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备授评一体化”平台需求研究

2023-11-26徐广会田春侠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内容素养

徐广会 田春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稱“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基于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定义了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1]。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各科课程标准都对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和评价提出了要求和建议。新一轮教学改革正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但目前教学平台效能与教学实际需求仍有距离,更谈不上引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创新。笔者根据相关政策和标准,以数学学科为例,对教学变革的方向进行梳理,分析教师对备授课平台的需求,提出“备授评一体化”教学平台的理念,提出六项需求,即支持建构结构化课程、提供备课参考、兼容多类型的学习资源、自动生成教学课件、提供深层多向互动、支持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评价,以助力备授课一体化平台的研发,促进教学变革。

一、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方向

(一)制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参照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教学内容、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梳理出具体单元或具体课时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设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二)结构化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倡导教师基于主题或者大概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突出整体意识。一方面,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与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带着整体意识进行教学设计,制订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之后,再分配课时,设计活动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建议教师创设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意义化的情境,丰富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新课标还建议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多关注复杂情境中的劣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辨析、探究和解决问题,以有效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四)加强学科实践,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标要求各学科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主题式或项目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品质。

(五)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

新课标提倡以促进学习、提升素养为导向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倡导教师注重以评价引领学习过程,加强交流,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价,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二、教学变革对备课平台的需求

笔者调查了常见的备授课平台,认为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现行教学平台多支持授课,而非支持备课。从撰写教学设计到制作教学课件,重复性操作较多。其二,教学课件兼容其他软件和资源的能力不足,无法清晰呈现课程结构。其三,课堂上的生成性成果无法收集,教师的评价和指导无法记录,不利于开展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需要优质的教学平台: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功能齐备、简单便捷,让教师备课更轻松,让教学更高效。为了更好地引领和支撑教学变革,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教学的推进和实施流程出发,梳理相关需求,提出“备授评一体化”设计的思路。以下各种需求是按照教师和学生均使用平台进行同步或异步互动,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场景作为前提预设的。

(一)搭建课程结构,引领课程结构化

课程是对教学的设计,教学是对课程的实施。规范的课程内涵必须具有四个要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2]。课程结构化是指课程要有结构,要有整体架构,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在宏观层面上,课程结构化体现在学年、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从整体到细节,对教学进行统筹安排。

在中观层面上,课程结构化体现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包含单元主题、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评价任务、课时规划、分课时学习过程等[3]

其中分课时学习过程是某一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包含课时目标、多个教学活动、效果评价和反思总结。每个教学活动中又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步骤、学习资源、成果要求、学习评价,是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结构化。

如果备课平台提供辅助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课程框架,就可以引导教师规范填写相关内容,在平台上完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考虑到教师实践新课标的进度不同,笔者做了弹性设计——课程框架中的诸要素(扫码看图),除带*的部分为必填之外,其他均为选填项,支持教师逐渐形成结构化的意识。另外,考虑集体备课的需求,平台应支持教师将结构化的课程导出为本地文件,或者支撑教师在群组内共享和协作。

(二)提供参考内容,实现资料查阅便捷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表述形式也有较大的改变。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有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如果在备课环节,按照单元主题提供课标的相应内容,就能帮助教师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适切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备课时还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教科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内容,笔者建议一并提供。

需要说明的是,提供课标或教师教学用书,是为了帮助教师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笔者建议,将课标或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切成片段,并按照教学的逻辑配置到各个单元、各个备课环节中。以初中数学为例,平台可集中提供课程总结介绍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部分的内容;将不同教学主题的教学内容、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分散安排在各单元的教材分析环节,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并根据学业要求设置评价任务;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九个主要表现及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的环节呈现。

(三)兼容多类型资源,助力创新教学活动

常见的学习资源类型有PDF文本、图片、视频、PPT课件等,也可能是H5、GeoGebra课件、虚拟实验等需要特定软件才能打开的资源。特定软件通常要安装完整版本,才能够顺利运行,且对运行环境和处理速度有一定要求。备授课平台全部嵌入这些软件是不现实的,只要能够引导用户安装或者打开相应的软件即可。

数字教材是基础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师运用数字教材主要是为了备课和授课。教材内容和内嵌资源被分享给学生,它们亦是学习资源。备课场景中,为了了解教材的设计顺序和逻辑,掌握某一教学主题在不同年级和册次中的教材内容和难度要求,教师需要查看本学科的所有教材,建议对数字教材内容分区块设置主题标签,并按照学科逻辑组织成结构,支持精准地跳转到相应的区块,帮助教师快速梳理本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授课场景中,教师按照学习主题组织的教学内容,会跨学科、跨册次、跨章节地调用数字教材及其内嵌资源,可能截取部分数字教材文本内容,或仅使用数字教材的内嵌资源,也可能是两者嵌套在一起使用,建议平台支持教师将数字教材添加到相应教学环节的学习资源板块中。

(四)支持自动生成课件,简化备课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授课用的课件,其实质是将教学设计中的相关内容“搬运”到PPT或其他类型的课件中。教师“搬运”属重复性劳动,建议简化,以减轻教师负担。根据第一项需求的设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活动要求等填写到了平台上,制作课件将变得简单——教师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方案、全部教学活动、总结反思、巩固练习,以及教师认为需要的其他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类PPT或者类PDF文件,在上课时播放展示。笔者期盼,系统生成的课件可以下载为本地PDF文件,也可以导出为本地文档,还可以共享到群组。如果平台能够实现这些功能,那么教师仅仅需要完成教学设计,再进行简单的勾选,即可由系统自动生成课件,备课的工作量将大大减少。

(五)支持多形式交流,实现互动多元化

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含有探究任务的教学活动推送给学生,跟进学生的探究过程,收集并整体了解学生探究的结果,以及挑选学生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集中点评。课堂外,师生互动也需要有平台的支持和记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巩固练习、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考察、撰写研究报告或者手工制作作品之后,提交学习成果到平台上,接受教师在线上点评指导,可能还要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次提交。教师还可能会将具有借鉴价值的作品推送给班级或年级的学生,笔者建议由教师设置是否需要互评或者是否允许评论,促进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平台需满足任务发放、回收、指导、展示及评价等需求,支持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研活动通常以集体备课、磨课的形式开展。集体備课时,一般是教研组内的教师分工协作完成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按照需求一的方式设计备授课平台,教师可以将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包含教学资源和评价任务,一并分享到群组里。每位教师对资源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调整,用于自己的教学。磨课环节,多位教师对一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或是协作完善文档,又或是补充教学资源。借助备授课平台,便捷地协作完成和共享传递教学设计文件,这是教师间的互动需求。

备授课平台应在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并记录下沟通的过程。

(六)记录过程性数据,为评价提供证据

新课标强调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价。教师应将学生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表现,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进行评价。

评价方案的设计要周密,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标准要科学,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且要考查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掌握程度、交流表达的清晰准确、面对挫折和质疑时表现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表现综合构成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评判依据。评价要把握时机,有对某一教学活动的实时评价,也有课时和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有基于评价量表的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还有教师的课堂观察和交流座谈。所有的评价反馈最终汇总在课时或单元的评价环节,作为过程性证据,由教师对学生学习做出最终的评价[4]

评价量表包含知识、方法、能力、交流表达和学习品质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置不同等级,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学生自评和互评的量表也可能不同。为了便于快捷地设计量表,建议备课平台提供表格工具和评价量表样例(扫码查表),由教师进行修改完善。

评价量表要允许教师添加在单个学生作品、某个教学活动、某课时或某单元等任何需要的地方。系统回收评价数据,进行基本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教师提供评价依据。

除了上述6种需求外,平台还应提供遮罩、聚光灯、画笔、尺规、虚拟黑板、计时器等小工具,满足教师授课之需。开发者应基于上述需求对备课、授课和评价三个板块功能进行一体化贯通设计(如图1),教师授课用的资料、评价量表的发放和数据收集分析等工作均由平台系统完成。

三、对“备授评一体化”平台的期望

备授课平台是教学最重要、最基础的工具平台。平台各项功能的设计要充分贴合教师的工作实际,符合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工作习惯,能够支持教师的备授课行为,还要能够简化其流程和环节,这是产品的功能要求,也是研发设计的前提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产品设计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理念要前瞻。开发者要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精神,精准把握教学变革方向,努力走在教师的前面,引领教学变革。二是模块可定制。开发者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区域教育水平等差异,开发的备授课平台支持教师用户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和实际情况进行功能定制。三是多终端融合。教育技术在飞速发展,备授课平台要能够与其他软件建立关联,接收其他测量设备的数据,提高开放度和兼容性。

以上需求是基于数学学科梳理的。尽管不同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和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按照大单元、大概念或任务群等方式设计结构化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开展基于证据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这些是共同的要求。笔者提出的“备授评一体化”平台是模块化、可定制的工具,可支持自由地添加模块、确定模块主题、添加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基本构想和建议方案对其他学科也是适用的。

注:本文系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规划课题“数字教材助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RJA0223003)、“内容结构化整合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数字教材设计与开发”(编号:RJA0323001)、“依托数字教材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编号:RJAO223002)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郭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J].中国民族教育,2022(6):10-13.

[3] 崔允漷.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新”教学[J].教育家,2023(2): 6-8.

[4]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徐广会系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学科编辑;田春侠系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内容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