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环保的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研究
2023-11-30喻艳菁
喻艳菁
(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8)
引言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污染防治工作提出相关政策指导,强调要找准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理污染,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治理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有关部门应该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环境监测布点点位,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顺利进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基于此,在智慧环保理念下,如何设置大气环境监测点位以及控制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原则
1.1 坚持实用性原则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专业设备工具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粉尘、烟、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由,再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大气环境质量[1]。所以,要想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关键还是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合理选择大气环境监测点。也就是说,监测人员在布置监测点时,要先分析监测点位与监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要考虑污染物的布局和有关数据信息。比如,对于一些建成区面积在50到100 km²之间且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考虑到监测结果的实用性,监测人员至少应该布置4个监测点,同时将监测布点高度确定在人体正常高度范围之内,即1—2 m之间;对于一些建成区面积在20—50 km²之间、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动植物较多的城市,考虑到监测结果的实用性和运用性,监测人员至少应该布置2个监测点,同时提高监测布点的高度,即将监测点设置在与植物叶面距离等高的位置,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2 坚持可比性原则
一般情况下,大气环境污染类型比较多,且污染浓度和污染扩散的强度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家愈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为全国各有关部门加强污染防治提供了有效指导。加强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分析污染源和污染类型,明确污染发生的缘由,这便需要监测人员坚持可比性原则,合理设置监测点位,获取真实的监测数据[2]。实际过程当中,监测人员围绕大气环境监测区域,收集、对比和分析监测数据,对区域大气污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分析大气污染程度和扩散速度。在此基础上,监测人员可以进一步了解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类型和污染程度,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明确污染问题产生原因,以便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1.3 坚持代表性原则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过程中,监测人员除了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外,还要坚持代表性原则。具体来讲,监测人员在确定监测点时,既要确保该点位可以发现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和扩散情况,同时又能够精准评估空气质量,在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的同时,还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3]。监测人员选定监测点,其根本目的在于进行现场样品采集,分析监测区域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及污染浓度,这要求监测人员在设置监测点位时,要尽量确保采样条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监测人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合理的监测布点方法支持下,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使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实现大气环境监测目标。
针对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置,监测人员要严格遵循准确性、代表性、统一性等原则,广泛收集大气环境污染数据信息,使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更具参考性和实用性。同时,监测人员还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的原则,在保证监测数据准确的情况下,使其与其他区域监测数据具有一定可比性,这样有助于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 基于智慧环保的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应用
2.1 按照固定比例对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监测人员可以按照固定比例,对选定好的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划分,这种方法又称做网格布点法。在网格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先了解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了解监测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再按照既定比例,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与其他监测布点优化方法不同的是,网格布点法的应用能够使监测人员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信息,而且监测点位的布置也有一定规律,监测人员可以使用相关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了解任意时间段污染物扩散的情况,分析污染物扩散的动态趋势,找到规律,为后续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一般情况下,如果监测区域污染物分布比较均匀,那么监测人员一般会采用网格布点法。但是,这种监测布点方法会导致监测点位数量增加,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相对较大。而且,如果监测人员使用网格布点法对污染物较多的区域进行监测,那么将会影响监测点的建立,进而影响大气环境污染情况的监测效果。因此,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过程中,监测人员既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和天气因素,同时又要考虑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实用性,而且要选择合适的监测布点方法,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2 结合监测环境实施扇形布点法
监测人员可以结合监测环境,划分出一个扇形范围作为监测范围,要注意控制扇形的弧度,最小弧度不低于45度,最大弧度不高于90度。同时,监测人员要先将当地地理环境、天气气候、地形等要素考虑进去,并在划分的扇形范围内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数量一般在5个左右。通常情况下,扇形布点法更适用于监测单个污染源,这样可以保证污染源风向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监测大气环境污染源[4]。为了进一步了解大气环境污染源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监测人员一般会使用扇形布点法,一是使用这种布点方法所监测到的范围更大更广,获得的监测数据也更加准确、全面,二是这种布点方法具有灵活性特征,可以依照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扇形弧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大气环境污染源监测更加便捷化。
2.3 结合监测区域的功能进行功能区划分
监测人员可以结合监测区域功能,对各监测区域进行功能区划分,再合理选择监测布点点位,这种方法又称作功能区布点法。由于功能的不同,各区域之间存在人口分布差异和企业分布差异。因此,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之前,监测人员应该对各功能区进行细分,明确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为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优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与此同时,为提升功能区布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监测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将监测区域人口、污染情况等尽数纳入调研范围,得到调研数据,再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布点方案,确定监测点,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2.4 围绕重点监测区域绘制圆形监测范围
监测人员可以围绕重点监测区域绘制同心圆,确定监测范围,再合理选择监测布点点位,这种方法又称作同心圆布点法。基于同心圆的特点,两个圆形之间既存在共同的监测区域,又存在不同的监测区域。这种监测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还能为后续污染源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监测人员在应用同心圆布点法时,要注意调整监测点位置和数量。一般情况下,监测人员会采用光束交叉的方式来调整监测点的布置。
3 基于智慧环保的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质量控制策略
3.1 合理设置监测点高度,避开污染源和障碍物
智慧环保理念下,为更好地把控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监测人员在正式进行监测之前,要先考察监测区域的地理位置,再合理设置监测点高度,同时尽可能避开污染源和障碍物,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其一,合理设置监测点高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监测结果是否准确与监测点的高度有一定关系。因此,监测人员在布置监测点时要从综合角度出发,首先考虑监测结果的实用性,再将监测点的高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监测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污染源的高度和监测点的高度之间的距离,再结合气象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而且,研究对象不同,监测点的高度值可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监测人员要以监测目的为导向,综合研究对象对人体、动物和植物等的影响,布设不同高度的监测点;其二,避开污染源。监测人员在布置监测点时,要先找到污染源再避开污染源,原因在于监测结果与污染源排污情况有一定关系,监测点与污染源之间的距离越近,监测数据越容易受到影响,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无法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因此,监测人员在布置监测点时,可以先利用相关技术工具排查并找到污染源,再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分析现有的污染源排污量对监测布点的影响。如果污染源排污量对监测布点的影响比较大,那么监测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污染源和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在尽可能远离污染源的位置布置监测点,准确捕捉大气环境中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顺利完成监测任务。
3.2 考虑天气季节等因素,优化监测布点设置流程
为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监测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天气、季节等因素,合理调整监测布点,同时优化监测布点设置流程。其一,考虑天气季节等因素。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过程中,监测人员要考虑当时的风向、风力、温度和湿度等天气因素[5]。如果某地风力较大,那么监测人员应该根据风向设置多个监测点,以动态了解大气环境污染关键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如果当时的温湿度较大,那么监测人员应该首先了解现场实际情况,然后再调整监测点的位置,将监测频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得到的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其二,优化监测布点设置流程。首先,监测人员要确定大气环境监测目标及位置,再结合相关规定进行实地调研。其次,监测人员结合调研数据和原始数据,分析了解大气环境污染情况,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特征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物元分析法等技术方法,确定监测布点优化方法。最后,建立模型,确定监测点。监测人员以调研数据为依托,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构建模型,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确定监测点位。只有不断优化布点设置流程,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3.3 应用5G技术了解大气环境监测区域和时段特点
不同区域受地理位置、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其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精准分析各地区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找准污染源,监测人员要与时俱进,深入应用5G技术,了解大气环境监测区域特点和时段特点,为更好地进行监测布点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监测人员充分应用5G技术,构建符合测试标准的空气测量模型,再进行模型计算,确定空气污染浓度和污染类型。另一方面,设计具体情境。监测人员以NO2和SO2作为基础污染物确定了空气指数,通过对污染物进行目标组合和分类,为浓度参考提供技术条件,助力网络分析目标的达成。比如,在分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先确定空气污染浓度值的大小,再利用网格划分的方法,分析并优化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在这期间,监测人员需要深入应用5G技术,对多种测试情境进行模拟,通过软件测试的方法得出理想的测试结果,最终实现空间可视化分析。通过实施以上步骤,可以进一步了解大气环境监测区域的整体特征,了解该区域时间段特点,这有助于监测人员进一步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特征,为更好地优化监测布点提供保障。
3.4 加强布点优化,分析空气危害形成的原因
监测人员应该确定优化结果的点位,加强布点优化,了解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分析空气危害形成原因,找到污染源,进行环境治理,优化大气环境[6]。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优化结果的点位进行确定,合理选择点位的平均值,预防出现点位误差。在明确点位对应值和大气环境监测条件后,监测人员应该及时完成数据可行性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了解,明确30百分位中大气环境监测误差为11.64%;在50百分位中,大气环境监测误差为2.31%;在80百分位中,大气环境监测误差为1.55%。由此可得出,在使用空气信息测试模型时,需要将数据结果作为参考依据,明确空气污染浓度,建立和现实相符的优化标准。在充分了解不同影响条件的背景下,监测人员应构建完善的空气污染监测模型,通过优化布点的方法,了解区域内部空气质量,保证解决方案应用的合理性。而且,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案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监测人员要以大气环境监测需求为导向,针对性选择布点方法,制定合适的布点方案,以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效数据依据。除此之外,监测人员得到监测数据后,要结合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减少大气环境中的粉尘、二氧化硫、烟、雾等污染物,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监测是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质量有一定关联。为提升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效,监测人员要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监测布点方法,如网格划分、扇形布点、功能区划分、圆形监测等方法。在此基础上,监测人员还要充分应用智慧手段,加强质量控制,如合理设置监测点高度,避开污染源和障碍物、考虑天气季节等因素,优化监测布点设置流程、应用5G技术,了解大气环境监测区域和时段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