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023-11-29宋琼海
宋琼海,韩 斌
(甘肃省古浪县大靖教育工作站,甘肃古浪 733103)
《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且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0 万字。但是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也是让教师最为头疼的部分。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教师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对学生展开了调查,采取个别访谈交流与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以其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
(一)学生阅读习惯差
调查发现,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大部分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读书也只是看课本和教辅资料;大多数学生没有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的经历;有70%的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动笔进行阅读批注和勾画,更不用说摘抄精美佳句;阅读时能全身心投入的学生不足20%,甚至有的学生在读完后不知道读了些什么;只有30%的学生阅读比较认真;几乎没有学生能自觉地将阅读中汲取的营养和学到的方法应用到写作中去,从而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可见,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知道为何阅读,更不知道如何去读,阅读质量自然低下。
(二)阅读内容单一
目前来看,学生阅读主要以教科书、教辅书籍、文学类作品为主,内容较为单一。调查发现,有12 名学生喜欢看漫画和卡通类书籍,而对于政治、历史、艺术、技术和科学等其他人文科学类却很少涉猎,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不足5%。学生们感兴趣的书籍,往往与他们的年龄和心智不匹配。单一的阅读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三)阅读兴趣缺乏
阅读兴趣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下,自主进行阅读。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往往带着一种功利的思想,他们急功近利地想通过一次或者几次阅读就获得高分,而忽视了阅读的本质。学生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很难真正去阅读,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再加上当前电子产品泛滥,手机、电视、电脑游戏的普及吸引了学生更多的注意力,而学生对阅读则明显缺乏兴趣。调查显示,只有15%的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而高达60%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课外书;在读书的学生当中只有30%是出于兴趣,而近一半是教师和家长的要求。
(四)缺乏科学引导
当前,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摘抄好词好句或者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没有进行科学引导。由于书籍选择的随意性,很多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了瓶颈;还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在阅读时走马观花,随意摘抄一些词句,并没有深入去理解文本的含义,而对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也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参加,缺乏积极性,这些都是缺乏教师引导造成的。此外,部分家长本身没有阅读的习惯,再加上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对于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不明确,对于孩子的阅读指导束手无策,往往盲目地买一些自认为的“好书”塞给孩子就放手不管,不管孩子的阅读过程,更不会引导孩子说出读书感想,这就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阅读效果不理想。
(五)阅读时间不足
虽然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实行了“双减”政策,努力给学生“减负”,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面临作业多、学业压力大的问题。一些学校往往更看重“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更加重视,不仅在课堂内进行知识的传授,即使在课余时间也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此外,很多家长还给学生报了各类校外培训和辅导,学生在完成了校内的课程之后还要参加各类校外辅导,甚至周末和假期也不例外。学生的时间被作业和各类辅导培训占据,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调查显示,学生每天能保证一小时读书时间的不足20%,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课内朗读,夯实语言基础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南宋思想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朗读教学就是“教朗读、用朗读教”,有效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明确朗读教学的要求。了解、掌握和运用朗读的基本方法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晰”,朗读时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停顿适当,正确使用轻声、重音、变调、儿化等音变规律。其次,要做到“语流畅达、语意清晰”,朗读过程中不断读、不读破句,把握好语调和节奏。最后,要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2.朗读教学的训练。只有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训练朗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并进行模仿,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丰富朗读的形式,如学生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分组读、个别读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朗读大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此外,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入选教材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适合朗读,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朗读和背诵的材料,这样才能朗朗上口,越读越有滋味。
3.教师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范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段落,但是要选择那些语言生动鲜明、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量的积累,进而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课内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量变的积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务必重视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提供阅读书目,明确阅读方向。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和家长最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阅读内容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甚至会给学生的价值认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中的要求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目,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收获与快乐,这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
2.给学生具体的阅读要求。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实效性,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利于提升其阅读能力的建议,如为学生制订契合自身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把读与写、读与思结合起来,如在阅读过程中对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也可以把自己阅读的感想或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的阅读过程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也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指导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
阅读方法是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之一,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目前来看,主要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泛读法。主要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阅读内容不局限于文学类,还可以涵盖科学类、历史类、体育类等内容。学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阅读内容有所了解即可。
2.精读法。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读下去,对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和每个篇章进行深入思考,弄清其含义。精读的对象一般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学生应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讨论,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3.速读法。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出发点是了解阅读内容的大意。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大多应用在对各类书籍的阅读中。
4.读写法。这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方式,在这种阅读方式下,大脑进行阅读,笔尖留下读书心得,不仅能够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材料,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对学生来说受益终身,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培养学生养成多读的习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要通过量变的积累来实现质变的飞跃,而量变积累的表现之一就是需要多读、勤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开卷有益”的意识,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且积极阅读各类读物,以便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2.培养学生读记结合的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注或者记录,及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整理下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还要经常回顾或者复习,这样就能集腋成裘,终有大用。
3.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即要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意识。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得应用到分析问题或者作文写作之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收获,这样也容易使学生重视阅读,对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五)享受阅读乐趣,感受阅读价值
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阅读,进而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对此语文教师需要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直观的素材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价值,如通过观看视频《朗读者》让学生直观感受阅读的魅力;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共读书目,然后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或者就某一部分章节进行研讨,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收获与认识,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就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中心任务,而阅读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不断研究和改进阅读教学,用阅读引领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