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堂提问设计的策略
2023-11-29崔振军吕芳芳
崔振军,吕芳芳
(1.甘肃省华亭市教育局,甘肃华亭 744100;2.甘肃省华亭市策底初中,甘肃华亭 744112)
“双减”背景对语文教学改革设立了新的标准,要求教师增强课堂教学品质,确保学生学足学好。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收获充足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性,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为目标,设计提出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衔接性的问题,加强对提问时机、对象、方法的把握和创新,从而用问题点亮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探究活动的参与度。
一、“双减”背景下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之下,语文课堂教学追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对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和求知的欲望。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同时也契合学生猎奇的心理特征,问题提得合理、恰当、有趣,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让学生的思维荡起浪花。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时,教师可以联系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富有悬念感的问题,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唤起破解悬念和谜底的动机,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产生自主探究的行为。
(二)有效提问能够促进师生、生生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单方面一讲到底,学生只能“洗耳恭听”,课堂秩序看似“良好”,但实际上已经丧失活力,学生缺少表达见解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双减”背景提倡构建互动型语文课堂,最大化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引领互动的最佳工具,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设计,有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互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题提出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发言的空间,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围绕着问题开展自由交流,教师也加入学生的讨论,灵活地跟进问题、追加问题,从而保障语文课堂的互动性,更好地点燃集体智慧。
(三)有效提问能够助力学生突破课程知识难点
在每节语文课程中,都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难点,教师若平铺直叙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记忆不够深刻,学习能力也不得到切实的强化。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产生疑问、寻求答案、自主释疑是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经之路,“双减”背景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学精学透、不留疑惑,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能够助力学生突破课程知识难点。比如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的语言、情节、写法和中心主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深入地思辨,经历揣摩、解读、体悟等过程,充分地挖掘课文的核心奥义,从而利用提问搭设思维发展的桥梁,使课程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提问设计的策略
(一)立足课程和学情,合理地设计课堂问题
在“双减”背景下实施语文课堂提问,教师必须立足课程特点和实际学情合理地设计问题。首先,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应该细致地研究和分析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和考点,针对学生需要深入探究的部分设计问题,并预设学生可能会作出的解答、产生的反应,按需求考虑是否增设问题串。再者,教师设计课堂问题应该注重难易适中,问题太难,容易导致学生望而却步,挫伤探索的积极性;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会产生轻视心理,丧失动脑的热情,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应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从而做好课堂提问的初步设计工作[1]。
在紧扣语文教材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从课文题目入手,围绕标题中人物、景物、动物、地点、事件等重要词汇,设计激趣型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分析标题,大胆地猜测课文记述和描写的内容,学生预测、讨论之后,教师再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主题句等发问,如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能划分成几个大的部分,是按照哪种结构和顺序写的?每部分的主题句在哪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扎根于课文,顺畅地进入思考和解析状态。在控制提问设计的难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比如把语文新旧课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设计提出温故知新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回忆旧课内容、回答问题,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再迁移到新课程,探索、解决未知的问题,这样语文课堂提问方能实现难易适宜、步步深入,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充分享受发散思维的乐趣[2]。
(二)根据问题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提问情境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趣味因子的融入,教师确定好问题的类型和内容之后,如果在课堂上过于直白地口述问题,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短时间内需要处理的信息较多,也会产生认知和理解压力,进而削弱学生解析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和情境创设是同向同行的,与问题相适配的情境既能使教学直观化,也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明晰教师的所问、所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创设生动、具象的提问情境,对于情境素材的选择和创设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生活和互联网三条途径进行挖掘,采用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设备或者绘图、实物展示等形式,向学生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信息,从而增强提问设计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探索更加有的放矢。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分析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就可以在白板上出示作者的人生经历、成就、创作背景等资料,引导学生先阅读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然后再结合文章的描写和思想主题,探讨作者写作的目的、动机以及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等。这样在资料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就能透彻地领悟创作意图。再如,教师提问的内容是梳理课文的写作脉络,那么在抛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创设提问情境。拿总分总结构的课文来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的扇面式导图,标出总写—分写—总写三个词,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找出课文中表示主次、轻重的逻辑关联词,分析文章的段意、句意,审辨作者总写和分述的内容,学生一边解答问题,教师一边在导图上写出段落序号和概括句,这样通过导图情境的支持,学生解释问题的过程就得到简化,并轻松地理清行文思路。
(三)把握好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有效地思考
对于“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来说,提问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最正确的时机发问,将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思考。
第一,在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就是指语文课程中最核心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往往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提问的最佳时机。比如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文眼、题眼和诗眼提问,引导学生循着问题,从大方向上判断文本的梗概、范围或主旨,使学生的思维集中于一点、深入下去,达到纲举目张的提问导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对准课文的中心句提问,如中心句揭示了什么旨意?概括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解析问题,就能又稳又准地突破课文阅读难点,从而使课堂提问切中肯綮,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3]。
第二,在空白处提问。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者为了留下情感升华和遐想的空间,有时会在文章中留白,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无法关注到这些留白,教师在选择提问时机时,应该瞄准文章的空白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品悟作者的未尽之意。比如作者在文章的情节发展部分设置了留白,没有交代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在学生读到相关段落时,教师可适时提问:“从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主人公此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自由延伸,展开热烈的补白讨论,揣度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样课堂提问就能恰到好处,同时促进学生移情入境,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共鸣[4]。
第三,在困惑处提问。当学生对课程知识似懂非懂或产生疑问时,会非常迫切地想要认知变得明朗,但是却苦于没有路径和方法。这正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教师可以对准学生卡壳的点,借助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渗透一些启发。比如,在解读文章人物的精神品质时,学生一时无法准确地概括,教师择机提问:“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有哪些?透过这些描写,你认为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跟随问题的描写剖析人物性格,很快就体会到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这样通过对课堂提问时机的科学把握,学生就能自主突破思考的瓶颈。
(四)注意提问的对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是语文课堂上的中心和主体,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思考理解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如果把难度较高的问题抛给语文学困生,学生无法给出有价值的回答,不仅会耽误教学进度,还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若一味地向学优生提问,就难以兼顾到其他学生参与课堂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做好问题难易程度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延展分层教学的理念,给每个问题寻找匹配的提问对象,使每个学生都有研讨问题和发言的机会,在原有能力水准上获得最大化的提升。
比如,在提出基础性的问题时,此类问题解答起来比较容易,教师可以点几名学困生来回答,并给予赞赏性的即时评价,使他们获得被重视和发言成功的感受。在提出较为复杂、艰深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向中等生发问,这层学生通常会说出一部分所以然,但是解答得不够全面,教师再把目光转移到学优生,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更完整的解析和补充,通过学优生的示范回答,也能对其他学生产生良好的启发作用。在提出具有开放性的语文问题时,教师应该注重集思广益,把全体学生作为提问对象,让各层学生结成小组研讨问题,生成角度更拓展、内容更丰富的问题结论,从而落实对提问对象的有效选择,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保持思维发散的热度。
(五)灵活地变换问法,带动学生的思维运转
在“双减”背景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教师应该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灵活地变换提问方法,时时带给学生新的认知冲突和感受,从而带动学生的思维运转。
第一,直问法。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比如学生在赏析一首古诗后,教师摘出一句直接提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大家能翻译一下吗?”直问能规避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帮助学生摸清题旨,迅速地展开思考或学习活动[5]。
第二,曲问法。曲问是一种“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提问方法,主要是为了考验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比如教师想要让学生分析文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可以针对文章的精美段落提问:“这段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会先品读、鉴赏语段,找出好词佳句,然后提炼出文中的修辞手法,探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修辞手法的妙用,也习得了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
第三,激将问法。激将问法一般用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同时也起到唤醒学生竞争意识、积极心理等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某个疑难知识点提问:“这个问题比较难,能回答出来的必然是知识和能力功底都非常扎实的同学,谁敢于挑战?”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开动脑筋,参与问题的解答和交流。
第四,抽问法。抽问即抽查、检查形式的提问方法,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懈怠,另一方面用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在结束一课学习后,教师任意点出几名学生提出问题,若解答错误,教师进行精讲和补讲,并让没有被问到的学生自省、自查是否存在同样的知识死角,跟进强化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提问方法的灵活性和多变性[6]。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师生、生生课堂互动,还能助力学生突破课程知识难点。教师应该立足语文课程和学情,合理地设计问题,根据问题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提问情境,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和提问对象,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同时灵活地变换提问方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