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意蕴

2023-11-28孙江北李乐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孙江北 李乐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身的内在逻辑,这是我们继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基础。通过从理论指引、文化继承、实践超越等不同向度进行分析,总结现代化在探索、发展与拓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进一步完整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备的发展逻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启示。

一、理论层面: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观上也具有同向性。马克思现代化理论所具备的张力,决定了唯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引领我们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实践来看,这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之后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将人置于主体地位的现代化理论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转型到现代社会的过程。相较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同志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的历史”[1]。资产阶级学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不惜编制一个唯心主义的思想牢笼,将其当作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并用抽象的人去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造成了人的发展片面化、工具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科学研究和分析了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基础之上,发现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现代文明推动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部历史是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2]。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鲜明地指出了以往的运动仅为了少数群体谋求利益,并不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可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实现人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毛泽东曾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1094,邓小平也曾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4]我们在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秉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通过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5]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模式根本不同体现在我们抓住了“人”这一重要主体,通过现实人的发展促进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现代化良性互动,明确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摒弃强调“物”的现代化而带来的“人”的根本利益和制度安排的失衡,找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

(二)跳出西方现代化理论窠臼有助于建设全面系统的现代化

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6]。论及西方现代化的起源,有“欧洲中心论”和“美国中心论”,但无论西方现代化理论如何发展,这种拘泥于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理论都会将自身与其他民族地区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则是坚持从唯物史观看待这一现象,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从这个理论基础而言,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文明存在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就是从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指出现代文明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表现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契合。跳出西方现代化理论窠臼的具体实践,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当代续写。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不仅要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关系,也要结合中国实际,分析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不断完善发展理念,从战略层面提出相应安排,确保现代化的稳定性和全面性。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表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不能将其理解为一种教条,而应当将其当作是对事物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7]。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前提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自身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厘清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身所具备的发展特性,为世界各民族地区探索“和平”“平等”的现代化提供了范本,也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力量。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从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着手,保证了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匹配,激活了市场的正向作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中实现现代化的好的做法,将人的现代化提到最高位置,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与要义,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方法上的扩充,在正确处理政策的连贯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上焕发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得以系统、整体和全面推进。

(三)多元全球的现代化理论破除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桎梏

多元化、全球化的现代化理论彰显了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需要具备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回答如何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8]一方面,马克思承认了资本主义在推动现代化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性作用,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迭代和演进等。另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身所具备的局限性,以及其实行战略扩张时暴露出的掠夺性和野蛮行径也进行了批驳。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内的矛盾会进一步激化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在这一冲突之下会使剥削压迫、经济危机以及战争等资本主义弊端日渐显露。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其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滋养,明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关于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认为各国之间的国情不同并且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现代化道路的构建也没有统一的定式,不可能“一刀切”采取“西方现代化模式”。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双向审视进行互动和建构相关举措,确保了在现代化方向和道路选择的问题上我们能够保持战略定力以及清醒的头脑和历史自觉。比如,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中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突出了人与自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国际外交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可见,多元化、全球化的现代化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同时也打破了现代化发展上的“唯西方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破除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桎梏,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二、文化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与启迪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9]。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相协调,这是滋养与启迪中国式现代化使其丰富与拓展的重要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善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长沃土

中华民族虽然在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的内忧与外患,但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向善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不曾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0]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断吸收和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方法,在迎接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坚持开放中融合再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了开放性、包容性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范式,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优秀文化的沁润之下我们才得以形成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和博采众长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开放与包容以及融合再生的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建立、发展和不断拓展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必定会不断地社会化,一味地模仿和抄袭西方模式虽然短时间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忽视了自身国情和定位的发展必定会导致水土不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样更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向善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融合,激发新的精神动力和能量,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相促进,全面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十分强调团结奋斗精神,正是坚持奋斗我们才能够战胜一切的挑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基因是推进和延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不能或缺的精神力量,其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唯有奋斗才能实现。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所具备的特殊性、全体性、开创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弘扬团结奋斗精神,才能够凝聚力量,以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扩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所保有的奋斗基因,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奋斗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种奋斗精神的指引之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能战胜的困难,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能化解的风险。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对外我们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打压,对内国内体制机制调整也带来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站在当下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才能凝心聚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中都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镜鉴作用。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能够形成被新时代所接受和运用的文化资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主导者和实践者,正是在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中,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向时代化、民族化和科学化的转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现代化基因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发展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不仅突破了发展桎梏,也在实践上取得了胜利,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度和实践魅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挖掘、提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更具历史主动性和世界影响力。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辩证统一过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必要的文化资源,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意蕴。

三、实践层面:以实践为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与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互动的时代命题。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对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1]。党的二十大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色,深刻涵盖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12]。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发展基因,从五个方面开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了人主体性地位的回归

人口规模巨大这是我国的一个最基本的国情。“现代化为了谁”这是一个判断现代化性质的基础标准。资本主义所推进的现代化虽标榜追求和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但是普通人往往不能够真正平等的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福利。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其工具理性不断加以强化,价值理性随之减弱,人的主体性在这一活动中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人在这种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成为抽象的、工具的以及非个性化的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代表任何阶级、任何利益集团和任何权势团体,将坚定不移的代表和捍卫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脱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使得人的主体性在“自由”条件下得以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关注主体的现实需要,不断为主体创造实践机会,使得人摆脱西方式现代化中主体性丧失的生存困境,使“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两者和谐统一,让人在彰显主体自我价值的现代化实践中回归主体性。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践行模式的超越

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3]这里不单单是将共同富裕看作经济发展问题,也将其看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在理论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还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美好社会的建构,西方现代化虽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但是其最终不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而惠及每一个人,并不能让每个人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势必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引起社会动荡和政治分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单单明确了人与现代化两者的关系,还进一步表明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能转换中落实好共享发展理念,要将现代化的成果做大供人民享用。据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人民立场从而摒弃了西方资本立场的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了对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的替代;对西方现代化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的倒置这一现象的纠正与批判,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在践行模式上的超越。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完成了对片面追求物质主义的超越

“两个文明”本身就是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但是西方式现代化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渐尖锐,资本主义内生矛盾决定了其不能够解决“两个文明”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而衍生的相关问题。反观中国式现代化,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最后到“五位一体”,在推进“两个文明”相协调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两个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是一个重要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讨“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精神文明也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同时,面对“两个大局”,立足“两步走”的发展目标,“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立足于系统观念,科学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以促使“两个文明”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同向发力,将两者合理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上来,达成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故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有效解决和规避了西方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中“两个文明”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难题,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片面追求物质主义的超越。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完成对西方生态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西方所谓的生态现代化,是一种未触及技术理性本身的现代化。西方生态现代化秉持保守的绿色变革理论,主要宣扬技术革新、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手段等,在不触及资本主义现有制度下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改良。从现实角度来看,绿色变革理论虽有助于缓解西方现代化中的矛盾,但资本主义内生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何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能否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观之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价值根基,为人类社会的演进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其次,“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4]。这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最后,“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5]。因此,中华文明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可根据自身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出哲学观念和价值理念上的演进,进而从价值传统和思维方式上推进生态现代化,使得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达成和解,破除了西方以工具理性视角看待环境所带来的局限,实现了对西方生态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从发展逻辑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尽管西方政客总是以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来圈定中国式现代化,以期达到引发“中国威胁论”的图谋。但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主动发起过一场战争,也从未侵占他国的领土,反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同时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携手世界各国在公共卫生、气候问题等领域,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中国现代化视角来看,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奉行“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表明了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秉持和平发展原则的决心和信心,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强制输出中国经验和方案,这有力地驳斥了西方政客口中的“中国威胁论”。从西方现代化历史视角来看,其历史往往都是侵略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历史,因此在潜意识中也就形成了“国强必霸”的意识,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思维在作祟。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掠夺式现代化最根本的表现就是中国始终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下思考问题,依托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基因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明底色,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