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29

学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硕士

刘 君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东丽 300300)

一、新时代翻译硕士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同世界各国在很多领域上交流得越来越频繁,社会对翻译类人才的渴求也在不断提升,旺盛的人才需求催生了翻译专业硕士专业学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7 年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从2008 年首批翻译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翻译硕士教育已经走过了14 年的历程,开设MTI 的院校也由最初的15 所增加到现在的316 所。

翻译专业学位在我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诸多高级翻译人才,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个别问题。在“一带一路”政策的背景下,国家在语言技能和文化交流的实践性方面对中华学术外译、工程翻译和商贸翻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渴望,要求社会更加重视储备和培养外语人才,这不仅为翻译硕士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培养翻译人才应该紧贴新时代的要求,不应该盲目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更应该将精力投放在如何更好地培养翻译人才上。

二、新时代加强培养翻译硕士人才的必要性

新时代培养翻译专业学位人才,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只有解决了在培养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建立起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翻译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新时代赋予外语人才的新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一)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党中央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包括就加强建设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而培养翻译人才与国际传播事业息息相关,培养新时代的翻译人才不仅要抓住发展的新机遇,还要妥善应对新挑战。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在国际话语舞台上发声、表达、传播是不可避免的。新时代背景下,每一个翻译人都肩负着增加发声机会、丰富表达内容、增强话语权的历史使命。翻译人才是融通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转换器”,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最后一公里”,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国声音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外翻译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

(二)现实困境

如今国际交流增多,社会各界对优质实践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需要,翻译硕士教育要着重培养翻译硕士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翻译人才是在扎实的双语基础上进行系统、体系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因此翻译硕士教育应该侧重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虽然总体上来说翻译硕士教育正在稳步推进,但是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课程设置有问题、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等。目前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仍旧无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仍旧稍显不足。

三、培养翻译硕士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同质化明显

翻译专业教指委下发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的目的是规范培养翻译硕士的院校办学,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培养院校要认真研究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本单位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因此,教指委的方案其实只是一种“指导性”方案,仅供相关院校制定培养方案作为参考。而现实情况是大量院校在制定本校的培养方案时完全照抄照搬教指委《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造成培养方案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突出培养人才的特色。可以想象这种培养方案培养的翻译硕士毕业生难以胜任不同专业领域的翻译要求,长此以往不仅培养人才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学位点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首先,传统的翻译硕士授课方式仍旧以课堂授课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互动,虽然部分课程课后会有翻译作业,但是学校提供的专业实践课和其他实践机会很少,所以在脱离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单纯的翻译作业无异于纸上谈兵;其次,不少高校为培养翻译硕士引进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设备和相关的软件,但是使用频率却很低,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教师在课上很少应用,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最后,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未能掌握线上线下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慕课、微课或其他资源等授课形式的频率不高,知识传授形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在具有翻译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院校,大部分翻译硕士导师和授课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即从学术方向转过来的。这部分教师更加擅长理论探讨,忽视了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指导教师的翻译实践能力与翻译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懂翻译技术与翻译项目管理类的校内教师数量更是不足,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了弥补翻译硕士教师翻译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培养方案》要求师资队伍应该包括外事或企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这个要求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翻译硕士的翻译实践。不过受制于经费和相关制度,部分培养院校没有能力聘请行业人士任教,只能邀请翻译业界人士到学校做相关的学术报告,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有限。缺少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再好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对培养专业的翻译硕士人才极其不利。

(四)翻译硕士实践环节不深入

翻译硕士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政策规定必须进行6~12 个月的专业实践,教指委的《培养方案》也强调培养翻译实践能力需要贯穿翻译硕士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要完成15 万字的笔译实践或累计不少于400 磁带时的口译实践,并且培养方案规定实习实践环节的学分至少要达到4 学分。翻译硕士的各类实践必然要与行业、企业发生关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实践的效果,从而决定了培养翻译硕士的质量。然而目前由于校企双方在追求翻译硕士目标上有所偏差,在培养过程中落实双导师制不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力度不大,影响了翻译硕士教育的实践环节,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同时,缺失高校实践训练基地和软硬件设备以及平台建设水平不高,也阻碍了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四、构建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培养方案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任务主要培养教学科研型高级人才,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前者主要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而后者则需要培养具备特定的职业应用背景,能够胜任特定行业的需求,具有高水平、突出技能的专业人才。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面向企业需求,强调培养应用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认知和获取知识,并以此为个人核心竞争力,在求职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展示翻译硕士特有的优势。注重人才培养的“特定职业”目标要求在培养翻译硕士人才的过程中,院校作为管理者在设置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认识到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并不冲突,对于培养专业学位翻译硕士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不能只谈理论而不实践;当然也不能光顾实践而忽视学习理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起来,以实践过程为中心,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才能促进培养翻译专业人才,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促进技能发展。

(二)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建设实习实践基地

提升实践能力离不开把控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而建立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可以有效地将理论教育的成果实践化,检验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实践环节切实提高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高校应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加强建设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翻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努力寻找供学生实习实践的行业资源,加强与著名翻译机构和当地优秀企业联系,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协商洽谈,建立翻译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组建管理队伍,指导和监督实践基地运行和建设的相关情况。校外实践基地在实际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任务和工作环境类课程,将实践经验引入课程,指导学生学习理论,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终达到学业与就业有效衔接。此外,建设实践基地应该结合学校或者所在地域的学科特色或行业优势,这样在保证实践教学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还能凸显特色教学,是加强建设实践基地的有效途径。

(三)对标上位文件要求,提升翻译师资建设水平

职业化、专业化的翻译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完善翻译教学方法和体系都至关重要,只有建立一支专业素质优、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翻译硕士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保证培养翻译硕士人才的质量。对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中明确要求翻译硕士的指导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研究能力,具有丰富的翻译指导经验,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专著。基于此,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选用专任教师要严格遵守“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翻译教师应承担不少于30 万字的正式翻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承担至少20 次口译任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门槛条件,以保证师资队伍的基本水平;其次,要加强培养师资队伍的力度,学校要定期选派相关的指导教师参加翻译教指委组织的翻译师资培训,并将其作为师资考核的条件;最后,要选派优秀的师资赶赴国内外名校、翻译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了解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锻炼教师自身的翻译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与翻译硕士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遵循专业硕士培养规律,严格落实双导师制

翻译硕士的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既有翻译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语言服务人才,这就要求翻译硕士导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翻译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通过不断的翻译训练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国家也要求试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促使翻译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更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一方面,要严格审核遴选校内外导师,导师的水平和投入的精力都会影响翻译硕士最终的培养质量,所以必须根据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不同职责制定相应的遴选要求和考核制度,落实导师岗位制,打破终身制,通过签署校内外导师合作协议规范导师的义务和责任,以确保落实双导师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校内导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以及校外导师本职工作的压力都会降低其履行导师职责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师资队伍建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