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启示
2023-11-28李风晓李宏伟
李风晓 李宏伟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工作予以极大关注,多次强调开展调查研究的价值意义,明确提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8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抓好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重要动力。通过探析西柏坡时期进行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中汲取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的调查研究工作注入活力。
一、西柏坡时期开展调查研究的缘由探析
“调查研究”,顾名思义指通过调查,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来正确认识事物并掌握其本质与规律,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指导客观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路径和强大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总体而言,党在西柏坡时期重视开展调查研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明确表示“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种社会现状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2],认识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革命的成功必须认清社会现实、掌握敌我实际,必须依托调查研究而来的资讯信息。而获取第一手的真实资料,“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3]93,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职业生涯中创造理论与开展革命行动的真实写照。马克思在任《莱茵报》总编时,常借采访之机深入农民和工人群众中调研,既掌握丰富的现实材料,又深切感受到广大工农群众所遭受的苦难,愈发坚定为无产阶级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为创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一方面,马克思想方设法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另一方面也决定多花时间仔细钻研不列颠博物馆中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前后花费四十年之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和扎实研究,为完成《资本论》的构思撰写奠定坚实基础。恩格斯对此评价:“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3]9与此同时,恩格斯也积极投身于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恩格斯在英国居住期间就深入工人群众,对英国工人住宅区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汇总整理出大量有关英国劳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包括他们的工作环境、平时收入、健康保障、教育水平等方面,加之以往对相关书籍资料的阅读积累,完成了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深刻论述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及使命。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从中汲取大量经验。1918年,列宁起草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成立的《人民委员会决定草案》,将“首要任务之一是组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4]作为教育人民委员部修改草案的重要原则,并自觉深入社会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将之与实际政治斗争相结合。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开展调查研究也一以贯之地传承了其中有关调查研究的理论与经验。
(二)科学的调查研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的前提基础
在入驻西柏坡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经验,基于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实际调查,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先行者。建党初期,毛泽东分别对湖南劳工会、安源煤矿、城市泥木工人和水口山铅锌矿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想法要求,同时也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广大工友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奋起反抗举行大罢工,拉开湖南工人运动的序幕。1925年春,毛泽东在湖南韶山进行社会调查,多次对中国社会各阶层关系进行调研,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明革命“分清敌友”的重要问题;1927年初,在调查湖南湘潭、长沙等地的农民运动之后,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在宁冈、永新与寻乌等地调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1930年5月,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详细说明,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5]109的重要论断,指出调查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5]110;随后,又先后在兴国、赣西、长冈乡、才溪乡等地开展调查,更加全面地掌握了革命斗争形势和群众生活状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1年初,毛泽东把自己之前进行农村调查的材料与经验编撰成《农村调查》一书,使其调查研究理论更加系统化。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全党在实践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基于这些已有的调查研究思想和宝贵经验,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汲取调查研究经验、传承调查研究之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不断赢得胜利的有力武器。
(三)开展调查研究是西柏坡时期面临复杂现实情况的必然选择
随着抗日战争获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谋求和平、停止战争成为国内和国际环境主流。然而国民党摆出和谈姿态,实际却背信弃义,调兵遣将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不得不放弃延安,进驻西柏坡。这一时期面临的情况极其复杂。一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同国内战争形势纵横交织,世界形势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美国不仅极力扶持蒋介石政府,还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动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时局。这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查研究来审时度势,坚决站在反帝国主义阵营一方,致力于推翻反动统治。二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为了解土改情况,精准实施土改政策,一方面需要进行全面调研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与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实地调研不断纠正土改整党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来确保决策顺利实施。三是解放战争后期,敌我力量发生急剧变化,战局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深入实际,知己知彼,科学研判战争局势,对如何进行战略决战、夺取最终胜利的问题精准施策,同时准确定位革命胜利后新中国的道路选择和建设举措等问题。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既面临国际形势带来的挑战,又面临国内时局的不断变化;既有军事战争的重大考验,又有把革命胜利转化为政治胜利进而打破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新任务;既要进行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又面临进行城市建设和自身建设的严峻考验。面对全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理智的思考和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关键就在于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一切事物的客观情况、条件和形势,做到求真务实,妥善处理一切问题、巩固好新生政权。
二、西柏坡时期开展调查研究的实践理路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各类现实问题,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与土地改革、整党运动、军事战争、国家建设等结合起来,不仅使调查研究得以传承,同时也提高了党的决策与作战能力,为我们党制定正确方针、政策、路线奠定了基础。
(一)在推行土地改革中明确走群众路线的调研立场
西柏坡时期,随着解放战争推进,中国共产党酝酿在四亿多人口的土地上掀起土地改革。在此期间,我们党始终注重调查研究,践行群众路线。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土改情况,对不同阶层进行调研;另一方面,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在政策制定时注重集群众之智,并将群众满意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作为检验政策的标准。刘少奇同志便是这一时期以身作则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代表。在正式召开全国土改工作会议前,刘少奇已经作了大量调查研究。1947年4月8日,刘少奇在山西兴县的蔡家崖晋绥边区会议上强调:“解决土地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发动群众”[6]59;1947年4月下旬,刘少奇再次阐明“要解决土地问题”,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6]59;1947年5月上旬,刘少奇到达西柏坡后,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为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作了充足准备,并向中共中央上报准备召开该会议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1947年7—9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举行,刘少奇在会议上提出“政策要根据群众的斗争和要求而制定,也要根据群众的斗争和要求来修改”[6]61,同时强调施行土地改革“要与群众直接见面”[7]。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宣布统一平均分配乡村一切土地,并要求各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了解实际情况,保证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在此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践行群众路线,秉持深入调查研究是为群众服务的价值立场,使得土地改革大获成功,让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极大提升了人民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迸发出参军参战的热情,为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可靠基础。
(二)在纠正“左”倾错误中强化调查研究的自觉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地改革取得重大成效,但各解放区的具体改革状况却出现了一定差异。对这一问题全国土地会议并未给出明确的应对策略,而将其归结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问题,导致一些“左”倾错误的出现。中共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在1947年12月召开的“十二月会议”上讨论了土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左”倾的偏向及其纠正的办法。为贯彻“十二月会议”精神,刘少奇从各方了解情况,于1948年1月召集平山、建屏、井陉和获鹿四县的县委书记开会,力图更加清楚地了解土改与整党的进展[6]70。刘少奇还亲自到平山县附近几个村庄调查研究一个多月,向毛泽东推荐平山县土改的重要经验,即“把土改斗争与整党和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三者结合”[6]70-71。此外,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土改过程中的“左”倾错误,包括:在阶级划分上追历史、查三代或以政治态度和思想好坏作为划分地主和富农的标准;对中农利益的侵犯;对地主和富农打击过宽;破坏工商业等。对此,刘少奇郑重检讨这一阶段在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上的不足,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使得一系列“左”倾错误得到有效纠正。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也对土地改革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在1948年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提出需要依次进行的十项任务,其中首要任务便是“乡村情况调查”[8]1328。邓小平同志也在总结过去所犯的急性病的错误时指出,事实证明,如果“到新区不调查不研究”而“不管敌情是否许可,不管群众的和干部的准备程度”,那是“行不通的,而且是有害的”[9]109。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度剖析了土改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错误,反映出错误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不开展调查研究。为修正错误,邓小平发出了“立即着手调查研究”[9]116的号召,力图提升全党开展调研的自觉性。
(三)在研判战争局势中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决策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重在实际作战过程中调查战争局势与敌我力量的变化情况,审时度势、把握战机、因势利导、运筹帷幄,对我军如何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如何夺取胜利进行准确定位,从而科学制定军事战略,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首先,转战西柏坡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进入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于能否把握时机进行最后决战、实现革命的全国性胜利。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经调查研究后,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作出了进行战略东移、进驻西柏坡的决定。其次,发动战略决战也是经调查研究形成的正确军事策略。1948年秋,经调研发现,“人民解放军总量由120万增加到280万”“而国民党军队由1946年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6]23,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明显转变这一事实,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九月会议”,要求各战略区积极准备打更大规模歼灭战。济南战役胜利后,党中央把握这一重要时机,正确判断战略决战的地点、方向,组织了三大战役,为解放战争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基于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判断中国时局,戳穿国民党要求进行“和谈”的缓兵之计。在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之际,面对国民党的“和谈”声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国民党的反动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并犀利点明,“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8]1374,因而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8]1372,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阴谋,迎来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四)在致力国家建设中实现调查研究的精确化
全国革命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全面分析国情,根据长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经验,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方针,以及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任务。面对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经济文化落后、战后百废待兴的现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国家建设成为必然之举。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提出调查研究要做到“胸中有‘数’”[8]1442,并以在土改制定政策前必须先了解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的人口和土地数为例,强调调查研究必须精确化,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具体来说,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于调研后认识到城市中员工失业、企业倒闭等情况非常棘手,对全党提出重新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要求,强调既要向各部门领导人了解情况,还要向工人、贫民、资本家了解情况,调整经济工作方针,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政治建设上,要求进行广泛的调查,把各个阶级的意见都集中起来,以便促进当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党的建设上,基于调查研究,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党内出现了居功自傲、作风不纯、纪律不明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遵循。
三、西柏坡时期开展调查研究的现实启示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查研究指导土地改革、整党运动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彰显出调查研究对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及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性。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时代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
(一)以践行群众路线为出发点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人民群众,调查群众生活状况,了解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开展土地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同时高度发扬民主,形成了调查研究在于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这深刻启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指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1]54首先,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把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大原则大方向,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一心为民情怀;其次,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全面情况,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做到“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10];再次,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基层是调查研究的主阵地,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应当到田间地头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为民解忧。同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注意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手段”[11]35-36,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不断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进步,真正做到把人民当作自己的老师,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竭尽所能地为人民谋福利。
(二)以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为着力点
西柏坡时期,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正视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左”倾错误开刀,提升调查研究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积极作用,确保土地改革、整党运动取得重大成效。由此观之,开展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保证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就必须提高调研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1]107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行进的征程上,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必须着眼于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这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的前提。当前,新实践带来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全方位、多方面、深层次的,既包括国际变局中的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问题,也包括党的建设中的问题,还包括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树立问题意识,增强观察力、辨别力,提高善于发现、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坚持系统思维,这是通过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掘出不同方面的大小问题,必须掌握好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以及主次矛盾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能够做到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三)以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突破点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聚焦土地改革、整党整风、战略决战、政权建设等一系列突出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因时、因事而变的策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许多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实践。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启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抓住关键问题,必须聚焦主要矛盾、突出矛盾。赓续西柏坡时期的调研经验,以解决新发展阶段中的急难险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调研,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12],同时强调做调查研究必须“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11]23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行精准扶贫战略,就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智慧成果,“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1]22。在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解决脱贫中就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保障、医疗帮扶等突出问题,使脱贫攻坚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有鉴于此,我们更能认识到,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必须善于分析矛盾,必须首先应对突出矛盾及问题,“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11]94。
(四)以注重调查研究实效为落脚点
所谓“实效”,即实际的功效,在这里是指通过深入调研后形成一定的政策或方案,将其付诸实践之后得到地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成效,是对开展调查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充分印证。西柏坡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调查研究积极应对在经济、民生、军事、外交、政党建设等方面的新挑战,为解放战争赢得完全胜利创造必要条件,为筹建新中国奠定群众基础,也开辟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通途。这是开展调查研究取得重大实效的深刻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13]而要真正获得实效,就必须在调查研究时多下功夫。一是注意在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的基础上落实对策,这是提升调查研究实效性的前提。应先到群众意见集中、问题集中的领域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提建议,做到身体力行出实招,而不能空喊口号不办实事、只调研不解题。二是调查研究的实效务必靠人民群众来检验。应将调研成果及时应用到,以其是否能促进工作、是否让群众满意、是否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作为检验标准,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调查研究成果带来的新变化,从而不断改进调研方式,提高调研水平,更好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