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2023-11-26贾璐源
贾璐源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生认知处于起始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而应用數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源于其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切实践.因此,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在知识探究的每一个细节中.文章从认识操作能力的实践意义、关注教学实践中的学生活动、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改革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提出一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策略,以期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法
引 言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知识跟学生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联系,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获得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动手操作是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必须.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由之路.尤其像数学这样的来自生活实践的知识,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时动手操作,亲自实践,用心体验,那么一定会从根本上掌握知识的特点,形成完整的、准确的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文章将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联系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依据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展开探究,期待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认识,以此来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并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通过实践,获得培养小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中的操作能力的方法策略,用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开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理解动手操作的实践意义,树立动手操作的思想意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就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要能准确计算数学试题,学生认为掌握了准确的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并且会计算涉及加、减、乘、除这样的数学试题,就认为自己数学学得不错.其实,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的培养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并非唯一的方面.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看,动手操作能力几乎涉及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对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很大.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如何让小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180°”这个性质.如果仅凭教师的说理,学生理解起来肯定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进行一些实际操作示范,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减下来拼凑成一个角,这个角就是180°.在演示的过程中,部分小学生能紧随教师的教学进度,能够观察到教师的示范,从中感知到三角形的三个角能拼成一个180°的角.但如果有一部分学生稍一分心,错过了教师的示范,单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确实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心中总会产生疑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就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180°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三角形、拼角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180°”性质的记忆.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早于理性认识.无论知识探究,还是解决问题,小学生都会对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也更容易通过感知向推理发展.这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深刻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体验各种自然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自感触、动手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确切认识自然现象,准确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只要是学生自己亲自实践过的事情,留给学生的印象最深刻.俗话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边.”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多么重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因此,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学生动手操作的思想,并将其落实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注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事必躬亲的行为习惯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探究数学知识的难度也逐渐增加,抽象性和复杂性也逐渐增加.这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仅凭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难易形成对知识的有效探究.这就需要学生在知识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知识探究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发现知识的内涵,找到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自觉行动起来,善于动手,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动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设计活动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增加活动的新鲜感,融入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增加鲜艳的色彩、设置有趣的动画情境、融入适当的动听音乐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学生自身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也可以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比如,制作数学学习道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收获快乐.通过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任何事情,小学生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获得成就感.也就是说,活动要让小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的实践活动有意义,结果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某种需求.比如,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制作出了非常精致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模型.看着这些漂亮的手工制作,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赞叹,学生的成就感就得到了满足.
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全神贯注投入其中,跟随活动节奏,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遇到問题共同协商解决,需要动手操作的事情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发挥集体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让动手操作成为学生的习惯.习惯并非一两次动手就可以养成,需要学生在思想上时常保持动手操作的意识,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行动中自觉寻找能动手实践的机会.长期坚持,就会逐渐形成数学知识探究中动手操作的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在许多情况下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就能自觉动手参与.
三、贯彻数形思想,利用数形思想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一思想的本质是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将数学教材中用文字或式子描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感知体验的图像或情境;也可以把图像或用生活情境展示的知识用文字或数学式子描述出来,以增强文字描述内容的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动手动脑.
小学数学教材中,多是用文字的描述来呈现数学概念的,必要时辅以数学式子呈现.这样的呈现,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小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教师可以转换一种形式,将数学概念用具体的、可感知的图形或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增加形象直观性,便于学生分析理解.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面积的定义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显然,仅仅解读这些文字,让小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用具体的图形来说明面积的定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那么具体可感知的图形从哪里来,就要靠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多种渠道找到相关的图形或情景.当然,自己亲手制作更好.文字叙述、式子表达与图像和生活情境形成对应关系,使这些图形或情景能展示出相关的知识,学生一看即明,达到更加清晰的探究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和推理,理顺知识与图像之间的联系,再经过自己动手画图形,制作情境片段.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学生也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了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回一个废旧的圆柱形茶叶罐或是喝过的饮料罐.教师可先在课堂上给学生解读圆柱体表面积定义,再让学生根据文字的叙述:“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面积”进行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计算面积时跟圆柱体的什么有关?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自己带来的圆柱体周围贴上自己喜欢的纸.然后顺着一条高剪开,展开以后就能清楚看到是什么图形,确切明白计算的方法.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获得了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只有数形思想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再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才可以发挥作用.学生仅仅有思想理论,不跟实践相结合,不去动手操作,身体力行,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发挥不了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受理论思想的困扰,影响小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设置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进行具体的应用,作业练习是最有效的应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小学数学作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以习题演算为主,间或有一两道应用题,也是以计算过程为主的,即便是这样,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仍旧困难重重,在学生看来,解答应用题是最头疼的事情.除了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教师还会从多个渠道弄来一大堆计算题,让学生埋头演算.家长对这一做法也比较认可,只要学生回家后有题可做,家长就觉得放心了.偶尔教师布置的作业题量少,家长反而会觉得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也是在动手动脑地做习题,但这与素质教育发展期待的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确是背道而驰的.说实在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苦了教师,而且耽误了学生.学生长期置身于题海中,抑制了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作业设计已经不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果,必须得到改进.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更多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活动中,开动脑筋,发展思维,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生活.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看看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有几名男同学,几名女同学,学习小组一共有几名同学,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要求学生说说理由,并列式进行计算.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喜欢这样通过感性认识理解知识.教师通过这样的作业活动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作业由验算式题向实践性作业转化,不仅是作业形式和完成路径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完成作业带来的效果变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用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不仅增长了数学知识,而且提升了生活质量.教师设计的实践性作业,必须迎合小学生的心理期待,让设计的作业带有一种诱惑力,能吸引学生积极进行作业探讨,积极参与动手活动.同时,教师设计的实践性作业要掌握好学生完成过程的难易度,达到“跳一跳就可以吃到葡萄”的目的,若学生不跳就够着葡萄,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若跳一跳还够不着葡萄,则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结 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迎合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波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古波斯·萨迪曾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更不能放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服务于生活,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数学知识探究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实践过程的体验就会越深刻,掌握的知识也就越牢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要突出探究知识的实践性,突出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体现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只有让学生坚持实践,坚持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81):89.
[2]朱宾.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J].才智,2020(04):58.
[3]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