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及启示

2023-11-28刘素贞张冰姿高媛任胜利

出版与印刷 2023年5期
关键词:开放获取知识服务科技期刊

刘素贞 张冰姿 高媛 任胜利

摘要:分析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文章基于近年来有关国际科技出版动态与发展趋势研究的会议报告和文献,总结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包括学术资源聚集与知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理念不断促进出版创新发展、开放获取的出版与运营模式渐成主流、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持续加强等。提出以下启示:加强集群化出版与运营、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坚决防范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等。

关键词:集群化发展;知识服务;开放获取;出版伦理;国际出版商;科技期刊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3.00.067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

任胜利为本文通信作者。

随着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和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规模、学术影响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相对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出版传播能力和发展理念,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整体水平还相对滞后,也日渐引起我国期刊界人士的广泛关注。[1-2]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有关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动态与发展趋势研究的会议报告和文献调研,系统归纳总结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在集群化出版传播、知识服务、市场运营、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等方面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

学术出版与传播涉及多个方面,其整体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出版

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开放科学理念的兴起,以纸质印刷和传播为主的出版在形式和商业运营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积极顺应技术发展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在学术质量控制[3]、出版规模扩张[4]、知识服务[5]、新技术运用、开放获取出版、商业运作模式调整[6]、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等方面不断采取举措,成效卓著。

1.学术资源聚集与知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学术内容資源的高度聚集,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聚集,可以有效地促进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开展知识服务和学术营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单篇论文或单个期刊的“学术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国际性科技期刊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集群化发展,很多知名出版机构或数字化平台通过以学术资源聚集与知识服务能力互为促进的方式快速规模化发展。

(1)通过集群化发展促进学术内容资源高度聚集

基于Scopus、Web of Science等国际性期刊数据库的统计显示,Elsevier (爱思唯尔)、Springer Nature (施普林格·自然)、Taylor & Francis (泰勒-弗朗西斯)、Wiley (威立) 等四大国际出版商被收录的期刊数量占比均显示出很强的集群化特点。(见表1)从 Scopus数据库收录情况看,四大国际出版商出版的科技期刊占比达到31.2%。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情况看,四大国际出版商期刊数量占比高达39.1%。

根据Scopus收录的26 227种期刊的论文出版及引用情况的统计表明:Elsevier虽只出版了全球9.3%的期刊和18%的论文,但获得了全球28%的引用;四大出版商出版的期刊数占比31.2%,论文数占比42%,引用占比54%,在出版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

(2)依托集群化出版建立高端知识服务平台

国际性大型出版商依托所聚集的大量优质学术内容,为其高品质的知识服务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保障。

以Elsevier为例,其目前已形成由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t、预印本和在线学术交流平

台SSRN、科研索引和发现工具Scopus、科研绩效分析和评估工具SciVaK科研管理工具Pure和Mendeley等共同构成的产品矩阵,辅助科研工作者完成从查找信息、发现问题,到开展研究、解决问题,再到成果发布、交流、评价等一系列任务,提供科技情报和趋势洞察、科研分析决策、科研过程管理、科研绩效评价、科研效益和社会舆论增值等全周期闭环服务。这种通过依托集群化出版建立高端知识服务平台,进而吸引更多优质学术内容的良性发展模式,也是很多国际大型期刊出版机构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2.新理念不断促进出版创新发展

为满足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日渐迫切的对高效评审、快速发表的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和传播运营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

(1)以开放评审实现学术质量控制

在学术质量控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期刊采取了开放评审(open review)方式。

例如,投稿时,作者可自由选择是否对审稿人匿名;文章被录用后,作者还可以选择是否将同行评审意见与文章一起发表。[7]再如,eLife率先尝试先发表后评审(publish before review)的模式,自 2021年7月起只送审已在预印本平台公开发布的投稿;此后更进一步,宣布从2023年1 月31日起,所有经过eLife同行评审的文章都不再作“接受”或“拒绝”的决定,而是直接发布在其网站上。图又如,Cell Press为旗下的期刊群提供了集体评审(community review) 的选项,作者投稿后,文章可被Cell Press旗下的多本期刊同时考虑,基于共享的同行评审意见,期刊给出不同选择:作者可以选择

补充实验争取发表在影响力更高的期刊上,或者简单修改后发表在影响力较低的期刊上。[9]Springer Nature 集团 Nature 系列期刊则基于旗下的梯队式期刊群,采用阶梯式评审 (cascade review)模式共享审稿意见,即稿件被更高的期刊(如拒绝后,作者可以选择带着评审意见转投(transfer)至影响力相对低的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或 Scientific Reports)上。

(2)以新兴媒体促进科技成果传播

在传播渠道方面,包括预印本平台、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的新兴媒体平台在学术传播中已经被广泛采用,极大地加快了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来源。

新冠疫情期间,研究人员对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迫切,加速了预印本平台的发展。 统计结果显示,在新冠疫情开始的前10个月内发表的125 000篇与新冠相关的论文中,有30 000篇首先发表在预印本平台上,占比高达24%。[10]尽管预印本和预印本服务器扮演的角色尚存争议,[11-12]其在满足以新冠防治为代表的快速科学传播需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对科研群体学术交流方式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传统出版平台与新兴媒体平台结合,能极大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广泛传播。 2022年10月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英文缩写 NSR)上的论文 Will Earth's next sup er continent assemble through the closure of the Pacific Ocean?(《下一个超大陆会通过太平洋关闭形成吗?》 https://doi.org/10.1093/nsr/nwac205)被 CNN、BBC等国内外164家媒体报道,并多次在 Blog、Twitter、Facebook、Redditor 等社交媒体上被提及和转载;论文相关成果被制作成

短视频发布在新浪微博上,观看量达653万次;相关的话题在知乎上被浏览96万余次,一度位于知乎热榜第二位。可见,科技期刊可以充分运用这些传播手段,在信息爆炸时代精确、高效地向目标读者传递论文信息,提升学术成果和期刊的影响力。

(3)以连续出版模式保证出版时效在论文出版形式和发表周期方面,期刊提供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发表更加快捷。

自从国际著名物理学期刊Physics Review (《物理评论》)系列最早采用连续出版模式 (continuous publication mode) 以來,基于单篇论文(article-based)的出版逐渐取代了基于整期期刊(issue-based)的出版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论文被排版校对后,先以预出版的形式单篇在线出版;在整期拼版时,论文再被赋予正式卷期号和页码。新兴的连续出版模式则采用论文一经在线出版,就获得身份标识码(article ID),并将直接被在线收录进某一“期”。

相比于传统模式,连续出版模式优势明显:首先,论文上线和终版收录之间不再有时间差,保证了论文出版的时效性;其次,论文一上线即产生最终出版信息,避免二次收录造成引用信息错误;最后,连续出版的出版时间准确地反映了论文发表的时间,因此基于这种模式计算出的影响因子等引证指标将更准确。在自然科学综合学科的大型期刊中,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在 2010年一经创办就采用连续出版模式;2020 年底,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科学院院刊》)也宣布转为连续出版模式。

3.开放获取的出版与运营模式渐成主流

随着开放科学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政策的

出台,开放获取(open access,英文缩写OA) 出版发展迅速。在2021年度SCI收录的73 种综合性期刊(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中,有37种(占比达50.7%)为OA出版,所出版的论文为64 111篇,占73种期刊出版论文总数(75 238篇)的85.2%。近年来,国际性出版机构的OA出版规模提升也十分显著。 相比 2020 年,2021 年度 Elsevier 和 Springer Nature旗下被SCI收录的OA期刊总发文量的增幅分别为62%和12%,代表性OA出版商 MDPI和Frontiers Media被SCI收录论文总量的增幅分别达到42%和72%。2021年 Nature出版集团被SCI收录的OA论文数量占其所出版论文总数的份额高达85%,标志着其期刊出版模式业已发生巨大变化。[13]

2022年4月,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英文缩写 STM)发布的“国际科技出版趋势2026” (STM Trends 2026)主题是“大规模开放科学之美”(The Beauty of Open at Scale)。该预测一方面是基于新世纪以来学术出版中的开放获取内容持续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学术出版的政策要求。例如,2018年9月,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来自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联合签署了一项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PlanS”。该计划要求,所有由上述11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英文缩写ERC)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的期刊或出版平台上。这一计划的目标是要终结期刊由读者付费的订阅模式,转为由作者或者第三方资助机构来支付论文处理费。再如,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于2022年8月25 日出台政策,要求各机构尽快且不晚于2025

年底更新公众获取政策,使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所产生的出版物及其支撑数据可以立即被开放获取。[14]上述政策必将加快推进全球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

随着开放获取的普及,期刊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2000年至2021 年的二十余年中,励讯集团(RELX)的电子产品(electronic)收入份额从22%上升至86%,印刷品(print)和会展业务(face-to-face)的收入分别从64%和14%下降至7%和7%。

转换协议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 也在逐步改变出版业格局。以美国加州大学为例,自2019年起,已先后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Taylor & Francis、Wiley 等学术出版商签订开放获取转换协议。协议约定,加州大学10个校区及其下属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协议期间可以免费获取相应出版商出版的论文;当其研究人员在这些出版商发表论文时,文章处理费将自动由加州大学图书馆支付或获得折扣,以减轻作者负担。

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的许多新技术、新工具将在不久的将来被用于发现和传播知识。在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开放获取的日益普及,推倒出版商“付费墙”的趋势已不可逆转。[15]如何通过深层次挖掘内容、打造新的增值产品来填补论文筛选和出版过程的高昂成本,将成为出版界不得不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4.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持续加强

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问题是科研体系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随着数字媒体带来的内容大量涌现,以及预印本平台和快速评审导致的发表周期不断缩短,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统计,仅仅与新冠感染相关的论文,

已有300余篇被撤稿。[16]科研诚信问题和学术不端现象的表现形式各异,且正变得日益复杂。如何有效甄别疑似抄袭和重复发表、图片和数据造假、论文署名失范、操作论文引用、虚假同行评议等学术不端行为已日渐成为国际出版界面临的巨大挑战。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公之于世的重要渠道,不遗余力地加强出版伦理建设,对防范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至关重要。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出版界、科研机构、专业组织或学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等合作,不断加强维护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规范举措的力度。例如,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英文缩写COPE)制定了针对出版单位、编辑、作者、审稿人等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英文缩写ORI)、欧盟科研诚信办公室(European Network of 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s,英文缩写ENRIO)、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UKRe- search Integrity Office,英文缩写 UKRIO)等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南。

各大国际出版商也在积极努力,加强维护科研诚信的力度。出版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科研伦理培训纳入出版服务项目,有助于增强与科研界的连接,实现出版服务一体化,提高期刊作者、审稿人、读者的科研伦理素养,强化期刊在科研领域的话语权。 例如,Elsevier应用严格的反剽窃工具,并在研究者学院(Researcher Academy)平台提供免费的科研伦理培训。通过学习免费课程,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可确保其研究符合顶级质量的期刊发表所需的伦理标准。[17]

2022年9月,一年一度的国际科技出版协会同行评审周(Peer Review Week,英文缩写PRW)举行,主题为“科研诚信:建立及

支持科研信任” (Research Integrity :Creating and supporting trust in research) 。会议认为,随着“再现性危机”(reproducibility crisis)和科研政治化倾向的出现,研究诚信问题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确保高质量同行评议、提振科学界对同行评议的信心,在全球面临众多危机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ChatGPT技术的推出和盛行,以其为代表的AI技术对学术论文的影响,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科研诚信和伦理问题也被广泛讨论。2023年1月24日,Nature在社论中指出,对于Nature期刊及Springer Nature集团旗下的所有其他期刊,AI类的大型语言模型工具(LLM)不能被列为作者;若作者使用这些工具生成了某段文字,必须在文章的方法、致谢或其他部分声明。[18]紧接着,2023 年1月26日,ScLce期刊主编在社论中明确指出,AI生成的文字及图表都不能被用于 Science论文中,并且也不允许将AI列为文章的作者,违反上述规则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图片篡改或剽窃。[19]2023年2月13日,COPE 正式发布了与AI相关的立场声明,认为AI 不应被列为论文作者。如果作者在论文写作、图表生成过程中借助了 AI工具,必须在材料、方法或其他類似部分详细说明。即使相关内容由AI工具生成,作者也应对该内容及内容违反出版道德的可能负全部责任。

二、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进步显著。 然而,当前仍面临着出版规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在顺应开放科学大势、加强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建设方面也尚需不断努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际性出版机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

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应在如下方面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加快发展。

1.加强集群化出版与运营,通过聚集学术资源不断增加规模效应

据统计,我国每个科技期刊主管单位平均主管3.83种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平均主办 1.61种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平均出版1.17种科技期刊,[20]整体上科技期刊出版运营呈现 “小、散、弱”的现状,是以“小作坊”为主的办刊式模式。为增强出版单位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期刊管理部门和出版机构在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理念和措施方面开展了较多探讨和实践,[21-2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门共同发起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自2019年启动以来,集群化试点项目在刊群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刊群运营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资方式建立了科爱公司,通过收购方式兼并了法国的EDP Sciences出版社,目前出版科技期刊总数已超过500种,其中100余种被SCI 收录;中华医学会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目前共出版期刊190余种;中国激光杂志社以光学旗舰刊群为核心,辅以平台合作,出版期刊总数约60种。然而,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出版规模相比,国内出版机构的体量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除了出版规模以外,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品牌效应,形成集团化优势和规模化效益也是国内期刊出版机构未来发展的方向。

2.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

与Elsevier等国际大出版商相比,我国期刊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使用方面

仍滞后很多,这可能与我国期刊普遍缺乏市场化运营压力和缺少技术力量有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界在新技术应用与知识服务等方面探讨的力度和廣度不断加大,并就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充分利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策略,以纸质期刊、期刊官网、集群平台、社媒平台等四大平台为抓手,多维度构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能力;[24]通过“延伸拓展一重组推进一多元协同一创新融合”四重作用机制,逐步实现由单刊发展阶段、集群发展阶段、共同体发展阶段向智能体发展阶段迈进;[25]科技期刊与数据仓储建立合作机制,规范数据存放的格式,完善数据安全和版权制度,推进期刊数据的再使用和再挖掘,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值服务。[26]考虑到数字出版与传播已成为科技期刊运营的主流形态,且未来期刊的运营将越来越多地由传统出版转向知识服务,因此,我国期刊出版机构尚需更新理念,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期刊的运营和发展。

3.准确定位“协同治理角色” 坚决防范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

统计显示,1998—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教育部等省、部级及以上的管理部门出台有关科技伦理与科研诚信方面的政策或规定75项,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学风建设和研究诚信的高度关注。[2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联合编制的《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专门设置章节阐述开放获取出版中的科研诚信,并就出版伦理、写作和编辑服务、可信赖期刊与掠夺性期刊等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开展探

讨。[28]越来越多的期刊出版机构也积极采取举措,如:收到稿件后,使用科睿唯安的 CrossCheck、知网的AMLC系统等检查每篇文章的原创性,杜绝剽窃现象;出台防剽窃政策,界定学术不端行为,并为作者提供相应的建议等。[29]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期刊缺乏明确的学术出版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制度,存在着对疑似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缺乏力度、撤稿欠规范等现象。[30]面向未来,我国学术期刊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期刊接轨,通过进一步完善出版诚信与伦理规范并强化作为、加强宣介以增强作者的诚信意识、健全并严格执行论文的撤稿机制等举措,准确定位自己在科研诚信治理中的“协同治理角色”,切实维护期刊的品牌声誉。

三、结语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国际出版商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运作,产品内容实现了数字化、平台化和聚集化,运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他人之事,我事之师,我国科技期刊应当在良好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下,充分研究并吸取国际同行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有效推进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1]任胜利,杨洁,宁笔,等.2022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23,42(3):50-57.

[2]朱作言,梅宏,刘徽,等.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通报,2022,67(3):221-230.

[3]常唯,曹会聪,曹金,等.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17.

[4]王维,黄延红,任胜利.国际出版机构期刊集群化发展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5):596-600.

[5]顾立平,柴广成,杨阳.国际数字内容出版产业的垂直整合与跨界合作的战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2):239-246.

[6]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9-484.

[7]Transparent peer review for all[J/OL].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13 (1):6173 [2023-08-25].https:// doi.org/10.1038/s41467-022-33056-8.

[8]eLife.Editorial Process [EB/OL],[2023-04-10],https:// elife-rp.msubmit.net/html/elife-rp_author_instructions. html#process.

[9]Cell Press.Cell Press Multi-Journal Submission [EB/OL],[2023-04-10],https://www.cell.com/community- review/home.

[10]FRASER N,BRIERLEY L,DEY G,et al.The evolving role of preprint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OVID-19 research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J].PLoS Biology,2021,19(4):e3000959.

[11]WATSON C.Rise of the preprint:how rapid data sharing during COVID-19 has changed science forever [J/OL].Nature Medicine,2022,28(1):2-5[2023-08-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654-6.

[12]BRAINARD J.A COVID-19 publishing revolution? Not yet[J].Science,2021,373(6560):1182-1183.

[13]孫书军,杨洁,李响,等.基于JCR的OA期刊出版格局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6): 766-774.

[14]OSTP Nelson Memo 2022 Reading List & Useful Links.[EB/OL].(2023-08-25)[2023-09-27],https://www. chorusaccess.org/resources/ostp-nelson-memo-2022- reading-list/.

[15]魏潇.《自然》与加州大学签订北美最大开放获取协 议.[EB/OL].(2020-06-19) [2023-08-27],https:// huanqiukexue.eom/a/qianyan/xinli_renwen/2020/0619/ 29958.html.

[16]Retraction Watch.Retracted coronavirus (COVID-19) papers [EB/OL],[2023-04-10],https://retractionwatch. com/retracted-coronavirus-covid-19-papers/.

[17]Researcher Academy:Unlock your research potential [EB/OL],[2023-08-27],https://researcheracademy.elsevier. com/.

[18]Tools such as ChatGPT threaten transparent science; here are our ground rules for their use [J/OL].Nature,2023,613(7945):612 [2023-08-25].https://www.na- 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191-1.

[19]THORP H.ChatGPT is fun,but not an author [J]. Science,2023,379(6630):313.

[2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1-12.

[21]刘冰.面向世界一流: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与突破[J].中国出版,2021(6):15-19.

[22]张维,汪勤俭,王维朗,等.中外对比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1,40(11):52-61.

[23]郑建芬,刘徽,王维杰,等.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基于“卓越计划”集群化实践[J].编辑学报,2021,33(4):407-411.

[24]张静.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策略与关键能力构建[J],编辑学报,2022,34(6):657-661.

[25]陈文静.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演进分析:阶段特征、

动力因素和驱动机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5):573-581.

[26]马瀚青,关琳琳,孔丽华,等.数据仓储该如何助推中国科技期刊开放数据?——基于国际科技期刊数据仓储的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4): 470-477.

[27] HE C,XU J,ZHOU L H.Understanding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n academic integrity system: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n national level policies [J]. Learned Publishing,2023,36(2):125-127.

[2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59-65.

[29]葉青,缪弈洲,张欣欣,等.技术创新与诚信并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品牌塑造[J].传媒,2016(9):17-20.

[30]唐晓莲,邹小勇,张元媛,等.中文期刊撤稿声明撤回论文情况分析及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2,41(12): 74-78.

Developing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Journals

LIU Suzhen ZHANG Bingzi GAO Yuan REN Shengli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journal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tech journals in China.Based on some recent conference reports and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journal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sci- tech journals,includ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resource aggregation and knowledge service ability,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new concepts in publishing innovation,the gradual mainstream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nd operation modes,and the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research integrity and publishing ethic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ci-tech journals in China put efforts in aggregating publishing resources,embrac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and preventing and punishing academic misconduct.

Keywords:clustered development;knowledge service;open access;publishing ethics;international publisher;sci- tech journal

Author Affiliation:Science China Press

猜你喜欢

开放获取知识服务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