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023-11-29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内容智慧

高 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的过程中,智慧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智慧教育实施过程中,智慧课堂的构建是重点所在,此模式的构建应以深度学习理论作为基础,进而针对性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活动,通过智慧课堂深度教学的开展,助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智慧课堂教学现状

智慧教育的实施,以慕课这一教学资源的利用为主。自慕课诞生至今,我国慕课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应用规模逐步扩大,诞生了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知名的慕课平台,为高校智慧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平台基础[1]。目前,各大高校陆续开展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并且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加快了智慧课堂的建设进程。然而通过智慧课堂的实施效果分析发现,课堂教学质量还未达到理想成效。智慧课堂的构建,要求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加线上自主学习及线下课堂互动,虽然我国高校引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是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并不够深入,未能通过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并且课后巩固过程中经常重复性地进行知识练习,未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与合理迁移。为此,高校迫切需要通过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基于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智慧课堂教学的深化开展,为学生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性思维的培育提供保障。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是能够推动学生积极情感诞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实现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开展[2]。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了解更为深入,建立了积极、正向的学习动机,可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将学生打造成知识基础深厚、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具备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能够批判性思考的优秀学生。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深度学习既要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又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基于学习方式的维度,深度学习还体现为学生可自主学习,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开展学习。从学习结果的方面分析,深度学习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强化,同时也可助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

(二)智慧课堂理论

基于互联网思维、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智能化、高效性课堂称为智慧课堂[3]。智慧课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支持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及空间限制,促进了教学沟通交流的深入性与便利性,更为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智慧课堂运用多元化方式进行教学过程的呈现,并可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问题,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设利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课堂教学环境。然而并非所有的智慧课堂均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因而需要在智慧课堂中引入深度学习理论,确保智慧课堂价值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基于学生特征、习惯及学情的详细分析,设计科学性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深度的有效提升。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成果。智慧课堂深度教学的开展,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明确学生的学习诉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兴趣习惯,结合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要明确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还要设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分目标,并且需要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目标的建立助力分目标的有效实现。

1.知识与能力提升目标。高校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传统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获得,因而学生的能力提升欠缺机会及条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智慧课堂,侧重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因而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以知识获得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注重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能力提升目标,要着力强化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等,需要通过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各种高阶能力的提升。

2.素养培养目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智慧课堂打造应在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培育。人文素养培养目标设定时,需要建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及科学态度的态度目标,培育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多种价值观念的价值观目标[4]。此外,还应以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时的问题研究意识及能力培育为重点,设定高校智慧课堂教学的专业素养培养目标。

3.课程思政融合目标。鉴于高校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越来越重要,高校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时,也需要有效融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专业伦理及学习伦理教学,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通过课程思政融合目标的科学树立,培育出有爱国主义情怀、“三观”端正、品德高尚及修养良好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进而为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整合颗粒化教学内容、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从内容层面分析,深度学习的内容整合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多种知识与技能[5]。为此,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教学目标指引,从学科核心知识技能、高阶思维能力及意志品质三个维度设定教学内容,应分解知识、技能、人文及专业素养,再应用项目教学法重新组合并整合分解后的教学内容,在问题情境中巧妙融入知识点,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问题性、情境性,并建构任务化与多维化的教学内容,进而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及学习过程系统化发展提供支持。如智慧课堂打造过程中,可在VR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持下构建更接近于真实的虚拟化教学情境,通过沉浸式的学习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深度。为此,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对颗粒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基于学科知识逻辑建立结构化知识点体系,以便于有效提取具有探究属性的核心问题,从而设定更加情境化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三)智慧课堂深度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是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因而高校智慧课堂打造中要注重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要设置规范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应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个性、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方案应涵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交流互动、课后拓展提升三个主要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应根据智慧课堂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并向学生传送教学资源,下发导学单,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由学生基于网络展开自主学习,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导入。问题设计时,应遵循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合学习内容、关联学生生活实际及具备一定挑战性四个原则。教师应课前制作学生学习所需的各种预习资料,可自主拍摄微课视频或收集整理课程内容关联度高的慕课资源,还可以从各大平台下载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将资源传送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问题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资源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效果,及时针对学生做出的问题回答展开智能化评估,进而合理调整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优化具体的教学内容。

2.课中交流互动阶段。课中阶段,教师应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合理引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各组学生自行探讨课前自主在线学习阶段发现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将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对各组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与科学分析,进而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开展。教师可利用智能化技术及现代化教学设备,根据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情况设置具有一定关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并实现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内容的合理引入。同时,需要全程记录学生探讨学习过程,并发现学生合作探究时出现的问题,由教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适当指导。此外,学生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向教师传送小组合作探讨后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性给出调整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均会得到有效提升。

3.课后巩固提升阶段。课后阶段,教师应对课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为其发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并为学生布置个性化课后练习作业。学生可基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展开知识吸收内化与巩固提升,通过完成作业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教师利用教学平台批改完学生作业之后,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成果,学生可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探讨,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基于探究学习,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课后学生之间还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良性互动,通过交流探讨明确不同节点上知识之间的关联。在教师所给出的建议指导下,学生可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批判性思维、选择性吸收知识内容,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因而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产生,并能拓展学习深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能力综合发展的目标。

(四)智慧课堂深度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硬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完善硬件设施,利用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信息接收与发送,实现通知收取及作业上传,并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提供载体。学生可利用智能化移动终端随时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查询,进而确保问题的及时化解。同时也可为学生查看教师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便利。智慧课堂需要准备的智慧移动终端主要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慧课堂硬件设施建设后,要做好设施的有效利用,以加强硬件设施及教学过程之间的融合深度,避免技术形式化应用,进而难以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的学习深度。

2.软件条件。建设智慧课堂深度教学模式时,应创设的软件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智慧教学平台,可利用此平台进行学习签到,或是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为教师收发作业、实施教学评价提供支持。高校智慧课堂构建中可选用学习通、课堂派等智慧教学平台。二是智慧学习资源,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视频等均属于智慧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自适应推送的特征。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作业生成成果以及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建议均属于智慧学习资源。三是智慧学习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可基于这些技术对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数据展开分析,并为学习资源推送、学习过程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及时优化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五)智慧课堂深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

深度学习之后,需要通过深度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深度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进而针对性进行深度学习目标的修正。评价过程中,需要基于深度学习目标,利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针对整个深度学习过程展开评价,并且需要评价最终学习结果的价值效应。深度学习评价的实施,能够有效反馈学习活动情况,有利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构建。为此,深度学习视域下,高校智慧课堂构建时,需要建立一个集认知、情感、动作技术及高阶思维各方面能力评价的综合化深度学习评价体系。除了要对学科核心知识技能展开评价外,还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互动协作能力等,同时还要客观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形成情况。可运用课程考核方式评判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及创造情况,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目标层次。利用SOLO评价法衡量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6],运用动作技能目标分类法评价学生的动作技能,了解学生任务实施中知识技能迁移表现。此外,还需要利用自我评价量表,通过多层次情感目标设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情感投入是否足够、价值观是否端正进行评价。

结语

高等教育实施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教学重点是学生高阶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强化。为此,高校智慧课堂的建立,需要科学利用深度学习理论,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从目标建立、教学内容整合、操作程序梳理、实现条件完善及教学评价实施五个维度而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机串联,基于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的完善建设,整合颗粒化教学内容并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再于操作程序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教学评价,实现智慧课堂整个教学中混合式学习评价方式的有效应用。进而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打造科学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智慧教育模式的建设与实施进程。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内容智慧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