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 Meta 分析
2023-11-27牛雄徐海涛陈杨帆唐杨鲁家宁张焮然周琰杰李波
牛雄 徐海涛 陈杨帆 唐杨 鲁家宁 张焮然 周琰杰 李波
退行性腰椎滑脱 (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 为一个椎体相对于下一个椎体发生滑移,但神经弓完好无损,常伴腰椎椎管狭窄(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其通常发生在 L4~5节段,很少超过椎体宽度的 30%。患者通常年龄超过50 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 1∶6[1]。研究表明,DLS 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2]。与椎弓峡部裂导致的真性滑脱不同,DLS 如果没有神经症状 ( 感觉、肌力、马尾 ),保守治疗几乎都会有满意的结局,包括物理治疗、药物镇痛和类固醇硬膜外注射等。如果患者具有神经症状,脊柱患者疗效研究试验 ( spine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related trial,SPORT ) 报道表明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具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3]。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单纯减压或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术。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对 DLS 患者进行中央管、外侧隐窝和椎间孔的减压[4]。目前,对于 DLS 伴 LSS 患者减压后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内固定融合仍存在争议。2016 年,两项关于 DLS 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表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Försth 等[5]发现融合减压效果并不比单纯减压效果好。然而,Ghogawala 等[6]发现融合优于单纯减压。2021 年,Austevoll 等[7]在NEJM发表了一项新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支持了 Försth 等的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包括最新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 在内的近期研究进行 Meta 分析,希望能依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探讨 DLS中融合术的必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以英文检索词“Spondylolisthesis”“Laminoto my”“Laminectomies”“Fenestration”“Hemilami nectomy”“Decompression”“Fusion”,中文检索词“脊椎滑脱”“腰椎滑脱”“腰椎滑移”“减压术”“单纯减压”“椎板切除”“椎板切开”“开窗”“融合”,并使用布尔运算符“AND”和“OR”的组合,在 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从建库检索至 2022 年12 月 1 日。此外,作者查阅相关综述文献,追溯更多相关参考文献。
二、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 英文文献;( 2 ) 文献内容为单纯减压与融合治疗 DLS 疗效的 RCT 或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CS );( 3 ) 文章内容包括临床疗效、围术期参数、并发症等中的一项或多项;( 4 ) 病例数 >20 例且随访时间不少于 1 年。
2. 排除标准:( 1 ) 研究病例合并侧凸、肿瘤、骨折、系统性疾病或其它非相关疾病;( 2 ) 综述、病例报道、动物实验、尸体研究、重复发表及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3 ) 未提取足够资料用于数据合并的文献。
3. 数据提取:两名研究员独立阅读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存在争议时通过第 3 名研究员商议后决定。提取的数据包括:( 1 ) 作者、年份、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年龄、随访时间等基本信息;( 2 ) 主要结局,包括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或疼痛数字评分 ( numeric rating scale,NRS )、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 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EQ-5D )、临床优良率;( 3 ) 次要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围术期指标。
三、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评估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 RevMan 5.4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MD) 或标准化均数差 (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 作为连续型变量资料效应指标,以相对危险度 ( risk ratio,RR) 作为二分类资料的效应指标,所有合并结果均需计算 95%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使用I2进行定量分析:当I2< 50%,P≥ 0.1,说明研究间无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 50%,P< 0.1,说明研究间有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结 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出文献 990 篇,排除不符合要求文献,如文献综述、个案报道、生物力学研究、无对照研究等文献,最终纳入分析文献 24 篇[5-28],包括 RCT 5 篇,CS 19 篇,共 82 787 例患者 ( 其中单纯减压组9678 例,减压融合组 73 109 例 )。检索文献流程图见图 1,各研究报道中患者的一般资料都具有齐同可比性 ( 表 1 )。
二、文献质量评价
纳入的 5 篇 RCT[5-9],使用 RoB2 进行质量评价,其中 3 篇研究[5,7,9]为低风险 ( low risk ),2 篇研究[6,8]为有一定风险 ( some concerns ) ( 图 2 )。余下纳入的 19 篇 CS[10-28],采用 NOS 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均在 6 分以上,可纳入分析,结果见表 2。
三、主要结果
1. ODI:共纳入 15 篇文献[5-7,10-12,14-15,18-19,21-22,24,26,28],各研究间具有中度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0002,I2= 59% ) ( 图 3 ),结果显示:术后第 1 年,减压融合组在减轻腰痛及提高生活质量上效果优于单纯减压组 (P= 0.0006,MD=2.40,95%CI:1.03~3.77 );术后第 2 年,减压融合组较单纯减压组无优势 (P= 0.12,MD= 1.54,95%CI:-0.42~3.49 )。术后第 1 年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 (P= 0.14,I2= 34% );术后第 2 年,各研究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 (P= 0.0008,I2= 65% ),对术后第 2 年各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 Chan 等[15]对异质性影响较大,去掉该文献后,第 2 年各研究不存在异质性 (P= 0.23,I2= 22% ),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 图 4 ),发现试验结果未发生改变,提示该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Fig.1 Flow diagram of search strategy
图2 a:RCT 的偏倚风险评估:每个研究中不同领域的偏移等级;b:RCT 的偏倚风险总结:每个研究中偏倚等级所占百分比Fig.2 a: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review authors’ judgements for each domain; b: Risk of bias summary: review authors’ judgements about each methodological quality item presented as percentage across all studies
2. EQ-5D:共纳入 7 篇文献[5,7,11,15,18.22,2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22,I2= 25% ),结果显示:术后第 1 年,减压融合组在提高生活质量上效果优于单纯减压组 (P= 0.01,MD= -0.05,95%CI:-0.10~-0.01 );术后第 2 年,减压融合组在提高生活质量上较单纯减压组无优势 (P= 0.59,MD= -0.01,95%CI:-0.03~0.02 ) ( 图 5 )。
图3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 ODI 的 Meta 分析结果 ( B:背痛;L:腿痛 )Fig.3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ODI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 B: back pain; L:leg pain )
图 5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 EQ-5D 评分的 Meta 分析结果Fig.5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EQ-5D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6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腰背痛评分的 Meta 分析结果Fig.6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back pain scores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7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腿痛评分的 Meta 分析结果Fig.7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leg pain scores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8 敏感性分析后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腿痛评分的 Meta 分析结果Fig.8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leg pain scores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af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图9 b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临床优良率的 Meta 分析结果Fig.9b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clinical satisfaction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9 a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临床优良率的 Meta 分析结果Fig.9a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clinical satisfaction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10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术后并发症的 Meta 分析结果Fig.10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complication rate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11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术后再手术率的 Meta 分析结果 ( Short-term:< 5 年,Long-term:≥ 5 年 )Fig.11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reoperation rate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 Short-term: < 5years, Long-term: ≥ 5 years )
图12 亚组分析后两组术后再手术率的 Meta 分析结果Fig.12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reoperation rate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after subgroup analysis
图13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手术时间的 Meta 分析结果Fig.13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operative time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14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住院时间的 Meta 分析结果Fig.14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hospital stay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15 单纯减压组与减压融合组术中出血量的 Meta 分析结果Fig.15 Forest plot illustrating blood loss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图16 a:ODI 漏斗图;b:背痛评分漏斗图;c:腿痛评分漏斗图;d:并发症漏斗图;e:临床优良率漏斗图;f:再手术率漏斗图Fig.16 a: Funnel plot of ODI; b: Funnel plot of Back pain; c:Funnel plot of leg pain; d: Funnel plot of complication rate; e: Funnel plot of clinical satisfaction; f: Funnel plot of reoperation rate
3. 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通过 VAS 评分或 NRS 评分进行统计。共有 14 篇文献[5,7,10-12,14-15,18-19,21-22,24-26]提供了腰背部疼痛评分,各研究间具有明显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000 01,I2=79% ),结果显示:术后第 1 年,减压融合组在减轻腰背部疼痛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减压组 (P= 0.008,MD= 0.57,95%CI:0.15~1.00 );术后第 2 年,减压融合组在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上较单纯减压组无优势 (P= 0.55,MD= 0.15,95%CI:-0.34~0.63 )。对该组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异质性无明显改变,分析高异质性可能由于测量方法等因素导致 ( 图 6 )。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Tab.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表2 NOS 评分量表Tab.2 NOS score scale
共有 14 篇文献[5,7,10-12,14-15,18-19,21-22,24-26]提供了腿痛评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09,I2=32% ),结果显示:术后第 1 年,减压融合组在减轻腿痛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减压组 (P= 0.0008,MD=0.53,95%CI:0.22~0.84 );术后第 2 年,减压融合组在减轻患者腿痛上效果较单纯减压组无优势 (P=0.12,MD= 0.14,95%CI:-0.04~0.32 ) ( 图 7 )。亚组分析显示术后第 1 年各研究之间具有中度异质性(P= 0.04,I2= 51% ),术后第 2 年,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 (P= 0.62,I2= 0% )。对术后第 1 年各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 Hua 等[12]对异质性影响较大,去掉该文献后,术后第 1 年各研究不存在异质性 (P= 0.45,I2= 0% ),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 图 8 ),发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提示该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 临床优良率:共纳入 10 篇研究[5,7-8,12,15,21,23,25-2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12,I2=36% ),结果显示:减压融合组临床优良率高于单纯减压组 (P= 0.009,RR= 0.91,95%CI:0.86~0.98 ) ( 图 9a )。亚组分析发现临床优良率在 RCT 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58,RR= 0.97,95%CI:0.85~1.09 ),在 CS 中减压融合组拥有更高的临床优良率,可能与外科医师倾向于给临床症状较严重的患者行融合手术有关。按滑脱级别,节段数进行亚组分析,提示 1 级 DLS,单节段 DLS、≤ 3 节段DLS 两组临床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分别为P=0.94、P= 0.21、P= 0.22 ) ( 图 9b )。
源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成立水事务管理局,对当地的水行政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优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了体制保证。水务管理部门作为政府水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要突破部门利益的束缚,从政府的角度而不是部门的角度实现对区域内一切水事行为的集中统一管理。水务管理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进行水的经营和水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对水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四、次要结果
1. 并发症:共纳入 15 篇研究[6-12,14,16,19,21,25-2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效应量 (P= 0.34,I2=10% ),结果显示:单纯减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减压融合组 (P< 0.0001,RR= 0.71,95%CI:0.59~0.84 )。以手术方式行亚组分析,发现微创手术中单纯减压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融合组 (P<0.0001,RR= 0.62,95%CI:0.49~0.79 ),但在开放手术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10,RR=0.81,95%CI:0.63~1.04 ) ( 图 10 )。
2. 再手术率:共纳入 15 篇研究[5-8,10,13,15-16,18-20,23,26-2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04,I2=43% ),结果显示:单纯减压组和减压融合组术后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50,RR= 1.08,95%CI:0.86~1.37 ) ( 图 11 )。按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亚组分析,发现异质性大大降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发现微创手术无论随访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分别为P= 0.25,P= 0.07 ),提示微创单纯减压具有安全稳定的治疗效果,但在开放手术中,5 年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70 ),但超过 5 年随访期,融合组表现出较低的再手术率 (P=0.02,RR= 1.07,95%CI:1.01~1.14 ),提示开放单纯减压无法保证长期的治疗效果 ( 图 12 )。
3. 围术期指标:共有 12 篇研究[5-7,9-12,14-15,17-19]提供了手术时间,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P< 0.000 01,I2= 95% ),结果显示:单纯减压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减压融合组 (P< 0.000 01,MD=-91.64,95%CI:-108.32~-74.97 ) ( 图 13 )。分析各研究高异质性可能由于测量方法不同及手术操作者熟练程度不同等导致。
共有 13 篇研究[5-7,9-12,14-19]提供了住院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000 01,I2= 97% ),结果显示:单纯减压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减压融合组(P< 0.000 01,SMD= -1.93,95%CI:-2.52~-1.35 )( 图 14 )。分析各研究高异质性可能由于不同国家患者住院习惯及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有关。
共有 11 篇研究[5-7,10-12,15,17-19]提供了术中出血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P< 0.000 01,I2=95% ),结果显示:单纯减压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减压融合组 (P< 0.000 01,MD= -224.52,95%CI:-282.02~-167.02 ) ( 图 15 )。分析各研究高异质性可能由于手术方式手术操作者熟练程度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不同有关。分别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异质性及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提示本次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五、发表偏倚
对研究数量 ≥ 10 个的观察指标进行发表偏倚的检测,故对除 EQ-5D 的研究指标进行发表偏移检测,结果如图 16 所示,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
讨 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治疗 DLS患者的疗效,探讨减压及融合的适应证。研究表明:减压融合较单纯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1 年随访有优势,但术后 2 年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且单纯减压组与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短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少的出血量相关。敏感性分析表明,荟萃分析的综合结果和结论是一致和可靠的。
DLS 因小关节退变及韧带松弛等因素常表现为机械性腰背痛,其在进展过程中常合并椎管狭窄( 包括中央椎管、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 ),表现为神经源性跛行、根性疼痛等症状。DLS 治疗上首选保守治疗,当疼痛持续进展保守治疗无效和 ( 或 ) 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加重时采用手术治疗[3]。现在普遍认为,当 DLS 导致腰椎不稳和下腰痛时,应行腰椎管减压或增加融合治疗[29-30]。减压在 DLS 中的作用是缓解神经源性跛行及根性疼痛,而增加融合的作用是缓解腰背部痛,降低因减压引起的医源性不稳定的风险[22]。但是,关于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还有很多争议[31]。
目前尚无理想的临床参数或者问卷来评估患者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的临床效果,现在常用患者报告结局 (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 ) 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使用的 PROs 包括 ODI、NRS 或者 VAS、EQ-5D 及临床优良率。本研究发现术后第 1 年,减压融合组在 ODI、腰痛 NRS、腿痛 NRS、EQ-5D 评分均优于单纯减压组。术后第2 年,融合组优势下降,较单纯减压无优势,两者临床疗效相当,这与之前发表的 RCT[5,7,9]结果一致,其中,Austevoll 等[7]随访 2 年,Försth 等[5]及 Inose 等[9]进行了 5 年随访,均提示术后 2 年及术后 5 年两者 PROs 未见明显差异。临床优良率方面,发现 RCT 的合并结果与 CS 的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当 PROs 不一致时,应根据 RCT 得出结果。因此,与单纯减压相比,减压融合倾向于并未获得更好的临床结果 ( 来自 RCT )。此外,亚组分析提示 1 级 DLS,单节段 DLS 及 ≤ 3 节段的 DLS 的治疗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单纯减压在1 级滑脱,无论节段数的 DLS 治疗中具有不劣于减压融合的临床疗效。本次纳入的研究大多为低级别( Meyerding 1 级或 1~2 级 ) DLS 患者,遂在滑移等级方面可能表现出了异质性。1 级和 2 级 DLS 患者的 PROs 可能不同,融合手术是否对 2 级 DLS 患者有益还是未知数。为此,Tozawa 等[11]研究了伴有中央管狭窄但无椎间孔狭窄神经根病的 2 级 DLS 患者单纯减压和融合治疗 DLS 的疗效,该研究纳入 42 例患者,经过 2 年随访,得出术后 2 年单纯减压与融合的 PROs 无显著差异,且单纯减压创伤更小,术中失血量较低,手术时间更短,但专门针对 2 级DLS 治疗的对照研究较少,因此治疗 2 级 DLS 融合的必要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并发症发生率是评估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融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亚组分析发现微创手术中单纯减压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融合组,但在开放手术中两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相较于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再手术率方面,单独减压和减压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按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行亚组分析,发现微创手术无论随访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微创单纯减压具有安全稳定的治疗效果,并不会增加再手术率。但在开放手术中,5 年内,两组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 5 年随访期,融合组表现出更低的再手术率,提示开放单纯减压无法保证远期疗效,说明微创减压较开放减压手术可降低再手术率。单纯减压组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是同一节段疾病 ( 包括椎间盘突出和复发性狭窄 ),而融合组再次手术主要原因是植入物相关问题以及邻近节段狭窄和不稳定[6,30]。因本次纳入的研究,多数随访期为短期随访( < 5 年,多数为 2 年 ),所以不能排除单纯减压后续需要融合的可能性。然而,接受减压融合治疗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二次手术,例如内固定取出或在邻近节段水平进行手术[32]。患者和外科医师可能会在再次手术的潜在高风险与手术替代方案的复杂性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33]。
在过去几十年中,减压技术已经从广泛椎板切除术向双侧或单侧椎板切除术发展。微创减压通过更小的创伤保留中线结构以避免和减少滑脱进展和医源性腰椎不稳,且可达到和广泛椎板减压相似的功能结果[20]。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与传统的开放式椎板切除术相比,接受微创椎板切除术的 LSS 合并 DLS 患者未报道术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滑移进展,临床结果有所改善,二次融合率更低[29]。Hua 等[12]报道减压组采用内镜下腰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 lumbar endoscopic 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LE-ULBD ) 对 1 级 DLS 进行减压,由于保留了后部支撑结构,减压后均未出现明显的进一步滑移。Tozawa 等[11]专门研究了单纯减压与微创融合术治疗 2 级 DLS 的疗效,通过两年随访,亦提示单纯减压的患者术后滑脱未出现恶化。本次纳入的多项研究[7,10,12,14,16,26]均明确采用微创方式治疗,提示微创减压技术的应用,可为经过选择的低级别 DLS 患者带来不劣于融合术的临床疗效,且微创单纯减压拥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 Chan 等[15]的研究提示对于有症状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 (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TLIF ) 与更低的再手术率以及更好的残疾、背痛和患者优良率相关,分析此文献的纳入人员特征,发现行融合术的患者较行单纯减压的患者普遍年轻,且术前合并症更少,术前活动能力更强,因此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可能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凸、广泛椎间孔狭窄者、既往腰椎滑脱水平上进行过手术及多节段狭窄的患者,融合术仍然是比较公认的做法[7,9]。通过本研究发现,对于单节段,合并中央椎管或侧隐窝狭窄的低级别 DLS 患者,微创单纯减压具有明确良好的临床效果,且较融合术有更少的并发症,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节约医疗费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优势包括:( 1 ) 纳入了相当数量的患者,有助于提高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 本文严格遵守 PRISMA 指南,全面文献检索,并使用最新的 Cochrane 偏移风险评价工具 2 ( RoB2 ) 及 NOS量表分别进行 RCT 及 CS 的质量评价;( 3 ) 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随访时间、滑脱级别、节段、手术方式等进行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单纯减压和减压融合的疗效和安全性;( 4 ) 本研究对单纯减压及融合的适应证进行了分析讨论。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纳入的研究中 RCT 较少,因外科手术治疗很难做到双盲,CS 中外科医师的信念可能会影响患者对结果的预期和解释,本研究亦未进行全面的滑脱程度和术前病变症状程度的对比分组,此外,外科医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手术方法和纳入 / 排除标准可能是异质性的潜在来源。应进行进一步的前瞻性 RCT,包括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期,尤其是关于微创减压及融合术的研究,以确定 DLS 患者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经过选择的 DLS 患者,单纯减压尤其是微创减压较减压融合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且因单纯减压更少的并发症及更短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少的出血量及住院花费而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