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023-11-29李振华
李振华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具有突出的思想引领作用,可以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创设更直观、更多元的育人情境,也有利于随时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的变化而有效拓展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监督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主传承并创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备课设计,突出本课程的育人价值;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情境导入,创设多元化的育人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案例探究,组织生成性的课堂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引入高质量的育人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拓展体验,组织全过程的育人活动等几个层面,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應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备课设计,突出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线教学中亦是如此。完善的前期备课有利于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根据预期设想逐步整合课程资源、达成课时目标,减少课堂意外,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既要突出本课程的育人价值,也要准确分析学情特征,以顺利优化本课程的育人效益。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学情调查,围绕课程内容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现有认知经验、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综合搜集学情资料,思考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等。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类导学工具,如电子课件、微课,以及用于优化学生探究行为的导学案、检测习题等,初步规范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程序和育人条件,以顺利落实课程活动。
例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份网络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以匿名回复的方式填写问卷。围绕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了解程度、是否喜欢校园生活等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并通过一道主观题询问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由此判断本班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成长状态,以及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喜好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初步预设本课的育人目标。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成长足迹,使学生能够珍惜和热爱校园生活,在校园生活中获得幸福与快乐。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并在校园内拍摄多张照片,插入课件中,真实展现学校的基本情况、校园文化氛围等,据此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生活经历。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插入本校所制作的学校介绍视频,作为创设课堂情境的媒介,使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观察校园生活、回想校园成长经历,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主动思考如何建设更美好的校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调查学情,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能够获取更真实、准确的学情资料,由此从学生视角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制作课件,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本课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切实突出本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情境导入,创设多元化的育人情境
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优化小学生的情感体会,便于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另一方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成长记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此方面,信息技术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图文、声像等资源,结合实际需求创造性地整合多种形式的资源媒介,切实打破时空限制,有效拓展学生的视听感知。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育人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究相应的道德问题,更深刻地领悟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我的家在这里”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理本地自然风景、人文风光以及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宣传视频,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源,据此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探寻家乡文化,发现家乡之美,了解家乡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客观来讲,小学生虽然十分熟悉自己的成长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家乡文化及其发展有充分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家乡的自然人文风光和发展成就,能够从宏观视角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家乡,体会家乡的美丽及其历史底蕴,将顺利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带着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家乡发展的自信等积极情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思考居住环境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对家乡和社区产生认同感,思考如何为家乡和社区做贡献,产生亲社会、亲社区的正确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社区生活环境,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家乡文化等,使学生在分享活动中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时选择学生家乡环境的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源,辅以少量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顺利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由此丰富了学生对家乡文化及其发展成就的认识,便于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亲社会的意识。同时,学生在情境的启发下主动分享自己对家乡文化和社区生活环境的认知,不仅能体会到社区环境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能明白家乡与社区建设需要每个人的维护与贡献,从而产生奉献精神,有利于优化情感体会,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案例探究,组织生成性的课堂活动
案例探究法是指师生双方围绕经典案例展开多维探究,客观分析案例中呈现的是非、对错、价值观等问题,讨论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举动所隐藏的思想观念,由此生成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的行为。为了优化案例探究法的育人效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案例资源的来源和案例探究程序,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意识,开展生成性的案例探究活动,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在电子课件中插入和呈现典型案例,并根据课堂探究环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各个案例的呈现顺序,切实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为优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取向等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利用电子课件做好案例标注、呈现分析结论,但是要在学生得出具体结论后进行课堂指导,据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探究活动。
最后,根据课堂探究的实际进度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搜索和呈现更多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使学生顺利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电子课件中编写多则案例,包括子女主动在家庭中做家务、照顧父母与长辈、自主装扮家庭环境、整理各类生活杂物等,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够为家庭做什么、应该承担哪些家庭责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电子课件组织案例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随时观看大屏幕,阅读课件中的案例信息,讨论子女应该如何为家庭做贡献、如何让家庭变得更美好。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反复阅读案例内容,在讨论活动中不断地生成新的结论,然后利用课件进行分享,共同总结子女应该如何为家庭做贡献、应该履行哪些家庭责任等。根据学生的探究结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白板整理子女应当承担的家庭责任,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照顾父母与长辈、自主装扮家庭等,促使学生由此展开相应的实践行动,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同时实现自我教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直接利用电子课件展示相应的案例资源,可以节省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而学生也能更方便地阅读案例内容,从而自主参与案例探究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并利用电子课件进行结论分享与案例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所分享的每一个案例结论都是生成性的,教师无法完全预估,所以在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案例探究结论时,教师要予以尊重与支持,并鼓励学生多分享、多思考,使学生顺利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则可以在课件中呈现并拓展案例探究结论,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能够为家庭做什么,明白和谐幸福家庭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努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引入高质量的育人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育人效益,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拓展课程资源,使学生长期接受道德熏陶,以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整合课程资源,切实优化本课程的结构载体和育人资源,使学生顺利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购物的方法整理网络资源,展现现阶段越来越多样化的购物渠道,以及关于识别商品质量和包装信息的相关资料,同时利用防止消费者陷入营销陷阱的短视频资源拓展课程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消费陷阱,希望学生自主树立理性精神,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懂得科学购物、自我保护。在网络资源的启发下,本班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或家人的购物经验,列举一些因为虚假宣传和包装而被欺骗的经历,从而更认真地学习本课知识,思考如何科学购物、如何识别包装信息等。同时,学生在真实的消费活动中可以直接利用智能电子设备搜索可能存在的消费陷阱,学习鉴别商品真伪的方法,逐渐形成科学购物、理性消费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非常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将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具体的影响。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科学购物的方法,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由此,可以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益。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拓展体验,组织全过程的育人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活动中受到高尚品德和思想观念的启迪,也并不一定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公约与文明规范,所以在课外组织拓展实践活动,并实时监督与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放教学时空,监督学生在课外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提醒学生遵守相应的道德公约、行为规范、价值观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公约与道德准则。
例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权利,而课余生活也是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让自己变得幸福快乐的重要途径,可以根据本校设计的兴趣社团、课后服务教育活动进行选择,也可以在离校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相应的课余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人人通”APP进行线上指导,询问学生的兴趣喜好,帮助学生寻找更多元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健康成长。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减负增效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最大限度地实现全过程育人。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育人需求用好信息技术,完善课内外的教学设计与育人资源,优化教学氛围与育人环境,使学生不断地接受高尚道德的熏陶,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人生理想,真正为学生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好充分准备。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