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2023-11-29骆伟
骆 伟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生活是天然的知识宝库,包含万状。纵观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过程,不仅很多物理知识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也有很多生活资料可以用来丰富物理课堂教学资源。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愈发频繁地应用生活资源,衍生了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将生活资源有效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要深挖教材知识内容,广寻生活资源,找准二者契合点,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将生活资源有效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一、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增加物理课堂知识容量
虽然初中物理教材知识内容已经十分丰富,但是教师还可以将生活资源融入教学,以此增加物理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眼界,让课堂与时俱进。比如,生活中经常有一些物理创新和创造,教师将相关发明模型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物理发明,课堂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同时使学生接受物理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新型应用理念。教师在课堂为学生提供越多生活资源,越能起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习得无限的物理知识。
(二)改善物理课堂教学现象
目前,很多调查研究与实践表明,由于初中物理课程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缺乏良好学习状态,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问题,生活资源的有效运用对此有一定改善作用[1]。生活多姿多彩,变幻万千,是学生许多认识与经验的主要来源。初中生虽然心智已经比较成熟,但也对生活百般好奇。将生活资源运用在物理教学中,既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支持其物理探究,也可以用学生不了解的神奇生活现象引发其物理联想。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能使学生基于对生活资源本身的喜爱增强求知欲。最后,随着学生求知欲的变化,课堂各项教学活动都能更顺利地展开,提高知识讲解效率和质量,改善当前不尽如人意的课堂教学现象。
二、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从教学流程来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流程为:课前指导预习、课中指导学习、课后指导复习。在运用生活资源时紧扣“有效教学流程”,可在更大限度上发挥其价值,实现“有效运用”目标。因此,笔者将依据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流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生活资源有效运用路径。
(一)课前:观察生活,准备探究
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课前教学方面的运用,应以观察生活为主要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观察”是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必须形成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物理认知。对他们而言,除观察外,任何形式的课前学习活动都有一定难度,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影响其后续学习热情。那么,观察应在何处落脚?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两步指导学生:第一步,解读教材内容,挖掘生活元素。教师可以从专业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找出其中最主要且适合学生观察的生活元素,设计“观察提示卡”;第二步,发布观察任务,督促自主实践。“观察提示卡”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其分发给学生,解释观察任务,督促学生提前在生活中观察相关内容。卡片上“观察对象”一目了然,加之教师的任务型指导,学生快速明确观察方向与基本要求。之后,学生立足清晰的方向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基于“观察提示卡”总结其特征、影响等,可为课中集中探究相关知识奠定很好的基础。此外,通过观察生活,学生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意识,这对整个初中物理有效教学都至关重要。
(二)课中:关联生活,促进探究
课中教学,也称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此外,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等素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多以探究为主要形式,这要求教师立足于课堂,重点运用“促进探究”功能的生活资源。
1.再现生活现象,情境激趣。情境教学法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课中教学环节,教师若能创设直观、形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中的物理产生兴趣,便能改善学生“畏难”“课堂适应速度较慢”等学情,促进其探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将其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导入等环节借助实物、多媒体等工具再现相关情景,优化情境创设。比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物理知识,都在生活中有对应现象。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拍照、拍视频等方式记录相关现象,然后在课堂创设图片或视频情境,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源,借助PPT 创设情境。此外,若课堂教学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借助透明玻璃杯、彩色吸管等生活资源进行演示实验。课堂刚开始,教师就展示生活资源,演示物理实验,再现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过的物理现象。学生视线迅速被情境吸引,由“畏难”到发现物理在生活中的有趣,再到想要知道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仅可以使教学顺利推进,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因趣味爱上物理。
2.引用生活事件,案例助教。生活中很多真实发生的事件可以成为物理案例,进而被运用在教学中,辅助教师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迁移生活经验的思考中理解物理知识。因此,教师还可以引用生活事件,将其改造为案例形式[2]。比如,为讲解“静电”知识点,教师可以先总结生活中有趣的摩擦生电事件,包括:在秋天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炸起来;把静电窗花在宠物的毛发上摩擦,窗花可以更快更好地贴在玻璃上;春天天气干燥时,如果穿脱毛衣会有噼里啪啦的响声,黑暗里甚至还能看到“火星”。之后,课中指导学生,教师可以在导入、探究重点等环节,按需运用生活资源。以探究环节为例,教师可以播放这样一个视频案例:主人想要在过年期间贴窗花,于是把静电窗花放在宠物猫(狗)身上反复摩擦,拿起窗花后,它很快被贴在了窗户上。视频案例同时含有“搞笑”元素和物理知识,“主人”看上去是在“欺负”宠物,实际上是在利用“静电”贴窗花。学生首先在“搞笑”氛围下放松身心,进入轻松、大胆的讨论状态,其次结合主人行云流水的一连串动作和“变好贴了的窗花”展开讨论,可进一步促进课堂轻松有趣的进行。
3.追问生活问题,互动引思。生活中不仅有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资源、案例资源,还有充足的问题资源,而问题教学法是公认的初中物理高效教学方法。基于此,教师还可以将生活问题资源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连续追问生活问题增进师生、生生互动,不断引发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深层思考。基于生活化问题背景,虽然与初中物理传统问题知识点相同,但可理解度、可接受度都有很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激活其科学思维。比如,在“摩擦力”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以下生活问题:(1)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在一个物体上无法放住另一个物体的时候?(2)回忆一下,生活中的哪些时候,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稳稳地放在另一个物体上?(3)为什么同样走在湿滑的地面上,有的鞋底会让人不停滑倒,有的鞋底却能降低滑倒的可能?一些田径运动员的运动鞋与我们平时穿的运动鞋有哪些不同?问题有一个相同的目的:“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发现和提出摩擦力问题,促进摩擦力教学”。学生回忆生活,集思广益,讨论问题,不断提出、推翻和验证猜想,不断增强问题解决动力,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质量随之提高。
4.设定生活背景,实验促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与内容中,课标反复强调实验重要性,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设计、探究和完成实验。而整理现有生活资源不难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资源有助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展开[3]。比如,一些生活实物资源可以用来充当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材料,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创新发明类资源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实验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造欲望。教师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设定生活背景,提供生活实物,鼓励学生创新生活化物理实验,做好实验操作、记录和总结。比如,“透镜”课堂教学,教师可在向学生讲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后,为学生提供“拍立得”照相机、放大镜实物以及投影仪模型,让学生先观察,分析其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用生活中常见的玻璃、近视镜片等工具做实验,制作一个凸透镜成像模型。做实验的过程不仅是验证教材物理理论的过程,也是创新运用物理理论知识的过程。学生基于生活背景不断展开实验,一来验证理论,加深理解;二来应用理论,加深掌握,足见生活资源的有效运用。
5.创新生活习题,推理增收。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初中阶段愈发提倡让学生利用课堂或在校学习时间完成作业,随堂练习题的重要意义就此显现。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向学生提供一些典型习题,布置随堂作业,让学生及时推理更具综合性的物理实际问题,在解决典型问题的同时增加学习收获。但是,传统形式的物理习题具有一定枯燥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推理分析动力,需要教师寻找优化方法,融入生活资源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习题,赋予习题一个有趣的、复杂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先被耳目一新的习题背景吸引视线,再在无形中增加学习动力,推理锻炼科学思维,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增加课中学习成果。比如,“浮力”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全球变暖,北极的浮冰逐渐消退,北极熊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生活背景设计习题,要求学生推理“北极熊静止在冰面上时,其与浮冰之间有怎样的力的关系”,使其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回归生活,深化探究
要想使课后教学真正具有意义,教师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为此,在初中物理课后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资源,应以有助于深化学生探究的资源为首选。教师应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发散的思维,适当扩大生活资源收集范围[4]。比如,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家庭生活,同时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利用。
1.立足家庭生活,鼓励小实验。家庭可以是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场所,也可以是学习的场所,是展示的场所。况且,家庭中的很多生活用品可以用在初中物理小实验中,促进学生的发明和创造。为此,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家庭生活,鼓励学生运用家中现有材料设计和展开小实验,并要求他们向家人介绍实验思路,展示实验成果。对于家庭学习环境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对实验提出“实用性”要求,比如:收集家中的生活资源,完成一项小发明,使其为你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便利。学生结合家庭生活实际情况选择和运用生活资源,发散思维,大胆设计实验方案,小心完成实验操作,积极展示实验成果,有利于深化其对初中物理知识内容的探究,也有助于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着眼社会生活,鼓励大实践。通过前期有效学习以及家庭生活小实验中的深化探究,多数初中生能够大幅提高物理学科自主实践能力,使课后教学进一步满足社会实践要求。所以,教师还可以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下让初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应用社会生活资源组织学生实践,但这要求教师对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社会资源具有一定敏锐性。教师可以在互联网社会背景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网页论坛、抖音热点等渠道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物理信息,提炼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结合社会生活资源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需要,又紧跟时事,可用性无需赘述。之后,教师可以将其设计为实践话题,通过社会范围内的大实践深化学生物理探究。
比如,核能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比较重要的物理信息,相关报道数不胜数,实时更新。教师可以将一些最新消息分享给学生,提出“核能与社会生活”实践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核能源在社会生活中的“双刃剑”角色,进而使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物理成就和事件形成正确认识。
三、结语
综上,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增加物理课堂知识容量,对改善当前课堂教学现象也有一定帮助。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生活资源的运用价值,在学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并将其通过多种途径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也能“到生活中去”。而且就目前来看,生活资源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一线教师要保持正确教研态度,长期总结经验,做好“持久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