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11-29张恩祥郑玉萍邓淏丹刘丽香韩永伟
■ 张恩祥/乔 琴/郑玉萍,2/杨 科/邓淏丹,2/刘丽香/韩永伟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北京 100085;2.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甘肃 兰州 730199)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深入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和途径,不仅可以将“绿水青山”中的经济价值与“金山银山”中的生态价值有机结合[3-5],还可以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顺利达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破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因此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概念与内涵辨析等方面[5-6]。从研究结果来看,对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内涵仍缺乏统一规范的表述,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6]。
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旨在全面掌握该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并探寻未来研究的热点及趋势[3]。通过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及突现词探测图谱,揭示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及演化规律,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7],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多个权威数据库,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核心数据库,同时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等文件[8,11]。
1.2 研究方法
通过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和信息可视化技术,本文以“生态产品价值”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22年,第一次检索时间在2022年9月26日,第二次检索时间为2022年11月26日,两次共检索到299篇文献。经过文献梳理和筛选,剔除会议论文、投稿信息、期刊标题、年度报告等,最终收集了284篇有价值的文献作为本次研究样本[9-10]。将检索数据转换为refwork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以便更好地展示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热点问题,进而分别从发文规模、学科领域、作者及科研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面进行客观和可视化统计分析[11]。
2 结果分析
2.1 发文规模分析
发文量通常作为衡量某一领域研究规模的重要指标,关键词突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的范围[12]。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荒坪镇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3],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4]。2006年,习近平发表题为“绿水青山是宝贵资产”的文章,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与统一,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拉开序幕[7]。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生态产品纳入其中[15-21];2021年,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开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的工作进行了部署[14]。
根据文章发表数量和发表趋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2018年)为萌芽阶段,每年发文量不超过10篇;第二阶段(2018—2022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由2018年的4篇增加到2022年的108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第三阶段(2022年至今)为稳步增长期,发文量继续增加。由此可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起步于2006年,从2018年起相关研究呈快速增长之势,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该领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22](图1)。
图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领域发文量时间分布
根据“生态产品”研究发文量的结果,本文顺延探讨当前学界对“生态产品”内涵的研究。“生态产品”是一个独特的概念,这个术语在国外并不常见[23],国际上通常认为“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服务”或其概念的一部分。国内关于生态产品的定义存在多种说法,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24],生态产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还能够增强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准。自然资源部2021年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指出,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和服务,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25-26]。张林波等认为,生态产品指的是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由生态系统自身生产的、由社会共同利用的三类产品,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包括公共性产品、准公共产品、经营性产品[2,23-29]。潘家华和其他研究人员把生态产品划分为四大类:自然元素、自然特征、生物衍生物、生态标志物[30]。曾贤刚等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市场化供应机制来推动生态产品生产[31]。
不同学者对于生态产品的定义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都强调生态环境具有非使用价值,或有使用价值而无交换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很小、难以确定等特点。综合学者们对于生态产品概念的讨论,本文认为,生态产品需要具备能动和主动作用。生产者应当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采用更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来生产生态产品;消费者也应当积极地选择购买生态产品,从而推动生态产品生产。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产品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生态产品价值展开了深入探讨。例如,有学者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来评估生态产品的价值,还有学者建议采用市场化手段提高生态产品的附加值,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完善。除了生态产品本身的价值外,人们更加关心生态产品能否被有效利用,以及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涉及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同时,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产权不明确、经营方式落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强宣传教育等。
2.2 学科领域分布
生态产品价值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284篇论文共涉及30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图2),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前5个学科领域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经济体制改革(Economic System Reform)、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Economic Theory and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各学科发文量分别为173篇、93篇、55篇、44篇、44篇,占比分别为32.16%、17.29%、10.22%、8.18%、8.18%。
图2 生态产品价值研究论文的学科领域分布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学科领域的论文数最多,占全部检索记录的32.16%,是目前生态产品价值研究领域论文发表的主要方向;农艺学(Agronomy)学科领域的发文量最少,占全部检索记录的0.19%,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边缘学科。
2.3 作者及科研机构分析
经过对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研究背景及组织结构[28]。研究机构主要分为三个类别[3,29]:第一类是高等院校,第二类科研院所,第三类是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三者发文量分别为110篇、147篇、27篇,占比分别为38.7%、51.7%、9.6%。根据研究机构图谱[29](图3),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30-31]。这些机构共发表论文76篇,占检索总量的26.7%,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研究基地,且部分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校本部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文献数量同为4篇。
图3 研究机构分布
从合作网络来看,机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关系,但合作仍是少数,大多数文献为独立单位发表,机构间整体联系较为松散,核心团队或学术团体数量还较少(图4)。这也表明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协作,以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图4 研究作者合作发文关系网
通过绘制研究机构及作者学科领域分布图和研读相关文献分析发现[32],目前我国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学者众多,其中以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另外还涉及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同时,一些学者将目光投向国际,关注国外先进经验并借鉴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成为热门话题,但仍有相当部分学者对其概念缺乏准确理解,甚至出现误读现象,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应用。因此,未来应当继续深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者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员、高校教授、本科生等群体。其中,研究生导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博士后研究员则是学术梯队的后备力量,推动学科发展;而高校教授和本科生则更多基于自身兴趣爱好或者就业需求参与研究工作。硕博士研究生、各大高校研究团队、科研院所研究员、其他相关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等构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主体,发文量分别为35、55、69、125篇,占比分别为12%、19%、24%、45%。其中硕博士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研究员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核心力量,这两类研究者共发表文献104篇,占比36%,并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32-33]。其中,以欧阳志云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团队和以高晓龙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团队[20,34],主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展及政策工具研究为主,合作发文4篇。以张林波为代表的山东大学团队和以虞慧怡为代表的中国环境科学院团队主要以生态产品价值内涵及其实现途径研究为主[30,33],合作发文4篇。以王金南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团队主要以践行“两山”理念研究为主[11],发文3篇。以潘家华、蒋凡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团队主要以生态产品价值案例分析研究为主[30],发文7篇。综上所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队伍庞大,各个分支领域均有所涉及,但也存在持续开展相关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的创新性相对不足,研究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表1)。
表1 研究作者论文发文量
2.4 核心关键词分析
通过参数调整,得到一个拥有63个节点和80个集群标签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5),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篇文章。使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节点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识别出该领域内的重要主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聚类处理,筛选出9个共被引聚类标签[33],它们的模块化水平为0.6856,网络轮廓值为0.4645,这表明聚类结果良好,可以清晰地划分出各个聚类[35]。通过检索9个关键词并分类,根据聚类规模的大小(图6)将它们分别编号为“#0”~“#8”。研究发现,“#0生态补偿”是生态产品领域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个聚类,其中包括88篇文献,而这些文献的出现时间主要是2016年;“#5绿水青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共收录了68篇文献,主要发表于2017年;最小聚类为“#2权益交易”,包含6篇文献,形成主要年份为2020年。在各聚类中,“#2权益交易”为文献共被引最年轻的聚类,形成主要年份为2020年,包含6篇文献;其次为“#1供给能力”,形成主要年份同为2020年,包含28篇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聚类为“#4生态文明”,形成主要年份为2000年,包含161篇文献。
图5 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图谱
图6 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规模
表2展现了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由表2可知,关键词集中在“生态产品”和“价值实现”,可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热度不断提升,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
表2 中心性较高关键词
2.5 突现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生态产品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多样性,不同时期的重要关键词也存在显著差异(图7)。2000—2022年,国内生态产品价值研究中出现了25个突现关键词。
图7 突现词图谱
CiteSpace中的“突现强度”(Burst Strength)是一个用来衡量特定主题或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频率的指标。它表示某个主题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活跃程度和突然增加的趋势。突现强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t是在某一时间点 t 出现的主题或关键词的频率(即计数),Cavg是在整个时间范围内主题或关键词的平均频率,σ是主题或关键词频率的标准差。突现强度越高,表示该节点在该时期内的影响力越大。
经计算,突现强度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分别是:生态文明(16.033)、价值(9.9358)、生产能力(3.8155)、市场化(3.0437)和绿水青山(2.9207)。“实现路径”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2.6787),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20年,并延伸到2022年。2016—2017年,“市场化”一词的出现频率曾达到3.0437,但仅仅维持了短短的1年左右时间。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和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要求[2],应着力构建一个多样的、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模式,逐步形成以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导、纵向政府购买服务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明确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配套措施,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动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指导方针[36-37]。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因此,未来几年内,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将会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贵州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已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自然资源部也部署实施了相关试点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借鉴试点地区的先进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推广应用[3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39]。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此外,还提出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积极稳妥推进碳减排。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同时,还要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
可以看出,随着“两山”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研究和社会实践得到进一步推动。研究显示,生态文明、价值、金山银山三个关键词的突现持续时间比较长,分别为16年、12年、4年;同时,研究表明,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突现时长都很短,只有1年(图5)。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产品供应、产业生态化、价值创造、可行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热点,这些前沿研究课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2021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旨在2025年初步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40],其中包括设置有效的法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计机构及政府监督检查等,最终实现2035年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41-42]。这些政策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2.6 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在CiteSpace中,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是一种用于分析学术文献中关键词之间共现关系的可视化工具,它能够展示不同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和模式,帮助研究人员识别领域内的热门主题、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学术研究趋势。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通常以时间为轴,将研究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在这个视图中,每个关键词用一个节点表示,节点的大小可以反映关键词的重要性。同时,节点的颜色也可以表示关键词的不同属性或类别[15-16]。
图8展示了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的时间视角,其中包含了118个节点和788条连线,从而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节点之间的连线模式,可以发现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关联和共现模式,这有助于理解不同关键词之间的潜在关系,如领域内的重要概念、研究方向等[42-43]。由图8可以看出,影响力最高的三个聚类:“#0生态价值”从2000年持续到2022年,生态价值是研究中热度最高、交叉线最多的;“#2生态系统服务”从2002年兴起到2020年,主要热点有生态补偿、生态价值评估等;“#5生态保护修复”从2000年兴起到2022年,包括互补机制、禁伐政策、自然保护地等热点问题。
图8 生态产品价值研究关键词共现的时区视图
通过使用关键字匹配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产品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其中,最大的中心点是2000—2001年间出现的“生态价值”,最小的中心点是2016—2019年间出现的“两山论”。可以看出引用次数较高的关键词大多首次出现在2001—2010年,并且各高频关键词与近些年新出现的关键词联系都较为密切,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此外,图8中还有一些明显的聚类区域,如“生态补偿”“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等,这些聚类区域反映了近年来学者们对于不同问题的深入探讨及对相关解决方案的思考。综上所述,生态产品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实现路径、机制构建等方面,价值实现模式及产业转型等新兴研究方向越来越多,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6,44-50]。
3 主要结论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处理,本文获取了国内有关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的重要信息,包括论文分布、研究力度、研究主题、热点变迁,并将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从而可以深入洞察该领域的发展动向。
(1)近20年来,国内生态产品价值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期(2000—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2年)、稳步增长期(2022年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文量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说明在相应时期内随着国内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的热点变化,发文量与同期国家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的变动步调基本一致。
(2)涉及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的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多个主体,且各类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与互动,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为主导的学术高地;还有诸如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事业单位也是研究的中坚力量;此外,一些地方性的研究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广东省林业局、福建省农业厅等,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共同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发展。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关联,还可以看到部分机构之间存在学科交叉或技术渗透现象,这表明不同类型的机构都具备各自独特的优势,未来应加强跨区域、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3)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①产业对接。生态产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需要与传统产业进行对接。不仅要考虑生态产品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还要考虑传统产业对生态产品的支持作用,促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②政策扶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产品发展,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策可以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环保认证等方面。③技术创新。生态产品的开发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包括生产技术、营销技术、产品设计等方面,以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④市场推广。加大生态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提高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使更多的消费群体接受并购买生态产品。综上所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注重产业对接、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仅仅靠环保理念和科技创新还不足以让生态产品在市场中有更强的竞争力,还需要与市场、政策、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生态产品的发展。
4 展望
基于图谱分析,本文认为,未来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方面应解决好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生态产品的分类属性尚未得到明确界定。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深入探讨生态产品的内涵。然而,目前尚未形成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尤其是生态产品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界限尚未清晰,导致许多学者把生态系统服务的某些组成部分误解为生态产品,甚至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使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和核算方法难以统一。例如,不同学者采用的评价指标、评估模型等有所差异,导致同一地区或同一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量测算结果相差较大。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概念及相关理论体系,以便更加准确地进行价值评估与核算。
(2)各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模型方法、数据来源存在显著差异,价值核算准确度与共识度不高。当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等,但在考虑地域差异性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阻碍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为了更好地评估生态产品的价值,需要不断完善核算方法,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资源丰富、产权明确的地区,可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来评估生态产品的价值,例如使用市场价值法和价值当量法。在生态系统类型复杂、数据难以收集的地区,则需要使用意愿调查法和模型模拟法。同时通过替代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等多种技术,可以更加合理地评估空间不连续的生态产品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趋势。
(3)各相关研究机构及研究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亟待加强。生态产品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学科领域多,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这有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研究更加客观。为了提高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水平,各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同时政府部门也要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协调安排等措施,促进跨地域合作,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