一观念有关。

但在笛福所处的时代,独处未必有什么可指摘的。我们再来看约翰逊的《英语大词典》对“独处”(solitude)的定义:“孤独的生活;一个人的状态。”1 5 5 0至1800年间,“独处”时不时会以近似于“孤独”的形态出现。到了21 世纪,“独处”一词已经不再风靡,但曾一度被广泛使用。“独处”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olitudo,意思是:“1.一个人的状态或情形;2.偏僻或无人居住的地方。”和“孤独”一样,“独处”未必与情感体验相关,两者都仅仅指“孤身一人”的身体经验。

从19 世纪中期开始,“独处”(solitude)一词在出版物中出现得越来越少了。我认为这种使用频次的减少与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孤独”(loneliness)作为独自一人的状态及孤独体验的简称相对应。因此,“独处”一词出现频率的减少与“孤独”的语言更加普遍是同时发生的。如今,由于18 世纪末之前“孤独”还没有被讨论过,所以这类词没有出现在医学文献当中,像今天这样将“孤独”视作一种精神和身体折磨并将其病态化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存在,但在18 世纪末以前,医学著作家等人确确实实讨论过独处有着一系列消极和积极意涵。

和孤独一样,独处也有过一段被忽视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也是情感史上一个重要的方面。独处跟孤独一样未必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反应,恰恰相反,孤独甚至可供享受,可堪回味。历史学家芭芭拉·泰勒就曾描写过日内瓦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和英国哲学家、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享受独处的心态,尤其是当独处和18 世纪对自然的热爱关联在一起的时候。

猜你喜欢

鲁滨孙意涵词典
拯救火星“鲁滨孙”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米沃什词典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成功在于什么?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终身学习在“两富”社会中的意涵与路径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