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镍掺杂MIL-53(Fe)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2023-11-28赵莹鑫王玉龙杨水金

工业水处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等温投加量染料

杨 赟,赵莹鑫,王玉龙,杨水金

(1.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2.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在过去几十年里,水污染问题逐渐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课题〔1-2〕。研究人员在不同天然地表水源中均检测到各类污染物,包括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除草剂、杀虫剂、染料、溢出油和芳香烃等有机物,特别是染料,如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将导致环境污染〔3〕。目前传统处理技术已无法有效去除染料,流入水体的染料会干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破坏水中动植物的生态平衡,同时也会让人体健康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长时间接触诱发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4〕。

为保护水资源,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水体染料处理技术。目前,工业应用中已经采用的染料处理技术包括氧化法、吸附法、焚烧法等〔5-6〕。其中,吸附法具有效率高、操作简单、能耗低的优点,是最常用、最有吸引力的处理方法〔7-8〕。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对染料去除至关重要,多孔材料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吸附剂〔9〕。商鹏溟等〔10〕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IL-101(Fe)-NH2吸附剂,其对亚硝酸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Guiliang LI 等〔11〕发现,Ni 掺杂MOF-5 不仅比MOF-5 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而且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MIL-53(Fe)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具有高化学稳定性和多功能性的材料之一〔12-13〕,是莱瓦希尔骨架材料(MILs)的一个类别,其主要通过不同中心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和二羧酸配体形成空间结构,通过改变空间结构就可以得到多种特殊功能的化合物〔14〕。MIL-53(Fe)材料最大的特点是金属骨架具有柔韧性,且外界刺激(呼吸现象)会引起其孔径发生变化,可调节的孔径大小利于其在催化、吸附等领域的应用〔15-16〕。

本研究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Ni 掺杂MIL-53(Fe)复合材料,并以亚甲基蓝(MB)为染料污染物,探究了Ni-MIL-53(Fe)复合材料对水中染料的吸附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试剂:FeCl3·6H2O、对苯二甲酸(H2BDC)、MIL-53(Fe)、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亚甲基蓝(MB),均为分析纯试剂,购自上海国药集团有限公司。

仪器:德国Bruker 公司D2 PHASER 型X 射线粉末衍射仪、卡尔·蔡司公司Gemini 300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热电尼高力仪器公司Nicolet 5700 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日立有限公司U-301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ZF-6020 型pH 计。

1.2 实验方法

1.2.1 MIL-53(Fe)的制备

将0.135 2 g FeCl3·6H2O 加入到20 mL DMF 溶液中,磁力搅拌30 min 使之充分溶解,之后向溶液中加入0.166 1 g H2BDC,磁力搅拌1 h 使之溶解;将混合后的溶液转入50 mL 聚四氟乙烯高压水热反应釜内,于170 ℃反应24 h,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后用DMF 和乙醇交替洗涤样品3 次,70 ℃真空干燥12 h,得到MIL-53(Fe)。

1.2.2 Ni-MIL-53(Fe)的制备

将0.135 2 g FeCl3·6H2O 加入20 mL DMF 溶液中,磁力搅拌30 min 使之充分溶解,之后向溶液中加入0.118 8 g NiCl2·6H2O,磁力搅拌30 min后加入0.166 1 g H2BDC,磁力搅拌1 h 使充分溶解。后续处理步骤与MIL-53(Fe)制备方法一致,最终得到Ni-MIL-53(Fe)。

1.2.3 吸附实验

磁力搅拌下,将一定量的Ni-MIL-53(Fe)样品加入20 mL 一定浓度的MB 溶液中,间隔一定时间取样品2 mL,经高速离心后测定上清液的MB 浓度,计算Ni-MIL-53(Fe)对MB 的吸附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 分析

图1为MIL-53(Fe)和Ni-MIL-53(Fe)样品的XRD谱图。

图1 MIL-53(Fe)和Ni-MIL-53(Fe)的XRDFig. 1 XRD patterns of MIL-53(Fe) and Ni-MIL-53(Fe)

由图1 可知,Ni-MIL-53(Fe)中存在MIL-53(Fe)的特征衍射峰,与MIL-53(Fe)相比,Ni-MIL-53(Fe)复合材料的衍射峰强度下降,同时位于17°、27°的MIL-53(Fe)晶面特征衍射峰消失,这是由于Ni 掺杂MIL-53(Fe)后,改变了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的平衡,并影响MIL-53(Fe)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导致其结晶度下降〔17〕。

2.2 SEM 表征

图2是MIL-53(Fe)和Ni-MIL-53(Fe)样品的扫描电镜(SEM)图。

图2 MIL-53(Fe)和Ni-MIL-53(Fe)的SEMFig. 2 SEM images of MIL-53(Fe) and Ni-MIL-53(Fe)

由图2 可以观察到,制备的MIL-53(Fe)和Ni-MIL-53(Fe)复合材料的形貌均为纺锤状,证明掺杂的Ni 未对MIL-53(Fe)形貌产生影响〔12〕。

2.3 FT-IR 分析

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MIL-53(Fe)和Ni-MIL-53(Fe)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见图3。

图3 MIL-53(Fe)和Ni-MIL-53(Fe)的FT-IR 谱图Fig. 3 FT-IR spectra of MIL-53(Fe) and Ni-MIL-53(Fe)

图3中,对于MIL-53(Fe),545 cm-1处的特征峰对应Fe—O的伸缩振动,749 cm-1处的特征峰对应苯环上C—H 的面外弯曲振动,1 386 cm-1和1 504 cm-1处的特征峰是与Fe 配位的羧基(—COO-)的不对称伸缩和对称伸缩振动峰〔18〕,说明MIL-53(Fe)被成功合成。当掺杂Ni 后,Ni-MIL-53(Fe)红外光谱峰强度降低,但3 种主要的MIL-53(Fe)特征峰依然保留,说明Ni掺杂后MIL-53(Fe)骨架依然保持完整。

3 Ni-MIL-53(Fe)吸附MB 的研究

3.1 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

3.1.1 溶液pH

在Ni-MIL-53(Fe)投加量0.01 g、MB 溶液体积20 mL、MB 质量浓度20 mg/L、室温条件下,探究溶液pH 对Ni-MIL-53(Fe)吸附MB 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pH 对Ni-MIL-53(Fe)吸附MB 效果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pH on adsorption of MB by Ni-MIL-53(Fe)

由图4 可知,随pH 逐步升高,Ni-MIL-53(Fe)对MB 的吸附量逐渐提升,至pH=6 时,吸附量达到最大,此后pH 继续升高,吸附量下降。pH 对液相吸附的影响归因于其对吸附剂表面结合位点和电荷的影响。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由于H+与MB 阳离子物种对吸附位点的竞争,致使吸附率较低。在pH=6时,H+浓度大大降低,Ni-MIL-53(Fe)表面带有一定负电荷,引起MB 与其之间的静电吸引,吸附率较高。当pH>6 时,Ni-MIL-53(Fe)的吸附性能随pH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含氯阴离子的MB 与NaOH通过置换反应生成NaCl 和MB-S+OH(水溶液),NaCl 与MB-S+OH(水溶液)之间产生竞争吸附,从而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19〕。因此,选择pH=6 为后续考察实验条件。

3.1.2 MB 初始浓度和温度

在Ni-MIL-53(Fe)投加量0.01 g、溶液pH=6、MB 溶液体积20 mL 条件下,探究MB 初始质量浓度(20~90 mg/L)和温度(303、313、323 K)对Ni-MIL-53(Fe)吸附MB 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5。

图5 MB 初始质量浓度及温度对Ni-MIL-53(Fe)吸附MB 效果的影响Fig. 5 Effects of MB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adsorption of MB by Ni-MIL-53(Fe)

如图5 所示,在3 个固定温度下,当MB 初始质量浓度由20 mg/L 增加到90 mg/L 时,MB 暴露在Ni-MIL-53(Fe)吸附剂表面的数量增多,吸附量呈现递增趋势。此外,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Ni-MIL-53(Fe)对MB 的吸附量不断增加。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Ni-MIL-53(Fe)对MB 的吸附效果越好,说明吸附反应是吸热过程。

3.2 Ni-MIL-53(Fe)对阴、阳离子染料的吸附选择性

在Ni-MIL-53(Fe)投加量0.01 g、溶液pH=6、溶液体积20 mL、溶液中染料质量浓度20 mg/L、室温、吸附时间30 min 条件下,分别探究Ni-MIL-53(Fe)对阳离子型染料MB 和阴离子型染料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结果见图6。

如图6所示,Ni-MIL-53(Fe)对MB 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对MO 吸附效果较差,说明Ni-MIL-53(Fe)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阴、阳离子选择吸附性能。Ni-MIL-53(Fe)对MB 的吸附主要受材料本身活性吸附位点、静电相互作用以及π-π 作用的影响。Ni-MIL-53(Fe)的孔状结构为染料分子提供了足够的容纳空间,而强静电作用提高了吸附剂对阳离子污染物的捕获能力,进而体现为Ni-MIL-53(Fe)对阳离子有机染料具有明显的选择吸附效果。

3.3 循环利用实验

对吸附平衡后的吸附剂进行解吸、真空干燥、回收,并在Ni-MIL-53(Fe)投加量0.01 g、溶液pH=6、MB 溶液体积20 mL、MB 初始质量浓度20 mg/L、温度323 K 条件下重复利用,探究吸附剂的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见图7。

如图7所示,经过了5次循环利用,Ni-MIL-53(Fe)复合材料对MB 的去除率依然在80%以上,说明该复合材料循环利用率高,稳定性好。

3.4 吸附等温方程

在Ni-MIL-53(Fe)投加量0.01 g、溶液pH=6、MB 溶液体积20 mL、MB 初始质量浓度30~90 mg/L条件下,利用Langmuir 和Freundlich 模型研究Ni-MIL-53(Fe)对MB 的等温吸附性能,拟合曲线见图8,拟合结果见表1。

表1 Ni-MIL-53(Fe)吸附MB 的等温吸附拟合参数Table 1 The fitting parameters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for MB adsorption by Ni-MIL-53(Fe)

图8 Langmuir(a)和Freundlich(b)等温吸附拟合曲线Fig. 8 Langmuir (a) and Freundlich (b) isotherm adsorption fitting curves

由表1 可知,Langmuir 模型拟合曲线R2比Freundlich 的R2更接近于1,因此Ni-MIL-53(Fe)对MB 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 模型中的分离因子RL的范围为0~1,证明Ni-MIL-53(Fe)对MB 的吸附是良好的。最大吸附容量qm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说明该吸附反应是吸热反应。

3.5 吸附动力学

在Ni-MIL-53(Fe)投加量0.01 g、溶液pH=6、MB 溶液体积20 mL、温度323 K 条件下,使用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Ni-MIL-53(Fe)吸附质量浓度为30 mg/L 和40 mg/L 的MB 溶液的数据进行拟合,所得结果见图9 和表2。

表2 Ni-MIL-53(Fe)吸附MB 的动力学拟合参数Table 2 Kinetic fitting parameters for MB adsorption by Ni-MIL-53(Fe)

图9 Ni-MIL-53(Fe)吸附MB 的准一级(a)和准二级(b)动力学拟合曲线Fig. 9 Fitting curves of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a) an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b) for MB adsorption by Ni-MIL-53(Fe)

从表2 可得,相较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R2更高,理论吸附量与实际吸附量之间的差异较小,说明Ni-MIL-53(Fe)对MB 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

3.6 吸附热力学

表3为Ni-MIL-53(Fe)吸附MB 的热力学参数。

表3 Ni-MIL-53(Fe)吸附MB 的热力学参数Table 3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MB adsorption by Ni-MIL-53(Fe)

从表3 可以得出,在303、313、323 这3 个温度下,吸附反应的ΔG均小于0,说明Ni-MIL-53(Fe)对MB 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附反应ΔΗ>0,说明该过程为吸热反应。

3.7 Ni-MIL-53(Fe)与其他材料的吸附性能对比

将Ni-MIL-53(Fe)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吸附剂对MB 染料的吸附量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 所示,Ni-MIL-53(Fe)对MB 的理论最大吸附量高于其他材料,这表明Ni-MIL-53(Fe)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水溶液中MB 的吸附剂。

表4 不同吸附剂对MB 吸附性能的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MB adsorption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adsorbents

4 结论

1)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Ni-MIL-53(Fe)复合材料,通过表征分析证明了掺杂的Ni 未对MIL-53(Fe)形貌产生影响;吸附废水中MB 的5 次循环再生实验说明Ni-MIL-53(Fe)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

2)Ni-MIL-53(Fe)对MB 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323 K 下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198.8 mg/g。

3)303、313、323 K 下Ni-MIL-53(Fe)吸附MB的ΔG均小于0,证明该复合材料吸附MB 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ΔΗ>0,说明Ni-MIL-53(Fe)对MB 的吸附是吸热反应。

猜你喜欢

等温投加量染料
磁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煤矿矿井水实验研究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EPDM/PP基TPV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
反渗透淡化水调质稳定性及健康性实验研究
染料、油和水
快速检测猪链球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
新型含1,2,3-三氮唑的染料木素糖缀合物的合成
NaOH投加量对剩余污泥水解的影响
纳米CaCO3对FEP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