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

2023-11-29顾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0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课文文本

顾丽

[摘 要]理解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抓住关键词、关注文本情感、聚焦文本表达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理解能力;阅读教学;统编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8-0072-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文质兼优的课文,这些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具有典范性,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这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要逐层深入。教师可从关键词句、文本情感、文本表达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理解字句、语段和篇章,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抓住关键词句

对于课文中意蕴深厚的词句,学生往往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这些困难点就是教师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预设学生的困难点,抓住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引领学生用心品味与感悟,挖掘语言内涵,探寻言外之意。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文本语言内涵

许多作家在创作时不会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盘托出,而是把这种情感寄托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事物上。学生要去挖掘语言的内涵,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去挖掘文本的语言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以“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充分表达了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喜悦与幸福的心情,赞美了浓浓的亲情。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过溪边,走过村道,走过果园和稻田,去感受美丽的乡间风景;其次,让学生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和家人一起散步的情景,回想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带领学生概括课文中“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的心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着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月下优美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我”美好心情的描述等,让学生的阅读不只停留在文本语言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感受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原始信息层面,而是要引领学生穿越表象的樊篱,多角度感受文本的内容,深入挖掘文本语言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二)探寻文本言外之意

文本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表达智慧于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感悟上,而应根据文本语境,把学生的阅读思维向外延伸,引领学生读懂文本的弦外之音,洞察作者的表达意图,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为例。课文结尾处写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如果把这句话单独列出来让学生理解,学生大多会将其解释为“不论什么时候,乡下人家的风景都很美”,但这样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探寻文本的言外之意。从文本整体来看,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從描写的对象来看,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事物。那么,这样的描写有何深意呢?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乡下哪些季节的画面,以及这些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再让学生说说透过这些语言描写还能感受到什么情感。这样,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语言的表层意思,还感受到了隐藏在文本语言背后的深层含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表层意思,还要善于基于文本语境,引导学生延伸思维,帮助他们洞察文本蕴含的意蕴情感,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文本情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文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文本语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情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感悟文本的语言。

(一)联系语境感受情感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据的比重相对较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本语境,为学生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多维度对话,促使学生体会本文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为例。这篇文章重点记叙了摇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语境,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如描写桂花的香气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作者用“浸”字来表现桂花香,非常有特色。教师可以从“浸”字入手,引领学生思考:“你从‘浸一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从“浸”字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气很浓,整个村子都充满了桂花香;有的学生联系上下文中“泡桂花茶”“做桂花糕饼”等内容,感受到了“浸”一字体现着桂花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篇课文中,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学生细细挖掘、感受,方能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倘若不能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去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学生则很难感受到重点字词在文本语言中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语言时,不能片面孤立地解释字词的意思,而要善于结合文本上下文的语境,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二)调动经验感受情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离开了生活,文本的创作也只是机械的文字堆砌。对学生来说,他们所积累的一点一滴的生活经验,都是宝贵的学习财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去品味、感悟文本的语言与情感,以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回忆自己吹肥皂泡的快乐经历,文章意境优美,内容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这篇课文时,除了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还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与态度。为了实现这个学习目标,首先,教师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吹泡泡的经历,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吹泡泡的、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的、看到那些美丽的泡泡时自己有什么感受,等等。其次,教师让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可以引起情感共鸣的、描写得十分优美的词句,并结合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领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并思考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如何表达情感。这样,教师从激活学生的经验入手展开教学,拉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深刻感知文本语言,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聚焦文本表达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蕴含的情感,还要从文本的表达层面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表达,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感受文本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理解中感受文本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品味、感悟文本,可以从抓住关键字词的角度展开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关键字词把握文本的信息,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的教学为例。这首诗用词凝练精准而又意境深远,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解层面进行教学,无疑是对诗人遣词造句艺术的漠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情感。如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一字用得十分巧妙——“空”本是“空无一物”的意思,而用“空”字来形容山,则渲染了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中的“照”“流”按照字面的意思即理解为照耀、流动,而从表达层面赏析,能够感受到“照”“流”这两个动词的运用之巧妙—— 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提炼并分析关键词句,透过关键词句去理解文本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别样的语言魅力,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再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细致描写出狼牙山五壮士不怕牺牲、勇于和敌人作斗争、舍己为人的伟大革命精神。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課文倒数第4自然段,让学生圈画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学生圈出“屹立”“眺望”“激动”“砸碎”“冲锋”“纵身跳下”“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语,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屹立一词可以看出五位壮士的伟大形象,他们选择了通向悬崖绝壁的路,只为甩开敌人,他们的形象像狼牙山一样高大。”有的学生分析了“砸碎”一词,说:“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他砸碎的是他们最后的武器,体现出他们愿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决心。”……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每篇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引领学生围绕文本的关键字词,品位文本的独特表达,促使学生在深入探析中积累表达经验,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二)在运用中感受文本语言

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机械堆砌语文知识,也不是靠一两次的尝试和练习,而是需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不断训练,才能逐步提升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文本特点,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亲历尝试与反思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创作智慧有深刻的感悟,从而在感受、运用、再感受的过程中,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为例。在描写母鸡时,课文中有一些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式,如文章开头的“我一向讨厌母鸡”,与文章结尾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样的句子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许多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语言以后,认为自己习得了这一表达的精髓,于是开始尝试运用。比如在描写小狗时,学生写“我一向讨厌小狗……我不敢再讨厌小狗了”。从表面来看,学生实现了对这一语言表达范式的迁移运用,可是细读之后就会发现,学生的运用只停留在浅层,他们并没有掌握文章中蕴含的“语言密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在直接表达情感后,会接着描述自己为何会生出这样的情感,“一向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没完没了、没有理由地嘎嘎叫,或是细声细气、如怨如诉地叫。可见,作者并非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态度,而是为了描写母鸡叫声的特点。通过回顾与反思,学生就会发现如果自己只是照搬文章的典型语句,而没有真正把握语言运用的实质,就会导致自己的习作索然无味。只有依据写作主题,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材料,与从课文中学到的独特句式进行巧妙融合,才能写好一篇文章。这样,学生先动笔,再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能够发现自己在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表达进行修正。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的表达奥妙,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解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语言的内涵,通过联系语境、调动经验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在理解与运用中聚焦文本的表达,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实现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克明.语言实践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5(29):14-17.

[2] 董振宇.培养感受力: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29):45.

[3] 李红芳.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路径研讨[J].小学生(上旬刊),2023(9):130-132.

[4] 申晔.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学园,2023,16(25):53-55.

[5] 欧阳红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173-174.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