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州公共风景点
——清代江西信江书院园林复原研究

2023-11-27刘文玲李宝勇

中国园林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书院园林空间

刘文玲 李宝勇

信江书院为清代江西著名古书院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中后期发展鼎盛至民国衰亡,经历了中国古代书院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信江书院位于府城外钟灵桥南黄金山麓[1]683,其规模宏大,园林化程度高,是为数不多的城郊山地风景型书院园林,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相较清代鹅湖书院、怀玉书院、叠山书院等有显著公共性。“中建亦乐堂,为公暇宾䜩之地”[2]128“凡官民宴客多在此地”[2]12,它既是讲学场所,又是文人雅集的公共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书院凭借紧邻府城的地理优势,逐渐演变为城郊风景名胜。自南宋肇始,八景成为一种城镇空间风景营造模式[3];元、明八景发展更盛,逐渐成为官员彰显风物、教化子民的文化手段[4];清代地方八景的构建达到高潮,各府、县几乎都有八景在列[5]。嘉庆十四年(1809年)王赓言任信州知府,开辟府城近郊自然山水风景,将书院园景“梅庭铺月、石磴梯云”(图1)与信江沿岸风景“灵岫列屏、高溪环带、虹桥晚渡、鸡寺晨钟、龙潭烟树、鹫岭风云”集结荟萃成“信江书院八景”[2]3-10,加强了书院与信州区域山水风景的联系。

信江书院堪称历史名园,经近代修复,书院格局发生变化(图2)。1952年上饶市政府将亦乐堂址改建为“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6],1984年将书院东部改建成“黄道烈士公园”,至1987年12月书院被公布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如今书院核心园林景观已消失殆尽,此前盛况难觅踪迹。近些年信江书院已受到学界部分学者关注,主要集中在历史文献层面的园林研究[8-10],并未涉及书院园林平面复原,其历史原貌仍待考究。清代信江书院作为城郊风景营建的调控因子,其园景营造融合了书院园林与清代城郊山水风景的组景特征,因此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在遵循信江书院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探究其造园艺术特点。笔者通过史料梳理和实证调研的综合对比考证,复原清代信江书院园林盛期面貌,以此为基础,剖析书院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理清书院园林空间演化规律及园景营造特征。研究结果可丰富中国古代园林史的历史理论,为古代书院园林研究提供参考例证。

图2 信江书院现状示意(作者改绘自Google地图)

1 信江书院历史概述

信江书院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前身为张国政祠,因内设义学而称“曲江书院”[11]383。此后书院共经历3次易名,5次园界扩展和6次重要园景改筑(图3)。

图3 信江书院历史发展图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周錞元扩修更名“钟灵讲院”[11]383,取自“钟山峙于后,灵山揖于前”。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陈世增于堂之后山做楼以祀朱子,旁建学舍80余间[12]146,并更名为“紫阳书院”[13]48,其“规模与鹅湖埒”[2]126。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书院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由知府康基渊主持重修,并定名为“信江书院”[12]146,其借“书院在郡城南,地势高旷,不出户庭,而邑聚之繁衍,山川之奇秀,归吾襟袖,诚郡境胜处[2]127”的地理风景优势,于书院东侧增建了部分景点,广植松竹,园林初具雏形。基于前期良好的景观基础,嘉庆十五年知府王赓言创建“信江书院八景”,书院正式向风景名胜方向发展[12]146。书院东部经扩建营建了“梅庭铺月”“石磴梯云”2处核心景点。“官吏诸民纷纷来输者不下数十人”[2]139,展现出官民共同营建书院园林的热烈场景,与此同时,相关景点诗文游记也层出不穷。同治五年,知府钟世桢继而向书院东部扩建,建“又新书屋”“课春草堂”,并在书院西部“育乐堂”后增建“钟灵台”和“魁星阁”[14]287。建筑因山就势,园林格局基本定型,书院规模趋于鼎盛。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知府查恩绥于“信江书院之东偏建室三楹,颜其堂约‘经训’”[2]281,即“经训堂”,此后书院景点未再增建。

2 信江书院园林平面复原

本次复原采用历史文献分析结合现场测绘对比考证。经整理,与信江书院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史料来源于乾隆[11]1-1656、同治《广信府志》[1]1-3043,道光[12]1-1034、乾隆[13]1-522、同治《上饶县志》[14]1-1395,同治《信江书院志》[2]1-2856部志书。其中可用于平面复原的材料包含园图、园记、园诗3类(表1)。图像作为非文献的证据,具备呈现文献所不能呈现之历史的特殊价值[15],基于志书中所记载的同治《信江书院全图》可推演出书院平面布局形态;园记中康基渊《修建信江书院记》、王赓言《重修信江书院记》等记载了书院不同时期的营建过程,较为翔实;园诗中也涉及园内部分景点信息,均可作为图文之间的互证与补充[16]。然而,仅有以上信息还不足以准确复原,需要结合遗址测绘来精确建筑位置、地形高差等。对于已消失的景点,则需通过全景图和已知实体空间进行推测,同时参考建筑营建标准来估算。现存书院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难以精确已毁建筑的具体位置及空间比例,故先将全景图和谷歌地图叠合,推导内外墙垣、建筑、假山的空间关系。

表1 平面复原依据

2.1 假山遗存与整体空间关系

综合比对不同时期的《信江书院图》可知,中部山体作为相对恒定的造园要素贯穿始终(图4),因此,本文尝试以中部山体为中心,推演书院空间结构关系(图5)是相对准确可行的。经调查,现“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东侧有太湖石假山遗存(图6),假山总长约8m,宽约6m,有东、西方向蹬道,推测该假山应用于连接“亦乐堂”和“夕秀亭”。结合《信江书院志》记载的“堂之左辇湖石为小山”[2]11,汪正修《亦乐堂序》描述其“一石甚绉透,系赖铭府所捐,因聚群石砌一石屋”[2]139,透过文中“堂之左”“湖石”“群石”可知“亦乐堂”左侧山体原应有假山群,推断最可能对应现假山遗存位置。

图4 清代信江书院中部山体位置示意图4-1 清乾隆年间信江书院中部山体位置示意(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1]26-27)

图4-2 清道光年间信江书院中部山体位置示意(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2]35-36)

图5 清同治年间信江书院景点拓扑图

图6 信江书院中部假山遗存

2.2 平面结构复原

尺度推算是平面复原的首要工作。经现场实测和谷歌地图测绘可知信江书院东西长约176m,南北宽约65m,山体高约35m。假山空间分布、路径走势是复原的难点,基于上文假山位置与整体空间关系的推导,采取图像推测结合实测完成平面深化,进一步确定建筑、院落组合关系以及水池、假山、植物、路径的平面结构(图7)。

图7 清同治年间信江书院复原平面图

3 信江书院园景营造

基于平面复原可知清代同治信江书院是以山为主、水为辅的自然山水风景园。书院平面形态近似长方形,平面结构大致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是书院的主要讲学空间,以建筑为主体,点缀少许庭院。中部和东部是全园的核心园林景观,约占总面积的2/3;依托黄金山开辟了大量观景点和游赏路线,如“问月亭”“云水池”“小蓬莱”“石磴梯云”“苍玉”等,结合大面积花木种植展现出山林野趣;风景式建筑散置于至高处,整体随山势而高下,规则中存在变化。书院四周缭以院墙,内部建筑空间采用了江南传统院落空间的组合方式,构成多处园中园的景观格局。具体园景营造将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分析。

3.1 山水环境

黄金山紧邻府城,具有交通便利,风水形胜之优势,自古便有大量名胜营建于此。信江书院位于黄金山台地之上,南负钟山,北面灵山;北临信江,西环丰溪河,形成隔水对山、山环水抱的空间格局(图8),基址兼具《园冶》所论江湖地和山林地之优势。古代书院择址多依山傍水,如白鹿洞书院背依后屏山前临贯道溪;岳麓书院背依岳麓山前临湘江等,山水景观多作为书院的外部环境稍加营建。相较之下,信江书院因所处丘陵台地,在营建之初便将山地地形要素加以整合与改造。整体而言,山体结构南高北低,东西纵长,南北略窄,该地形特征决定了书院园林的发展走势,故而历代营建所形成的园林空间呈横向分布。

图8 清同治年间信江书院位置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65-66)

3.2 空间布局

信江书院因山而构,巧于构思。全园布局,随山势而高下,充分利用园内外山水环境,形成礼仪教化、文人雅集、读书自审3个相对独立的园林空间(图9),依据空间的功能性,可划分为讲学区、藏书区、祭祀区、生活区、游赏区、读书区六区(图10)。

图10 清同治年间信江书院功能分区图

礼仪教化空间位于书院西部,是主体建筑群集中之处。西部讲学区由东侧山体、南侧台地,以及西侧厢房建筑构成纵向围合空间,内部包含“凌云精舍”、“大堂”和“讲堂”、“近思堂”和“乐育堂”3组建筑院落,内向空间的反复强化了空间的内聚性,暗合儒家内审精神。因南北纵向平地空间的局限,建筑沿东西方向扩展,平坦低处设第一进建筑,由一正两厢式院落组成,主讲堂为核心,次讲堂辅其右,书舍坐西向东,置最西侧。第二进建筑位于山势高处,设为“藏书楼”,其右设山长室;第三进建筑为祠堂,位于“藏书楼”之后,呈前学后祀的格局。受“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影响,建筑平面中正规整,由书院入口至大讲堂延伸的南北轴线为整个书院建筑群的主轴线,右侧“乐育堂”和“魁星阁”构成次轴线,主次分明,体现出明显等级观。

嘉庆时期,信江书院表现出显著公共性——文人雅集。自魏晋兰亭雅集肇始,文人雅集就成为士大夫的重要园林活动,交游活动涵盖园游、郊游、山水游3种主要方式[17],游赏范围涉及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寺观园林及书院园林等。明代书院的盛行对文人雅集的推动有一定影响[18],可见明代书院已具备文人雅集活动的园林空间。

文人雅集空间是信江书院和山林风景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亦乐堂”为构图中心的开放型空间,山林遍布,以赏景、游憩为主要功能。王赓言在《重修信江书院记》中描述:“穷其巅地,广夷数亩,荤石为小山,中建亦乐堂,为公暇宾䜩之地,周以亚檽,缭以石栏,而灵山诸峰供于几席之间。[2]128”“亦乐堂”虽处于书院之内,因地势旷达,且距书院讲学区有一定距离,“凡官民宴客多在此地,与书院虽近而不相扰”[2]12,游赏空间较全园独立且开放。南北轴线由“亭-假山-台-堂-亭”的景观序列组成,划分出南北2组院落。“亦乐堂”以南为后院,以“一杯亭”为中心,因院墙围合空间较封闭,具有庭院的基本特征。“亦乐堂”以北为前院,兼具开敞的空间特征,以高台为中心,台之东为廊、“小蓬莱”,西北环以假山,西南通“夕秀亭”,北面仅缭以石栏,呈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布局形式。园林建筑顺应山势,坐南面北,充分考虑借景,利用开敞性亭、台、廊、石梯营造出多重观景视角。“小蓬莱”和“苍玉”各置于台之东、西两侧,增强了“亦乐堂”至灵山的空间层次,构成山远、水远的视感。立于“小蓬莱”,向上仰视可形成高远的空间体验之感;向北眺望可借景奎文塔、灵山、府城,形成辽远、宽阔的空间感受;向下俯视可观信江、“云水池”,具有深远之视感。

读书自审空间是以“日新书屋”“又新书屋”“课春草堂”为组团的读书建筑群,位于园之东南隅地势高处,由3组平行院落组成,院落之间以院墙相隔、月洞门相连,与清代文人园中的书斋庭院相类似。书斋是文人为自己打造“隐于园”的理想模式,专注于营建“壶中天地”的人格体现[19]。“又新书屋”东北院墙外辟有一石梯,可直达又新书屋,体现出读书空间之独立性。庭院北侧为半封闭式围墙,可向外观赏风景。书斋庭院内向、幽闭,空间独立,环境清幽,既是学子独处求静处,亦是赏景佳处。

整体上看,全园布局无明确的构图中心,各部分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分段式布局:西部采用多轴并列式布局,突出严谨治学、庄严神圣的氛围;中部采用开敞式庭院布局,以“亦乐堂”为轴线中心,其余景点均衡布置,呈中心向外发散式构图;东部建筑自成独立庭院,宛若一小型私园。受山林地地势影响,园林空间划分并不明显,主要通过连廊、石梯、月洞门形成既分隔又联系的空间整体,进而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在遵循儒家理性精神的前提下,书院布局统一中有变化,表现出适当的浪漫主义倾向,即儒道互补思想。

3.3 景致风貌

3.3.1 山石营造

信江书院园林山石营造方式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于基址土山的利用;二是湖石假山的掇叠。在大规模天然土山上营建人工假山,结合空间布局,达到有若自然的境界,这与清代张南垣所倡导的“天然”之山的营造思路相一致。信江书院因山构园,重在山林游赏意趣,中部掇叠大量人工假山,主景假山“苍玉”位于“亦乐堂”“堂之左”,“阶前巨石,先生题名曰‘苍玉’而系之铭”[2]158,形体之大宛若真山。“一石甚绉透,系赖铭斋明府所捐,因聚群石砌一石屋”“峰移仙令之居,恍若桃源洞小”[2]139,石峰苍玉的绉透和空腔石洞的品相特征还可激发观赏者仙居洞府之联想[20]。群石为纯石假山,有“怪底奇峰千万叠”之景象,可衬托“小蓬莱”高耸之势,与海中仙山意境相契合。

3.3.2 理水

据历史图像显示,清代信江书院理水的主要形式为泮池、方池、水井、排水渠。据文献记载,泮池源起呈四方形[21];明初泮池砌为半圆形并成规制,至明中期出现大量将泮池改方形为半圆的现象;清代书院沿袭明孔庙形制,泮池皆呈半圆形[22]。信江书院泮池为半圆形,位于主轴线之上,讲堂之后,符合清代一般书院理水的营建规律。除泮池外,方池为信江书院的主要理水形式。顾凯曾指出,明代受朱熹《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影响,方池造园颇为流行,不仅在于私家文人园,还进入到儒学教育机构的造园中[23]。清代私家园林中方池虽不再流行,但在部分书院中仍可见方池,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信江书院等,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清代书院持续受朱子理学的影响,使明代方池得以延续。信江书院共有4处方形水池,皆有题名,分布于书院中部、东部,均位于亭旁。倚亭观水,寓教于景,表达出“适意”和“求理”的深层哲思,扣合王赓言“观水原有术”①的思想主张。排水渠绕建筑四周而设,相互贯通,用于收集屋檐雨水,有“坐雨观泉”[24]的意境。

南屏山“山下出泉”,天然水源为信江书院理水创造了绝佳条件。泮池内壁含有多个进出水口,推测山泉应与泮池、排水渠、方池连通,即活水通池(图11),此做法应受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影响。书院通过凿渠引水[25]、屋檐集水[24]的理水方式使建筑外环境与水相依相畔,增加书院环境灵动的氛围,更赋予学者文化启迪的空间。

3.3.3 花木种植

信江书院植物是园林营建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是表现天然环境、烘托主题意境的主要方式,更是文人学者高尚人格的直接体现。植物种类具有君子比德、神仙仙境之思想,植物配植营造出劝君向学、幽谷山林的环境氛围。重点围绕“亦乐堂”“夕秀亭”“一杯亭”“青云阁”等园林建筑外部环境展开。

关于“亦乐堂”,汪正修《亦乐堂序》记:“余以堂外寂寥,倡输梅、桃、山茶等卉,而官吏诸民纷纷来输者不下数十人……步百层之石蹬,衣拂云飞,卷十二之珠帘,窗开香满”[2]139-140“甘棠香比木樨香”②。“亦乐堂”周围观赏花卉较多,有梅、桃、山茶、棠梨、桂花等,吴嵩梁《亦乐堂记》:“花竹之阴交于户庭,江山之秀搅诸几席”[2]131,亦体现山花浪漫之景,同时梅、石、竹互为组景,“堂之左辇湖石,杂植梅竹”[2]11隐喻文人雅士之高尚品格。另外,大面积蓬蒿、梅营造出“蓬蒿小径”“梅庭铺月”的天然意象,如陈文典《亦乐堂赋》中记:“谓堂外之大观,足公余之清兴,发丘壑之遐思,剪蓬蒿之小径,敞半亩之梅庭,悬百级之石磴”[2]140-141,构成“亦乐堂”外的天然盛景。

堂之左为“夕秀亭”,亭旁栽有桃、李、松、柏等植物,甚至有奇花,王赓言《夕秀亭》诗云:“书院之东偏,有亭颜夕秀。居高而临深,豁然改其旧,奇花植前庭,白云生远岫……桃李春华栋,松柏晚节茂。③”植物的人格化特征寓意桃李芬芳、松柏常青,与书院讲学授业之精神契合。同时,桃李杏梅桂等药用植物亦隐喻仙界主题[26],与中部道家仙山景观氛围呼应。

“亦乐堂”后设“一杯亭”,亭旁植幽兰、竹、芙蓉,王赓言有诗曰:“初日芙蓉三两枝”④“幽兰空谷为谁馨,日日云烟护小亭。竹树万竿侵榻缘,云山四面向人青”⑤,体现了山林空幽的意象。

山下“青云阁”旁片植松林、竹林,“拓建青云阁……并广植松竹”[2]11,古代鹤所多植松竹,计成《园冶·相地》云:“竹里通幽,松寮隐避,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青云阁”周围的松竹环境彰显出道家仙居之意象。此外,松、竹、梅均具有岁寒意象,如《竹间记》:“嘉植之类,其清者三,曰竹、曰梅、曰松而已。松之清以直气,梅之清以雅韵,而竹兼之,有直气而无其偃蹇,有雅韵而无其娟妍者也”,隐喻文人高洁脱俗的君子品质。

“云水池”中植睡莲、芡实、菖蒲、芦苇等水生花卉,“下凿池,植莲芡蒲苇之类,曰云水池”[2]11,丰富观景效果的同时,还可净化水系。

3.4 景境构建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重视景境构建。景的要义在于人的内心从中获得自然的感受,以视觉形式呈现及其他感官方式所感知的景物内容;而境的形成需要有将身体沉浸于内的多样“景”的综合体验[27]。书院以“云”“月”主题展开景点构建,配合相关诗文吟咏,使空间景象获得象外之境⑥。

3.4.1 以“云”为主题

信江书院中部以东汉“仙人好楼居”神仙思想为指导,结合山势构建出有别于东部、西部的仙山境界。王赓言诗言“不羡坡翁求海市,应同李老出函关。依稀记得前宵梦,重列瀛台旧部班”⑦“疑从海上蹑三仙,金阙银楼缥缈间……古梯路滑云生屐,阆苑花明鹤守关”⑧,可知书院中部应仿建西苑瀛台,模拟海中仙山。清钱泳在《履园从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28]”王赓言利用“云”之主题构建了多处意境关联的仙境景点,“青云阁”“凌云精舍”“石蹬梯云”“苍玉”“小蓬莱”5处景点共同构建出仙山、洞府意象。“联步登高阁,阁名青云”⑨,“青云阁”为入口空间,“阆苑花明鹤守关”,鹤所即为仙关之门,引导、暗示此处为仙境入口。达“凌云精舍”即可修身悟道,转而向东登“石蹬梯云”,恍若“梯岩有路入云间”⑩,利用山势构成登仙的磅礴气势。上“小蓬莱”,可俯观“云水池”,“蓬莱高出数烟鬟,朵朵芙蓉指顾间”“峰既是云云既是水,醉来误认是真山”,宛若蓬莱仙岛、神仙幻境,得以感叹“得上蓬莱真厚幸,几时身入列仙班”⑧。王赓言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仙山境界,体现出对道家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3.4.2 以“月”为主题

园中“梅庭铺月”“问月亭”皆以“月”为主题造景。“亦乐堂前频玩月”,为赏月最佳观景点。古代梅含有多种典故,如“梅仙”、宋林逋的“梅妻鹤子”、林学蒙的“以梅为友”,文人常借梅表达清雅、孤高的思想。明清时期,梅花成为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雅物[29],“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梅与月为古代常见组景,梅借月光展现其姿形之美,月色在梅的烘托下亦格外皎洁,从而营造出超越时空的深远意境。另外,“明月遥分,春风入座”,还可引申出朱光庭“如坐春风”之意,表达了书院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书院东部“问月亭”“听蛙池”所营造的是理想安静的读书环境,据《淮南子》记载:“月中有蟾蜍……桂树”,“月”还可引申出“蟾宫折桂”之意象,此典故契合学子获取功名的祈愿。书院月景与人文环境相契合,巧借明月、清风、梅展现出悠然自得、清雅灵动的审美意境,以及祈愿科举的美好愿景。

4 结语

清中叶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正值中国书院建设发展的顶峰。周维权先生所著第三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至清末”章节中,“书院园林”作为“其他园林”中的一独立类型被首次提及,可见清中后期书院园林已具备显著特点。信江书院为清中后期的杰出范例,文章从信江书院假山遗存与整体空间关系入手,复原平面结构;进而分析园景营造中的山水环境、空间布局、景致风貌与景境构建,以期对清中后期书院园林有更清晰的认识。

信江书院是书院与区域风景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清代州府对城市近郊风景管控的体现。康基渊借山川胜景开信江书院造景之始。王赓言展现出较强的风景营建意识,创建“信江书院八景”,开启了书院园林比拟仙境的做法,实现了书院园林到城郊公共风景点的转变。其后钟世桢建书斋庭院、“魁星阁”,使书院读书空间增加并延续观景功能。信江书院历史变迁反映了书院造园思想由单纯崇儒转至追求儒道互补,是官员营建者观念指导园林实践的典型例证。受营建者思想变化的影响,书院造园手法不断更新趋于完善,使园林的观赏、游憩功能比重逐步增大,空间类型更为丰富,整体环境体现出严谨治学、与民同乐、隐于园的多元文化融合。通过探究清代同治信江书院造园艺术可管窥清中后期书院园林营建特色,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发展的整体脉络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对江西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和修复具有参考意义。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

① 出自王赓言诗《蒙泉亭》。

② 出自周尚莲诗《和游亦乐堂元韵》。

③ 出自王赓言诗《夕秀亭》。

④ 出自王赓言诗《一杯亭小酌》。

⑤ 出自王赓言诗《步伊墨乡秉绶一杯亭赠别原韵即和》。

⑥ 出自唐代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文中提出“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⑦ 出自王赓言诗《叠小蓬莱韵》,诗中指出瀛台在京都西华门外,王赓言任吏部时从长官数至其地。

⑧ 出自王赓言诗《雨后同朱镜溪调元、孝廉于南符旭钟、进士于履享登小蓬莱》。

⑨ 出自王赓言诗《九日登南屏山》。

⑩ 出自聂敏诗《亦乐堂前篑山郡伯新构江亭,额曰“小蓬莱”,登高一览,郡城之胜毕献,于是洵大观也,只占四首》。

猜你喜欢

书院园林空间
朵云书院黄岩店
空间是什么?
清代园林初探
创享空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白鹿洞书院记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