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3-11-27王婧怡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慢就业价值引领深化改革

王婧怡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主体息息相关。本文站在高校角度,从价值引领、“三全育人”、深化改革三方面破译大学生“慢就业”难题。

关键词:“慢就业”;高职院校;价值引领;“三全育人”;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 158万人,“最难毕业季”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和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与难就业现象相对应的是相当数量毕业生的 “慢就业”现象,且在 “00后”乃至 “95后”毕业生中表现得愈发普遍,这给高校推进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一、如何看待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

“慢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延缓就业的新现象,主要指毕业生既不找工作就业,也不继续求学深造,而是选择暂时游学游历、多次复考、临时兼职或待业等,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没有正式或稳定的工作。2023年应届生选择 “慢就业”的比例从上年的15.9%上升到18.9%。

2004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2006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 “五个坚持”的工作要求,强调要 “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 “以就业为导向”,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补齐新时代建设第一线需要的人才缺口,助力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如果深陷消极 “慢就业”的旋涡,不仅会让学生本人错失就业机会、削弱就业能力,也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相悖,影响家庭、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体系转型、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产生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对传统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减少,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不匹配,加剧了就业市场 “求职难”和部分行业 “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学科数量结构、专业结构与现在社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方面与市场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未长远谋划,忽视市场需求,缺乏人才需求预测,盲目追求设置热门专业,千校一面的重复性专业设置,从源头上造成了 “有人无岗”和 “有岗无人”的现象。目前,江苏省专科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五的专业是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专业,而这与实际社会岗位数量需求并不匹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展与就业密切相关,我国 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150万人就业。[1]一方面,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尤其新冠疫情对企业产生较大冲击,不仅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乏力,而且很多企业降薪裁员缩减规模以抵御危机,企业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高职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许多用工单位的准入门槛提高,提供给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有限,加剧了 “慢就业”现象。

(三)学校就业教育不足

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存在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很好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存在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的机构设置、办公及招聘场地、人员配备、资金等未到位现象。尽管各大高职院校开设相关就业课程,但课程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内容多为普适的求职技巧方法,实战性经验指导不足,缺乏就业观的引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思想意识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中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多为辅导员,专职工作人员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比例不足,对就业形势的把控和就业课程的研究深度不够,对就业市场变化和技术迭代的反应速度滞后,就业指导手段较为单一,大多采用灌输方式进行讲述,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创新能力的引导,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大打折扣。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 “第一课堂”教育是家庭教育,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会受到父母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当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 “00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渥。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2 年的 1.65万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3.69 万元,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挣钱,家长对于孩子 “慢就业”存在过度的包容与支持;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学历上有所提升,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希望孩子到农村和基层一线岗位就业,且对新兴行业和自由职业的接受度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兴产业和职业,如微商、短视频等,深受当今毕业生的喜爱,这些岗位福利回报相对丰厚,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投入这些行业的毕业生属于 “半创业”状态,但家长和社会主流认为这不算真正就业,显示学生为 “待业”状态,造成毕业生 “假性慢就业”。

(五)学生自身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较本科院校学生成绩相对较薄弱,在就业方面也缺乏竞争力。第一,对自己认知不够清晰,对自己的职业路径缺乏科学规划。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优势,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职业社会认知,不知道怎样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和岗位,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就业意愿不强,就业主动性不足。现在 “00后”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没吃过生活的苦,不愿意从事工厂、车间、工地等基层一线辛苦工作,往往选择推迟就业来逃避现实。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在思想上还未真正断奶,存在 “等、靠、要”的思想,等待家里安排工作,缺少就业的积极主动性。第三,存在自卑、焦虑心理。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之前高考失败的经历导致自信心受挫,会因没有考入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的态度,不敢参与求职,或者是在求职过程中因自卑而过度焦虑紧张,影响面试结果。

三、高职院校针对“慢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高职院校就业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共同参与和引导,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层面提出 “慢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用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的高度,決定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强调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打造 “就业思政”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正处在价值观塑造和形成的 “拔苗育穗期”,学校应当抓好这一关键时期,以 “就业思政”引导学生担当使命,开展以 “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教育活动,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帮助毕业生及其家长调整就业预期。同时,激励学生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投身国防事业,激发学生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用“三全育人”打造有效的就业合力

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把握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主题,强化使命担当,建立学校全方位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以及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就业的工作机制。首先,落实 “一把手工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就业,就业部门做好统筹协调,相关人员深度参与,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小组,建立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闭合循环机制,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条件上保障。其次,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环节的全过程,重视就业工作各项制度建设,强化就业育人实效。积极完善就业咨询室、就业专栏和洽谈室等设备齐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场所;用好 “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在学校官网上增加招聘信息模块功能,及时给学生推送就业岗位,实现人员、场地、经费 “三到位”。最后,强化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就业帮扶工作中的作用,专业教师可以在平时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就业知识,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多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工作动态,找到学生的优势,及时进行 “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和思想引导,形成 “领导重视就业、人人关心就业、事事想着就业”的就业工作思路,营造人人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用深化改革培养过硬的就业能力

优化学科专业,适应新发展格局。高职院校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库,但高职院校往往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教育的滞后性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日益凸显,造成高职院校的人才产出和企业用人的需求间供需错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就是就业优势,可以说专业设置关系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2]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把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就业环环相扣,在设置专业时应当与时俱进,立足市场需求,树立 “按需开办,灵活设置”的观念,充分调研企业,做好行业分析,紧跟学科知识发展前沿,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争取做到 “提前培养,同步使用”,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过硬的就业能力。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术技能,构建从专业技能到综合技能再到现场实践的三阶段 “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3]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证书对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化校企 “双元”育人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有效衔接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如推动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切实落实顶岗实习,加强技能培训,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多措并举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第一,2007年,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安排,但课程具体开设情况由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规范、就业指导技巧等多方面入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标准,打造一批优秀就业指导教材和课程,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相关的各项文件政策。第二,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就业指导团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职业发展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唤醒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育积极正确的就业观、锤炼健康的就业心理,建立 “从学校教育到企业用人要求”稳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4]第三,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分层分类举办校园招聘活动,拓展就业渠道,实现人岗精准对接。重点关注就业困难高职院校毕业生,聚焦他们 “急难愁盼”问题,多措并举打好就业指导和贴心帮扶 “组合拳”,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都得到有效帮助。[5]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根据统计,其规模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应深入挖掘 “慢就业”背后的根本原因,真正从根源上改善 “慢就业”现象,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5):93-99.

[2] 孙振伟.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8(22):108.

[3] 胡雪花,郝敏钗.高职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3(01):53-55.

[4] 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64-66.

[5] 刘阁.高职院校“慢就业”现象治理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1(02):120-126.

猜你喜欢

慢就业价值引领深化改革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