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练习的设计研究
2023-11-26崔文捷
崔文捷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体现出“教—学—评”的一致性,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作业形式、提升学生的个性。在挖掘资源时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安排作业形式时要设置分享式、评述式、主题式等丰富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作业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他们参与科学诊断,分析自我心理需求,满足兴趣特长,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练习;初中道德与法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体现出德育功能。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也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课堂作业,拓展作业资源,丰富作业形式,这样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评价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聚焦核心素养,整理道法课堂练习的资源
1.走进拓展空间,理解理性精神
《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安排课堂练习资源,起到育人作用。理性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拓展空间”确定作业内容,引導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的“拓展空间”是“调查当地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围绕该内容,设计课堂练习,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是“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查看法律书籍,又或者上网搜索信息,了解是否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在其他法律中是否有关涉未成年人的信息。第二个环节为“结合具体问题,参与角色扮演,分析具体问题。”学生可以选择经典的案例,扮演其中的角色,探讨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第三个环节为“撰写调查报告”。学生要辩证思考问题,分析未成年人要尽什么义务,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结合拓展空间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参与制作主题手册、撰写调查报告、辩论等活动。教师要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性思考,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
2.结合时事新闻,发展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也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公民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拓展作业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挖掘时事新闻资源,关注社会热点、国际动态等方面的内容,试着结合掌握的知识解释法律问题,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
学习“法律保障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挖掘资源,设置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教师给学生展示新闻信息,将他们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如“某人因为他人揭露了自己的恶行,怀恨在心,因此‘人肉搜索对方的信息,将对方的私人信息展示在网络上。你认为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学生可以充当“法律咨询人员”,自主搜索相关的法律内容,得出自己的判断,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深度思考。“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恶意侵犯个人隐私、名誉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该问题呢?具体有哪些途径能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就将社会和个人结合在一起,设计了具有层次感的练习。
3.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指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初中学生的社会接触面不广,经历的社会事件也不够多,这影响了他们提升公共参与素养。教师要积极联系生活实践资源,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主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能帮助他们拓展社会生活和交际空间,更好地理解各种知识点。
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的时候,教师挖掘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练习。第一步,先设计和学校生活有关的练习:“假设学校要举行歌唱比赛,每个班级只能选择一组选手参加。但是却有不少同学都想要展现才华,你认为要如何协调班级成员的关系,安排好这次活动呢?”学生可以分小组完成该练习,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调解计划。第二步,引导学生从参与班集体活动拓展到参与社会生活。教师可以设计探究主题:“社区要举行业主大会,推选业主代表。你是否想要参加业主大会呢?你认为参加业主大会能得到什么好处,又需要付出什么呢?如果你成功地当选业主委员会的主席,你会设计哪些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呢?”学生可以想象自己是社区的一员,撰写计划书,思考自己要如何融入社会生活。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学生所处小集体生活有关的内容。
二、指向认知特点,创新道法课堂练习的形式
1.分享式,养成积极人格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还需要形象具体的事物作为引导。教师要结合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他们结合具体信息假设、演绎,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提升学习水平。教师可以设计分享式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互动交流,让他们交流人生经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情绪的管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教师可以设计创新的分享式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解决情绪问题。该练习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画自画像,展现自己的人格特点”。学生思考自己常常出现怎样的情绪,用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个环节为“头脑风暴,分享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学生互动讨论,说说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常常出现哪些情绪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每一个学生先表达个人看法,然后合作探讨,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个环节为“分析自我,找到解决方案”。学生结合他人分享的建议,找到解决自己情绪问题的具体方法。分享式作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又展现了教师的引导和启迪。
2.评述式,传承传统文化
评述式课堂练习指的是教师提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探讨的方式表达观点,展开点评和叙述。教师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设计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活动,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
结合“让家更美好”这一课,教师设计了“中国传统家风”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索、评述各个家庭的家风,感受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该练习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搜索资料,了解家风故事”。学生可以上网搜索资料,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怎样的家风,并找到具体的例子。如“六尺巷”的故事展现了谦逊礼让的家风。第二个环节为:“自我评述,展现家庭风采”。学生结合第一个环节中总结的资料,分析思考自己的家庭是什么特点,有哪些家风。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表格,写一下自己家庭的情况,列出具体的例子,展现家风特点。第三个环节为:“相互评价,传承传统文化”。学生在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风的基础上,总结评价,说说要怎么做才能让家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新时代的特点。
3.主题式,达到知行合一
主题式课堂练习指的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积累、问题商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合作活动,这样能构筑知行合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结合“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主题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能引导学生进入各种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第一个环节为“探讨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学生可以分小组完成练习,搜索和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有关的具体事件,将其改编成新闻报道的形式,并演播出来。第二个环节为“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演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体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逐步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他成年公民等的共同责任。第三个环节为“展开校园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参与模拟活动,了解学校中有哪些同伴需要法律保护,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学生能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三、基于生命成长,丰富道法课堂练习的个性
1.依托高频错点,科学诊断
正如《标准》所说的那样,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捕捉、欣赏、尊重学生有创意的、独特的表现,并予以鼓励,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结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的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设计“错题单”,记录下自己做错的问题,然后结合这些信息科学诊断,找出学生共性薄弱的知识点,并加以引导。
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的时候,教师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说说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此时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观点缺乏辩证性。有的学生认为个人要无条件服从集体的利益。还有的学生认为服务他人,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干扰自己的学习,所以要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故此,教师要依托高频错点,引导学生学会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通过课堂辩论练习,学生深度探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他们逐步认识到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不能完全服从集体,那样就失去了个性化发展。同样,个人也不能完全脱离集体。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安排学生反思自我,看看自己是否处理好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提升他们的辩证思考能力。除了由教师找出学生共同薄弱的问题以外,还可以让他们分小组活动,合作讨论,自己找出自己团队的薄弱问题。他们还可以自主分析自己的错题本,探讨自己的思维弱点。
2.满足心理需求,认识自我
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符合不同学生心理特点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理性分析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个人心理上的薄弱点,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解决身心问题。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会提出一些和自身相关的问题。不同的学生面临的心理問题不一样,教师可以设计“认识自己”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在作业设计上,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有的学生心思细腻,反思比较有深度,教师可以设计“自我剖析”练习,让他们反观自我,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解决方案。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较为薄弱,无法自主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设计讨论型练习,让他们试着用理性的态度评价他人,然后再试着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看是否客观。这样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充分了解自己,找到进步方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实际能力设计课堂练习,并根据他们的课堂具体表现、课外日常表现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设计出个性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发展身心。
3.立足兴趣特长,拓展时空
新课程认为教师要注意使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他们自己主动思考领会。故此,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打造个性拓展作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掘他们的特长,拓展他们的学习时空。
“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的“探究与分享”为“传递生命的温暖,我愿意为此做些什么。”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设计课堂练习,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第一步,学生先列下表格,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说说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愿意帮助他人做些什么。如有的学生擅长做家务,他们可以帮家人分担家务,让家人多一些休息的时间。还有的学生喜欢种植花草,他可以参与绿化志愿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留下一片绿荫。第二步,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切实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充实课余生活,上传活动视频,并结合活动的结果撰写总结报告,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的练习。这样能拓展他们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拓展,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学者杜威认为作业是达到课程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包括具体的作业内容,还包括动态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标准,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功能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洪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
[2]吴宏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