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泥岩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与防治水技术

2023-11-26魏启俊

现代矿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导水覆岩泥岩

魏启俊

(阳泉煤业集团翼城石丘煤业有限公司)

覆岩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决定了矿井的涌水机理[1-3]。现场实测方法是确定导水裂隙带的直接途径,主要包括钻孔注水法、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法、电阻率测试法、超声波成像法、微震监测法等[4-6],其中钻孔注水法与漏失量观测法具有装置简单、观测结果可靠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钻孔实测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仅能部分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可通过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补充验证[7-8]。因此,针对石丘煤业9+10 煤覆岩涌水问题,采用钻孔实测方法与数值模拟方法对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进行探究,以期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指导。

1 工程概况

石丘煤业井田内沟谷发育,多为“V”字形分布,发育深度较大的地表沟谷包括有马泉沟、石丘沟,雨季具有极强的储水能力。在井田南部及北部煤层露头地带,雨季大气降水可以直接补给煤层及其直接充水含水层,雨季井下涌水量将明显增大。露头区距补给区近,地下水位埋藏浅,富水性弱—中等,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上方2 号煤层采空区对9+10 号煤层采空区有一定补给,暴雨期间小山沟的溪水可能会沿岩煤层的风氧化带、煤层顶底板裂隙带或采空区渗入井下,使矿井涌水量增大。覆岩内部存在厚度较大的黄泥岩,由于黄泥岩具有极强的水化性质[9],更加促进了覆岩裂隙带的导水能力,危害矿井工作面的生产。

2 “三带”发育现场实测

煤层采动应力致使采场顶板发生破断,覆岩发生运移并出现覆岩导水裂隙带。采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方法对石丘煤业9+10号煤层开采“三带”高度进行探查。

2.1 钻探工程施工工艺

依据矿区安全生产及水资源保护的具体需求,在石丘煤业9103 工作面布置3 个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孔(D1、DZ1、DZ2),包括1 个对照钻孔(D1),2 个三带调查钻孔(DZ1、DZ2),累计钻探进尺843.95 m。工作面倾向长度为350 m,属于超长工作面,推进长度约为6.1 km,开采9+10号煤层,煤层结构简单。

本次钻探工程所使用的钻探设备为GXY-2B 型煤田勘探钻机,钻孔开孔为第四系松散砂层,采用φ127 mm麻花钻干钻判定潜水位,再用取土器泥浆循环取心钻进至基岩界面,随后使用φ113 mm 钻头清水循环钻进至风化基岩底界面下2 m,再使用φ190 mm 扩孔器扩孔钻进至风化底界,下入φ160 mm 止水护壁套管,并使用水泥固管,待水泥凝固之后采用φ98 mm 双壁单动岩心管清水循环取心钻进至9+10号煤层底板下5 m,每个回次的长度不超过4 m,在裂缝带不超过2 m,到达终孔层位。

本次所施工的钻孔一级孔径为127 mm,满足方案要求的钻孔直径不小于91 mm,心径不小于60 mm,满足采样及岩心保存要求。各层段岩心采取特征见图1。

对施工的3 个钻孔岩心采取率进行验收。验收标准为岩心采取率完整岩层不低于75%,破碎带不低于60%。本次钻探施工累计进尺843.95 m,采取岩心总长696.30 m,总采取率82.90%,其中正常岩石地层进尺513.75 m,岩心采长447.20 m,采取率87%。

2.2 钻探结果分析

2.2.1 D1钻孔(对比孔)

该钻孔布置在距离9103 工作面回风顺槽东南方向150 m 处的未采动区。根据图2 所示,在土层区间内冲洗液漏失量变化为0.00~0.60 L/s,平均值0.287 L/s;在黄泥岩基岩区间冲洗液漏失量变化为0.00~0.45 L/s,平均值0.172 L/s。钻孔水位的变化趋势为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最小值为0.90 m,最大值为22.46 m。

2.2.2 DZ1钻孔

上述工作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对此,我们称之为油气生产的战术接替。随着其采出程度的提高和上述各单项措施本身经济效果的相对降低,老油田(区)多种措施的增产难以弥补自然递减以致出现越来越大的综合递减,伴之而来的是经济效益的下降。

该钻孔布置在9103 工作面走向中心位置距离切眼370.00 m。根据图2 所示,在土层区间内冲洗液漏失量变化为0.00~0.76 L/s;在黄泥岩基岩区间冲洗液漏失量变化为0.00~8.80 L/s,平均值0.249 L/s。由于黄泥岩水化性质的影响,黄泥岩基岩区间内冲洗液漏失量在孔深143.89~146.08 m 段由0.50 L/s 增大至8.80 L/s,随后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

该钻孔的水位在观测过程中随着孔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小值为0.17 m,最大值为193.70 m,水位在143.89 m 处开始发生降低,由19.27 m 降低51.40 m,在193.70 m 处,冲洗液完全漏失。通过上述分析可知,DZ1 钻孔探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顶点为143.89 m。

2.2.3 DZ2钻孔

该钻孔布置在9103 工作面走向中心位置距离切眼666.48 m。根据图2 所示,在土层区间内冲洗液漏失量变化为0.00~0.80 L/s;在黄泥岩基岩区间冲洗液漏失量变化为0.00~2.00 L/s,平均值0.249 L/s。由于黄泥岩水化性质的影响,黄泥岩基岩区间内冲洗液漏失量在孔深147.12~149.63 m 段由0.040 L/s 增大至2.00 L/s,随后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

钻孔水位的变化趋势为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最小值为5.23 m,最大值为177.08 m,水位在147.12 m 处由13.20 m 降低130.08 m,在177.08 m 处,冲洗液完全漏失。通过上述分析可知,DZ2钻孔探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顶点为147.12 m。

由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综合分析可知,DZ1钻孔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顶界位置为143.89 m,DZ2 钻孔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顶界位置为147.12 m。

3 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数值模拟

准确掌握石丘煤矿冒落带、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对矿井安全及水害防治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对钻孔探测结果进行补充验证,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特征和导水裂隙发育特征,得到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等。

3.1 数值模型建立

3.2 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分析

根据图3 所示,当工作面推进至90 m 时,工作面顶板发生破断,顶板的冒落高度约为32 m,导水裂隙发育高度约为70 m。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覆岩所受支承力逐渐降低,顶板发生周期破断,当工作面推进距离为200 m 时,采空区裂隙已经达到123 m。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300 m 时,地表出现弯曲下沉裂隙,并与黄泥岩基岩区域形成贯通。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导水裂隙带高度约为159 m,是采高的26.50倍。

为多方位分析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对数值模拟的最大主应力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应力的分布状态判断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图4 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最大主应力的分布特征。最大主应力范围随着工作面的逐渐推进而不断扩大,最大主应力的发育形貌特征与裂隙带的离层运移特征较为相似。在工作面推进90 m 时,采空区两侧的最大主应力为10~15 MPa,工作面推进200 m时,采空区两侧的最大主应力为15~20 MPa,在工作面推进300 m时,采空区两侧的最大主应力为20~25 MPa。

由于黄泥岩的性质较为软弱,在遇水状态下,将会导致应力向顶板的中间区域集中,导致采空区中部出现应力集中区域,采空区中部的部分裂隙压实闭合,反映了黄泥岩在实际工程中遇水向采空区中间位置汇集的运移特性。两侧裂隙带发育至地表,当发生覆岩涌水时,由于黄泥岩向中部汇集,导致采空区两侧的顶板裂隙带联通程度较高,因此,导水通道主要为采空区两侧裂隙。

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初次来压步距90 m,当工作面推进300 m 时,与表土层发生贯通,采空区中部的部分裂隙压实闭合,9+10 号煤层开采覆岩稳定后,裂隙带高度约159 m,是采高的26.50 倍,冒落带高度为30 m,是采高的5 倍,弯曲下沉带高度为110 m。

4 水患防治措施

9+10号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143~159 m,可影响煤层顶板以上各含水层及地表,其间裂隙水可沿导水裂隙带向矿井充水,成为矿井充水的充水水源。顶板黄泥岩常以渗水、淋水的形式进入矿井,回采工作面应做好探查与预疏放工作。具体的防治工作可总结为“探测+疏放+注浆”综合防治水技术:①首先对顶板水富水性探测,通常采用瞬变电磁探查顶板含水层的分布,对富水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②掘进中注意观测顶板的出水情况,对有异常的要预疏放;对顶板水进行预疏放,为工作面回采大幅度降低水压,减少工作面涌水对回采的影响;一般采取采动疏干即可,必要时采用井下水文钻孔,对煤层顶板黄泥岩水井下疏放。③采取注浆方式降低黄泥岩的水化性质。④注意顶板涌水的颜色特征,如为黄泥岩遇水软化造成的顶板导水裂隙带贯通,则一般表现为采空区中部淋水颜色泛黄,而采空区两侧涌水颜色较浅。

矿井充水方式主要为顶板淋水或涌水,2 号煤层与9+10 号煤层间距为50~60 m,9+10 号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可达到2 号煤层,可导通2 号煤层采空区积水,通过9+10 号煤层采空区形成的导水裂隙带补给9+10 号煤层,说明2 号煤层形成的积水对9+10 号煤层开采有充水影响,通过导水裂隙进入矿井的水量较大,井下排水设施一定要满足矿井排水的要求。对于煤及顶板富水异常区,当掘进到富水异常区附近时应进行验证,必要时提前进行疏放。

5 结语

(1)采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进行石丘煤业9+10 号煤层开采“三带”高度的探查。共计施工1 个对照钻孔,2 个三带调查钻孔(DZ1、DZ2)。DZ1 钻孔探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顶点为143.89 m。DZ2 钻孔探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顶点为147.12 m。

(2)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特征和导水裂隙发育特征,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300 m 时,地表出现弯曲下沉裂隙,并与黄泥岩基岩区域形成贯通。导水裂隙带高度约为159 m,是采高的26.50倍;当发生覆岩涌水时,导水通道主要为采空区两侧裂隙。

(3)根据钻孔实测与数值模拟结果提出“探测+疏放+注浆”的综合防治水技术,如为黄泥岩遇水软化造成的顶板导水裂隙带贯通,则一般表现为采空区中部淋水颜色泛黄,而采空区两侧涌水颜色较浅。

猜你喜欢

导水覆岩泥岩
矿区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煤矿高强度长壁开采覆岩破坏充分采动及其判据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准东大井矿区巨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分布特征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改性涤纶针织物导水透湿性能研究
导水陷落柱预注浆治理
基于模型正演的深层砂泥岩薄互层地震分辨率研究
含钒页岩矿床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