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音乐实况录音实践
2023-11-27陈之雯
□陈之雯/文
从人类的生理机能看,人们接收听觉信息的方式有别于视觉信息。人可以通过睁、闭双眼来控制视觉信息的输入,而人耳则通常是每时每刻、不间断地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听觉感受不可避免地受到声场空间特性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前提,能否自然再现电视画面中声音现场的真实环境,让录音作品符合或者接近听众的“习得听感”,便成为影响录音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电视节目声音制作过程中,制作环境较为复杂,要努力达成“音画相符”这一基本要求,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打破各种制作条件局限,利用多种手段,真正实现“音境合一”。
本文将录音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介绍并探讨在制作电视音乐实况录音的过程中,如何从正确的录音理念、实际的制作条件出发,统筹制作内容、制作需求与制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最优录音方案,最终得到满意制作效果的方法。
1 从环境因素出发,制定录音方案
1.1 了解要制作的音乐类型,以真实重现“演奏环境”为导向,根据类型,构建制作方案
不同类型的音乐与其创作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动手制作之前,录音师首先要根据作品的音乐类型和它们的环境特性,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最终成品的效果意识。正如音乐学者布鲁斯·阿道夫在其论著《内心听觉》中强调的[1],“应该通过内心听觉,即在无声中将乐曲在内心中演化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使音乐的内在生命加强,引领出更具意义的诠释、更具交流性的演绎。”经验丰富的录音师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已经把最终呈现在心里预演过了。他们通常会在拿到节目内容、制作环境等信息后,找一些相关的节目来听,并在内心中演绎将要制作节目的最后呈现效果,然后再考虑设备选型、话筒摆放、效果器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1.2 借用镜头设计理念,构思录音方案
电视节目制作中,基础镜头设计一般分为: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每种镜头包含不同的视觉信息,在画面设计中有不同的功用。在实践中,录音设计也可以参考这一模式,将话筒按照功能分为主话筒(全景)、区域拾音(中景)、点话筒拾音(近景/特写),三种话筒设置相辅相成。下面以最常见的立体声制作为例,具体分析在交响乐和流行乐这两类典型音乐节目中话筒的布设方法。
1.2.1 古典交响乐
主话筒,类似全景机位,可用于展示节目内容的发生空间、各声源内容以及声源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主要考虑音乐类型以及乐器的摆位,结合话筒拾音角度,一般设置在指挥位后上方离地面3~4m的位置,采取AB、DECCA TREE、XY、ORTF(立体声录音方式名称)等制式。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较好的直混比,较平衡地拾取到乐队的整体信息、自然空间信息,作品的听感也最为自然。在设置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主话筒之间的位置间隔或相互角度过小,就会得到一种声像太窄的录音效果;如果话筒间的间隔或相互角度过大,则会得到一种中空的分离效果。此外,由于主话筒使用吊装或者在观众席落地摆放,一旦架设后就不便调整,有的录音师会考虑一次架设两种制式的主话筒,后期方便调整对比,或配合使用。区域话筒,类似于中近景机位,可以按照结合不同声部群来设置。每个类型的乐器使用一对相同型号的话筒,采取心形指向拾音,两个话筒设置的宽度要能够覆盖整个乐器声部,形成一个声部的立体声声像,在混音时起到体现声部细节的作用。点话筒,一般为独奏乐器或发声较弱的乐器单独设置,使用近距离拾音方式,可以避免信号串扰,在混音时起到增强存在感、调节平衡和突出细节的作用。以上三种话筒的设置,在实际录制过程中相辅相成。
如图1,主话筒负责提供真实、完整的音乐信息、空间信息;区域话筒作为辅助,负责强调各声部的细节;点话筒则主要用于对主奏乐器、独唱歌手、弱音乐器进行细节强调。区域话筒以及点话筒的拾取,增加了工作人员在混音时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关注主话筒与区域话筒、点话筒之间的位置关系。考虑到区域话筒、点话筒的拾音位置离声源较近,而主话筒较远,有时在混音阶段就需要根据具体拾音情况为区域话筒、点话筒信号增加延时量,以符合正确的声像定位。延时量可根据现场测量的点话筒与主话筒的实际距离进行换算而得出,也可以通过在演员座位击掌将声音记录到录音设备里比对延时来得出。
图1 在建声条件较佳的环境,主话筒能提供非常好的节目信息
1.2.2 现代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也可以参照这一思路来布设话筒。例如架子鼓的拾音,可在左右吊镲上方各架设一个心形话筒,作为鼓组区域话筒。考虑到要充分拾取吊镲的高频泛音,同时减少来自扩声及其他乐器的串扰,这对话筒一般设置在距离镲边50cm左右高的位置,或者在此高度设XY制式立体声话筒,能够较好地反映鼓组的立体声声像,获得良好的清晰度和自然的现场感。另外,在各单鼓上按照不同声音特性架设点话筒。这样做可以提高声道隔离度,并能较好地适应节目中不同音乐风格转换时对鼓音色转换的调节需求。
2 结合实际录制环境实施录音方案
在实际制作中,从业人员经常需要在面对实施条件复杂、情况多样的各种限制情况下,对录音方案进行调整,以便在实施中获得最佳效果。
2.1 现场制作限制
2.1.1 制作场地限制
话筒方案要结合舞美设计、画面设计,不可以阻挡机位移动,并需要在画面中尽量隐身。同时,近年来的舞台设计喜欢大面积使用大屏幕。表演区大屏、置景的使用会在舞台形成多处声聚焦区域,影响信号拾取质量。
2.1.2 声学环境限制
电视音乐节目一般在演播室制作,声学条件远不如音乐厅等音乐表演场所。噪声是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不可避免的问题。现场噪声主要来源于灯光设备、烟雾装置。越多的话筒设置就会拾取到越多噪声信号,在混音时各声道噪声信号相互叠加,造成节目质量的劣化。此外,有些现场演出还需要大声压级的扩声,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话筒的设置。
2.2 解决方法
现场节目制作对录音师根据场地实际环境调整话筒布设方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不能架设主话筒或者有大声压级扩声,特别是当舞台上有声聚焦区域,引起拾取音质劣化甚至啸叫的情况下,就不再适合采取远距离的话筒拾音方式,而是要采用多点话筒近距离拾音,尽可能提高声道隔离度,增加混音时的可操控性。例如,针对弦乐器,可以使用心形电容话筒,一个谱台设置一个,在两人中间,位置离琴面20cm左右,拾取两名乐手的演奏。为了保证音色的统一性,在选择话筒时应尽量选择型号相同的话筒,至少一个声部需要统一使用一种话筒(见图2)。
如果遇到弦乐与大声压级的电声乐器同台演奏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缩短拾音距离,同时和导演沟通,让管弦乐队位置尽量避开或远离扬声器,以提升声道隔离度。
3 利用镜头设计理念,从立体声走向环绕声和三维声
利用镜头设计理念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进一步从立体声走向环绕声和三维声。由于在音乐节目中,演员一般不会出现大范围移动,所以对于电视观众,立体声扩展到环绕声、三维声制作,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空间维度的扩展。有学者通过对整体音质评价研究得出结论,即音色保真度比空间保真度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普通观众很难注意到立体声声源定位的特征,但更容易受到环绕声道所带来的沉浸式效果的影响,主观因素中丰满度最为重要,声源声像纵深次之,清晰度再次之。因此,充分利用空间信息,重塑真实听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制作方法。
3.1 环绕声
在环绕声制作中,工作人员可以把作为全景机位的主话筒设想成“180度视角机位”。节目内容主体仍在前方,即前方三声道,增加的是在水平层面来自后方的声源反射信息,这些丰富了空间信息,使听感更为真实。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环绕声制式话筒作为主话筒,或者增设多只房间话筒拾取厅堂反射信息,实现良好的环绕水平包围感和丰满度。由于主话筒吊挂点位置经常会受到现场制作局限,所以相较5.1制式话筒,使用多点话筒拾取厅堂信息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更为灵活实用。
3.2 三维声
在三维声制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将作为全景机位的主话筒设想成360度视角机位,对比环绕声,增加的是垂直方向来的声源反射声,利用全方位的反射声产生强烈包围感。一般在厅堂高处增加一组朝斜上方指的心形话筒,拾取来自厅堂顶部的反射声,或在一层观众席侧墙增加界面话筒,丰富水平方向的反射声信息。另外,有别于立体声环绕声基于声道定位的方法,三维声中基于对象的处理方式,可以将单个话筒按照对象处理,让独奏演员或乐器在声场中定位更加准确、真实。
4 结语
电视音乐节目制作对录音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有深厚的音乐和美学素质积累,要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听音经验、锻炼感官、提高审美意识,这也是提升节目品质的关键。另一方面,需要能灵活运用声学知识,随机应变,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能很难遇到理想的录音环境,需要录音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方案,巧妙结合后期制作,最终达到完美效果。■
引用
[1] 布鲁斯.阿道夫.内心听觉(2019年10月第一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