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及教改对策
——以贵州大学茶学院为例

2023-11-29宋勤飞庄菊花邓燕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茶样茶叶检验

宋勤飞,庄菊花,董 旋,邓燕莉

(贵州大学 a.茶学院;b.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茶叶审评与检验”是茶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茶叶感官品质鉴定和理化检验的原理和方法,是贯穿于茶树育种、栽培、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的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1-2]。该课程是茶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茶学技能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3]。本文以贵州大学茶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现状、问题,并对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基于笔者多年从事“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的体会,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开设时间靠后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综合性极强,其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学”等其他茶学专业课程基础上,因此该门课程开设时间较为靠后。在目前贵州大学茶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大四学生由于将大量时间用在考研、考公、就业等方面,所以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材更新滞后

目前“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所用的最新教材是201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该教材曾获得“2011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是我国茶叶审评与检验方面权威、经典的教材。但由于茶叶是较为特殊的产品,其感官品质受市场及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较大,即使同一款茶在不同时期市场对其品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教材中涉及的红茶,其对汤色的要求多为“红艳明亮”,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市场消费导向,我国目前红茶产品汤色多为“橙黄(红)明亮”。此外,随着审评方法的更新,部分茶类的审评要求也与教材所述不同。如教材中对绿茶的冲泡时间规定为5分钟,但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茶叶审评方法》(GB23776-2018)中规定“绿茶审评时冲泡时间为4分钟”。因此若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错乱,无法对生产进行指导。

(三)教学条件有限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实践性极强,对茶叶审评原理方法的掌握最终要落实到对生产中实际茶样的审评判断上。目前,茶学院“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24学时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需要标准茶样、特色茶样、弊病茶样等各类教学茶样,由于茶样(尤其是绿茶样)感官品质在储藏过程中易发生变化,所以应及时更换。但由于条件有限,课程教学茶样种类及数量相对较少,且无法做到每年更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较大,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还是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呈分离状态。此外,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上课学生玩手机现象较为严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互动方式对学生几乎没有吸引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形成高效化课堂,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五)课程信息化程度低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与我国社会各行业的融合,教育教学领域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4],各类云教育平台、云教育资源层出不穷。“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在网上的教学资源也极其丰富,但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几乎没有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六)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比例占到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形成性评价不高。并且通常为了降低考试难度,试卷中大部分题目是考查记忆性的知识点,最后导致学生完全靠自己的记忆获得分数,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体现,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课程成绩对学生实际知识、技能掌握的衡量意义不大。

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转变师生角色,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主题,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5]。“互联网+”环境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引导式,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高效实现教学融合创新,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借助MOOC、学堂在线、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和教学辅助工具将原本课堂固定的50分钟学习时间分散到课前和课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调整学习计划,实现“弹性制”学习,解决大四学生因考研、就业等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冲突,同时网络平台上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素材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讲可通过教学平台上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改革应有效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而利用“互联网+”环境可以大大扩充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线上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前沿的茶叶审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生产中的茶样背景信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验茶样偏少、代表性不强等问题。通过这种有效衔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细化到具体的学习模块中,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依托MOOC资源及雨课堂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形式改革

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信息化助力课程教学,是当今理想课堂建设的突破点,是教学手段的创新。目前,在MOOC平台上与“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相关的主要有安徽农业大学戴前颖教授团队的“茶叶感官审评”、南京农业大学房婉萍教授团队的“茶叶品鉴艺术”以及浙江大学陈萍副教授团队的“茶叶风味科学—制茶与评茶”。这些专业的线上资源为“茶叶审评与检验”的课程教学形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任务清单,将MOOC资源及其他预习资料推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达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在课前根据雨课堂反馈的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主要对课前任务进行验收与回顾,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及拓展,通过雨课堂的习题功能对学生开展知识点速测,引导学生讨论、互评等达到课堂充分沟通的效果。课后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相关数据的反馈,有针对性地推送试卷以巩固知识。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将传统课堂教学前移到课前,后延到课后,形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完整教学链条。

(二)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点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改革

围绕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根据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按照教材章节划分教学单元的常规思路,充分利用MOOC资源,整合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更具系统性、逻辑性、紧凑性的教学方案。具体设计方案是:以“茶叶审评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形成—六大茶类品质特征及审评方法”为主线进行总体教学设计。按照先学习掌握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及感官审评的生理基础等知识和技能,再回顾茶叶品质形成的原理,最后以具体的茶样为对象,学习六大茶类的品质特征以及感官审评的方法这一思路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茶叶品质形成过程并掌握审评的基本程序后,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最终应用到各种茶类的审评中,完成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三)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且茶叶存在特殊性,即便同一种茶,不同企业不同年份生产的品质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许多学生在面对具体茶样时发现茶样并不具备书本上描述的典型特征,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畏惧的心理。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茶叶生产及品质形成过程不清楚,但由于课时限制又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帮助。教师在实验教学之前将关于实验茶样的专业、权威的视频资料提前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对茶样的原料、加工、品质特点等信息有所了解,这样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面对茶样就能够清楚自己审评的茶样感官品质是如何形成的,能够迅速把握茶样特点。

此外,互联网上大量的评茶活动视频涉及的茶样也极其丰富,因此教师在完成实验教学后,将相关的视频资源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观看,同时利用雨课堂对学生的观看情况进行测试,通过这种“云审评”形式大大拓展了“茶叶审评与检验”实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实践技能。

(四)基于多元评价体系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应主要突出对学生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使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同时考核方式也应该是过程性考核。MOOC课程中配有的课堂检测和单元测试均可客观记录学生线上预习的完成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雨课堂后台对整个教学行为都有数据的记录和采集,利用雨课堂的辅助评价和评分体系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及课后测试等进行评价打分,重在评价学生掌握、理解、内化知识的能力。因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理论考核之外还应设置技能考核环节,综合考查学生对审评技术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多维度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结语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是新农科建设的重点任务[6]。课程教学是教育中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是解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7],因此农科课程建设和成功改革对培养新时代农科人才及新农科建设至关重要。“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因参与性较强一直深受学生喜爱,但因课程需要学生对茶叶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又常常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借助视频、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等学生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将有效提升茶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综合茶学人才。

猜你喜欢

茶样茶叶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茶叶通讯》简介
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试制不同茶类的品质分析
喷灌、遮阴对夏季绿茶干茶色泽、汤色的影响研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宜昌绿茶和宜昌宜红感官品质研究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香喷喷的茶叶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