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滇池沿岸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展望
2023-11-29陆俊梅
陆俊梅
(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办事处,云南 昆明 650000)
0 引言
在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为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滇池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彻底做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整改相关工作要求,按照“退、减、调、治、管”总体要求,以“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结合《官渡区关于打造滇池沿岸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本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注重保护乡土韵味和地域文化元素符号、严守滇池生态保护红线的原则,对滇池一级保护区以外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能同时满足滇池一级保护区的整改需要[1]。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增加生态保护的灵活性,厘清城乡融合,形成“生态美,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生态宜居田美,乡韵美,小康美,产业美,人文景观美,乡风文明,环湖相连”的“十美”新农村格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把握好机会,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起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从而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1 滇池沿线社区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及优势分析
1.1 政策背景
以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三、四、五、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理念,突出“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多元治理”等理念,着力解决“湖”“村”“人”3 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形成“保护治理生态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生态宜居田园美,风貌提升乡韵美,生活提质小康美,文旅融合产业美,人文山水文化美,乡风文明和谐美,连线成带环湖美”的“十美”新农村格局,探索一条既能保护滇池又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1.2 优越的地理位置
六甲街道办事处福保村,其毗邻滇池位于福保半岛片区,三面环湖,风景秀丽,是展示滇池保护治理,反映滇池自然面貌、自然属性、湿地景观的实景点,临湖移步,滇池碧波粼粼倒映蓝天,对岸的西山“睡美人”轮廓展现眼前,有着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条件和“网红景点”的潜在资源优势,是典型的山水、湿地体旅游依托型村庄。
1.3 人居环境优越
福保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为100%,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100%,卫生公厕覆盖率为100%。福保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6 年建成了福保中路、2007 年福保东路两条村镇主干道及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工作,总投资600 万元。建成绿地面积45 万m2,种植各类风景景观树6000 余棵,移栽和保护古树48 棵,建成沿滇池湖滨绿化带2.43km。福保公路8 条(其中福保中路、福保东路等)合计道路面积94334m2。路灯53 坐、公厕所16 个、垃圾房18 个。绿化道41998m2。绿色、环保、经济、节能的先河,成为福保绿化景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4 正在转型建设的生态产业
在转型过程中,不惜投入大量资金、以个人利益为代价,关停污染企业,以求更大、更持久的发展为目标。如今,福保已无工业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也大大降低,剩下的就是生活污水了,而这些生活污水,都是经过福保文化公园和福保湿地(昆九中南边,福保造纸厂北侧)的两个湿地处理的,水质都可以满足园林用水的要求。
1.5 独具特色的村庄风土人情
福保村绿化面积为42000m2,覆盖率为0.08%.在这里种植了1000 多棵树,各类花木30000 多棵,整个村庄环境清洁、整齐,春季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夏季里则是郁郁葱葱。根据规划,福保将以旅游文化和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打造“休闲之村,文化之村,秀美之村”为发展目标。目前已建成的湿地是观西山赏滇池美景绝佳地方,湿地现已能按季节种植水稻、莲藕等经济作物,逐步实现了观赏及食用的双赢状态。辖区内也有六甲特色的腌制鲊菜和其他官渡特产;也有一些会做绣花鞋、绣花围裙、绣花背心村民,还有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花灯、广场舞等,以此展示渔夫的农耕文化,九甲战士冢,石鸡广场,菩萨殿,都是保存在这里的文物。
2 当前抓生态环境治理、促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大规模开采,滇池水质恶化,污染源增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点源污染加剧,面源污染面积扩大,水质恶化。滇池污染的状况和表现在水里,但污染的根源在岸上、在全流域。
2.1 人口增长
近年来,随着滇池流域人口增多,滇池水体污染日趋严峻,生活废水是滇池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人们对其认识不够高,尤其是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生活废水的产生也随之增多。
2.2 自然因素
(1)滇池周围无大江入海,滇池在地质变迁及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储水能力远大于流出能力的半封闭型湖泊。长时间的更替和缓慢的水流,使得湖泊中的物质循环不畅通,流入流出不均衡,自身的净化作用受到限制,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沉积,并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内源。
(2)滇池在昆明市区的下游,也就是盆地的最低点,除了雨水,所有的河水都会携带大量的城市生活废水流入滇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的扩张,大量的人口涌入,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滇池的富营养化问题,使得滇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
(3)滇池水质呈老化趋势。滇池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水面逐渐缩小,湖盆逐渐变浅,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湖盆。滇池是一种典型的高原湖泊,其汇流面积小,源汇流时间短,再加上区域降水稀少,造成了其容量偏小,因此,其可再生水质近乎于零。滇池入湖水污浊,出湖水更是如此,湖水在湖水中停留3~5 年,更是导致湖水淤积的主要原因。
2.3 人为因素
(1)滇池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农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随着河水和降雨流入滇池,对水体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滇池周边耕地60 万余亩,城镇人口200 万余户,家畜数百万只,降雨径流携带着大量的非点源污染物,导致滇池流域年排放的非点源污染物高达2057.5 万t,约占入滇池总污染物的45%,因此,对滇池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大范围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滇池内大量的浮游生物死亡,导致滇池自身净化能力下降,富营养化加剧。
(2)一些群众和企业只图一时之利,环保意识淡薄,对环保法规置若罔闻,无配套污水治理设施,偷排,乱排,造成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流入滇池,加剧了滇池的污染。目前,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油污直排城市排水官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3)昆明市区向滇池排放的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是造成滇池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市区每日向滇池排放的废水,远远高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进度,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够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4)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没有适当的治理。入滇河道区域内的乡镇企业数量很多,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知识等原因,“三废”的处理效率很低,一些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滇池中,滇池内的污水和废渣在降雨冲刷后,会形成一种非点源污染,对滇池的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3 当前抓生态环境治理、促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滇池沿线社区环境监管、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滇池沿线社区的环保监管和执法工作一直很薄弱。①加强机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员进行培训,争取早日建立起一支综合性的环境监督管理部门。②要加强对滇池沿线社区生态环境的监督,加强对滇池沿线社区生态环境的监督,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对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要采取严厉的措施,严厉的惩处,让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地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扞卫者。③针对重点区域,如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制订相应的管理条例、政策以及污染控制的技术标准,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快推进乡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3.2 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滇池沿线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乡村地区,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向滇池沿线社区群众开展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向滇池沿线社区相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法律法规讲座,使滇池沿线社区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应当是每个人的一种自觉行动,这是关系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让滇池沿线社区群众们永远记住,破坏环境是一种耻辱,保护环境是一种光荣,努力提高群众对环境的参与程度和决策的权利,使他们在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中负起责任,赢得荣誉,实现发展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美化并重,把乡村建设成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3.3 加大对滇池沿线社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在长期的环境治理中,由于滇池沿线社区污染防治的投入严重不足,而当地的各级政府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很难申请到专项的治理经费,使得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未来,应该采用财政和村集体补贴,农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运作方式,加大对滇池沿线社区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多种支持方式,如政府购买服务,培养各类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滇池沿线社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加强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将滇池沿线社区的环保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促使滇池沿线社区对社区环境工作的重视[3]。
3.4 采用多形式手段,巩固滇池生态环境治理前期成效
(1)持之以恒推进违规违建点(片)整改。按照省、市、区关于滇池保护治理及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的决策部署,依照“逐步退出、长期整改”的暂时保留原则,结合滇池沿线村庄的实际,制定《涉及滇池一级保护区内建构(筑)物整改工作方案》,按照整改要求,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措施,进一步完善村庄两污收集系统工程,健全垃圾、污水收集处置措施及长效机制,保证不让更多的污水进入滇池。
(2)强化责任担当,落实水环境保护治理。一方面实施土地流转,杜绝农业面源污染。根据省、市、区对滇池保护治理的相关会议精神,按照“退、减、调、治、管”的要求,强化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蔬菜花卉种植一律退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整合土地,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充分发挥流转土地效益,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的类型多样、风貌各异的美丽乡村。另一当持续开展好河湖长责任制,切实做好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根据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落实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按各级水务部门《关于在辖区范围内再次全面开展城市疑似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到举一反三,做好辖区内疑似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制定并落实方案,做好日常保洁以及管理工作,强化环卫一体化的监督和考核工作,督促保洁公司做好海河入湖口旁日常保洁和绿化管养工作,防止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进入河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4]。
4 结语
以创建“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为主线,推动滇池沿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经济、经济-生态”良性循环,构建“滇池保护与治理”与“农户可持续收入”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滇池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前期工作中,对滇池流域部分地区的水质进行了初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有关滇池治理的有关政策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对滇池进行治理,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对滇池治理的重视程度,使滇池早日恢复其“高原明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